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封建,可能会觉得这是有很大危害的政策,诸侯有军队、有人民、有外交,周天子对他们没有绝对的控制权,难保人家不造反。你看汉朝搞封建,弄出了个“七国之乱”,西晋搞封建,又来个“八王之乱”。
实际上,西周依靠封建兴旺了270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周人没有超脱族群、族姓的限制,而是完善了以血缘感情来区别亲疏的宗法制。
在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中的嫡庶、君臣、长幼、尊卑、贵贱被严格区分,周人重视祭祀,但只有嫡长子才拥有祭祀的特权,不管你是嫡长子的长辈还是兄弟,如果对嫡长子不尊敬,就是对祖先不尊敬。
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世代继位的都是嫡长子,庶子不能继位,就分给他土地到外面当诸侯。诸侯的众多儿子也只有嫡长子能继位,其余的别子最多能分得采邑另立宗系。这样传承下来,无论下面的诸侯、大夫怎么分封,周天子都是天下诸侯的嫡长子,不仅是政治上的共主,也是宗室的大宗子。
周天子的地位就这样被确定下来,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势,诸侯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推翻周王室,因为这不仅是政治上的造反,更是违背宗法,不敬祖先,有悖人伦。
吸取学习中国文化制度经验的日本,也存在这种家族等级观念。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高的人,他能干涉子女的婚姻、事业,但子女却不能干涉父亲的决定。长子是继承者,拥有和父亲几乎一样的特权,他必须继承父亲的家业,弟弟们则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接受更多的教育,赚更多的钱。但无论弟弟们多有钱,多有地位,回到家庭中,都必须尊重长兄。
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西周初年。
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坏乐崩”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表面上是诸侯僭越、破坏制度,实际上却是社会发生变革,要求礼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经过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不仅彻底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人民所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制礼
宗法制是封建制王朝在分封建制时遵循的规则,是世袭制的世袭规则.这种规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到儒家思想盛行时期尤其成为不成文的法律,直到民主革命开始结束.
宗法制是指:在亲族中,按照嫡、庶关系将子女分为大宗小宗,并确定不同的权利、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利的道德规则.当然,宗法制还包括亲、戚关系中的继承权关系等.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制朝代仅仅是周朝和西汉前期(秦朝和汉武帝后地所有王朝都不是封建制,皇帝们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这两个朝代在分封建制时,都严格遵循宗法制的规则,由嫡子大宗继承王权,而将小宗和庶出子孙分封到外围封地,成为诸侯.
而且,分封到外围的封地也按嫡庶关系确定的,嫡出的儿子的封地离京畿较近,庶出的儿子的封地离京畿较远,而且会比较贫瘠.不过一般都会在一服到三服之内(一服约500里).五服之外就是蛮夷之地了.
但宗法制不仅在封建制存在.
在商朝、夏朝等奴隶制的部落联盟时代,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也是按照按照宗法制的规则执行的.
在夏之前的原始社会后期,部落首领的继承也有按照宗法制的规则执行的.
汉朝以后尤其这样,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法制更加被强化.皇权的继承、各种爵位的继承都是按宗法制执行的.当然清朝康熙以后,皇权的继承按先皇的爱好和能力的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河西之战起因与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