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朱棣称帝后为何要向建文帝实行削藩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7-06 04:35:27

历史上朱棣称帝后为何要向建文帝实行削藩原因是什么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今天对百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在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削藩,目的是加强皇权,结果,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不造反不行了,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进了京城南京,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

那么,朱棣称帝后,也进行削藩,加强皇权,难道他不怕再重蹈覆辙吗?

建文帝加强皇权,削藩,本来是正确的,新皇帝年轻,没有多少威望,藩王实力又强大,不削藩,等藩王做大,更不好收场。

但是,建文帝太年轻了,根本镇不住这些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建文帝更加镇不住,所以,朱棣造反,朱允炆失败了,一说被烧死,一说从皇宫地道逃走,出家当了和尚。

建文帝削藩失败,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可是,朱棣称帝后,居然也和建文帝如出一辙,也进行削藩,加强皇权。

朱棣都是怎么做的呢?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那些藩王,稳定当时天下的局势,进行削藩,同时,朱棣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政策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

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等尚未就藩,朱棣把他们降封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

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 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 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从以上情况来看,朱棣的削藩,手法非常老道,快、准、狠,因此,被削的藩王,服服帖帖,老老实实,没有一个能翻起浪。

一方面,朱棣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打仗很厉害,能镇住这些藩王,谁敢不服?不服试试?

另一方面,朱棣政治手腕强硬,铁腕治理,别的藩王也不敢反抗。

朱棣的手腕很毒辣,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攻进京师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被朱棣逮捕,随即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建文帝忠臣方孝孺,居然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

这些人被杀,朱棣扫除了很大的隐患,彻底坐稳了皇位,朱棣的削藩,加强皇权成功了。

为什么要削藩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汉景帝削藩:
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汲取了秦朝郡县制的教训,决定通过封王分地取得各诸侯王国对朝廷的效忠;在当时的生死攸关时期,分封制确实起到了拱卫中央的作用。汉景帝即位后,中央皇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强行削弱诸侯王的权利,直接点燃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景帝虽迫不得已处死了他的老师晁错,仍然无法缓解与七国诸侯的矛盾,最后景帝调用大将军周亚夫才平定了七国之乱。
直到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彻底解决了汉朝干弱枝强的问题。根据《推恩令》,各诸侯王应该将其所属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女,表面上看是汉武帝对诸侯子女施以恩德,实际上是分化诸侯的实力;这样经过几代的传承和分解,诸侯王的实力已经不削自弱了。

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的二十六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留守京城,还有二个儿子早死外,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分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地。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拥有护卫兵,享有监督地方官吏和军队的权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撒手西归,皇太孙即位,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帝深感诸王对自己的威慑,实行削藩,颁布藩王不得指挥和管辖文武官员的禁令。接着翦除燕王的羽翼,将燕王同母弟周王朱橚废为庶人,迫使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随后又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废为庶人。五个藩王被废,使燕王陷于孤立。最后决定向燕王开刀。但是,上述行动不但给燕王以口实,而且还让他有时间进行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起兵反抗朝廷。为了说明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他援引朱元璋在《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训示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责骂他们变乱祖宗法制,须加诛讨,自称举兵为“靖难”(意即平定祸难)。史称这一场朱家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为“靖难之役”。
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能征惯战的元勋宿将已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到了朱棣起兵之时,建文帝身边既无良将出征,又无老谋深算的文臣谋划。朱棣用长驱直入的战略,渡黄河、越淮河、过长江,锐不可挡,不少守将一见朱棣大军杀来,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开门投降。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只好以割地为条件,派人向朱棣求和。此时,朱棣认为破京师已不费吹灰之力,怎肯就此善罢甘休。六月初,朱棣挥师渡江,南京城不攻自破。建文帝的下落如何,成了明史上的一个疑案。
朱棣本是以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起兵“维藩”的,但朱棣当上皇帝后,在对待藩王的问题上,同样采取的是削藩政策。他本人是以藩王起兵夺取皇位的,深知军权过重的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不过,他即位后为掩人耳目,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但未过数月,就借故列举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继而在永乐四年(1406年)废齐王为庶人。永乐十年(1412年),削除了辽王的护卫军队。明太祖时拥有护卫军八万的宁王,也于永乐二年(1404年)从边塞改封到南昌。宁王亲历几个藩王的结局,因此,到了南昌后,以韬晦为计建筑华丽的宫殿,终日深居其间鼓琴读书,不过问政事,所以在永乐年间得保平安。周王也自动献出护卫军队,以减少朱棣的疑忌。于是,经过几年的削废藩王实力,威胁最大的几位藩王的护卫军队几乎全被解除。
朱棣继续削藩的结果,造成了北方的空虚。这时的蒙古不断骚扰,朱棣不放心,便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征调了上百万工匠和农民,动工扩建北京城。永乐十八年八月竣工。永乐十九年正月,明王朝迁都北京,以南京作为陪都。迁都北京,对于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维护全国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康熙削藩:
清初封明朝三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三藩,屏卫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至康熙朝,三藩势力渐大,隐隐有割据之意。康熙认为“三藩”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清王朝的集权统治,决计铲除“三藩”,强化中央政府统治。1673年3月,年事已高的尚可喜上疏要求告老还乡,返回辽东,请朝廷准许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认为这是撤藩良机,立即批准尚可喜归老辽东,但不许其子袭爵,还“令其尽撤藩兵回籍”。吴氏、耿氏获悉后深感不安,于同年7月分别上疏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态度。康熙将撤藩问题移交大臣讨论,诸王大臣都怕南方反叛,主张撤藩的人寥寥无几。但康熙主意已定,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一一照准。
结果,撤藩令一下,11月21日吴三桂便以“共举大明之物,悉还中华之乾坤”为旗号,在云南举兵反叛。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是引清军入关的民族罪人,也是他在云南虐杀明永历帝的,所以他的行动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康熙又用一打一拉的手法,暂停闽、粤撤藩,诏谕尚可喜留镇广东,照旧理事。
这个策略果然收到分化"三藩"的效果,尚氏到1676年2月见情形不对才举反旗;耿氏早一些,于1674年4月叛清。由于"三藩"在辖区专横残暴,因而很不得人心,难成气候。叛军内部也内讧不断,彼此不能合作。康熙综观局势,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先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打了几年,形势变得对“三藩”越来越不利,福建耿氏首先降清;1677年6月,尚之信也投降了。当时平叛战争还在进行,故康熙仍令尚之信“袭封平南亲王”。平定藩乱的战争前后进行了8年,吴三桂终于被消灭。
接下来康熙着手对付承袭了“平南王”爵位的尚之信。康熙十九年春,尚之信的两个护卫向清廷告发其罪,接着别的下属也相继疏列尚之信的罪状。同年9月,康熙将尚之信赐死于广州。1682年,清廷下令撤除平南王府,将尚氏集团把持行市、占夺盐埠、私抽货物、勒索渡税、重敛渔课等悉行酌免。广东经济逐渐恢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0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