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类官员职权很大,地位极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朝政大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这一类官员,通常就是被人们称为“丞相”或“宰相”的人。但丞相和宰相又有何区别呢?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丞相。“丞相”是中国古代的官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在秦国设置相邦,但还未设置丞相。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设立了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如魏冉、吕不韦等人都曾做过相邦。吕不韦被免职后,无人出任相邦,但丞相一职却被保留下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一个中丞相。而李斯、赵高等人,都曾出任过丞相。汉承秦制,继续设立相邦。为了避刘邦的讳,将相邦改为相国,同时丞相依旧是相国的副手。如汉朝的第一任相国便是淮阴侯韩信,此后又是曹参、萧何、樊哙等人出任相国。而汉朝的第一任丞相则是萧何,后来两次升迁为相国。
吕后统治时期,汉朝设左、右丞相,但从汉文帝开始,汉朝就只设一位丞相。因为当时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所以很多封国都设有自己的相国和丞相。汉惠帝时,下令废除各诸侯国的相国,只保留丞相一职。到了汉景帝时,改各诸侯国的丞相为相。从此时到汉哀帝元寿二年,西汉的丞相共存在了220多年,也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
汉哀帝到东汉建安十三年,汉朝并未再设立丞相。后来曹操复设丞相,并亲自担任,但时间很短。隋唐时期,基本不设置丞相,南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设置丞相,但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因为胡惟庸造反一事,彻底废除了中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而秦汉时期丞相虽然没有官品,但却是百官之长,官阶也是最高的。南宋以后,丞相官居正一品。
其次,咱们再来介绍下宰相。与丞相相比,宰相并不是朝廷所规定的正式官名,而是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王且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一种统称。宰相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如商朝时期的伊尹为相,西周的周公为太宰,他们都是除君主以外,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人。“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的意思。在《韩非子·显学》中,后人就将这种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合称为宰相。
而宰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官名也不太一样,如先秦时期是相邦,秦统一以后是丞相。汉代的丞相也可以称为宰相,且长期由一个人担任。但到了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改为了群相制度。也就是说,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且彼此制衡。到了宋朝时,宰相就是同平章事,如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当时出任的就是同平章事。而明清时期,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依然设立了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和军机处,而宰相就是内阁首辅和领班军机大臣。
最后,丞相与宰相的差别。总结来说,丞相是古代朝廷的正式官名,而宰相却是一种制度。丞相在某一段时间确实在职能上与宰相类似,也可以称为宰相,但宰相却并不完全是由丞相担任。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那个官员就是宰相,他可以是相邦,可以是相国,还可以是大司马,只要权力最大,那他就是宰相。而丞相在特定时期可以称为宰相,其他时间就只能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了。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一,总理是一个正式的官方职位,而总理是一个口头用语:总理和总理常常被误认为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首相是一个明确的官衔,而首相是协助皇帝处理事情的人的口头称谓,不是官职。
“宰相”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每个附庸国都设立了总理职位,协助国家行政。不过,总理和总理的立场并不相同。首相是首相的副手。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首相的权利逐渐被侵蚀。战国末期,首相正式接替首相担任助理大臣。当然,并非所有朝代都有首相。例如,西汉爱帝将宰相改为“司徒”。除了曹操、蜀汉两位设置首相时间较短外,直到现时代前后首相的设立,首相一职才重新出现在历史上。
首相和首相差不多同时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中,就有宰相的记载。”“总理”是指管理层,“总理”是指助理。总理一词是指协助皇帝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首相,以及其他大臣、大臣、中书等。
二,总理必须是总理,但总理不一定是总理:历史学家朱宗宾曾经对总理有过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只要一个官职融合了以下两种权利,就可以称之为“总理”:
一是与皇帝讨论政府,二是监督所有官员的行政权力。两者缺一不可。按照这个标准,总理作为三公之首,参政督察所有官员,可以称为理所当然的总理。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两权之外,还有其他官方职位也可以称为总理。在魏、靳、南北朝、唐代三省、中书、孟夏、宋平同治等地上蜀陵。
丞相和宰相完全是两种意义。宰相是指的在朝为官的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握有权力的官名。
宰相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在明朝的时候消逝转变成了内阁。宰相最早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历史上的第1个宰相,就是著名的管仲作为一位杰出的人才,管仲的历史地位,自然不用多说。
秦朝之后宰相开始分化,出现了左右丞相,甚至还有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责任,一直延续在汉朝历史上著名的枭雄曹操就是一个丞相。秦朝在确立了皇权制度之后,就有宰相这一称呼,比如秦朝的萧何苍生,几人因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同时也被称为相国。宰相并不是只有一人可以担任,比如西汉的周博,陈平就曾同时担任丞相的位置。西汉末年丞相改名为大司马。东汉之后,宰相又变成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样的,太尉仍然是百官之首。
在宋朝的时候,宰相则变成了官民,明朝的时候宰相就从历史上消失。皇帝才是最大的执掌者,不再有丞相来进行分权,但是却设立了大学士这种辅佐皇帝执政的官职。清朝的时候,宰相就演变成了内阁军机大臣等等职位,虽然说宰相好像有着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内阁军机大臣好像略逊一艘,只是每个朝代的称呼不一样罢了,从权利上来看,这些人其实已经处于宰相的地位。
总的来说,从秦朝到清朝,宰相都是作为皇帝的辅臣,一起帮助皇帝更加治理天下而诞生的,只是说官民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在西汉元朝宋朝这些朝代里面,宰相的官名则是用丞相来代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南京大屠杀战犯的审判
下一篇: 你知道吗,历史上真正的水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