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字肇仁,唐朝时期宰相、开国功臣,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身彭城刘氏。刘文静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隋朝时期,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面对天下大乱,联络裴寂与李世民,支持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奉命联络突厥。随军南下,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出任纳言,成为宰相。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受封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司空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
筹谋反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他对李渊次子李世民非常赞赏,常对裴寂道:“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
后来,刘文静后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认为天下大乱,只有商汤、周武、汉高、光武之才方能平定。他道:“如今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淮南,各地义军数以万计,跨州连郡、阻碍山泽。如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而今避乱的百姓都来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到时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此后,李世民部署宾客,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但却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知道李渊与裴寂交好,便将裴寂介绍给李世民,三人一同谋划。这时,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获罪。李世民便让刘文静与裴寂去劝说李渊:“如今天下大乱,您身处嫌疑之地,又立不赏之功,恐怕难以保全。如今部将兵败,您因罪被拘,事情确实急迫,应当拿出办法来。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此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纪幼小,权贵豪强并起,不知所从。希望您发兵西向,以图大事。
当时,李世民暗中结纳死士,并与刘文静等人约定起兵日期,恰遇李渊获释,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命,称要征发太原、西河等郡百姓去远征辽东。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乱。刘文静趁机对裴寂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人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裴寂大为恐惧,便常常督促李渊早日发兵。”
太原起兵
此时,马邑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并勾结突厥,准备进犯太原。李世民命刘文静与长孙顺德等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各自召募士兵,又让刘文静与裴寂伪造敕命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对此产生疑忌之心,准备在晋祠大会时谋害李渊。李世民得到晋阳乡长刘世龙的告密,打算先发制人,便让刘文静与刘政会到留守府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
当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同在府中议事,刘文静上前报告道:“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李渊让王威取状观看。刘政会不肯,道:“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观看。”李渊装出惊讶的样子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他看罢密状,对王威、高君雅道:“此人告发你们谋反,应该怎么办?”高君雅大骂道:“这是谋反的人要杀我!”刘文静命人绑缚王威、高君雅,囚于别室。李渊遂起兵反隋。
李渊起兵后,自称大将军,以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建议李渊改换旗帜,又请求连结突厥为援。李渊遂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游说始毕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皇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到时百姓、土地归于唐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当即命大将康鞘利率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南下,又献马一千匹。李渊盛赞刘文静,又让他率军前往潼关,抵御隋朝大将屈突通。
佐命开唐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十二月,刘文静在潼关与武牙郎将桑显和苦战,死伤数千人。他趁隋军稍怠之时,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终于大败桑显和。当时,屈突通尚有数万兵马,企图逃回东都(今河南洛阳),结果被刘文静派兵追上。最终,屈突通被俘,新安以西地区全部平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杨侑禅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他作为太原元谋功臣,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当时朝廷初建,各种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唐高祖命刘文静与朝中学识渊博之人修正《开皇律》,以此作为通法。六月,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让他率军征讨薛举。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
同年七月,李世民因身患疟疾,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并告诫道:“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难以持久,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交战。等我病好了,再出兵不迟。”但刘文静却听从了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刘文静逃回长安,被削职除名,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十一月,西秦平定。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蒙冤被杀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平反昭雪
贞观三年(629年),已经继位为帝的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
天宝六载(747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也位列其中。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暴政虐民,朝内又奸臣当道,致使朝政崩坏,民不聊生,叛乱四起。
自瓦岗起义后,天下动乱不断,个地军阀纷纷称王称霸,隋炀帝派大军征讨叛逆。
天下苦隋已久,因此更为强烈的动乱就此引发。
太原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哥,这位表兄不但没有帮助其平叛,反而也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首要功臣就是有?小诸葛?之称的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
刘文静在晋阳起兵时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来李渊摇摆不定,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命,说要征发太原等郡兵马去讨伐辽东,太原等地民心恐慌,皆欲作乱。
刘文静趁机劝说李渊爱臣裴寂,于是二人一同劝说李渊,这才有了之后的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后,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出色地完成了联络突厥的使命,为李渊解决了后顾之忧。
此后,刘文静大败河东隋军名将屈突通,确保李渊东南进军安全。
可以说在隋末唐初,刘文静是一位风云人物,为唐朝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唐开国后,刘文静被拜为宰相。
何仅仅两年,李渊就杀掉了这位大唐开国功臣。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因为裴寂。
二人本身关系非常好的好朋友,二人同是晋阳起兵的功臣,可李渊却偏爱裴寂,每次上朝都会让裴寂与自己同座,还让他进卧室,对他无话不谈,称呼他为裴监而不叫他的名字。
裴寂打了败仗,李渊不仅不处罚,反而升职。
而刘文静打了败仗,李渊却重罚刘文静,这让刘文静心里十分难受。
论功劳,他远高于裴寂,而二人待遇天差地别,因此刘文静心中不平。
因此刘文静常常在朝堂上议政时反驳裴寂,二人反目成仇。
而李渊定会偏向裴寂。
其次,因为刘文静那张嘴。
一日,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酒醉后,他口吐怨言,拔出刀砍向柱子说:?应该杀了裴寂!?
被失宠的小妾听到,让哥哥向李渊告发,说刘文静要谋反,于是朝廷将刘文静下狱问罪。
其三,也是最主要原因。
刘文静站错了队。
因为刘文静和李世民关系非常好,而此时唐高宗与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矛盾日益加剧。
自李世民统兵以来,大批人才投奔旗下,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太子府与秦王府的矛盾也是日益加剧。
李渊深知刘文静其才,日后若真发生冲突,刘文静将是个辣手的对手?
因此刘文静入狱之后,李渊将他交付属吏,并派遣裴寂与萧瑀审讯。
李世民等众臣听闻此事后都请命不要杀他,但李渊听信裴寂的谗言,下旨杀死了刘文静、刘文起。
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时年五十二岁。
1. 《“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 作者:江西南昌二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
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
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 *** 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说,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因功)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披发衔刀为禳厌。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
今寂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
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籍其家。
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欲共大计 只是B.召巫夜批发衔刀为禳厌 镇压C.文静喜,挑言曰 挑逗D.李纲、萧瑀明其不反 明白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 B.安知无其人哉臣以奉养无主,辞不奉命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C.文静谋因裴寂说 D.须真主取而用之因宾客至相如门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11.下列言行全都表现刘文静有才略远见的一项① 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② 文静多权诡③ 丧乱方刻,非汤、武、宣、光不能 ④ 唐公子,非常人也⑤ (文静)深自结 ⑥ 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父亲在隋朝为官,建立了战功,故而刘文静得以承袭父亲的职务做了晋阳令。 B.裴寂城府很深,文静告诉他秦王一定会平定天下时,他也丝毫没有透露自己的想法。
C.秦王知道文静受儿女姻亲关系连累入狱,到狱中探望,使得文静很感动而向其献计。D.文静因裴寂位次高于己而生不满,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与裴寂唱反调,确实失之狭隘。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3分)(2)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4分)(3)文静首决非常计(3分)【参考答案】9、D(说明)。 10 、C 经、由(A 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B 指代“那”指代“其中” D 并列关系假设关系)。
11、C (②是裴寂诬陷,③是 *** 秦王故意说的,⑥是临刑前才发出的感叹)。12、D (A文静只袭了爵位,B 裴寂当时并没有看出秦王的能力,C 秦王探狱实为问计,文静也早有投靠之意。
)【参考译文】刘文静,字肇仁,父名韶,在隋朝做官战死,授享受三司等同礼仪的爵位。文静凭借死难者儿子的身份,承袭了同等爵位。
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大业末年,做晋阳令,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
裴寂晚上看见筑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 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呢?”高祖当时为唐公,镇守太原,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
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有所作为。”裴寂并没有认同。
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看身边没有能够商讨大计的人,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辞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
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 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
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大的连接州县,小的阻遏山泽,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他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
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 ”于。
2. 文言文新唐书中的列传第十三有关刘文静的那篇文章的翻译 刘文静,字肇仁,父名韶,在隋朝做官战死,授享受三司同等礼仪的爵位。
文静凭借死难者儿子的身份,承袭了同等爵位。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
大业末年,做晋阳令,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柱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
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呢?”高祖当时为唐公,镇守太原,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有所作为。”
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看身边没有能够商讨大计的人,私下里入狱探望。
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辞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
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大的连接州县,小的阻遏山泽,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他们。
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
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将要起事,担心唐公不同意,文静谋划通过裴寂劝说,威胁裴寂说:“您只是晋阳宫监,凭借着宫人的身份管理宾客,您死了有什么遗憾,为什么要拖累唐公的盛名?”裴寂害怕,于是劝起兵。
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文静为司马……后转任大丞相府司马,加封光禄大夫、鲁国公。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有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独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
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与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酒喝到醉时,有不满之言,拔刀砍房柱说:“要杀了裴寂。”
正碰上家里多次出现怪异之事,文起担忧,召巫师晚上披散头发衔着刀,来祛除邪魔。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文静就被关进监狱。
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况,回答说:“当年在大将军府,司马和长史官位差不多高,现在裴寂是仆射,居于最高等级,恩宠赏赐不可估量,臣的官职和赏赐和一般人相等,家中没有余财,实在是不能没有一点抱怨。”皇帝说:“刘文静这话,反叛的意思非常明确。”
李纲,萧瑀说明他不会反叛;秦王也因为刘文静最早决策不平常的计策,完成后才告诉裴寂,现在任命与待遇不等同,所以心生不满,不敢反叛,应该宽恕他。皇帝向来疏远顾忌他,裴寂又说:“刘文静多有权谋诡计,并且性情多疑难以把握,生气就不顾大局,险恶的言论和怪异的行为已经暴露验证,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恐怕他成为后患。”
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并抄了家。
文静临刑前,摸着胸说:“鸟被杀绝后好弓就被藏起来,果然没说错。”原文: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
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
侗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吒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
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々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礻艺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 *** 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开说,于是介寂以交王,遂得进议。及突厥败高君雅兵,唐公被劾,王遣文静、寂共说曰:“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
今部将败,方以罪见收,事急矣,尚不为计乎?晋阳兵精马强,宫库饶丰,大事可举也。今关中空虚,代王弱,贤豪并兴,未有适归,愿公引兵西,诛暴除乱。
乃受单使囚乎?”唐公私可,会得释而止。 王教文静伪为诏“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男子年二十至五十悉为兵,期岁尽集涿郡以伐辽。”
繇是人心愁扰,益思乱。文静谓寂曰:“公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载图谶,闻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祸哉?”又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
秦王即委文静、长孙顺德等募士,声讨刘武周。文静与寂作符敕,发宫监库物佐军兴。
会王威、高君雅猜贰,文静与刘政会为急变书,诣留守告二人反,候唐公与威、君雅视事,文静进曰:“有密牒言反者。”公目威等省牒,政会不肯,曰。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惊”是“吃惊”的意思,作“高祖”的谓语,后面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而”是连词,表转折,连接两个句子,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高祖惊异,叫来问他,太宗回答说:“回去军众就会马上解散,可是敌人在后面趁机追击,死亡在顷刻之间.(2)C “高祖起太原”的“起”是“起兵”的意思,“起于家”的“起”是“被起用”的意思.(3)A “他指挥云定兴故布疑兵”错,原文为“太宗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是太宗向云定兴的建议.(4)①为:介词,替;直:直接;是:这.句子翻译为:仁义之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该直接攻进咸阳,命令全国,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②寇:侵犯;遇于豳州:介词结构后置句;从:使…跟从,带领.句子翻译为:突厥侵犯边境,太宗与突厥军在豳州相遇,带领一百骑士随从与突厥首领会谈,结盟后突厥军撤离.答案:(1)B(2)C(3)A(4)①仁义之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该直接攻进咸阳,命令全国,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②突厥侵犯边境,太宗与突厥军在豳州相遇,带领一百骑士随从与突厥首领会谈,结盟后突厥军撤离.参考译文: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太宗为人聪明英武,胸有大志,并能降低身份,对人谦卑,尊重读书人.当时,天下已乱,盗贼四起,他断定隋朝一定会灭亡,于是拿出钱财供养士人,结交英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犯事逃命,太宗藏匿他们.又同晋阳令刘文静特别友好,文静因李密的事情被关押在监狱中,太宗晚上到狱中看望他,同他商讨大事.当时百姓为躲避贼人大多入城居住,城中有几万人,文静担任县令的时间长,了解各个英雄,就一起安排部署.计谋已经确定,就由裴寂告诉高祖.高祖开始不答应,不久后同意起事.高祖已经起兵,任命太宗为右领军大都督,封号为敦煌郡公.唐兵向西,将要到达霍邑,正赶上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粮食将要用完,高祖计划,想要回兵到太原.太宗进谏说:“仁义之师是为天下而起的,应该直接攻进咸阳,命令全国,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高祖不采纳太宗的意见.太宗在军门上大哭,高祖惊异,叫来问他,太宗回答说:“回去军众就会马上解散,可是敌人在后面趁机追击,死亡在顷刻之间,因此悲伤而哭.”高祖省悟,说:“当初主张起事的是你,现在也由你决定成败.”当时左军已经率先返回,太宗马上同陇西公李建成分头追.夜半,太宗迷失道路进入山谷中,扔掉马匹,步行而赶上左军,同左军一起回驻地.高祖于是率领军队前进,清晨到达霍邑.霍邑守将宋老生不出战,太宗带领几名骑兵靠近城墙,举着鞭子发号施令,作出像要围城的样子.老生发怒,出城,背城列阵.高祖率建成在宋老生阵地的左边,太宗和柴绍在他的南边.宋老生的军队靠近东边的阵地,建成落马,宋老生趁机攻击,高祖军后退.太宗从南边飞驰下坡,分兵把宋老生的军队截断成两部分,并从他的阵地后面出击,宋老生的部队败落逃跑,于是杀了宋老生.进兵驻扎在泾阳,攻击胡贼刘鹞子,打败了他.刘武周占据并州,高祖担心,下令各位将领舍弃黄河以东地区而守住关中.太宗认为黄河以东地区不能舍弃,领兵三万就打败了刘武周.军士都饥饿,太宗两天没有吃东西,行军到浩州才得到食物,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都来投降.刘武周害怕,逃到突厥,他手下的将领杨伏念献出并州投降.颂词说:唐拥有天下,传了二十代,其中值得称颂的有三个君主,唐玄宗、唐宪宗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太宗的功业,真伟大啊!他打败腐败的隋朝,功劳可与商汤、周武王并列;达到治理的极致,差不多和周成王、周康王一样.自古功绩和品德都高,从汉到现在,没有这样的人.《春秋》的标准,常常对于贤能的人要求严格,因此后代的有道德的人想要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没有不对此叹惋感喟啊.。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 4.A(解析:竟,此处意思为最终)5.C(解析:A 前为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他”。
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
C均为代词“他的”。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动词“认为”)6.C(解析:A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死罪,并非全免罪恶责。
B“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后因,并非前因。)
7.(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附:《屈突通传》译文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
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
从此逐渐被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 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
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
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 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
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
”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 ”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徙民绝饷”动词并列短语,“盗”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C;“居两年”为时间状语,其后断句,排除B.(2)C 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3)A 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尹洙与宰相有嫌隙”于文无据.(4)①阳:通“佯”,假装;趣:督促,催促;守者以(之)报:省略句.句子翻译为: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②骋:施展;材:通“才”,才能;宽假:宽容;绳:名词作状语,按照法令.句子翻译为: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答案:(1)D(2)C(3)A(4)①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②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参考译文: 刘湜字子正,是徐州彭城人.考中进士,任澶州观察推官,又调任湖南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又调任阴平.再升任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讯阆州的案子,保全七名死囚的生命.王尧臣安抚陕西,举荐了他,他被提拔为擢知耀州.富平有一个抢掠别人子女的强盗,被抓后,装死,伺机逃走;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刘湜升为监察御史,王德用受诏令从随州回朝,近臣说他有谋反的迹象,刘湜保护了他.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升任殿中侍御史.上奏说:“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受诏前往渭州审理尹洙私用公款一事,罗织罪状使尹洙受到严惩,尹洙因此获罪被撤职.回朝后,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又任盐铁副使.人们说刘湜探知宰相的心思,罗织罪状重判尹洙,所以被优先提升. 第二年,皇帝在紫宸设宴,盐铁副使应坐在殿东的廊屋,刘湜不入座,急速走出.守殿门的宦官报告了此事,刘湜获罪被贬任沂州知州,调往兖州.又因在沂州时误减囚犯死刑,降任海州知州.后起用盐铁副使兼管河渠事.汴水断流,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畅通.适逢江南饥荒,升任天章阁待制、江宁知府,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任户部郎中、广州知州.侬智高刚被平定后,刘湜训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有强盗占据山岭,诏令免罪诏安,不肯投降.刘湜得知强盗逼迫山民供给他们粮食,就迁走山民,断绝强盗粮饷,强盗困窘投降,百姓得以安宁.任职第二年,因母亲年老,请求调任内地,于是被调往徐州.刘湜高兴地说:“从前我不过是个平民跟着计吏离家,现在我成为三品侍从官又来掌管乡州,超出我原先的期望了.”又以左司郎中任郓州知州,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庆州知州. 刘湜少年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穿朝服执芴去兵营迎接母亲,家乡的人看到无不感叹.但他特别喜欢喝酒,执法过严,改任密州知州,因病去世.。
6. 燕昭王求贤1文言文阅读答案 1.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①.”君遣之②.——两个“之”各指代什么? ①之:代千里马. ②之:代涓人.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反以报君(反,通“返)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买) ③于是不期年(期年,一周年 ) ④诚欲致士 ( 诚,确实) ⑤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以之为师) ⑥燕王吊死问生 (吊,祭奠)3.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B )A.国君大怒道:“(我)所求的是使马活,怎么买(一个)死马还花掉五百金?”B.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买(一个)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C.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侍奉(一个)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D.国君大怒道:“(我)所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回事!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4.“买其首(以)五百金,反以( 之)报君”——这句话有省略,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字.5.郭隗建议燕王采取什么办法来招揽人才? 答:重视自己身边的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远方的人才.6.郭隗向燕王讲了一个求千里马的故事,他的目的是:(D)A. 让燕王重用自己B. 表明自己就是千里马C. 让燕王重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D.劝燕王广纳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9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乱世女子逆袭成皇妃,最终却被迫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