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代打仗士兵都吃些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7-06 03:01:29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代打仗士兵都吃些什么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士兵在行军打仗都会吃什么?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永远都离不开食物,这也是人们生存的条件,那么在古代打仗的时候,都吃些什么呢?

原始社会是没有战争的,但是在后来就出现了私有制,这样也就使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是很低的,但是在那个时期猎物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基本上是靠狩猎为生,军粮也是如此,抓到什么猎物就吃什么,抓不到的就只有吃野菜和野果了。秦汉时期时,就开始种植一些五谷杂粮,小米也有储存的优势,也有营养价值,所以小米就成了士兵们的主食。

再到后来,人们的头脑思维越来越好,也到了朝代繁盛时期的时候,就开始种植水稻和小麦。这样就能够吃到面粉做的大饼和米饭,这样士兵们的体力也就能够跟上了,因为这些食物是很抗饿的,也有营养。再到后来就开始了畜牧业的养殖,这样就能吃上肉了,肉中的营养也是非常高的,而且这些畜牧是没有污染,肉质可能比现代的肉质还要鲜美。为了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士兵们吃的军粮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保证了他们的体力充沛,营养充足,那么久可能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个也许就是他们英勇善战的原因。这些牛羊肉的味道也是非常美味的,也可以满足需求,因为牛羊肉的热量比较大。

大军在战争中占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制胜的关键,所以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他们的衣食住行国家是很重视的,一定会保证这些大军的饱食。有网友看完之后开始”怀疑人生“!

古代不打仗人都要吃饭,士兵为何一打仗就喊缺粮?

民以食为天,是人都要吃饭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古代一般来说,和平时期只要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是不会缺粮的,但在战争时期,只要一打仗,似乎就会缺粮草,这是为何?难道古代不打仗人就不吃饭吗?

中国古代的军队分为义务兵和职业兵,在一个数千年来以农业为基本的封建社会中,所谓的义务兵其实也就是普通的农民服兵役,有仗打时就组织起来打仗,没仗打时就回家种田,该干嘛干嘛。

义务兵在中国古代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义务兵的存在的时间相当长,直到现在,仍有义务兵,比如武装警察部队。


所谓的职业兵,就是以当兵打仗为职业,除了当兵打仗和参与军事训练,其他的事啥也不干,比如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秦国的秦锐士,还包括汉朝的北军五校,以及唐宋时期的国家常备军,这些都属于职业兵,以当兵为职业。

在年代越久远的古代,义务兵越多,义务兵与职业兵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打仗时,义务兵的粮食不需要国家提供,由个人自行提供,反正也是农民,自给自足,只有义务兵打仗时,粮食才统一由国家提供,而职业兵无论是不是打仗,粮食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因为他们以当兵为职业,除了当兵没有其他谋生手段。

再加上古代打仗时,大多数都是义务兵,比如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基本上都是各国的农民,也就是义务兵在打仗,国家要这些义务兵打仗,就得提供粮食给他们吃,而不打仗的时候,国家不需要提供庞大的粮食,所以一打仗就会缺粮,这是打仗缺粮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提供粮食和个人自行筹备粮食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原本是人人吃饭的,但国家一下子提供这么多的粮食靠的还是粮食的生产量和从民间征税而来的粮食,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一旦筹备不到足够的粮食,就会缺粮,另外就算从民间征粮,百姓也是要留一部分粮食作为口粮的,不可能全部交上去。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

原本粮食是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吃的,有的可能等到收粮后才有,但一下子要在战争时期拿出这么多的粮食,是有困难的,就会缺粮,所以战争一般都发生在收了粮食之后的时间里,如果战争打到其他时期,就会缺粮,没粮食了就自动结束战争了

举一个例子,就拿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就算战国时期的秦国有2000万人口,如果发动一支5万人的军队打仗,以单个士兵一人一天吃2斤米来算,5万人一天的口粮是10万斤,如果要打一个月的仗,那就需要粮食300万斤,如果要打一年的仗,就需要粮食4800万斤。


以秦国当时的主要耕地面积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加起来算,估计有1.1万平方公里,合计1650万亩耕地,按战国时期每亩的平均产量230斤/亩计算,秦国一年能生产粮食约379500万斤,秦国有2000万人口,不管打不打仗都要吃饭吧,就算每人一天吃2斤,秦国一年生产的粮食摊到每个人身上只有190斤左右,算下来平均每个人只能维持95天,也就是三个月时间左右。

以上是秦国不打仗时的粮食消耗量和换算到人口上的产量,这还不算天灾时的损失和运输时的损失,要知道战国时期可是经常打仗,5万人的军队出战那都是小战争了,秦国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出战,那粮食压力就会更大。

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投入了至少50万的兵力,赵国也投入45万军队,这么多人在前线打仗,一天消耗的粮食产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50万人打仗一天的粮食消耗就是100万斤,长平之战打了一年有余,光是粮食就消耗了36500万斤,这还只是前线消耗的粮食,后方的留守人员同样要吃饭。


第二个影响缺粮的因素就是运输。

古代打仗不可能都在城池里打仗,还有大量的野外作战和长途跋涉到别国作战,如果打仗的路途遥远,就面临粮食的运输问题,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有时候有粮食,也不能及时运输到战场上,也会造成缺粮。

比如诸葛亮的北伐之战,是从益州运粮到汉中,再从汉中运到前线,这中间要经过非常难走的蜀道,翻越八百里的秦川险地,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路,而是完全靠人力肩扛挑着走,运输难度可想而知,诸葛亮数次在前线作战都因为缺粮而撤退,很多时候是因为粮食运输不过来,而不是没粮食。

当然,这种受制于地形导致运输不便而缺粮食的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的,但也是存在的。

第三个影响缺粮的因素就是损耗。粮食也是有损耗的,各种损耗,有天灾人祸的损耗,也有运输损耗,也有战争损耗。


比如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损坏,这一类也许比较少,但是像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和战争粮食损耗就比较多了,粮食从储存区运到前线,那可不是一项小任务,古代运输粮食的交通工具有牛、骡、马等,还需要大量的运输民力,不管是牲口也好,民力也罢,都是要吃粮的,而且损耗还不少,跟运输路程遥远成正比,路越远,损耗越大。

再一个就是战争损耗,战争中经常会有粮食被敌人烧掉了,比如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存在乌巢的粮食,虽然曹操自己都缺粮,但是为了战争的胜利,毫无犹豫地烧了敌人的粮食,这个损耗也是比较大的。

第四个影响缺粮的因素就是打仗后没人种地了。

古时候没有罐头等压缩食品,行军打仗时士兵们都吃什么?

古时候两军作战粮草非常关键,行军打仗因为路途很远,并且没有高效的运输工具,需要士兵自己背着粮食,然后在行军沿途建立粮仓,派重兵防守。古时候士兵的食物要易于保存,容易运输还不能变质。那么古时候没有罐头这种压缩食品,行军打仗时士兵都吃什么呢?士兵需要补充体力,唐朝之前以小米为主,宋朝之后馒头和大饼开始作为军粮,明清时期炒米作为军粮。

一、唐朝之前,行军打仗以小米为主,其他谷物为辅。唐朝之前,中国古代种植谷物以小米为主,因为小米有丰富的营养,并且保存期限比较长,加上当时的秦朝和唐朝都是从陕西发源,因此这个事情,行军打仗的士兵吃的主要是小米,他们到了营地之后,会埋锅造饭,把小米煮熟然后喝粥,顺便吃一些其他谷物。

二、宋朝之后麦子种植比较多,馒头和大饼作为军粮。唐朝之后和西域的交流非常频繁,西域对麦子制品比较有经验,很多吃的东西都是以小麦为主,当时的人们会把小米做成馒头或者大饼。这样军队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会带着做好的干粮,非常方便,或者带着面粉,到了营地用面粉做一些食物,以供士兵食用。

三、明清之后南方大米产量非常丰富,炒米作为军粮。明清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很快,南方的稻米成产量非常丰富,人们以大米开始作为主粮。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军队会把大米提前煮熟,然后用锅炒熟,让士兵带着炒米作为主粮,以供士兵日常食用,保证士兵的粮食供应。

古代时候行军打仗士兵吃东西以能吃饱为主,主食比较容易让人有饱腹感,因此古代尽量以主食为主。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