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字宾王,唐朝时期官员,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周少孤贫好学。武德中,补州助教。辞而西游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629年),代常何为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唐太宗即日召见,令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劝唐太宗以隋为鉴,省徭役,恤民力,如贞观初之节俭,慎选地方官吏,对诸王勿过优厚,勿令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为唐太宗所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继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人物生平
早年放荡
马周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贫寒却爱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长大后因放荡不羁而不被乡亲尊重。 武德年间,马周补授博州助教,但他每天都饮酒,不把教学当回事。博州刺史达奚恕多次批评他,马周便扬长而去,在曹州、汴州之间游荡,又被浚仪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在激愤之下奔赴长安。他暂住在新丰的旅店中,店主只是热情接待那些商贩而不理睬马周,马周就叫人拿来一斗八升酒,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喝起来,店主深感惊异。马周到了长安,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
四请马周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就替常何撰写奏章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叫他上奏,条条都合唐太宗心意。唐太宗怀疑常何没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是我家客人马周写的。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唐太宗当天就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唐太宗派人催促了四次。待到马周来后,唐太宗和他谈论得很愉快,令他在门下省供职。
扶摇直上
贞观六年(632年),马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每次奉命出使都符合唐太宗的旨意。唐太宗因常何举荐得当,赐给他帛三百匹。马周上奏了多条谏言,都被唐太宗采纳,不久授予他侍御史头衔,担任朝散大夫的职务。
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又上奏了多条谏言,唐太宗看过后,对其很是称赞。不久任命他为给事中。
贞观十二年(638年),马周转任中书舍人。
贞观十五年(641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任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晋王被立为皇太子时,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马周与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太子宾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东宫一次,与太子李治一起游览参观,研究学问。
贞观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唐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的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点儿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八月二十六日,马周升任中书令,依旧兼任太子右庶子。马周身兼皇宫、东宫两处职务后,处理政务精细周密,获得了人们的赞誉。同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命皇太子在定州担任监军,命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辅佐皇太子。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返回后,马周以中书令的身份代理吏部尚书。马周认为一年四季都在甄选官员,十分辛劳,请求恢复原有选官周期,于每年十一月开始甄选,第二年三月完毕,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
得病去世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封马周银青光禄大夫。同年,马周患上了消渴病,整整一年不见好转。唐太宗临幸翠微宫,命令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为马周修建宅第。前去诊病探望的名医中使,络绎不绝,唐太宗常常令人送御膳给他,亲自为他调药,皇太子亲自前去探病。马周临去世前,要回了他的一大帙书函陈事表章,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披露国君的过失,追求死后留名后世,我不做这种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马周亡故后,唐太宗非常想念他,要凭借方士之术求得显现他的身影。 唐高宗继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唐高宗、李贽利用寒士李义府、许等人挑战朝政,成功地将王皇后贬入冷宫。而武则天则如愿以偿,成为后宫新老大,长子李弘成为太子。皇后的问题解决了,但真正让李治满意的是他登基后重新掌权,褚遂良成为事件的第一个受害者。朱亮的家族最初是在南朝,延续了几代。到了楚良爷爷那一代,它就出名了,在文坛上有了很高的地位。隋文帝统一后,楚家人北上为杨家效力,但因与杨玄感关系较好,受到牵连,被流放青海。正好赶上薛举武装起义,他就成了薛举的幕僚,因为褚遂良的父亲褚良名声在外。薛举被李世民打败后,父子二人进入李世民秦宫,职位分配不同。褚遂良致力于学习,他接替余士南作为李世民的导师,直到贞观十二年前。
升职加薪最快的方法就是接近领导的生活。六年后,褚遂良成为黄门侍郎,走上人生快车道,荣任二十二年,成为刺史。
在刘氏和孙昌无极的支持下,他很快成为尚书的仆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直到被唐高宗李治贬下神坛,终老异乡。
今天的人物不是朱穗良身边的那个,而是他的对手李义府。正确来说,他应该是李义府的老上级。早在李世民时代,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马舟。
公元601年,隋朝仁寿元年,杨光立为太子的第二年。这一年,在苏阳的帮助下,祁鸣汗收复了突厥,成为东突大汗。这一年,高句丽的一个和尚把口红带到了日本。
2345下一页同年,诞生了两位对唐朝发展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唐太宗的夫人李世民,一个是初唐励志人物的代表,今天的主角马周。
公元601年,在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随着一声婴儿啼哭,传说中的马周诞生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马周父母的细节只知道,在马周长大对父母表示孝敬之前,两位老人就去世了。他们没有给马周留下巨大的财富,甚至没有谋生的能力。
父母去世后,马周因为要解决吃饭问题,没有时间悲伤。
在所有的故事里,楼主真的是最好的老板,是现代创业者学习的榜样。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技能,多大年纪,都可以跟楼主一起找工作,或者至少,吃饱肚子。
不要挨饿。马周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从未忘记他读过的书。他长大后,村里的人凑钱送他去读书。这是一个改变马周命运的决定。他学习很好。唯一的问题是他很调皮,不能和周围的孩子做朋友。长大后,马周成了村里有名的青年才俊。他非常有名,村民们特别自豪。但马周仕途并不顺利,进了州府。因为出身不好,马周骄横到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他很无助。在老师的推荐下,马洲来到山东聊城,成为一所公立学校的讲师。周的野心很大。他想找个好老板,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让那些曾经嘲笑自己的人闭嘴。他也希望他在父母坟前提议一杯酒,虽然他已经无法尽孝了。至少,他可以让父母知道,他们有一个好儿子。
但是,经历了这么艰苦的童年,他仍然只是一个讲师,差距很大。马周不甘心,没办法,整天喝酒哼歌。他不想去上班。
马周的选择和很多职场年轻人的选择很像。被石大叔捅了一刀开除后,就去旅行了。在上海诸城
老赵很欣赏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分析了天下大势后,出了足够的钱,劝马周去唐源,寻找出路。
星期一,马一路沉默,穿过菏泽,进入河南,跌跌撞撞,最后来到省会长安。
在数学领域,有一个理论非常有名,甚至好几家创业公司都爆了。这个理论就是六维理论。这是什么意思?比如马周想认识李源,之前不认识,最多通过中间六个人就能建立联系。
周显然有更好的办法。一路上,到了长安,就去了昌河。
玄武门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守门人。
昌河,原籍汴州,大概在河南开封。早年随翟让参加瓦缸起义。在李密的军队中,他也打败了张须陀。不幸的是,他出丑了。瓦缸起义失败后,张合投降了王。
公元621年,也就是洛阳武德四年,王被俘虏,张合入宫。
随后,李世民和唐高祖之间的冲突爆发,侧田宫的成员被一一清空。他跟随太子李到河北去镇压阀。
战后,昌河调任中央,出任玄武门统帅。
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作为老领导收买了昌河,但昌河的身份并不是玄武门所有守军的首领。由于其重要性,常昌只负责其中一支部队,不到一百人。
玄武门的真正老板是荆。事发后,昌河负责关闭城门,将太子和齐王的军队拒之门外。作为玄武门守城部队的统帅,荆洪钧第一个冲了出去。面对混乱局面,他的工作人员建议观望。虽然锦上添花得到的好处少了一点,但这是一张单程票。景洪不同意这种生意,这辈子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遇到。既然赶上了,就送我回大的。他召集所有的军队,在宣武门扎营,守卫城池,与太子的军队作战,为李世民争取时间。最后,荆的赌队被打败,赢了,但他在玄武门的冲突中被李的部队杀死。面对雪中送炭的荆,当上皇帝的一点也不吝啬,封他为左屯卫将军。
景洪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毕竟嫦娥死的时候幸运多了。
贞观元年,张合被任命为中郎将,成为中央干部近十年。之后调任甘肃,镇守边疆,贞观十九年。昌河作为平壤路行军副总经理,作为西恩的副手从海上进攻高句丽,永辉四年战死。
这段在中央政府工作的经历成了马周仕途的敲门砖,也正是因为有了郑和,他才被介绍到了李世民。
多年的战争,唐力时期的帝国人口还不到杨光时期的一半。李世民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君主,所以他经常鼓励他的部下提出建议,找到解决办法。
而文官们,比如、方、杜如晦,自然就不用说了,但是因为战争,李世民手下有很多武将,所以他们永远是一群武将,写方案,永远是一个武人,打仗OK,写作,跳舞,写作,他们真的搞不定。摸不着头脑后,他们决定向马周求助。
出人意料的是,马周的文章还挺不错的。
十几年的努力学习,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悲剧,被人看不起,被人鄙视。一位学者,马周,从未放弃。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只是因为他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嫦娥找他的那个晚上,这个失意的年轻人把自己所有的智慧都写进了这份奏章。
一千多年后,一位伟人曾评价马周的这篇文章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两篇时政文章之一,另一篇是贾谊的治安策。
李世民收到这篇论文后,非常高兴。他问昌河,马周出现了。
面试后不久,唐太宗的大老板李世民被任命为审查官。
御史的级别不高,甚至不如七级知府,但权力很大,因为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可以管,都可以弹劾。当然,这样的人也不算多,不然也不会有人去努力,去骂人。唐朝有十五个御史,马周是其中之一。当然,以老马的水平和能力,升职是应该的。贞观十二年,马周已是中书秀才。贞观十八年,他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中书省的首领。但说到马周为官,还是有改制的,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他的痕迹。马周当御史的时候,给李世民提了很多建议。长安城的管理有马周的苦心:大门从左进,右出;坐飞机去找警察;为居民支付房租;主机的大小是直的;剪掉马尾;城门、警卫室、守望者分散在月氏各郡,各选其一,不让其通过。其中“大门从左进右出”是史料中最早的车辆靠右行驶的记录。
至于靠右行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古代因为军人的习惯,兵器、刀剑等工具,入鞘后,都是左手拿着,走在路上。为了避免碰撞,一般规定靠左行驶。
随着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道路的设计开始考虑骑马。在路上,当人们骑马时,他们习惯把马放在右边。考虑到安全性和流畅性,公路驾驶开始注重右侧。
十二年来,马周作为中书的女总管,一直陪伴着李世民。宰相岑文本把马州和张亮比了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十八年,马周官拜中书,成为李治的老师。
周是留给其子李治的儒林外史。为了在法庭上保持平衡,他不幸领先于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卒,年仅四十七岁。一年后,唐太宗也走了。然后方家倒了,朝廷的平衡被打破了。
此后,以孙昌戊己为首的袁老学派控制了人事升迁,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直到永辉六年,李贽、通过吴建立后的事件,贬谪褚遂良、刘实和戊己,重新夺回了统治地位。
唐代有?吏治派?官员,出现了许多?吏道明敏?的人才。在唐代,?吏道?的主要涵义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其二,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其三,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其四,熟悉法律,善于断案。?吏道?是一种综合政务能力。 关键词:唐代;吏道;吏治派官员 一 ?吏道?在唐代至少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古代官员的选拔方式,即所谓?流外人流?;二是指处理政务的综合能力。作为官员的一种选拔方式,?吏道?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其地位几乎和科举相埒。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参见楼劲、李华《唐仕途结构述要》一文,其论述甚详,兹不赘述。因此,本文要论述的是?吏道?的第二种涵义:为官的综合能力。 为什么称?吏道?是为官的一种综合能力?首先,就史书的记载来看,仅有少数的官员被称为?善于吏道?或?达于吏道?等,大多数官员并不能做到善于或达于?吏道?。其次,在古人的眼中,?吏道?似乎是一种特殊能力。《汉书?薛宣传》载:?宣子惠亦至二千石。始,惠为彭城令,宣从临淮迁至陈留,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宣心知惠不能,留彭城数日,案行舍中,处置什器,观视园菜,终不问惠以吏事。惠自知治县不称宣意,遣门下掾送宣至陈留,令掾进见,自从其所问宣不教戒惠吏职之意。宣笑日:?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众人传称,以宣言为然。?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所谓?吏道?就是要以国家法令和规章制度作为处理政务的依据;其二,?吏道?是一种能力,能否做到和个人的天资禀赋有关,靠后天的学习不一定能够学到。从?众人传称,以宣言为然?来看,无疑古人认为?吏道?是一种特殊能力,且不能随随便便做到。唐代文献提到某人的?吏道?时,也多指出这种能力的先天性。如李巽?天资长于吏事,至治家,亦勾检案牍薄书如公府?。王播:?天性勤吏职,每视薄领纷积于前,人所不堪者,播反用为荣。?班宏:?清洁勤力,晨入官署夕而出,吏不堪其劳,而己益恭。?最后,一方面,古代由于社会分工水平的低下,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要处理的事务非常纷繁复杂例如一个县令要亲自处理的政务包括农桑、赋税、户口、教育、断案、徭役等和当地有关的几乎所有事务。所以一个称职的官员必须同时具备政治、经济、法律(包括民法、刑法以及刑侦能力)、军事等多学科的专门知识,这就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吏道?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另一方面,汉代以来,由于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使得人们纷纷把走?通经致仕?的道路当做是个人社会历程的?正途?,其他一概不值一提。魏晋?玄学?兴起以后,社会风气更是把擅?清谈?、不涉?俗务?奉为人处事之圭臬,以至于官场上官职遂有?清浊?之分,事务则有?剧闲?之别。儒学本身只是一套治理国家的哲学理论,虽然在古代中国被作为治国的总方针,但它本身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并且对其他学科带有相当大的偏见。例如儒学对各种专门知识的轻视,导致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极端失衡;再如儒学对国家智力资源的垄断,导致古代知识分子出路的极端狭窄。再经过魏晋?玄学?的推波助澜,知识分子和官员的知识结构不但单一,而且对做具体工作更加不屑一顾。整个社会对经办具体事务的?吏?及?吏道?有极端鄙视,愿意学习治理国家的专门技能和学问的人微乎其微,这就导致精通?吏道?的人才极度匮乏。 ?吏道?如果作为一种特殊能力来看,一般说它是对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在能力方面的肯定或在积极的意义上使用。需要指出,?吏道?只是对某人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并不涉及到该人的?人品?和?官德?。另外,?吏道?的有无和官员职位的高低也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唐代对?吏道?的表述还有多种,如?吏才(材)?,《旧唐书?韩瑗传》称?(瑗)博学有吏才?,同书《李杰传》称?(杰)明敏有吏才?等;?吏干?,《旧唐书?严挺之传》称?(挺之)雅有吏干?,《新唐书?第五琦传》称?(琦)少以吏干进?等;?吏能?,《旧唐书?王遂传》称?(遂)以吏能闻于时?,《新唐书?李宪传》称?(宪)所历皆以吏能显?等;?干局?,《旧唐书?宇文融传》称?(融)以干局见称?,《新唐书?戴胄传》称?(胄)干局明强?等;?器局?,《旧唐书?高士廉传》称?士廉少有器局?,《新唐书?裴垍传》称?塘器局峻整?等;?强干?,《旧唐书?李适之传》称?(适之)以强干见称?,《新唐书?庞严传》称?(严)强干不阿贵势?等;?吏术?,《旧唐书?韦元甫传》称?(元甫)以吏术知名?,《新唐书?毕諴传》称?諴于吏术尤所长?;?吏治?,《新唐书?房玄龄传》称?(玄龄)明达吏治?,《新唐书?张延赏传》称?(延赏)通吏治?等;?吏事?,《旧唐书?上官婉儿传》称?(婉儿)有文词,明习吏事?,《新唐书?齐抗传》称?抗吏事闲敏?等;?尚吏?,《新唐书?儒学上》称?高宗尚吏事?;《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载?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等;?有能名?,《旧唐书?岑羲传》称?(羲)长安中为广武令,有能名?,《新唐书?张行成传》称?(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以上所举,都可看作是?吏道?的别称或注解。 二 ?吏道?既然是一种综合能力,那么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什么内容?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似应包含下列内容。 1、?工于剖析?和?工于剖断? 为官之道,首要之务在于能够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为夏官郎中,契丹攻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以此武则天提拔他担任宰相。玄宗时,姚崇为相,处理政务?断割不滞?。《旧唐书?张光辅传》称?(辅)少明辩,有吏干?,后致位宰相;同书《源乾曜传》载?(乾曜)公清有吏干,(玄宗)因召见与语。乾曜神气清爽,对答皆有伦序,上(玄宗)甚悦之?;同书《宇文融传》称?(融)明辩有吏干?;同书《张嘉贞传》称?嘉贞断决敏速,善于敷奏?。?剖析若流?、?断割不滞?、?明辩?、?对答皆有伦序?、?断决敏速?、?善于敷奏?等都表明上述诸人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与此相反的是短于?吏道?,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典型的例子就是玄宗时的宰相卢怀慎。和姚崇同时为相的卢怀慎被时人讥为?伴食宰相?,其原因就在于他处理政务的能力远远不如姚崇。《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载:?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馀曰,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玄宗)。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当然,卢怀慎并不是无能的宰相,他为人谦和并且比较顾全大局,为官十分清廉,亦是开元名相。但他的?吏道?远逊姚崇也是不容否定的。 2、?尚通?和?尚变? 精于?吏道?的官员因其较多关注具体事务,对现实情况有一定了解,对待问题大致能够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而长于?吏道?的官员在处理问题时基本上能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因时立制?,而不是拘于成法或空洞的教条。有时为了达到问题的解决,不可避免地要对现有规章制度做一些变通,这就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改革精神。前引唐玄宗宰相中?姚崇尚通?,就是对姚崇改革精神的肯定,正是姚崇的?尚通?才一举扭转了中宗、睿宗以来的弊政,为?开元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旧唐书?崔日用传》载:玄宗功臣崔日用深通?吏道?,?才辩过人,见事敏速?,同时也是一位权变之士。他自言:?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贞观名臣马周为政,非常注意提高行政效率,他有多项改革建树,如京城长安城门出入管理制度、官员袍服制度、驿站马匹管理制度等等,这些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朝野赞扬。玄宗时著名理财大臣宇文融也是以锐意改革著称于唐世的。开元中期,出现了?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的严重情况,对中央财政的影响甚大。这时,身为监察御史的宇文融首先奏请朝廷派人?检察伪滥,搜括逃户?。当时,搜括逃户和隐漏土地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社会波动,所以一般官员对这个问题是能避就避,能躲就躲。宇文融担任地方官时,对各地逃户和土地隐漏情况较为了解,调任中央后,力主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需要相当勇气的,称得上是一位改革者。在玄宗的支持下,开元九年(721)初,宇文融开始着手进行括户和清理隐漏土地运动。至开元十二年底,这场运动结束。总体来看,宇文融主持的检田括户运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史载,三年间,共括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岁终,增缗钱数百万?。宇文融因检田括户运动的成绩,后来被任命为宰相,开唐代大臣因财政能力而入相的先河。后来因善于理财而入相的第五琦、元载、刘宴、杨炎、韩混、程异以及财政重臣班宏、李巽等人,都是精于?吏道?且比较富于改革精神的人物,正是他们重建了唐中后期的财政体系,维系唐朝统治达一百又数十年。实际上,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也是?吏道?的重要内容。 3、?长于兴利?和?详究薄书? 管理和协调经济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善于?理财?正是长于?吏道?的重要内容。唐代是经济人才比较多的时代,涌现了不少如前文所举的经济人才,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些善于理财的大臣,大多也是?吏道明敏?的人物。 《旧唐书?第五琦传》称:?(琦)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他创设盐法,重组江淮赋税供应体系,大大缓解了唐 *** 的财政窘境,为唐平定?安史叛乱?在财政上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五琦和刘宴分领国家东西地区财赋十余年,基本上重建了唐中后期的财政体系。刘宴,唐代著名财政大臣、宰相。他完善了第五琦的盐法,改进了漕运,培养了一大批理财能臣,他是唐中后期财政体制的主要建立者之一。刘宴理财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运用经济杠杆来调控国家经济,这在古代理财大臣中是十分罕见的。《旧唐书?韩混传》载:?混公洁强直,明于吏道,判南曹凡五年,详究薄书,无遗纤隐。?大历六年(771),韩混任职户部侍郎、判度支,主管国家财政,他?清勤检辖?,?储积谷帛?,使?帑藏稍实?。《旧唐书?王遂传》称:?(遂)以吏能闻于时,尤长于兴利?,?以晓达钱谷,人为太府卿?。太府寺为国家仓廪的主管机关,事务十分繁杂,太府卿为其长官,非有较强的理财能力不能为之。《旧唐书?程异传》载:程异?精吏治?,十分长于理财,?他厉己竭节,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时淮西用兵,国用不充,异使江表以调征赋至则不剥下,不浚财,经费以赢,人颇便之?。实际上,古人同样也认为善于理财、长于经济是?吏道?的重要内容。宋代编修的《册府元龟》卷四八三《邦计部?才略》中所列唐代善于理财的大臣主要就是第五琦、刘宴、韩混、李巽、程异等人,而这些人,如上所述,在?吏道明敏?方面也颇著声誉。 4、?明习律令?和?详于讯覆? 古代官员要处理的事务纷繁复杂,其中有很大部分是要处理各种纠纷,包括民事纠纷(案件)和刑事纠纷(案件)。所以对古代官员来说,是否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故而唐代选拔文职官员专门有?判?这项要求,科举考试中则专门有?明法?一科。唐朝《选人条例》规定:?不习经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出身以后,当宜习法。?那些精通?吏道?的官员,对法律尤为谙熟。(唐朝历史 )《旧唐书?戴胄传》称:?(胄)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他执法严格,多次犯颜。精于断狱,?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旧唐书?李杰传》载:李杰?明敏有吏才,甚得当时之誉。勤于听理,每有诉列,虽衢路当食,无废处断,由是官无留事,人吏爱之?。《旧唐书?李宪传》载:李晟之子李宪?累历事任,皆以吏能擢用,所履官秩,政绩流闻。性本明恕,尤精律学,屡详决冤狱,活无罪者数百人。以能入官,官无败事?。《旧唐书?韦元甫传》称:韦元甫?以吏术知名?,?尤精于简牍,锡详于讯覆?等,限于篇幅,兹不胪列。 从本质上看,以上所论?吏道?包含的几条内容,仍然属于唐代官员选拔中?言?、?书?、?判?的范畴。?言?、?书?、?判?所要求的正是一种综合能力,而大多数官员并不能具备这种能力,具备这种综合能力的就是所谓?吏道明敏?的?能吏?。 三 精通?吏道?在唐代并不总是看好。汪篯先生在《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一文中指出:姚崇用事期间,匡赞玄宗夺取帝位的大臣,如刘幽求、张说等人,相继遭到贬逐流窜。其主要原因,较为明显的是为了稳固玄宗的皇位。?但是,在骨子里面,姚崇和这些功臣中间的互不相容,似乎还隐含着用吏治与用文学的政见不同。关于这一点,他们自己是否已有一种自觉,现在无从知道,可是这种冲突,却一定是存在的。?汪筏只是指出玄宗一朝的情况,但是以?吏道称?在唐代确实是受到一定程度歧视的。 《旧唐书?张玄素传》载:张玄素出身胥吏,精通吏治,太宗时为朝廷三品大员。可是有一次太宗刨根问底地问他的出身,他勉强回答后,?将出閤门,殆不能移步,精爽顿尽,色类死灰。朝臣见之,多所惊怪?。张玄素何以如此?无疑是当时社会对?吏道?出身的严重歧视。玄宗时宰相牛仙客系小吏出身,以?吏道?积官至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欲提拔他为宰相,遭宰相张九龄反对,其理由是所谓?仙客起自边隅小吏,没有学问,不堪任中央华显职位。?这种理由实在没有多少道理。唐代著名理财大臣程异,以理财功于元和十三年(818)为宰相。但是?议者以异起钱谷吏,一旦位冠百僚,人情大为不可。?实际上,程异并非出身胥吏,而是明经及第,以?吏道?致位宰相。他以宰相之尊,仍然受到人们的歧视,真是令人惊诧! 《新唐书?韦温传》载:盐铁推官姚勗以审判大要案成绩显著,文宗认为他有吏才,准备提拔他担任职方员外郎。他去赴任,可是尚书左丞韦温却不准他进尚书省的大门。文宗于是派宦官拿着诏书送姚勗上任,韦温仍然不同意。韦温给出的理由是:?郎官清选,不可赏能吏?。文宗无奈,只得改任姚昂检校礼部郎中。对此,文宗很不理解,于是问杨嗣复韦温何以如此?杨答:?勗,名臣后(按姚勗乃姚崇曾孙,进士及第),治行无疵。若吏材干而不入清选,他日孰肯当剧事者?此衰晋风,不可以法?。?此衰晋风?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即对?吏道?的歧视。 当然,唐统治者本身对?吏道?仍持肯定态度。前举张玄素、牛仙客、程异都是 *** 高级官员,姚勗虽未当上职方员外郎,但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依然属?清选?之官。唐代科举科目中,也有关于?吏道?的内容。据《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载:贞元四年(788),?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县令科?,李巽及第;元和元年(806),制举科目有?达于吏治可使从政科?,陈岵及第;元和二年,?达于吏治可使从政科?,萧睦及第;长庆元年(821),?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崔郢及第;宝历元年(825),?详明吏治达于教化科?,韦正贯等及第;太和二年(828),?详明吏理达于教化科?,宋昆及第等。因?吏事精敏?而受到尊重的亦大有人在。《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载:名将李光弼驻军徐州,除了军旅之事亲自处理决断外,其他事务一般由判官张修来处理。原因是张修?吏事精敏,区处如流?。将领们报上来要处理的事务,李光弼大多听取张修的意见。由于李光弼对张傪的重视,?诸将事张傪如光弼,由是军中肃然?。 唐代是我国中古社会转型时期。承魏晋南北朝之余风,对?吏?及?吏道?仍抱有一定的歧视。但是,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对?吏道?是肯定和赞赏的,因此唐代出现了许多?吏道精敏?的人才。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古代的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历史上谁有实力能单挑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