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母为诚孝昭皇后张氏。 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明王朝的江山基业可以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武力打下来的,而后又经过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不断的出兵征战将江山稳固,这父子二人可谓是明朝的战神皇帝。
而除了这二人,还有一位明朝的皇帝也同样有着战神的称号,这个人便是明朝时期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就是因他而起,这位皇帝一生实在是太过好战,险些把父辈积攒下来的家底打个精光,好在晚年的时候有所反思和改变,而在朱瞻基执政的过程中,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离奇的事情,其中就有一个谜团六百年来都未有答案。
01
父辈的皇位争夺
朱瞻基之所以在当上皇帝后好战尚武很大一部分是受他的爷爷朱棣的影响,因为自打他生下来明成祖朱棣就对他疼爱有加,时常把他带在身边,给他找最好的老师,教他学习知识,甚至还亲自教授他如何行军打仗,又如何治理国家,而要说明成祖为何这么喜欢自己的孙子,主要原因还是他有两个不成器的儿子。
他这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另一个是汉王朱高煦,这俩人一个喜文,一个喜武,在治理国家方面朱高炽要比自己老爹朱棣还要强上几分,但是他却生来体型肥胖,又自幼多病,身体素质极差,不能进入军队和自己的父亲出征。
而朱高煦恰恰与自己的哥哥朱高炽相反,他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有着极强的军事作战能力,但是要说继承皇位,执掌明朝的政权,那还差得远。
而朱瞻基的诞生,恰恰弥补了明成祖的这一心愿,他不仅生来天资聪颖,而且性格也和明成祖如出一辙,对于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孙子,明成祖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几乎走到哪儿都要带着他,据说明成祖一直不待见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但依然还让他当太子继承皇位,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皇孙在未来接管大权,足以见得朱棣对自己的这个孙子是有多么的疼爱。
可这样的选择也自然让二儿子朱高煦心有不满,虽然说在处理政事方面他不及自己的大哥,但是要说在行军打仗以及所立的战功,他要比朱高炽强上不知多少倍,这就导致兄弟二人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朱高炽又生来性格比较老实懦弱,所以对于很多事情都选择一再的忍让。
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时明成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去祭奠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而在前往的路途中,因为朱高炽身形肥胖,再加上身体身体素质较差,所以走到半路已是满头大汗,双腿也是累的有些酸麻,走着走着一不小心便跌倒在路上,摔了个狗啃屎。
这让走在后面的朱高煦看了哈哈大笑,当众嘲讽他,可在一旁的朱瞻基赶忙扶起自己的父亲,回头便怒斥自己的这个叔叔,二人针锋相对,要不是朱棣在前面,估计得打起来。这件事情之后叔侄二人也算是结下了梁子。
02
金蝉脱壳,激烈的皇位争夺
因为兄弟阋墙,所以将来如果朱高炽继承皇位,朱高煦一定会带兵谋反,对于这种情况,朱高炽父子早有预料,所以在后来朱棣去世的时候,太子命所有朝中百官封锁消息,目的就是不让远在外地的汉王朱高煦知晓。
而这一封锁就是长达两个月之久,在处理好所有的事情之后,朱高炽身为太子自然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在这之后他才将消息放了出去。
此时的朱高煦得知消息之后气个半死,因为他还在这边按兵不动,傻傻的等着,准备着什么时候传来自己老爹去世的消息,在带领军队夺得皇位,可没想到竟然被人先手一步,如今自己的大哥登上了皇位,他要是再起兵谋反自然是不合礼法,即便是取得成功,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也难得人心。
可到了这个份上,朱高煦也仍然没有死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大哥身体状况极差,估计当皇帝也当不了几年,等到什么时候朱高炽去世传位给朱瞻基的时候,他在按照原来的计划争夺皇位。
这次他为了能够尽快的得到消息,还特地在京城之中安插了大量的情报人员,另一面,因为朱瞻基被派往南京地区管理地方事务,所以他又在回往京城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很多刺客以刺杀朱瞻基。
本以为做好了万全之策,可没想到朱高煦再一次失算了,在自己的大哥宣告离世后,他马上起兵出发,想要和自己的侄子争夺皇位,而还没等到他抵达京城就已经传来了消息,朱瞻基空降京城,仅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便顺利的登基称帝。
这可让朱高煦一时间蒙了圈,要知道朱高地所在之处到达京城有近千里,而他只有六百里,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都未赶到京城,为何比他还要远的朱瞻基提前抵达,并且还早些时日登基称帝了呢?
03
数百年的谜团
对于这件事情,不仅朱高煦一头雾水,后世之人也是不知其中真相,按照古代正常的交通速度来说,就算是朱瞻基也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近千里的距离也得将近一个月才能抵达,仅仅不到十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会抵达,所以后世之人就做出了很多的猜想。
首先第一种就是朱瞻基根本没有离开皇宫,或者是提前回来的,或许他已经预知自己的父亲大限将至,为了避免发生变故所以一直放出去假消息,可这个说法被否定了,因为整个京城之中,到处都是朱高煦的眼线,如果朱瞻基在皇宫之中他不可能不知道。
那第二种说法就是说朱瞻基绕路而行,但是这个说法也同样说不通,朱高煦早已经在必经之路上安排好了刺杀的人员,几乎所有可行的道路都有安排人手,无论朱瞻基怎么绕路,都会遇到埋伏。
可是当埋伏的人发现朱瞻基随行的部队的时候,一拥而上杀了所有随从,可当他们闯进轿子的时候,发现都是空无一人,而其他路也没有见到朱瞻基的身影,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这最后一种说法就是说朱瞻基早有预谋,而这个预谋就是杀掉自己的父亲,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掌控好自己父亲死亡的时间,也能够在这之前赶回京城。
这么解释,朱瞻基空降皇城的所有的谜团也就说得通了,可是这种猜测终究还是存有其他漏洞的,父子二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未来皇位也必然是朱瞻基的,他根本不需要去谋杀父亲,反而他还需要自己父亲的帮助自己对抗叔叔,所以关于这件事,一直到六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还是没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04
对于朱瞻基空降京城,又在极短的时间内登上皇位,这其中肯定有着许多的秘密,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切的记载来说明这一切,这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题,一直到了今天,很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也没能解开这个疑惑,希望在未来这个困扰了人们六百多年之久的谜团能有一个答案。
明朝时期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仅仅活了三十多岁,但是他给自己的名号却是?长春真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为何,其实原因有三,1、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能够长寿;2、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春?;3、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的才华很能力能够长春。
1、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能够长寿首先,古代人本身寿命就短,皇帝们的寿命更短,而且皇帝都是手握大权,也会比一般人更加怕死,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万岁爷?、?天子?等称呼,明宣宗朱瞻基自然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就是四十多岁的时候去世的,所以明宣宗朱瞻基也很怕死,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长寿一点,才给自己取名?长春真人?。
2、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春?其次,明宣宗朱瞻基也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天选皇帝?,当初朱棣还没有造反的时候,梦见朱元璋托梦给自己,醒来以后就发现明宣宗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觉得这个孩子是有福气的孩子,所以后来还将明宣宗朱瞻基立为皇太孙,明宣宗朱瞻基也正是因为太顺利了,也希望自己不要遭遇靖难之役这样的反叛,所以给自己取名?长春真人?,也是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春。
3、明宣宗朱瞻基希望自己的才华很能力能够长春最后,明宣宗朱瞻基的?长春真人?可不仅仅是指年纪和统治,同时也是指才华和能力,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很自律且对自己要求很高的皇帝,他给自己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勉励自己能够常常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成为一个被百姓厌恶的暴君,而是成为垂青千古的明君。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明宣宗肯定是一位明君。为何会出现说他是昏君的污蔑是因为:在他统治明王朝时,太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了权力中心。宣德元年,朱瞻基刚继位就在皇宫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
朱瞻基是一个明君,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实施仁政,最终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已经是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了。
朱瞻基在位期间的表现整体上是功大于过,所以应以明君来定义他。朱瞻基在其父亲朱高炽登基为帝之后不久就被立为了太子,没到一年他便因为朱高炽的突然离世而登基。朱高炽传出驾崩消息时朱瞻基当时并未在北京,而是在南京。
可见,朱高炽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础,朱瞻基是真正缔造仁宣盛世的人。如此说来,朱瞻基应该是一个明君才对。遗憾的是,在后人眼中朱瞻基却是个地道的昏君。
明宣宗朱瞻基总体来说是一位好皇帝,仁宣两朝更是被史学家比做周之成康、汉之文景的大治之世。宣宗皇帝在国家经济发展上,可以说是完成了大明朝的历史使命,但相对于他的内政,军事建树实在毫无可取之处。
朱瞻基是明君还是昏君?
1、朱瞻基是一个明君,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实施仁政,最终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已经是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了。
2、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毋庸置疑是一个明君,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实施仁政,最终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已经是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了。如果非要说他昏君的一点,那肯定还是属于他爱玩蟋蟀这个事情。
3、朱瞻基在位期间的表现整体上是功大于过,所以应以明君来定义他。朱瞻基在其父亲朱高炽登基为帝之后不久就被立为了太子,没到一年他便因为朱高炽的突然离世而登基。朱高炽传出驾崩消息时朱瞻基当时并未在北京,而是在南京。
明朝这个皇帝本是明君,却喜欢斗蛐蛐,结果为何被后人贴上昏君卡呢?
朱瞻基为广征蛐蛐竟如此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导致百姓家破人亡,朱瞻基实在难称为明君。
但是斗蟋蟀,必要就要到处捉蟋蟀,臣子为了讨好他,就到处找蟋蟀,隐形百姓,《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促织让朱瞻基贴上了昏君的标签。
但是由于他喜欢斗蟋蟀,而且还在明朝情况稳定以后沉迷于斗蟋蟀的娱乐活动中,所以被后人认作是昏君,但这其实是对明宣宗朱瞻基的一种误解。
如此说来,朱瞻基应该是一个明君才对。遗憾的是,在后人眼中朱瞻基却是个地道的昏君。原因是朱瞻基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斗蟋蟀,并因此曾造成百姓怨声载道。
可以说“仁宣之治”实际上更多的是后人对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的褒扬和肯定。
一生勤政爱民的朱瞻基,为啥被骂了那么久的不务正业?
朱瞻基继位之初很英明地解决了两位叔叔的藩王不轨事件,消除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等藩王的势力,开创了国内安定团结政治氛围。
由于身体不适,曾几天没上朝,被骂“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总结:“所谓务正学者此也。”书中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好色之徒,穷奢极欲,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这是因为朱瞻基非常喜欢玩斗蛐蛐,所以引得百姓争相抢夺战斗力强的蛐蛐,以至于蛐蛐的价格猛涨,不少百姓因此不务正业而落得家破人亡。朱瞻基身为明仁宗的嫡长子,自出生之后就深得朱棣的喜爱。
而和朱瞻基一样,朱由校被誉为“木匠皇帝”也是因为他极其热爱木匠。朱由校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他空闲时间喜爱做木质工艺,做工还十分精巧,做木匠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明朝不务正业的皇帝,例如把斗蟋蟀作为人生最大爱好的蟋蟀皇帝之称的明宣宗朱瞻基,立志长生不老,迷恋房中术,热心修炼药丹的明宪宗朱见深。
可是朱瞻基为什么会这么短命呢?首先是因为朱瞻基身上具有家族遗传基因才会导致朱瞻基的短命,故此不管朱棣有多么的爱朱瞻基,朱瞻基都逃离不了明朝皇帝的宿命。在朱瞻基当政期间,他勤政爱民,积极实施为国为民的好政策。
为何说朱瞻基算是明君,喜欢斗蟋蟀却被人贴上昏君标签?
1、因此他在位的时候,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但是斗蟋蟀,必要就要到处捉蟋蟀,臣子为了讨好他,就到处找蟋蟀,隐形百姓,《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促织让朱瞻基贴上了昏君的标签。
2、朱瞻基为广征蛐蛐竟如此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导致百姓家破人亡,朱瞻基实在难称为明君。
3、如此说来,朱瞻基应该是一个明君才对。遗憾的是,在后人眼中朱瞻基却是个地道的昏君。原因是朱瞻基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斗蟋蟀,并因此曾造成百姓怨声载道。
4、明朝的统治也并未因此衰败。所以就在位期间的功与过来说,朱瞻基是功大于过的,所以用明君来称呼他其实会比昏君更适合。
5、但实际上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很不错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且当时的明朝国力也还算不错,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蟋蟀就将他看作是一位昏君。
6、明宣宗朱瞻基斗蟋蟀的事情,正史上是没有的,主要记载在一些野史中。比如明人吕毖的《明朝小史》,以及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会经历三个时期,初创时期的皇帝,经历过打江山和跟随打江山的时代,懂得江山来之不易,通常会通过大致相同的方式来稳定社会,减赋爱民,休养生息,动乱的社会得到恢复、老百姓会有地可种,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稳步向前。通常开国皇帝及随后的一到二代属于这个时期。
随后的二至四代皇帝会随着社会的稳定而变的相对“平庸”,如果没有外来压力或者国力可以有效打败外来压力,整个社会会逐渐从发展走向顶峰并呈抛物线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是社会的规律。这个时期,内部社会可能会出现小的波动或动乱,但对于整个社会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地不断被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不断增多,社会矛盾会有所增大。这个时候,如果有明君或名臣,会通过改革来缓解矛盾,社会会出现中兴时期,但大多昙花一现。
来到第三个时期,矛盾不断积累和恶化,土地大量兼并,流民持续增加,各种矛盾增多,会形成地方与中央割据状态,社会越来越不稳定,后面的几位皇帝大多数是不断地拆拆补补,来巩固江山,但只需二到三代,必然会因为矛盾的爆发而形成社会动荡,江山易手。
朱瞻基有意思的是他是明朝第五代皇帝,但却是朱棣之孙,朱棣在当皇帝之前,那是守边关打蒙古的主,朱瞻基跟着爷爷参加过征讨蒙古的战争,见识过内部抢侄子江山的战争,而且还平定过内乱,可以说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一位皇帝,知道百姓疾苦,懂得江山来之不易,所以可以划分在第一时期的皇帝里。
正因为如此,明朝在朱瞻基及其父亲仁宗的共同努力下,在位时期期间社会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不过,因为仁宗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所以这一治世的主要功劳要算在宣宗朱瞻基的身上。
所以说,朱瞻基是明朝老朱家难得的明君之一,明宣宗朱瞻基统治十一年的时间里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
在历史剧《大明风华》中,皇孙朱瞻基成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英气逼人,聪明睿智,深受朱棣喜爱,被称为朱棣的“好圣孙”。
那历史上这位“好圣孙”到底为明朝做了哪些事呢?
一、“好圣孙”朱瞻基让朱棣坚定了造反的心。
朱瞻基出生在燕王的封地北京,那时候朱棣还没造反。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大圭是权力的象征。并对朱棣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
紧接着下人就来报告说,朱瞻基出生了。朱棣立马跑去见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朱棣在登基后,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朱瞻基也是立了大功的。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因其仁爱儒雅深受大臣拥戴,更是朱元璋亲选的燕世子。二儿子朱高熙因为其英俊勇武更受朱棣的喜欢,在靖难之战中救过朱棣。所以朱棣一心想把朱高熙立为太子。
但废太子乃大事,必须和大臣商量。其中有个著名的大臣叫解缙,因为编撰永乐大典有功,受朱棣喜爱。
朱棣曾向其询问意见,解缙只回答道“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世无忧”。就这一句话让朱棣如梦初醒。
最后朱棣下定决心让太子朱高炽继位大统。朱高炽死后其子朱瞻基登基。明朝在朱高炽朱瞻基两代的治理下国富民强,经济复苏,史称“仁宣之治”。
大明确实也如解缙所说,三世无忧。
可见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其实也是沾了他儿子朱瞻基的光。
二、朱瞻基的三个错误决策影响了明朝
朱瞻基虽然被称为好圣孙,但其在位期间的一些决策却差点灭亡明朝,其中一个更是为明朝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1、太监读书制度
宦官专权在明朝初期是根本不存在的,明朝第一任专权太监王振出现在明英宗时期,直接导致了明朝土木堡之变的发生,而明英宗就是朱瞻基的儿子。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内阁已经开始初具规模,皇帝想要控制他们变得不容易了。于是明宣宗开始利用太监制衡内阁。为了让目不识丁的太监能够对抗文官,朱瞻基开始下旨让太监开始读书,这让太监开始具有了抗衡文官的能力,后世的一些太监的能力甚至比文官还强。
虽然有能力的太监终究是少数,可是识字的太监却开始干预朝廷奏折的批阅。为后来的宦官与文臣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2、对外战略收缩
朱棣曾经五次北伐,让仁宣两朝边境比较安稳,在明宣宗时期,明朝开始注重经济发展。整个国家转入了战略防御。蒙古势力在朱棣的打击下已经衰弱,此时瓦剌开始慢慢崛起。
由于瓦剌的崛起,导致亲明的阿鲁台被刺杀。瓦剌部落成为了草原的新霸主。对瓦剌的放纵也导致了后来土木堡事变的发生。
奴儿干都司的内迁,也让明朝在辽东彻底陷入被动,最后彻底失去了辽东地区。
3、越南在明宣宗时期彻底独立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对安南用兵。并将安南设为明朝的一个省。但是安南却一直不服从明朝的统治,多次反抗。这也导致了安南地区一直不稳定。
到了明宣宗时期,朱瞻基因为安南动乱一直消耗明朝的国力,于是就决定息兵安南,从安南撤兵。宣德六年,明朝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自此安南彻底独立,脱离了明朝的控制。
安南的失去让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始下降,这也让明朝彻底失去了西洋。
三、总结
明朝在朱瞻基的治理下,国家确实得到了恢复。其在位时间仅仅十年,但却是明朝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朱瞻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让明朝的国力再次得到提升,但也同样给明朝的衰弱留下了隐患。尤其是其军事收缩战略,让明朝在英宗时期差点灭亡。
朱瞻基可以说是以大明万世基业的衰弱换来了他一朝的国富民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异姓王中,刘邦为何独留长沙王吴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