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你知道吗,春秋时期的公子为什么将做质子视为荣誉

以史为鉴 2023-07-06 00:23:28

你知道吗,春秋时期的公子为什么将做质子视为荣誉

战国时期,列国频繁互质,发动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策动五国伐齐的燕昭王、乃至于一扫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过人质。

那么为何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的儿子们都要去别国做人质呢?他们的母国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质子换取两国盟好吗?

其实两方互质,在很早的时候中原就已经存在了,但大多存在东夷和荆蛮部族之间,影响并不大。进入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与新兴诸侯国郑国的关系日益恶化。为了平息郑庄公的猜忌,周平王同郑庄公交换人质以证明双方互信,史称“周郑交质”。

然而交换人质的行为并未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周桓王为了挽回天子颜面,策动伐郑,双方在繻葛开战,此战中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不过,虽然对周郑邦交并未产生助益,但质子邦交却被延续下来。

不过,春秋时代的天下纷争并不激烈,诸侯争霸也大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并不是后来那般你死我活的局面。因此,纵观整个春秋时期,质子事例也只有寥寥数起,且大多发生于齐桓晋文之后,争霸格局逐渐频繁之后。

春秋战国之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越王灭吴,诸侯之间渐渐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情形,局势骤然紧张。以魏国为开端,列国纷纷变法图强,诸侯的对外战争也开始从争当中原霸主,转为兼并土地人口,乃至动辄灭国。

在春秋初年的三百多诸侯国,进入战国时期后骤减至十几国,列国之间的交伐战争愈加频繁,质子行为也越来越多了。

通常来说,列国派出去的做质子的都是地位不高、背景不雄厚的公子,如若发生意外也不会危及国内局势。但这并不代表质子在他国就一定会过得不好,反而可能会享有很高的待遇。这是因为质子通常是互求信任、罢兵议和、乞求援助、要挟土地等外交手段的辅助,因此天然的是作为某种信物存在的。

互质之初,往往是两国关系趋于缓和的开端,但也有糟糕的情形出现。

战国时代,时局诡谲多变,前一刻还把酒言欢的两国君王,下一刻很有可能拔刀相向。因此交换到敌国的质子常常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局面,一旦双方真的打起来,质子是最有可能被祭旗的。正因如此,质子通常被安排居住在一国都城之内,以方便监督和看管。

当然,即便质子存在诸多风险,却还是有许多公子王孙们愿意担当。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除了军功爵外,很少有其他的晋升通道。公子王孙们虽然因为有身世优势,但如若未建寸功也是难以服众的。更何况每个诸侯国中,都有大量庶出公子,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战场杀敌或通过邦交为国效力。

秦国雄霸如虎,战将如云,并不缺少精兵强将,虽然也有公子出任将军统帅的情形,但基本都是嫡出,与庶出公子无关。而战国中后期,山东列国的沙场将军,属于高危职业,尤其是同秦军对阵之时。

因此作为质子建立功名,成为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

秦武王举鼎而亡之后,武王之母惠文后和武王后皆拥立公子赢壮为王,但因赢壮身居高位却功劳浅薄,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朝臣之中以魏冉为首的一派更青睐芈八子的儿子嬴稷为王。当时芈八子(宣太后)和嬴稷在燕国为质,后经赵国辗转,得到赵武灵王支持回归秦国。

当然,赵国的这次政治投资并未换来多少收益,嬴稷回国称王,是为秦昭襄王。正是在秦昭襄王(在位时间56年之久)时期,渑池之会、长平大战等战国后期的著名历史事件先后爆发。

赵国在秦昭襄王时期,国力大损,长平之战后虽然赢得邯郸守卫战的胜利,但早已元气大伤。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时,举兵攻赵,并连克三城。赵国主政的赵威后因此向齐国求援,却被齐国要求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前往齐国作为质子。赵威后溺爱幼子,执意不肯,被触龙劝谏,因此有《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在触龙的言语中,有一句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任质子,能够给予长安君在朝野极大的名望。

由此可见,到了战国后期,质子邦交已经变成了两国协议的信物和质子本身积累名望的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是一种怎样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是用于外交的一种手段,出质或是为了求和;或是为了乞援;或是为了瓦解他国的联盟,以出质表示亲善,使结盟的一方背约于对方;或为暂时不想大动干戈而派出质子以缓和关系于一时。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人质制度,有关的背景、故事、各方面材料,急求,越多越好!

《说文解字》曰:“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有时也泛指用作抵押的物品。这里的“质”指的是用来互相取信的人质。 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的父亲,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所谓质子制度,在上古时代是没有的。最早的人质出现于公元前720年的周郑交质,开创了人质外交的先例。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终春秋242年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所以马非百先生说:“盖在霸主盛世,王纲虽解,信义尤存,霸者以信义相号召,故不以威力胁人。”
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般来讲,人质均为国君之子,故称为“质子”,而且以嫡子即所谓“世子”居多,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国君,保值系数最高。人质既然是一种外交手段,自然也是一种国际行为,但是以单质式为多,春秋时期交质式只有两例。《左传》评论此事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认为不守信义,人质有什么用呢?可见人质是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对方而采取的最后一种外交手段。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斗争更为尖锐复杂,质子的性质也与春秋时代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左传》叙述春秋历史,提到质子事件13例之多,成为事实着11例。而战国254年间,七大国之间交质则有24起,其频率为春秋的两倍,说明它在外交上的作用大增。
二、在这24起人质中,列国人质入秦着8起(春秋只有晋公子圉质秦一例),而秦出质于列国者七例,合计占总数大半。足见秦此时已成为国际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列国出质于秦,多为求和求援,在外交上处于守势。而秦之出质,完全为了达到“远交近攻”的战略目的,在外交上处于攻势。
四、人质身份虽与春秋无异,但已大大贬值,形同俘虏,很少受到应有礼遇。因此潜逃回国者(春秋仅公子圉一例),时有所闻,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有事由于国内政权易手,质子身份骤降,“报空质”之国对之更为冷落。
战国时期的人质最有名的,除楚怀王(前328-前299)质秦致死外,要算秦公孙异人质赵,富商巨贾吕不韦认为这个“空质”“奇货可居”,设法将他弄回国,让他的儿子继位为秦始皇。秦始皇,名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而始皇帝赵政{嬴政,秦,嬴姓。}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比较著名的还有:前265年,赵受秦进攻,连失三城,攻势益猛。赵向齐求救,齐要求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赵惠文后的少子,孝成王的弟弟。孝成王新立,实权掌握在母后手里,她说什么也不肯将心爱的小儿子送出国当人质,扬言谁敢再提长安君为质的事,“老妇必唾其面”!这就引出了老臣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太后终于被情理说服了,将长安君送齐为质,齐兵乃出,赵危遂解。
其他质子事件:
秦:
秦国后期的几个君主,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等,都是质子出身(中间还有一个孝文王统治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六国度过的,受的教育不仅仅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他们的视野比秦国本土长大的人要开阔些。
秦曾经派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
秦昭襄王派赢子楚(秦昭王之子)到赵国为质子
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
六国:
楚顷襄王的时候,白起攻楚,破了郢都,当时楚国是质子求和的,做人质的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熊完和春申君黄歇,当然那是他们还是公子。扣了十年之后直到长平之战前两年顷襄王死了,熊完才回国继位。
公元前三○三年,齐、韩、魏三国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联合出兵伐楚,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三国因而退兵。
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皮氏:“(楚)乃倍秦而与魏、魏内太子于楚。”
《战国策·秦策五》;“楼啎约秦,魏,魏太子为质。”
韩曾有太子仓质于秦,公子虮虱等人质于楚。
秦昭襄王能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离不开他舅舅穰侯魏冉的扶助之功。穰侯:本名魏冉,亦作魏厓,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弟。《史记》评论魏冉:“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太史公对魏冉的评价可谓中肯。穰侯在秦国掌权的日子,基本上就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最风光的日子。 穰侯大人对帝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昭襄王而言,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没有魏冉当机立断的把他从燕国接回,昭襄王根本就与秦国王位无缘,将成为一个普通的质子在北地度过他悲惨的一生,然后被所有人遗忘,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蛛丝马迹。没有魏冉,在季君叛乱的时候昭襄王能不能保住王位就不好说了,哪里还有后来的霸者之治呢。而且,他手把手教会了昭襄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还多次亲自带领军队去为秦国开疆拓土。毫无疑问,魏冉是秦国的中流砥柱。
而燕国的太子丹则是因为在战国末期,燕国为了讨好秦国,而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但太子丹不满在秦国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后在秦国攻打燕国之时,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不久,即被燕王杀害。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事件列表:
★春秋时期,诸侯国互送质子以求信任者凡二:
隐公三年,周郑交质。
文公十七年,晋郑交质。
★交进出质子以求信任者凡一:
哀公元年,越王勾践使范蠡、种稽为质于吴。
★送出质子请求罢兵议和者凡八:
僖公十七年,晋太子圉为质于秦。
宣公十二年,郑子良为质于楚。
宣公十四年,郑子张为质于楚。
宣公十五年,宋华元为质于楚。
宣公十八年,齐公子强为质于晋。
成公二年,鲁公衡为质于楚;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
襄公元年,齐公子光为质于晋。
★送出质子以借救兵或乞求保护者凡三:
成公十七年,郑太子髡顽、侯攉为质于楚。
定公三年,蔡太子元及蔡大夫之子为质于晋。
定公四年,蔡昭公以其子干及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送出质子以表臣服者凡一:
昭公十三年,许许围为质于楚。
★郑君臣互质以求信任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宋华亥取宋元公太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为质,宋元公取华亥之子无蹙、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为质。
★国君质大臣以为要胁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楚平王质伍奢,以召其二子。
★有交质之意而未果者凡三:
哀公八年,鲁欲与吴互送质子。
成公二年,晋欲以齐萧同叔子为质。
昭公二十六年,鲁大夫公孙朝欲送质子与鲁权臣季平子以求信任。
★战国时期的交质活动,目的与春秋时期基本一致,有互求信任者、罢兵议和者、乞求援兵与保护者、要胁以求土地财物者,等等。但是,发生于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交质活动已不复见,它完全成了解决诸侯国间各种关系的手段。
★从出质方来看,楚国出质者凡五:
公元前303年,楚景悝质于秦。
公元前303年,楚太子横质于秦。,
公元前300年,楚太子横质于齐。楚怀王质于秦。
公元前272年,楚左徒黄歌与楚太子完质于秦。
★燕国出质者凡三:
约公元前300年,燕昭侯之弟襄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39年,燕太子丹质于赵。
约公元前238年,燕太子丹质于秦。
★秦国出质者凡六: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繇质于魏。
公元前307年,秦公子稷质子燕。
公元前301年,秦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267年,秦悼太子质于魏。
公元前250年,秦子异人质于赵。
公元前243年,秦质子于赵。
★赵国出质者凡五:
公元前270年,赵公子吾◆质于秦。
公元前265年,赵长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43年,赵太子春平君质于秦;赵平都侯质于秦。
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质于秦。
★韩国出质者凡三:
公元前315年,韩太子苍质于秦。
公元前301年,韩太子虮虱质于楚。
约公元前256年,韩投质于赵。
★魏国出质者凡六:
公元前336年,魏太子鸣质于齐;魏公子高质于楚;魏庞葱与太子质于赵。
公元前333年,魏董庆质于齐
公元前306年,魏太子越质于楚。
★齐国出质者凡二:
约公元前342年,齐张丑质于燕。
公元前301年,齐公子顺子质于赵。
另外,《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为质于胡,胡甚信之,但是,当时这种与少数民族的交质之事较为少见。

已发邮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5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