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楚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始皇见其他国家都消灭的差不多了,便把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这个相爱相杀的国家在秦国历代的持续打击下,已经非常微弱了,在秦始皇看来,消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当王翦说出需要六十万人时,秦始皇觉得难以置信,最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年轻气盛只要二十万人马的李信,结果,李信大败,秦始皇不得不请王翦出山,最终才灭亡了楚国,这是秦国在统一六国战争中用兵最多的国家,是什么原因让军事家王翦觉得必须要六十万才能吞并楚国呢?
楚国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都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在那个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时代,楚国紧随其后,用王来指称国君,而后来的魏国齐国历经千思万虑才在徐州完成了称王的梦想,所以对于楚国的自封为王的事情,其他国家虽然都眼红,但表面上都把他当做野蛮人对待,称之为荆蛮,这倒是和秦国很相似,既然是野蛮,那必有野蛮的实力,张仪在破合纵时对楚王说:“天下强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由此可见楚国当时的实力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楚国的沦落和灭亡呢?
一:与时代脱节,没有强国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都在追求国家的强大,以便于取得实际利益和外交话语权,于是,各国变法层出不穷,虽然成功者只有秦国,但他们为强国而做的努力还是有收获的,而楚国呢,地处南疆,虽然靠着某一个英明的君主比如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威王(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等强盛一时,但并没有把发展国家、壮大楚国作为长期的庙堂之策,这种人治政策是整个封建社会变弱的弊端,但对于凝聚力脆弱的楚国祸害尤为严重。
二:氏族分治,没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国君权威不稳固
楚国起源于江汉山川,经过历代的扩张和吞并,其疆域面积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楚王统治起来却感觉非常吃力,为何?权力分散,氏族众多,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楚国前前后后吞并了四十多个国家,是战国时代吞并国家最多的,然而,他吞并之后只是迫使他们臣服纳贡,并没有像秦国一样设立郡县制,纳入国家治理的范畴,这种臣服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只有中央权力稳定并且持续发展才能够镇服,一旦中央权利发生变故,这种王朝震慑力便荡然无存,反而成为颠覆国家政权、削弱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罪魁祸首。
(二)氏族众多,在楚国的吞并战争中,那些灭亡的部族因为允许保留部族姓氏,实际上也就保留了复苏和发展的根基,随着朝廷分封或者赏赐土地,他们慢慢地成为王族,这种从朝廷获得的权力成为个人膨胀的助力,并逐渐成长为和国家对抗、影响国家决策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枉顾国家的兴衰,这也是吴起变法被氏族阴谋杀害而终止的主要原因。
三:不重视人才,没有人才兴国的意识或者概念
由于楚国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人才的进身或者才能的展现就必然受到多方面的掣肘,无论是朝堂之臣还是地方王族,追求的是权利的平衡和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才使用过程中肯定以用自己亲信为前提,所以吴起变法本可以使楚国腾飞,结果动了别人的奶酪而被残忍杀死,比如以牢骚而让后代人端午万分感谢的屈原。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只有把人才兴国作为大政方针,才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疆土上完成强大的奋斗目标,可惜,楚国这种意识淡薄。
四:时也势也,楚国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这种对手主要体现在朝堂的决策和韧性,而楚国没有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面对着一直在进步的秦国,虽然屡屡受到秦国的侵略,土地被割让、人口被占有,甚至祖坟都被损毁,楚国不仅不引以为戒,发愤图强,反而内斗不止,昏君辈出,楚怀王的事迹令人唏嘘,但折射出的是楚国的没落、人才的凋零,这种致命性的因素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覆灭,更何况还有秦国虎视眈眈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呢?
楚国,说起来和舜还是同一个祖宗,不过谁又知道呢,找黄帝贴金的帝王大有人在,真真假假谁分得清,虽然楚国灭亡了,但他仍然绽放出最后的烟花,在秦国统一战争中仍然打败秦国二十万军队,后来的“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预言也让项羽成为落幕的英雄,但一个时代的进步,终究是优胜劣汰的选择,强者进、弱者退是历史必然,楚国虽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他的事迹,却仍然可以警钟长鸣。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因为楚悼王的死亡而全部被废除,吴起因此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楚国的可惜,楚国失去了一个迅速强大起来的机会。所有总有人忍不住做一个假设,即如果楚悼王没有那么早死,吴起的变法能够成功,楚国又会是什么样呢?战国的局势会不会发生改变?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会不会是楚国呢?
这个事是很难来假设的,因为事情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微小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巨大的变化,其中的变数太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即倘若吴起变法成功,楚国会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战国第一强国,至于会不会笑到最后则很难说。
李悝、吴起和商鞅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派法家的代表,这样的人才在战国时期是任何想有所作为的国君都想拉拢的,李悝在魏国最先开始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吴起在楚国变法,使楚国在短时间内再度强大起来;而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最终秦国成为最后的赢家。三人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但是却只有商鞅变法在秦国被严格执行了下去。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孝公的支持,这一支持就是二十余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变法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商鞅被车裂,但是秦惠文王作为既得利益者还是将变法贯彻了下去。秦国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进行,但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却是昙花一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楚悼王死的太早了,当时变法进行了不过才五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变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明显的并没有深人人心,很轻易的就被推翻了,况且新任楚国国君楚肃王完全压制不住楚国的贵族们,即便他想将吴起变法保留下去也不可能如愿,他能做的不过只是将那些杀死吴起的时候碰到楚悼王尸体的贵族们夷了三族,其他的还是好好的,并且阻止楚肃王继续实行变法。
因此楚国的变法只能是昙花一现,倘若变法能够顺利在楚国扎根,那么至少也是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这样的话就需要楚悼王再活个十五年,让吴起的变法深入人心,彻底在楚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楚国才能彻底强大起来。
这样的话,楚悼王之后,继位的国君就应该是楚宣王,因为楚肃王仅仅做了十一年国君就去世了,倘若楚悼王多有了十五年命运,那时候楚肃王早就去世了,直接是他的弟弟楚宣王继位。宣威二人都算得上是楚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国君,本身就将楚国带上了强盛之路,如果再加上吴起的变法的话,无疑使楚国更上一层楼。不过宣威时期采取的策略是休兵息民,不轻易对外开战,当然也不放过机会,因此才使得楚国再一次强盛起来,而楚宣王时期,商鞅正好在秦国进行变法,秦国也强盛起来,两国之间强盛的原因是不同的,这也在后来的交锋中表现了出来。
但是不管楚国多么的强盛,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灭掉六国,战国七雄是在春秋三百多年的战争洗礼中胜出的诸侯国,本就实力不俗,楚国想吞并六国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一长,自然变数就多了。
比如楚威王之后继位的楚怀王,如果说宋襄公是春秋时期最不合时宜的国君,那么楚怀王就是战国时期最不合时宜的国君,秦国和楚国的对决,楚怀王是最关键的一个国君。
楚怀王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君主,不过他不够强硬,比如他也曾启用屈原进行改革,但是后期却又因为贵族们对屈原进行诋毁而疏远了屈原,他似乎被楚威王保护的很好,在战国时代残酷的斗争中显得格格不入,秦国的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将楚怀王耍的团团转,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开了向东挺进的入口。
后来楚怀王再次相信秦国而到秦国去缔结合盟协约,只是很不幸的他再次被骗,被软禁在了秦国,三年而身死。所以楚怀王很可能是阻碍楚国笑到最后的一个关键点,无论吴起变法成不成功,楚怀王都是一个关键点,他心硬强悍懂谋略则楚国有可能笑到最后,如果他还是原本的样子,历史的走向不会出现什么不同。
当然,以上都是四姑娘的假设,当不得真。
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六国
楚国自春秋时期就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家,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更是“一鸣惊人”,先后陆陆续续的灭掉了很多小国,与实力强大的晋国打了一仗,最终击败了晋国,而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一直到了春秋末期仍然是保持着绝对的霸主地位。战国初期,在今进江浙地区的吴国和越国打了一场灭国之战,最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率领3000甲士灭了吴国。此时的越国是非常强大。
楚国出现了一位非常英明神武的国君楚威王,可能大家没有听说过这位君王,但是他的儿子大家就知道是谁了,没错,他的儿子就是客死秦国的楚怀王,也是楚国由强盛到衰退的国君。
楚威王在位期间,大展宏图,任用昭阳君屈原等贤臣。与越国交战,采用昭阳君之计,一举歼灭越国十几万大军,越国主力被楚国所灭,后来越王自杀,越国土地尽归楚国,后来楚威王陆陆续续的灭掉了百十个小国,楚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没有的扩大。
楚国全盛时期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大半,秦岭淮河以南全归楚国,秦岭淮河以北被其他几十个国家瓜分,此时的楚国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但是好景不长,楚威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楚怀王继位,楚怀王在位前期还是非常贤明的,但是后来受到佞臣迷惑,开始变的昏庸起来,断绝了和齐国的外交关系,还派人到齐国边境闹事,然后被张仪所骗,原想的600里地变成了6里。
楚怀王恼羞成怒,与秦国在蓝田交战,由于准备不足,战败被迫求和,损失大量的土地和将士。楚怀王被骗到了秦国,最后郁郁而终。到了他儿子楚顷襄王更是昏庸,首都郢城和军事重镇鄢城被秦将白起攻破。
黄陵被毁,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亡,昔日强大的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一决雌雄资本,乃至后来被秦将王翦所灭。楚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有几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楚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楚人性格与秦人相比较不够狠,缺少一股狼性。所以军队战斗力要弱于秦国。
第二点,国君不够贤明,容易骄傲自满,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人迷惑。没有明确的做事目标,秦国自秦孝公到秦始皇没有一个昏君,每位国君都为统一天下而努力着。第三点,缺少智谋之士和贤臣奸佞太多导致误国。
第四点地理问题,楚国虽然地区很广大,但是古时候南方开发难度较大,农作物产量不及北方,南方多雨,气候潮湿容易引发寄生疾病,导致楚人体格这块不如北方高大威猛。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楚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以及明确的目标,所以才会被秦国蚕食,乃至最后被灭。
所以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年轻人想要拥有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必须给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努力奋斗,这样才会成功,不然的话也会像楚国那样,迟早被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所淘汰。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的战争。之后韩、赵、魏、楚、燕、齐先后被秦国灭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灭六国是统一战争,这个是人心所向。但是这场战争打的也是非常的惨烈,这个历史书上都没有讲的。而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齐国是最不值得同情的,因为秦灭其他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一直袖手旁观。但是这里面最冤枉的就是楚国了。
楚国在商朝的时候就有了,周文王反商纣王的时候,楚国就参加了。在春秋时期楚国曾经称霸一时,和齐桓公时间不相上下,楚庄王问九鼎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候。不过之后楚国就不行了。除了战国时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崛起过,之后就不行了。不过楚国虽然不行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实力还是有的。
楚国后来出现了一个厉害的邻居,就是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都是不受待见的,商鞅变法之后才开始逐渐强大的。而作为秦国的邻居楚国这时候肯定不会好过的。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说楚国最冤。
首先秦国多次忽悠了楚国。比如楚怀王客死秦国就是一件。当时六国合纵连横。楚国因为被秦国忽悠了几次,导致失信于天下,而从秦国手里没得到任何好处,最后被孤立了。
其次,楚国每次打仗的时候可以说都有人来凑热闹。楚国打秦国,达到咸阳的时候韩魏联军攻打了自己后院。楚国打西面的滇池时,秦国来包了自己后院。可以说每次楚国一有大动静,总有人来自己后院点火。
最后就是楚国虽然被秦国打了好多次而且割地了好多次,但是实力还是有的。王翦灭楚国的时候可是带了秦国所有的家底,带了六十万大军。这个时候和楚国可是耗了一年多,最后也是惨胜的。当时楚国大将项燕也是战死。可以说楚国是坚持斗争到底的。所以楚国灭亡的时候楚人都是不服的。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是因为楚国最冤枉,民间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确实,最后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都是楚人。秦朝也确实灭在楚人手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