安史起义军最开始有多少人马?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安史起义军在平定叛乱中的变动,就是战争中两国谋略的最直观体现。
安史起义初期的军队
在大唐叛乱之前,整个国家的兵力达到了574千人。
再说了,安禄山又是闲役使,又是陇右军的牧羊,所以他才能将所有的好马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安禄山能有这样的实力,说明唐玄宗的胆子很小。
更何况,安思顺和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舅舅就是安禄山的后爹)和安禄山有血缘上的渊源。
还好,安思顺忠心于大唐,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可以说,唐玄宗的鲁莽,才导致了安史之变!
力量的对比1:大唐,以长城为代价。
安史之变时,安史叛乱的人数比大唐的军队要少得多。
但是,因为大唐出其不意,大部分边兵都在边陲,无法集结,加上安史叛乱蓄谋已久,力量又十分凝聚,所以安史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开封和洛阳,占领了一大片区域。
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战败,但是他们都是久经世事的人,凭借着潼关,挡住了叛乱的进攻,为大唐的大军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一时间,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
到了这一步,叛乱分子一直在努力扩充自己的军队,但收效甚微。
河北是安史叛乱的大本营。
但是,起义发生后,颜真卿和颜杲卿两位兄长发动了起义,河北各地的团结兵、义勇纷纷响应唐军,对抗叛逆。
而反叛势力从陈留等地调来的当地军队,人数超过十万,但由于张巡的牵制,于雍丘连连受挫,未能起到应有的战略效果。
但是大唐的兵力却并没有因此而增长多少。
可以说,到了目前为止,两军的实力差距并不大,实力差距依然是边军的天下。
仅潼关就集结了二十万兵马,另外还有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安史起义军的后方,向河北发起进攻。
大唐若是能够按部就班的前进,那么这场叛乱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唐玄宗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下令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唐军攻打长城。
最终,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长安失守,局势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权力的反差2:错过了一个好时机的反叛
长安失守,给了大唐最大的麻烦,也给了安史起义者一个绝好的时机。
首先是郭子仪在长安失守之后返回救灵武的时候,李光弼孤立无援,只能退回太原,而河北对大唐的忠诚势力也被剿灭,河北成了叛乱的稳定基地。
后来大唐王朝和中原和河北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很多地方都已经向叛乱分子投降,河南境内,只有张巡仍坚守在这里。
而大唐的内乱,也在不断的改变着。
李亨在灵武登基,李璘想要瓜分江南,大唐朝廷因为内乱,暂时没有办法对付叛乱。
这个时候,反抗者不仅可以将胜利的成果,发动更多的兵力,还可以乘胜追击,彻底扭转战局。
不过,安史起义者虽然雄才大略,却非开明之主。
反叛势力占据大片土地之后,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而是将所有的资源都转移到了范阳城的后方,也没有采取什么安抚民心的措施。
到了这一步,叛军的兵力已经扩张到了十多万,光是尹子奇的兵力,就超过了十万。
最要命的是,叛乱中也有大麻烦,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导致了叛乱的分裂。
而大唐这边,实力也在不断的提升。
安西一带,边军渐渐向灵武汇集,而大唐则成为一支实力雄厚的野战军。
而回鹘方面,也派出了大量的军队,这些精锐的回鹘铁骑,让他们在铁骑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大唐在内陆建立节度使,节度使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扩充军队,使得唐军在军事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而现在,大唐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之后,大唐又夺回了长安和洛阳,投入了几十万大军,远远超出了叛乱。
在夺回长安和洛阳之后,大唐度过了最困难的时代。
力量差距3:反抗者失去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自那以后,两国都有几次失误。
后来史思明在莽山大捷,打败了唐军,攻下了洛阳。
现在史思明出征,大唐的忠诚再次岌岌可危!
但是,叛乱叛乱,史思明被他的儿子杀死,让叛乱分子失去了反击的可能。
接着,反抗者的大权就落在了石朝毅的身上。
史朝义上任时,反抗者的势力似乎还很强劲。
史朝义在洛阳,率领十多万大军,河南和河北,还有几百万的兵马,河北的河朔三镇,足以让大唐吃尽苦头。
史朝义想要借助外力,壮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唐肃宗病逝,史朝义派出信使,向纥可汗求情:“大唐皇帝已经去世,国家没有了皇帝,天下大乱。”还不快去我纥军府的宝库里,好好赚一笔!
因为对大唐的财富垂涎三尺,她决定出兵南方。
但是大唐方面,却是做出了反应,派出了一名使节,前往回鹘,寻求支援。
最终,因为唐代宗和仆固怀恩和回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回鹘最终还是倾向大唐。
于是,史朝义在国外的争夺中落败。
大军溃败
唐军在回鹘的帮助下,发动了一场战略性的攻势。
史朝义调兵遣将,准备迎战。
洛阳之役,史朝义率领十万大军出城作战,最终,北沙六军六万,俘虏两万,死伤无数。
史朝义的残余部队,与卫州的四十万大军汇合,与唐军周旋,大获全胜。
史朝义麾下最忠诚的势力,在这场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
釜底抽薪、瓦解
大唐立即对史朝义下了狠手。
大唐方面宣布:凡是被逼迫加入叛乱的,或者曾经加入过叛乱的军队,一律从轻发落!
这简直就是一劳永逸!
薛嵩以相、卫、丰、邢四州为臣,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为臣。
大唐不仅任命了他们,而且还“超予封赏”。
史朝义麾下,大部分都是安禄山的老部下。
安禄山之死,归顺他的子嗣,安禄山之子之死,归顺于史思明,倒也合情合理,但史思明之子···却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没过多久,田承嗣就和史朝义打了个招呼,让史朝义亲自出马去幽州救援莫州。史朝义带着五千骑兵,从莫州出发,田承嗣向大唐臣服。
史朝义向南而去,却被唐军追得溃不成军,只得向范阳逃去。
范阳,才是这次叛乱的大本营。
不过,李怀仙,却是在大唐投降了。
史朝义来到范阳,李怀仙不仅拒绝他进城,反而出兵进攻。
史朝义的手下,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不愿意跟着史朝义,分道扬镳。
史朝义只得带着百余名骑兵向广阳进发,但被城卫兵挡在门外。
史朝义无可奈何,只得向西逃亡,想要投靠契丹。
到了温泉闸,李怀仙的人赶到,史朝义绝望之下,在树林里自尽。
在这场战争中,两国都犯了不少错误。
安史的叛乱,占据了整个大陆的三成兵力,然后谋逆,这是大唐的错误。
后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被杀害,史朝义的威望和指挥能力不足。
于是,史朝义明面上是疆土辽阔,兵强马壮,但在他所率领的大军遭遇重创之后,诸将都归顺了唐国,而史朝义则率领百余名部属在他的据点周围转悠,但无一名将军敢于接纳他。
而大唐则是因为战术上的诸多错误,几次主动的摧毁了长城,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公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1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道教为什么会在汉朝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