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信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这两人不死,刘邦不敢动韩信,惋惜韩信将他们全部杀了。
汉初三杰当中,韩信的命运最为坎坷,下场也最为悲凉,这固然与刘邦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更大的问题是他的出身,作为没落贵族的后代,韩信早已没有了贵族的情商和对政治时事的敏锐,只是凭借着一时的感觉去做事情,结果就是处处碰壁,时时被针对。
韩信之死,让很多人都难以释怀,觉得这样一个近乎神仙般的人物,死在了萧何和吕雉的手里面,实在是太惋惜了,甚至认为韩信在自己的一生中,只要不杀掉这两个人,那么刘邦就不敢动韩信。
事情真的是这样么?今天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将兵多多益善的“兵仙”
韩信在投靠刘邦而被萧何举荐之后,被刘邦封为大元帅,统领自己的大军,与项羽所封的各个诸侯国作战。
他的第一战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声东击西的计策打败了曾经威震天下的秦朝降将章邯,经此一役,先前那些还不服韩信的刘邦死党,对其计策和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后,韩信帮助刘邦取得了关中之地,占据了半壁江山,志得意满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躺在榻上喝酒。
刘邦问韩信道:“像我这样的人,最多能够带领多少大军打仗?”韩信想都没想:“最多十万,不能再多了,再多您就带不动了。”
刘邦笑道:“那按照你的意思,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醉眼朦胧地回答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刘邦的神情有些难看,用重重的语气问道:“那为什么你还要在我手下做事呢?”韩信听到这话,酒立马醒了一大半,赶紧解释道:“您是统领将军的人,这是上天给予你的权利,没人能够比得上。”
至于后面这句话,刘邦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在刘邦的心里面,从此留下了一个阴影,那就是韩信这个人,早晚得除掉,不然就会坏了自己的大事。
这件事情之后,两人各自领兵打仗,刘邦与项羽周旋,输多胜少,韩信则带着大军横扫其他六国旧贵族,擒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等等,一路高歌猛进,锐不可当。
再后来,韩信听从刘邦的调派,击败魏王豹、赵王歇等等,立功无数,而此时,刘邦的大军正在与项羽鏖战,眼看就要遭遇失败,就不得不请求韩信派兵支援。
然而,此时的韩信兵强马壮,心里面有了更多的想法,便向刘邦讨要封赏,如果不是萧何从中斡旋的话,韩信与刘邦在这个时候可能就已经翻脸了。
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封赏之后,韩信果断出兵,击败了项羽,最终在垓下斩杀了对方,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不懂人情世故的韩信
从韩信在刘邦最紧要的关头讨要封赏就可以看出来,韩信其实一个很在乎蝇头小利的人,这就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不会太好。
特别是他太在乎地位和钱财,这成为他的致命缺点,更重要的是,韩信还是极不自信的人,在反与不反之间反复纠结,错过了许多坐大的机会,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事情上面,韩信因为自己的不理智害死了许多人。
陈烯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曾与韩信约好一起反刘邦,然而,正当陈烯举兵造反之时,韩信却食言了,选择了按兵不动,非但按兵不动,还自作聪明地去赴萧何与吕雉举行的鸿门宴,最终被擒被杀,还连累了自己的三族亲人。
假如项羽和钟离眜不死,韩信能够保全性命么?
其实,项羽之死,是历史的必然走向,不是韩信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他与刘邦之间,最终只能怪活下来一个,项羽一天不死,楚汉争霸一天就不会停止。
因此,项羽死与不死,都不会改变韩信的最终结局,充其量有了项羽这个共同的敌人,韩信与刘邦翻脸的时间会稍微延后一些,但是只要项羽一死,韩信的兵权就必然会被刘邦所夺。
那么项羽能不能够不死呢?不能,至少项羽死与不死,不是韩信说了算,而是刘邦说了算,即使没有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按照历史的走向,项羽迟早会遭遇被杀的命运,这是由项羽的作风和身份地位决定了的,这是他逃不掉的宿命。
至于钟离眜的生与死,韩信也不能帮上太大的忙,毕竟此时的韩信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楚王而已,韩信没有项羽在楚地的号召力,就无法提供足够强大的保护伞去保证钟离眜的安全。
至于钟离眜所说的只要自己不死,刘邦就不敢拿韩信怎么样?这只不过是钟离眜在临死之前的最后挣扎罢了,毕竟比他强大得多的项羽都死在了刘邦的手上,更何况只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呢?
如果钟离眜真有天大的本事,能够让刘邦有所忌惮的话,项羽也就不会失败了,可怜钟离眜临死的时候都没有想通这一点,反而责怪韩信没有好好保住自己的性命。
小结
因此,在我看来,有人说的项羽和钟离眜不死,韩信也能够苟活下去,这样的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大家认为呢?
韩信为什么注定要被杀?他真的参与谋反了吗?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韩信被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打仗太厉害了,至于谋反什么的,可以说韩信一直有这个心思,但从来没有过实际行动。
他手里握着十几万大军的时候没有造反自立,被贬成一个小小的淮阴侯,手上一没兵二没钱,跟陈狶俩人一合计就反了?陈狶手上有军队,真的反了也是陈狶当皇帝(“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何苦从刘邦的臣子变成陈狶的臣子呢?
韩信虽然在做人上比较优柔寡断,但是打起仗来对于战局以及敌我的判断,从来都没有失误过,他之前就已经被刘邦猜忌了,从楚王贬成淮阴侯,又能在长安能拉出什么人马响应陈狶。所以《史记》关于韩信伙同陈狶谋反的事,我觉得很经不起推敲,甚至陈狶这个人的记载都被官方给抹去了,所以这一造反事件很有可能又是刘邦自导自演,逼反开国功臣的一个案例,至少在这件事上韩信不会这么傻,在最不恰当的机会起兵造反。
我们通过《淮阴侯列传》可以得知,韩信最好的机会是在当上齐王之后,楚汉相持阶段。当时项羽都被韩信吓到了,“项王恐”三个字,只有韩信能做到,那个时候项羽派人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几次以各种角度分析自立一国的好处,和鸟尽弓藏的危害,劝谏韩信自立,但韩信犹豫再三,并没有这样做。注意,韩信确实犹豫过,只不过最终仍对刘邦抱有幻想,此外韩信最大的野心也就是当个王,他已经安于现状了。这次是韩信造反的最好时机,可以说,这时候的韩信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再之后,项羽被击败,刘邦再次“袭夺”韩信的军队(之前在赵地有过一次,所以说刘邦始终对韩信抱有戒心,这样的人,不知道韩信怎么就会对他有幻想?),韩信从掌兵十几万的齐王,被改封在了家乡楚地当楚王,当然兵权基本被削夺干净了。就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借着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的由头,假装巡游云梦泽,以此趁机擒拿韩信。韩信都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信欲发兵反”,但还是没反,对刘邦近乎天真的信任,使得他束手就擒,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这次虽然也算不上什么起兵的好时机,但至少他还能领兵在外,自成一国,以他领兵作战积累的威信,以及本身天才般的指挥才能,虽然实力对比上是以卵击石,但如果能拉上一两个诸侯王盟友,未必就一定输给了刘邦。
以上两次机会,可以三分天下的时候韩信没反,明知道刘邦要对他不利的情况,韩信也没有反。然后手里一点实力都没有,反了也是给陈狶做嫁衣的情况下,韩信反了?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所以,韩信被杀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他太能打仗了,刘邦就是要消灭这些有实力的异姓王,刘邦前后封了八个异姓王(燕王封了两次,臧荼和卢绾),其中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独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当然刘邦对吴芮也不放心,只不过吴芮和张良是好友,在张良给他谋划的韬晦之策下,才得以保存。这些异姓王难道都是天生的阴谋家造反者吗?很显然,大部分是被刘邦逼反的,甚至本来没反被刘邦栽赃说成了造反。而韩信就是其中必杀之一。
韩信如果学萧何自污的话,他最后还是不能避免被杀。
首先,萧何自污有效果是因为他是文官。萧何自做官以来,一直是主管行政和经济,经济建设的成功使他积累了很高的民间威望,但他并不擅长带兵打仗,因此萧何对刘邦的威胁主要是自己的民间威望过高,而萧何通过自污来降低自己的民间威望,很好地打消了刘邦的顾虑,刘邦也就不杀他。
其次,韩信是武将,自污并不能消除他对刘邦的威胁。自污只是一种降低个人威望的手段,但韩信的威胁不在于他的威望,而在于他的军事能力,只要韩信一日手握重兵,刘邦就一日不能安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污也不能救韩信,韩信唯有主动放弃兵权才可能有活路。
再者,刘邦从一开始就不信任韩信,韩信自污只会被刘邦看成是一种阴谋。刘邦极其不信任韩信,例如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第一时间就是害怕韩信造反,当时直接率大军疾驰至韩信在军营中,硬生生地剥夺了韩信的军权,再加上韩信善于隐忍,曾经承受过胯下之辱,因此就算韩信自污,刘邦也不可能信任他,他被杀的概率还是很大。
最后,韩信非常有野心,谋反也是确凿的事实,所以韩信是必须被杀的。韩信因功自傲,常常看不起甚至侮辱其他的大臣,这很容易被解释成不满现实别具野心,当他被刘邦软禁在洛阳后,因为心怀不满,竟然唆使陈豨谋反,想来个里应外合夺取皇位,最后被自己的家臣告发,阴谋败露后被萧何用计擒杀,可以说韩信死得不怨,本来野心太大已经是让他处于危险地带了,谁知道还来个谋反,谋反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就算是皇帝的儿子也要被杀,更何况是韩信。
韩信是怎么死的?我们先把韩信之死的故事描述一下,韩信去长乐宫参见吕后,到了长乐宫韩信就被不知所措的五花大绑,被吕后处死了,这就是一代名将韩信的结局,或许你觉得很可惜,其实真的吗?
韩信其实想要谋反,早在之前韩信就与他的一个朋友陈豨谋划造反,后来陈豨果真谋反了,刘邦就去征讨,韩信没去,韩信就想着来个釜底抽薪,偷袭长乐宫,但是谁知道韩信有一个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打算处死这个家臣,然后这个家臣的弟弟就偷偷把韩信偷袭的事情告诉了吕后,吕后就和丞相萧何密谋,让韩信入宫,把韩信骗进宫解决掉,但是又怕韩信不敢来,丞相萧何就与韩信说,哪怕生病了,也要去面见一下,韩信去了,去了就中了圈套。
所以真的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当初萧何夜下追韩信把韩信留住,最后又是萧何为吕后献策除掉了韩信,韩信的结局让很多人惋惜,那么谁是杀韩信的凶手呢?
有人说是萧何,因为萧何为吕后献策,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韩信之前的计谋和行动已经被吕后知道了,这个时候萧何和吕后其实是在自卫。
有人说吕后是凶手,其实吕后本身就已经知道了韩信的秘密,如果不杀掉韩信,以后真的会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说刘邦才是真正的凶手,其实刘邦功成名就以后,就开始与韩信产生了分歧,他知道,韩信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军,这样的人留在身边的确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刘邦容不下韩信。
其实笔者认为韩信的确是咎由自取,他其实应该非常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如果能早一些隐退或者功成身退,那么后来的结局或许不是这个样子。
关于“三不杀”的说法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其大致意思是汉高祖刘邦曾经允诺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金(金属)不杀”。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得见天地的地方不杀,看得见金属器(武器)不杀。人立足于天地之间,怎么可能不见天地?难道悬浮在半空?换言之,这等于就是刘邦颁给韩信的一块“免死金牌”。
但这不过就是刘邦需要韩信为自己打天下时笼络韩信所用的手段而已,刘邦这个人是出了名没有底线,说过的话,转头就能不认账。在韩信打下齐国、逼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时,实际上就已经触碰了刘邦心底的红线了。但是,刘邦碍于形势,不得不对韩信予以忍让并继续笼络,直接给韩信封为了齐王。但是,梁子算是结下了。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又私自接纳了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昧,让刘邦更加起疑:“韩信想要干什么?”虽然韩信在闻讯后“经理乱投医”——杀了钟离昧向刘邦表忠心,但是刘邦心中已然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彼时异姓诸侯王势力尚未被剪除,杀了韩信会让其他异姓诸侯王有“唇亡齿寒”之感,甚至可能逼他们铤而走险。加之刘邦对韩信有“三不杀”之约,最终刘邦暂时放弃了杀韩信的念头,利用出游做梦之机一举拿下了韩信。然后,假惺惺赦免了韩信,将其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半幽禁”于其长安府邸。
但是,刘邦此举是迫于无奈,他内心根本不放心韩信。在燕王臧荼、韩王信等人“谋逆”之后,刘邦对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也越来越不放心。就在这个时候,陈豨又在代地举起了反叛大旗。而在长安的韩信也坐不住了,私下里个陈豨玩起了暧昧,企图利用陈豨东山再起,再次犯了刘邦的大忌。彼时,刘邦在平乱军中、无暇他顾,加之不想担负诛杀功臣的恶名,诛杀韩信的任务便落到了吕后头上。很多人说是吕后杀死了韩信,与刘邦无关。但是,不要忘了,彼时的吕后并不是汉惠帝时期和汉惠帝去世之后的吕后,要诛杀曾经的异姓诸侯王、在位的列侯,吕后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刘邦的。换言之,要杀韩信的就是刘邦,吕后只不过充当了杀手的角色而已。
在利用萧何诱捕韩信之后,吕后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刘邦的“三不杀”。虽然刘邦那句话只是拉拢手段,但是彼时刘邦地位不同了,他已经君临天下,君无戏言!吕后的确是个人才,为了不违背刘邦的“诺言”,吕后居然让人把韩信用黑布袋套起来吊在了暗室之中,让韩信“不见天、不见地”。那么,“不见金”又如何解决呢?吕后不愧是吕后,居然让人用削尖了的竹棍儿捅死了韩信!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屈辱地丢掉了性命,而刘邦的那句“诺言”仍然有效……也难怪韩信临终前说出了“悔不听蒯彻之言”。古人常言“与寻常人交,共富贵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不是没有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