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辽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辽国曾如此强大,为什么最终没能一统天下?
契丹族本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当时同样也说蒙古语的室韦算是同族异种。“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初,“燕王熙袭契丹”。《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在五代时期,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耶律阿保机,作为当时契丹迭剌部的部落首领,趁着当时的中原之乱一统了契丹七部,并且,在当时的滦河边上建立了一座城池。他当时建城的时候,是模仿中原的幽州而建立的,这也就是如今为人所知的辽国的最初原型。
契丹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又将国号改为了“大辽”,史上称其为辽国。可以说,从最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最后辽国灭亡,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辽国国祚,在北方一直处于霸主一般的地位。那么,作为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国又为何如此长寿呢?
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其中的缘由。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主要是由先天的体格优势来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辽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与游牧民族的先天好战善战的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契丹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一统政权的游牧民族,所以,其战斗的实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但有,些人却秉持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即:辽国称霸北方的关键原因,其实,是当时面对的敌人太弱了。
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耶律阿保机一统契丹部落之前,他们和其他的游牧部落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比如:当时耶律阿保机部落所拥有的彪悍勇士,那些同说蒙古语的室韦等部落也是有的。但是,若非要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那可能就是:其他部落的内部并不如契丹族团结。
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们作战的时候。
契丹人在打仗的时候,战士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早期的契丹“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所以,这个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所以,当时形如一盘散沙的其他部落,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契丹还未正式建国之前,其部落联盟便已经非常庞大了。而当时的大唐帝国,则早已过了黄金时代,正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时期。话虽如此,但是已经呈现颓败之势的唐代,并不是契丹人的囊中之物。当时地处北方的几个藩镇便已让其头疼不已,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的卢龙镇。
当然,卢龙镇被契丹人久攻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仁恭,他当时作为卢龙的节度使,不仅作战强悍,更像是一头嗜血的野狼一般好战。所以,在如此骁勇善战的统帅的带领之下,那些据守在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常会主动对契丹发起进攻。
像是焚烧敌人放牧的草场,抑或是掳走他们的人口、牲畜,这些都是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干的事情。那时的契丹可汗甚至主动向刘仁恭求和,并向他进献出大量的良驹以求对方放过自己放牧的草场。从契丹可汗的进献行为可以看出,当时的唐代并未处于弱势。
那么,契丹与唐代的战事,又是如何转变风向的呢?这便要从耶律阿保机上位说起。
耶律阿保机掌握政权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强攻的方法,转而与当时还是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结为了兄弟。这样攀亲带故之后,契丹人与唐代在卢龙镇的交锋才逐渐缓和。仅仅拿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北方藩镇就让契丹人如此费劲,可想而知,当时的契丹人在大唐面前确实算不上强敌。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则继承了他的皇位。这位皇帝虽然并不是辽国的开创者,但是,他却造就了辽国在军事方面最巅峰时期。当时,契丹的劲敌唐代已然亡国,国家被分裂成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时期也称之为“五代十国”。
当时,“五代十国”中还有石敬瑭这样一号人物,他作为后晋的皇帝也干尽了不少窝囊事。这其中,就包括其为了借助契丹人的势力攻打中原,从而向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这位窝囊的皇帝去世之后,新继任的皇帝石重贵并不愿意向辽国俯首称臣。
于是,石重贵下令赶走那些在后晋做生意的契丹商人。这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好像看到了机会,他以这件事情为借口,下令大军出兵攻打后晋,并妄图实现其一统中原的野心。当时,契丹人觉得能够一举攻下后晋,但是,双方却将战事拉长了三年。
而且,在双方交战的时候,契丹还曾遭受了大败,当时,辽太宗耶律德光不得已之下甚至骑着自己的骆驼狼狈撤退了,可见,这场战事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太大。但是,因为后晋的国力已经处于颓势,所以,并不能支撑其大军与辽国长久的对峙。
最后,在公元946年的时候,后晋当时的统帅杜重威则主动向辽国发起了投降,这场战斗最终也以契丹人的胜利画上了句号。之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能料想的到:契丹人的大军直接进入了开封,辽太宗在那里宣布,将原来的“契丹”国号改为“大辽”。
占领开封的辽太宗还妄图一统天下,但是,他做的这个美梦很快便被中原地区的现实情况给击碎了。当时,那些中原百姓决心反抗契丹人的入侵,于是,民间便自发组织了许多义军,他们时不时地就会偷袭一下落单的契丹大军。
就在同一时期,本来一直处于观望态势的太原统治者刘知远也看清了局势,他决定向辽国宣战。在此起彼伏的中原百姓的反抗之下,辽太宗也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不利处境,所以,在其仅攻入开封三个月之后,便带着大军仓皇撤回了辽国。
在辽太宗统治期间,辽国的战斗力可谓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但是,契丹人在如此大费周章地占领中原之后,却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可见,辽国大军的战斗力也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强大。公元959年,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局势已进入到了最后时期。
当时,在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之中,属柴荣的后周势力最强。就在这一年,统治者柴荣决定亲自攻打辽国,在仅仅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他领导的大军便轻松的拿下了曾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周”等十多个县。原本不可一世的契丹大军,面对后周猛烈的攻势,竟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令人可惜的是,柴荣在战事中突然得了重病,所以,攻打辽国的行动也不得不叫停,最后,契丹人就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
柴荣得病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当时只有七岁的柴宗训便子承父位成为了后周的小皇帝,即后周恭帝。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柴荣在位时最信任的臣子赵匡胤竟然密谋发起了“陈桥兵变”,从这位小皇帝手中夺走了皇位。
公元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可以说,从赵匡胤夺位建国开始,北宋就与辽国就一直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
虽然,当时的北宋既没有能力攻打辽国,收回当初被侵占的土地,但是,雄踞北方的辽国也同样没有能力入侵中原,实现其一统天下的美梦。所以,双方针锋相对,到最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反而是后来雄起的金国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
参考资料:
【《新唐书》、《宋史》、《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契丹名号考释》、《辽史·卷四·本纪第四》】
古代曾强大的契丹族,如今在哪里?为何在中国销声匿迹?
在历史上你知道古代曾强大的契丹族,如今在哪里?为何在中国销声匿迹吗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契丹族的起源,如今已经无法知晓了,人们只知道他们起源于东北。而在在契丹族人自己的传说里,他们的祖先是在木叶山相遇的。与许多民族一样,契丹人对自己的民族起源,也有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之前的某一天,契丹人的始祖奇首可汗骑着白马沿着老哈河而下,在老哈河与潢水交汇处,他遇到了一位驾着青牛车的仙女。奇首可汗与仙女因不期而遇产生了爱情,而两人结合后便生下了八个儿子,他们就是后来契丹古八部的祖先奚和契丹他们都是鲜卑族的后裔,后来逐步壮大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在东北边疆地区奚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强过了后来的契丹族。唐朝末年奚曾经遭到过辽太祖的打击,辽太祖为了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亲自下令西征。
契丹族开始就是个小部落,在唐朝时急速壮大,不过后来在唐朝的打击下又变得四分五裂,直到五代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落,契丹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一统。耶律阿保机凭着卓越的统帅能力,领导契丹族人走向称霸的道路,趁中原打的热火朝天,统一了北方。后来经过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刀阔斧的开疆扩土,辽朝在萧太后的时候达到全盛时期,与中原的北宋对峙。奚和契丹他们都是鲜卑族的后裔,后来逐步壮大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在东北边疆地区奚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强过了后来的契丹族。唐朝末年奚曾经遭到过辽太祖的打击,辽太祖为了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亲自下令西征。在多次不断的征讨下,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把奚打败了这个民族,从此成为契丹政权之一。
契丹族是属于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在我国东北地区采用半农半牧的生活进行发展,早期的契丹有八部,而在唐朝初期形成了大贺氏联盟。不过好景不长,联盟瓦解了。并且其他人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其实从此也不难看出,契丹人虽然在如今我国的民族中没有直接的显现出来,可是他应该也是融合在了我国的各个民族之中的。契丹族当年的国力非常的强盛,甚至人口都达到了九百万只度,并且又是处于在我国的边境地区,所以和很多的西方国家都有交流。在被金朝击败之后,契丹去到了西域,并在耶律大石的带领下建立了西辽,称霸了中亚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辽周边的民族可谓是多如牛毛,作为人口少数的契丹人与汉人,他们与当地占多数的回鹘人以及突厥人长期相处并通婚,并且逐渐的适应了当地的习俗,慢慢的就融合于回鹘或是其他的突厥民族之中了。
草原上的民族并没有严格的族群的分化,甚至有些小的族群为了抵制大的族群,会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族群。比如说比如说九姓回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若女真契丹,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为蒙古人,女真生长在汉地为汉人的政策,契丹人如果不是为蒙古人,就是已经成为了汉人。再后来,当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就又有部分契丹人去归附了蒙古政权,以跟随蒙古大军去南征北战,并向南到了今天云贵地区。如今,云南的这支契丹人的遗存,其后子孙也算得上是枝繁叶茂,虽然说他们已经都不是曾经纯正的契丹人,但是这些人以契丹人的血统为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契丹人并没有消失,只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罢了。
经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辽朝为什么要打破百年民族统治?一套制度值得后人学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看看。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随后,中原进入五代更替的历史进程。宋朝最终继承了周朝,统一了中原。还征服了南唐和长江以南的其他国家,正式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北宋。此时的宋朝不如秦汉隋唐。五代之交,辽东的契丹人越来越强大,最终称帝,建立了辽国。
辽朝又称辽朝,是东亚历史上第一个突破100年的游牧帝国。辽帝自称是唐朝法制的继承者,甚至在进士京唐后期接受后晋皇帝为子帝。当时的后金和辽朝一样,都是草原上的部落。后金的建立者是土耳其的沙陀部落,契丹起源于鲜卑。两人都是东湖世家的后代。
曾经强大的鲜卑和突厥草原,由于其社会组织结构的流动性和松散性,一旦规模过大,就容易分裂,最终消亡。那么辽朝这个游牧政权为什么能持续200年呢?这也始于右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国,原是中原防御漠北的战略要地,是沙陀石敬瑭送给契丹的礼物。此后,郭威、柴荣、赵匡胤等人的几次北伐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而拿下右云十六州的辽国,并没有以此为跳板南下中原。早在五代时期,试图入主中原的契丹统治者在被驱赶北上后,就不愿意在中原一争高下了。反而更执着于追逐漠北茂盛的水草。
但无论如何,幽云十六国的回归对辽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境内大部分是茫茫戈壁和草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古代,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其价值并不重要。右云十六国只占辽国南部的一小部分,但其人口却占辽国总人口的60%,这意味着右云地区的农业税远远超过辽国的其他收入。公元1004年辽朝与北宋结盟,一方面稳定了辽朝南疆的边境动乱,另一方面北宋每年的货币也支撑了辽朝的中央财政。
当然,辽的主要收入仍是农业税,如右云十六州。作为游牧帝国,辽朝的财政来源与之前的游牧政权完全不同。财政制度的不同也导致了辽国与之前游牧草原政权完全不同的统治模式。在契丹崛起之前,北魏和唐朝都是同时统治草原和中原,但两个地区都采用二元模式。廖建立了一元两元两院制。
辽的两房制不同于二元皇权统治模式。辽朝并没有简单地为皇帝遥控统治而设都城或军市,而是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两室制,分别按照儒家文化和草原模式管理汉族和契丹人。两院制不同于蒙元时期建立的民族平等等级制度,而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模式。两房制度促使辽国君主,虽然名义上是汉帝和契丹汗,也要依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而不是凌驾于南北朝廷制度之上。个人道德风险最小化制度极大地稳定了辽朝的政局。
最初,按照游牧草原政权的宏大继承逻辑,所有强大的成年族群都是潜在的继承人,但最好的选择往往是以brot告终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逐渐走向全面汉化进程。然而,如此剧烈的民风变化也引起了保守势力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六个城镇的起义。虽然在六镇起义后鲜卑最终并入汉族,但北魏政权早已不复存在。由于幽云十六国在辽代并没有占据压倒性的比重,辽代后期不愿征收年税和创业的宋朝也没有走上完全汉化的道路。
辽的两房制度不仅使其历史延续了200年,而且还吸引了元末、清朝的借鉴和吸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