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清廷的统治合法性问题,完全无解,曾国藩都不敢正面应对《天国奉天讨胡诏》。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初年大肆杀戮的各种黑料,在南方遍地都是,从谭嗣同开始的青年士人,几乎个个都读过《扬州十日记》之类的记录,王夫之等人要被地方士绅包装起来进孔庙,哪怕康梁这种保皇党,有利可图时也不介意变身反清先锋,梁启超几乎是反复横跳。
从现实利益讲,汉族士绅觉得提醒满族亲贵自身统治有原罪,终归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此时的大清朝官场,虽然上下都是放乾隆时期要砍头的反贼,但根本管不了,还要让这帮人继续做官。清廷也不是没寻求过解决办法,但外战基本全输,内部吃皇粮的废物太多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统治自信都立不起来。其直接结果就和第二点相关,只要练现代化军队,就一定会失去控制。
第二点,军队控制的问题。满清在太平天国后,并非不能练近代化新军,而是本身意识形态崩盘的基础上不敢练。旧式军队不需要懂什么公民国家意识,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兵种,吃饷效忠无所谓。而近代军队,对传统封建统治者来说,如果不背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作支撑,比如德日,那就是天然反骨。土耳其、波斯以及近代中东的一票新军,见天造反。
说到底,近现代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最现代化的部分,对传统政权本身就是巨大威胁。放到满清,就是甲午后领土危机导致了新军不练不行,但练了新军,因为上述第一点的缘故,思想领域被革命党渗透成筛子。新军的当时的时髦,就是去日本留学参加革命党,减辫,回国后继续进大清的军咨府吃饷,等待时机当反贼。军队从上到下不留辫子,主官不敢管,参谋系统公然同情孙黄等革命党,也只能当没看见。
基于以上这两点,当时统治清朝的摄政王载沣等人,几乎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就算辛亥革命不爆发,没几年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武昌起义是1911年湖北武昌革命者举行的反清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自1840年以来,清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但是,在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外敌入侵之后,清朝的破船还能活下来。尤其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时间长达14年,大清都岿然不动,为什么在武昌,发生了这么一场微不足道的起义,就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一、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深得人心太平天国起义的想法不得人心。他们从一开始就从事一种不伦不类的拜神活动,推翻了孔子的偶像地位,站在了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思想作为汉朝的指导思想,推行了近两千年,深入人心。所以当时的地主阶级和士大夫在感情上对太平天国是敌视和排斥的。众所周知,太平军不是清政府军,而是湘军和淮军。这恰恰说明太平军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没有得到地主阶级和文人的认可和支持,引起了他们的恐惧和失败。但革命党未能提出极端的政治主张,不会引发文人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起义规模虽然不大,却得到了各方的响应。
二、大清抱残守缺,失去人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割地和赔偿,屡战屡败。当初由于信息闭塞,舆论环境恶劣,大部分人还在沉睡,以为中国还是世界第一。所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清政府的。当甲午战争在东方被日本打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时,很多人开始反思。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普及,西方思想的影响扩大了,这种变化成为精英们的共识。他们对一小撮?土耳其人?垄断行政资源极为不满。但是在立宪派和老官僚的心目中,清朝还是正统的,他们还是把希望。看慈禧,觉得统治者可以进行变革,让中国崛起,让他们有资格参与,有话语权,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不希望中国发生革命,因为这会让中国陷入动荡。然而,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变革呼声,慈禧依然顽固不化,开始假宪政欺骗国人,使立宪派和文人对政府彻底失望,失去了广大精英的支持。所以武昌起义发生的时候,将领们冷漠懒散;士大夫和一些官员争相告状,加入革命阵营,火上浇油。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奏章,要求清政府?宣布宪法和开国会?,而立宪派领袖赵凤昌则欢呼:?文明海量,大势已去,日后定天天保中国。?张謇明确对袁世凯说:?A日满退,B日公?。
然而,许多立宪派和旧官僚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将地方主权掌握在包括湖北、江苏、湖南、福建、贵州和广西在内的15个省手中。强大的清朝政权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垮台了。不能说立宪派和知识精英抛弃了清政府。
三、高级将领心存异志,对大清不再忠诚,清朝统治虽然失民心,但只要军权在手,维持稳定不是问题。几次起义根本动摇不了大清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就是明证。但正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清朝的军事力量才慢慢转移到汉人手中。腐败无能的八旗军对镇压起义无能为力。慈禧只能靠湘军和淮军武装,看着他们做大做强。
太平天国起义后,汉族地主集团开始崛起,清朝不得不接受汉族地主阶级的事实,慈禧下令各地动用义和团时,袁世凯等官员敢于镇压义和团。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国难当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徐、四川总督奎军、铁道部长盛宣怀、山东总督袁世凯,都敢对慈禧说不,在东南搞互保。
慈禧回京,局势稳定。她不但没有惩罚李鸿章,反而重用他签《辛丑条约》,不敢安于其他官员。可见此时清朝统治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合法性受到质疑,武昌起义只是敲门砖。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高度期待的北洋新军的军事力量大多被汉人控制,这些汉人将领要么死心塌地的盯着袁世凯,要么留在日本,接受民主共和的思想,对清政府的统治非常不满。
武昌起义爆发后,这些将领要么听从袁世凯的命令偷懒,要么同情革命,?勾结革命者?。他不但没有救清的命,反而在关键时刻摔倒刺伤了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正是清政府失去了对军队的领导权,使得武昌起义成为压垮清朝的最后一口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中国历史上被误会的八大名人
下一篇: 为什么商代的青铜文化特别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