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唐代和周边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大军那么少,却为何依然吊打周边异域蛮邦?
说到古代历史,有不少人喜欢将汉唐两个王朝连带着一并炫耀,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追杀游牧民族的先河,而西汉名将陈汤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将汉朝的强盛溢于言表。
唐代则采取重武轻文的藩镇节度使制度,给大唐边疆打上了一剂“强心针”,促使唐帝国屹立于东亚之巅。据不完全统计,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掌舵的唐王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的战争胜利,甚至还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战争奇迹,终唐两百余年,唐王朝始终处于年年有仗打、月月有军情的节奏,在唐军战力爆表的碾压下,异域蛮邦的战斗力简直就是战五渣式被大唐王朝大军摁在地上摩擦的节奏。
而根据史料统计,在唐代289年的历史上,唐代常备军始终没有超过百万人,与此相比,蜚声海外的“富宋”王朝豢养的兵力却高达两百万人以上。唐代大军那么少,却为何依然战绩斐然吊打周边异域蛮邦?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穿越回唐代让你见识见识名震天下的大唐帝国大军。
唐代初年,中央政府继承了隋朝的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军事制度,凡是要打仗自备干粮和马匹,甚至武器也得自己携带,四海升平、无仗可打时,这些人又下地当起了庄稼汉,再到农闲季节,练兵排阵格拿刺杀成为常态化戎马生涯,唐王朝也正是在这种集军民于一体的“斯巴达式”魔鬼训练中,一支横扫亚欧的铁血男儿铸造起了大唐的盛世光辉。
除了优秀的大军建制,唐中央政府更是花钱狠砸军费供养,上到中央神策军的明光铠和唐横刀,下至藩镇节度使大军士兵,大唐中央始终一视同仁,“机关”有什么,“基层”也照样全套一条龙服务。为了持续保持大唐对外扩张态势,中央皇帝陛下更是将边关藩镇的财政大权几乎完全下放到了各节度使手中,以至于唐代形成了“外强中干”完全有别于宋代“强干弱枝”的开拓式政治布局,也正是由于大唐历代皇帝的豪迈和自信,唐王朝才能在连年征战的道路上威震天下。
抛开唐王朝中央核心层的这种锐意进取的节奏不谈,大唐民间更是游侠成风、好斗成瘾,就连我们熟知的鼎鼎大名的李白也是剑术高手,管中窥豹可见唐代民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浓厚尚武风气底蕴。
唐王朝甚至还确立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军户制度,军人当兵戍守边疆军户全家可免除徭役赋税,这种变相提高军人世袭地位的军户制度,让唐代臣民甚至达到了每个人都想挤破脑袋扎堆军营。
因此,无论从唐代大军武器装备、大军建制还是崇尚武力的浓厚社会风气等方面来看,唐王朝藩镇边军经常以几万之众吊打异域蛮邦数十万大军可谓家常便饭,即便是在怛罗斯之战中,以三万唐军对仗十万阿拉伯骑兵的唐代大军依然打得对手痛不欲生、不落下风,若不是其中的杂牌少数民族大军叛变,阿拉伯骑兵根本奈何不了人数极少的唐军,而经由此战,阿拉伯帝国也彻底认识到了唐军恐怖的战斗力,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唐军大溃败却依然心有余悸不敢追击,足见唐代大军实力雄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以少打多的惯用常态。
参考资料:《唐书》、《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唐六典》、《太白阴经》
在唐朝后期的时候,唐军中有很多的异族官兵,有些甚至还是一军的将领,而唐军中主要的战斗力量就是胡人。而唐朝之后又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其实和唐军任用异族的人有直接的关系。
汉族的战斗力之所以会下降,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战斗实力。比如胡人用的马鞍和高桥马鞍等装备,对于战斗力很强的骑兵来说,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正因为当时的汉族不善骑射,所以在战斗实力上和异族有明显的差异。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因为一生都是在马背上生活的,所以再加上一些装备精良的马鞍后,那么胡人的战斗力明显会增强很多。同时,对于骑兵来说,可以日夜奔袭,从而和汉族的步兵来说,优势也就更明显了。
汉族在面对胡人的骑兵时,是很吃力的。毕竟不知道骑兵什么时候会来,因此只能派驻大量的士兵严加防守。军队庞大的开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经常会出现农民起义。而骑兵一般都是比较擅长突袭,因此在骑兵攻破一处之后,那么后面的大军便会直接进攻。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如果强大起来的话,那么就不仅仅只是抢夺钱财那么简单了。游牧民族在自身实力扩大后,也会想要扩大领土进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因此,当明朝时期的军队实力仅仅只依靠胡人的时候,那么便会出现叛乱的情况。
在唐朝时期,因为在边关都会设立一个节度使,因此当时的节度使是有权利的,也相当于后来的藩王。所以在自己有兵又有权的情况下,节度使在综合自己的自身实力之后,有些还是会反叛的。同时在唐朝时期,因为文化中心的转移,从而导致出现文明压制的情况,因此当时作为主要实力的胡人自然是背叛了。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走上历史舞台正中央,对内休养生息积极发展国力的唐朝,在边境上却屡屡被犯,周边游牧政权如突厥、吐谷浑等对富饶的唐朝虎视眈眈。那么唐太宗李世民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才能促成贞观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呢?
在唐朝贞观初期,在唐朝的北边边境,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和内外蒙古附近,有一个巨大的游牧政权,他们有着所有游牧民族的优点:强大的骑兵、强大的意志力和耐力...它就是突厥!其实早在隋朝时,突厥就已经被隋文帝和隋炀帝注意到,但当时的隋朝尚在强盛时期,突厥很聪明的选择了俯首称臣,突厥的启民可汗甚至在隋炀帝下榆林时亲自除草开道!
但时间来到贞观初期,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俗话说谁拳头大谁是老大,这在信优奉胜劣汰的突厥更是真理。隋朝末期由于隋炀帝太作,滥用民力好大喜功造成起义频发中原混战,虽说最后唐朝得了天下,但此时国力大不如隋朝鼎盛时期。
其次由于突厥此时内部的统一,号称“控弦百万”,即使是李渊在起义的初期也曾对突厥称臣,这样一来周边如薛延陀、铁勒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突厥,突厥一时声势无两,拳头大起来了自然就想更大的地盘,于是突厥屡次入侵唐朝边疆,甚至当时的颉利可汗带着骑兵直扑关中的长安!
此时的唐朝,经历国内的统一战争,实际上并没多少可以打的军队,无奈的李世民只好带着文官房玄龄亲自到了(今天的陕西)渭水南岸和颉利可汗谈判,同时卯足了劲调集军队表现出一种“老子不怕你,要打你就来”的姿态,被蒙住的突厥于是和唐朝来了个白马之盟,唐朝送钱送马送衣服,终于打发了突厥,吃了闷亏又丢了面子的李世民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
实际上,唐朝和突厥的关系,正是历史上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和周边游牧文明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原强大时游牧民族归附,中原内乱时游牧民族强大就开始入侵,诸如周边的吐蕃、吐谷浑都是如此。
唐太宗统治的中后期,唐朝虽然看似与周边国家相安无事,但北方突厥依然虎视眈眈,西域诸国控制了“丝绸之路”的通道,此时的李世民听从魏徵“偃革兴文”的建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唐朝国力渐盛兵多将广,李世民终于决定要让突厥和周边游牧民族回忆起被中原王朝支配的恐惧!时势造英雄,卫国公李靖成为唐朝对外战争的主角。
唐朝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并不是一直强悍,安史之乱之前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强悍的,吊打周围的小国,尤其是唐初的时候,对外战争很少失败,唐太宗李世民还得了个天可汗的称号,当时的大唐真的是威震四夷,成为最强悍的存在,但是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唐玄宗时期开始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在带来强盛的同时也埋下了衰落的因子。
大唐的建立者李渊出自关陇集团,是其中的军事贵族,其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来自于军事重镇武川。关陇集团内部通婚,而李唐王室身上有鲜卑族的血液,生性剽悍,善战,李渊父子也都是骁勇善战之人。
他们在隋末起兵,李渊的老谋深算、李世民的骁勇善战成为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起兵四个月之后就攻进了长安,顺利占据最有利的地盘。在群雄割据的隋末,这几乎就是一个奇迹。大唐建国之后,李世民就开启了平定天下的过程,期间不是没有打过败仗,比如与薛举的浅水原之战,比如平定刘黑闼叛乱时的一波三折。
但是更多的还是唐军的强悍,李世民自己手中握着一支玄甲军,都是亲自上阵带领玄甲军冲锋陷阵。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李世民率领五万人马就把这两个巨头搞定,其中王君廓还曾有一个用十三人打败万人的事迹。可以说,大唐的军事实力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亲自上阵打造出来的,强悍而可怕。
突厥自隋末强大起来后就一直干涉中原的战事,在唐朝建立之后更是经常骚扰边境。在最初,李渊派李靖和李绩在灵州和并州抵御突厥,成为大唐的长城,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逼李渊下台,权力交换带来短时间的内乱,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直接带着十几万大军进攻武功,然后到了渭水便桥,基本就是兵临长安城下了。
于是就有了李世民带着高士廉、房玄龄、萧瑀等六人骑马到渭水便桥退兵的故事。李世民先是斥责了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然后又和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突厥满载而归,李世民气的心在吐血,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李世民不得不暂时咽下去,随后,李世民在空闲的时候就亲自教士兵骑射,准备有朝一日雪耻。
三年之后机会来临,当时的突厥出现内乱,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矛盾重重,很多部落又脱离了突厥,而且暴风雪这样的天灾让突厥陷入恐慌。于是李世民发兵,派出了一支豪华阵容的军事将领,以李靖为统帅,张公谨为副,还有李绩、柴绍、薛万彻等,统兵十几万就开始了攻打突厥的战争,在第二年,李靖亲率3000人孤军深入定襄,截获了杨政道和萧皇后等人,这是第一场漂亮战,后来还有著名的阴山之战。
630年,东突厥宣告灭亡,义成公主被杀,颉利可汗成了俘虏。李世民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漂亮的回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而且唐初名将辈出,比如大唐的军神李靖、李绩、苏定方、程咬金、侯君集、薛仁贵、张士贵、刘仁轨等等,这些名将在唐初为大唐的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大唐的保护神。
李治虽然在李世民眼中比较仁弱,但是也正是在他的时代,大唐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值,高句丽更是在李治时期最终被拿下,远征高句丽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因为远距离作战的补给线相当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是很难打赢这一仗的。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隋炀帝执意攻打高句丽,由此带来了的劳民伤财无法估量。而高句丽最终还是被李治拿下了。
在高句丽灭亡之前还有一仗,虽然在当时并不起眼,但是现在看来却是热血沸腾的,那就是刘仁轨以少胜多在白江口大败倭国的精锐部队,此次对倭国的军事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当然李治在辽东战场上耗费了太多心血,以至于吐蕃在西部强势崛起,在大非川之战中将唐军打败,由此拉开了唐蕃之间二百年之争的序幕。
吐蕃特殊的高原地理优势以及面临的超距离作战让大唐头疼不已,虽然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对吐蕃的作战比较保守,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即便仗着各种优势,吐蕃对唐的作战还是开始处于劣势,王忠嗣、哥舒翰等大唐名将都让吐蕃忌惮不已。
只是,随着李治后期的战事的减少,府兵制开始瓦解,均田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被代之以募兵制。唐玄宗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强大的边镇军事防御力量,设立十大节度使,统兵近50万,而中央军不过才十几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强大的边镇军事力量让大唐的边患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内一派繁荣景象,盛世来临。但是这种外重内轻的军事制度最终导致内乱。
安史之乱一起,唐玄宗只能落得个逃跑的下场,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开始形成,中央能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少,吐蕃更是在这个时候攻进了长安,停留了半个月。之后的大唐就真的是强悍不在,但因为藩镇力量的强大,唐廷的军力不行,但是藩镇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悍的,所以这样的大唐依旧不是外族能随便进攻并取得胜利的,只能是内部瓦解。
之后的一场黄巢起义,就将帝国彻底折腾没了。各地军阀割据强势崛起,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皇帝也成了他们争权的工具。907年,存在了289年的大唐彻底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