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彬,北宋初年大将,死后赠谥号为武惠,配享太祖庙庭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6:08:26

曹彬,北宋初年大将,死后赠谥号为武惠,配享太祖庙庭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年大将,谥号武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他在北宋统一战争中担任主要将领,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攻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曹彬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降右骁卫上将军,后复任枢密使。999年,曹彬病逝。

曹彬,北宋时期开国名将,受到宋太祖赵匡胤重用,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曹彬生于公元931年,去世于公元999年,字国华,籍贯真定灵寿,父亲曹韵为后汉时期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

据说曹彬在周岁抓阄的时候,无视父母放在桌子上的各种玩具物件,直接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

按照古代习俗,周岁抓阄的时候抓着什么,就代表他日后能在那方面取得成就。虽然这是长辈对后辈的祝愿,未来的路途谁也说不清,但曹彬日后竟然真的成为了一员大将。

曹彬长大之后,性情恭俭谨慎,淳厚正直,在自己父亲的成德军中为牙将。当时的节度使武行德见他端重谨慎甚为惊异,认为他日后必有大才,绝不是寻常俗物。

后周太祖郭威受禅让继承帝位,郭威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两家有亲属关系,所以接受禅位之时,将曹彬诏令回京,指配到后周世宗柴荣军中,跟从镇守澶渊,补任供奉官,升为河中都监。

当时的州节度使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所以对其颇有礼遇。然而曹彬却没有仗势凌人,反而对王仁镐越发恭敬。态度端重,由此受到王仁镐真正的尊重。王仁镐曾经对自己的部下惭愧的说过,看了曹彬的矜严端重,才知道自己实在散率。

显德五年,已经是西上门合门使的曹彬受令出使吴越地区。出使的时候,吴越等地人数次送其礼物,都遭到曹彬拒绝。后来拒无可拒接受之后,回到朝堂他也将所收之物尽数交给柴荣,由此受到柴荣重用。

宋太祖赵匡胤管理禁军是时候,曹彬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亲近,也未表现出敌视之意。后来宋太祖询问,为什么他不与自己亲近的时候,曹彬回答自己是后周国戚,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赵匡胤因此对曹彬敬服,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其颇为重用。

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曹彬虽然是后周国戚,但是仍然受到重用。而曹彬也士为知己者死,为北宋统一中国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乾德二年冬,曹彬为都监,攻伐后蜀。平定两川后,王全斌等人昼夜宴饮,不体恤军士,放纵部下抢掠百姓,蜀人对其憎恶不已。曹彬劝说其多次未听,诸将抢夺珠宝无数。后来班师回朝,太祖听说此事,曹彬被授任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而王全斌等人则被问罪。

乾德六年,朝廷派遣李继勋、党进率领军队征伐北汉,曹彬再为前军都监。曹彬所在部队,从不滥杀无辜,因此受到天下人敬重。

开宝七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宋太宗当初欲要出师攻伐北汉,到曹彬这儿寻求意见。曹彬听后大声赞同,太宗皇帝于是决定下来。

太平兴国年间,曹彬虽然遭到诬陷,但是宋太宗却了解到事情的实情,最后对其越发重视。雍熙三年,曹彬受令督军,与潘美等人分三路进攻辽国。宋军进攻辽国,最后大败而归。回朝之后,曹彬等人受到责问,被贬任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继位之后,重新受到重用,召为枢密使。

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从未违旨,也从未谈别人的过失。讨伐后蜀、南唐,丝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第威势自异于人。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做官,俸禄分给宗族,没有余积。

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从容问及官吏的善恶,他回答说:“军政之外,不是我应该闻见的。”再三问他,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洁端谨可用。

任节度使知徐州时,有个属吏犯罪,已经结案,一年以后才杖打他,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曹彬道:“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克夫,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所以我迟缓处罚,然而也没有枉法。”

北征失律后,赵昌言上表请求对他执行军法。到赵昌言从延安回来时,被弹劾,不能入宫见皇帝。曹彬在宰府,替他向皇上请求,方允许赵昌言朝见。

咸平二年,曹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生病时,得真宗亲自看望,亲喂汤药,赐他白金万两。

去世之后,宋真宗与朝中大臣皆痛苦流涕,心情悲痛。真宗追赠曹彬为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赠谥号为武惠,配享太祖庙庭。又赠其妻高氏为韩国夫人,任命他的亲族、门客、亲校十多人为官。

曹彬一人之功,而满门富贵,圣宠之隆,由此可见。

北宋初期哪四大名将,比杨家将厉害,却一直鲜为人知?

一、李继隆


李继隆,北宋名将,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长兄。李继隆初以恩荫补供奉官。他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后蜀、江南的战争,屡立军功。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将其击败。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军。雍熙三年,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淳化四年,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初年,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澶渊之战中,李继隆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与石保吉率军抵御契丹。景德二年,李继隆去世,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乾兴元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曹玮


曹玮,北宋真宗、仁宗时名将,宋初名将曹彬第四子。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真宗即位后,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大中祥符九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

天禧四年,因宰相丁谓诬陷,接连降至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天圣元年,复职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此后历知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开国公。天圣八年,曹玮去世,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嘉祐八年,配享仁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曹彬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乾德二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死后谥号武惠。

四、潘美


潘美,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有哪些

1、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军灭南汉,一开始潘美围攻贺州。潘美设伏于南乡岸,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著连克昭、桂、连三州,进逼韶州。再取韶州,南汉后主出降,南汉灭亡。即日,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

开宝五年(972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8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随太宗伐北汉,又被任为知幽州行府事,随太宗北伐辽,兵败而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以雁门观之捷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3、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将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烈。

4、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

后汉末年,李继勋前往邺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后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继勋参加高平之战,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十月,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

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两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5、沈义伦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

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

6、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

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守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潘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继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质

鲁国公的唐朝鲁国公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李渊起兵后,刘文静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 王抟,唐末大臣,唐昭宗在位时,出任宰相。他是武则天时宰相王方庆的第八世孙、肃宗时宰相王玙的曾孙。
乾宁初年(公元894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昌被诛后,王抟出任威胜节度使。未行,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浙东浙西宣抚使。此时,浙东、浙西为割据势力钱鏐势力范围,王抟再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唐昭宗建谪后,拜其为右仆射,迁司空,封鲁国公。 韦温(?-710年),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韦皇后堂兄。父韦玄俨,许州刺史。
神龙中,累迁礼部尚书,封鲁国公。景龙三年,迁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遥授扬州大都督。既居荣要,熏灼朝野,时人比之武氏。唐中宗驾崩,韦温总知内外兵马,守援宫掖。李隆基发动政变,韦氏宗族无少长皆死。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起义军对抗叛军。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唐书》没记载颜真卿封或追封鲁国公,但是《明史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则记载:颜伯玮,名瑰,以字行,庐陵人。唐鲁国公真卿后。 赵延寿,本姓刘,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
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封鲁国公。
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投降。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道任过的官职很多:
将仕郎、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冯道获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侯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遥人,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将领。
后汉时,封鲁国公;后周时封楚国公、齐国公。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
后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进士。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
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封鲁国公。咸平二年(999年)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赠谥号为武惠,配享太祖庙庭。
后来因为孙女是宋仁宗的慈圣光献皇后,先后追封冀王、鲁王、唐王、商王、汉王、夏王、周王。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临终托孤,命范质为顾命大臣,辅佐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封为萧国公。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质为鲁国公。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与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九月,去世追赠中书令。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曾封嘉国公、魏国公、楚国公、陈国公、鲁国公。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字同叔。南宋中期权相、右仆射史浩之子。
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及第。
开禧三年(1207年)史弥远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宁宗死,弥远矫诏拥立贵诚,改名昀,是为宋理宗,封赵竑为济王,出居湖州。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等谋立济王赵竑未遂,史弥远派人逼竑自缢,诡称病死。自此又独相宋理宗九年。
宝庆三年,史弥远被封为鲁国公,绍定六年,食邑千户,封会稽郡王。死后,追封卫王,谥忠献。 安丙(1148年—1221年12月4日),字子文,号晶然山叟。南宋大将。
淳熙五年(1178年),安丙登进士第,历知大安军,有惠政。“武兴之变”时,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杀叛乱的吴曦,旋害杨巨源等以专功。获授四川宣抚使,累迁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兴元府知府。迁知潭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红巾贼张福等叛,四川大震,安丙再任四川宣抚使,擒斩张福,进少保。嘉定十三年(1220年),联合西夏发动“秦巩之役”,终师老无功。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去世,年七十四,赠少师、鲁国公。端平二年(1235年),谥忠定[2]。后世将其宅邸加以保护至今,名褒先寺。 赵葵(1186年9月4日[1]-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南宋抗金儒将、画家、诗人。京湖制置使赵方次子、知静江府赵范之弟。
赵葵早年随父抗金,于宋宁宗嘉定年间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蕲州等地,以功授承务郎、知枣阳军。历官庐州通判、将作监丞、知滁州等职。
绍定四年(1231年),擒斩叛将李全,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其后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
端平元年(1234年),任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等职,出师北伐,收复三京,旋即大败于蒙古,降授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连知扬州、潭州、福州等地。
淳祐七年(1247年),除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事江淮京西湖北军马。寻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
淳祐九年(1249年),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赵葵四次上表坚辞。累迁至两淮宣抚使、少傅。
景定元年(1260年),授命担任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升封为鲁国公。
咸淳二年(1266年),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进封冀国公。同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 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字长卿,一字安侯,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 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
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太师、鲁国公、谥文恭,配享孝宗庙庭。 吕公著(1018年—1089年3月17日),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太尉吕夷简第三子。
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新法而出任颍州知州,后召入朝,历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等职。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元祐元年(1086年),拜门下侍郞,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独自当政。元祐三年(1088年),吕公著恳辞相位,升任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元祐四年(1089年),吕公著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哲宗亲临致祭,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
宋高宗建炎四年,追封吕公著鲁国公。 叔梁纥(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祖籍宋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70岁时生孔子。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鲁国公,其妻颜氏为鲁国太夫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