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之战的起因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出使臣上书宋国商谈和议。
宋仁宗密诏庞籍与元昊谈判,“元昊闻之大喜”。关键问题仍然是元昊称帝的问题,宋国坚持要元昊自削“僭号”。元昊恼怒,大言:“(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经过拉锯谈判,元昊派使臣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虽不称臣,元昊以儿子自居,总算给了宋国一个台阶。
正当宋国准备答应与西夏国的和议,辽国派来使臣,要宋国不要与元昊讲和。两难境地下,宋国的礼部郎中吴育发表意见,顿解愁结:“契丹受恩,为日已久(指宋辽两国自澶渊以来一直关系友好)。不可纳一叛羌(西夏国元昊),而失继世兄弟之欢。今二番自斗(夏辽关系吃紧),斗久不懈,可观形势,乘机立功。万一吾朝速纳元昊,为臣恐契丹窥兵赵魏(河北),致使辽宋战事又起。”
接着,吴育又出主意,宋国可派使臣到西夏国,告诉西夏国要一如既往与辽国和好,宋国方许约和;同时,又派使臣去辽国,告诉契丹人,宋国已经命令元昊向辽国道歉,在此前提下,才接受西夏国的求和,否则,当再兴兵征讨。宋廷依计施行。果然,此举中规中矩,西夏国、辽国皆无借口向宋国发威,宋国总算在外交上取得一次成功。
辽国方面,早在1031年辽兴宗即位之初就把辽国的兴平公主(辽兴宗姐姐)许配给元昊,但夫妻二人关系一直不睦,完全是政治婚姻,政治婚姻带来的冷淡与疏隔。后来,兴平公主病重,元昊仍旧搂着别的美女狂欢,对公主不闻不问。直到公主病死,元昊才向辽国“汇报”此事。
辽兴宗闻讯大怒,当时就派人持诏“切责”元昊。元昊由于正忙乎攻宋,也低头装孙子,献贡献宝讨好辽兴宗。后来,辽国从宋国又讹诈每年多二十万“岁币”后,很是站在宋国方面说话,劝阻元昊不要伐宋。元昊恼怒至极。再往后,夏辽两国因边境地区的党项部落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最后发展到元昊劝诱辽国的党项人叛逃,辽国派使臣令元昊归还,元昊不从,双方翻脸。
既然与辽国闹僵,自然要加快与宋国的和议。公元1043年夏天,宋仁宗派使臣到夏州,答应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虽然说是“赐”,文字游戏而已,实则是花钱买平安。大臣蔡襄上言,“元昊自称兀卒,有时又自译为‘吾祖’,以此侮朝廷,万万不可许和。”宋仁宗厌战,不听。并下诏召韩琦、范仲淹还朝为官。
大臣富弼上言劝宋仁宗应留韩、范之中的一人守边,但当时执政晏殊等人“厌兵”,答应了元昊的一切要求。
转年,公元1044年五月,辽国内党项族叛乱,辽国派军前去镇压,元昊派兵救援,竟把辽国的招讨使也杀掉。大怒之下,辽兴宗在国内征调人马,准备亲征讨战西夏国。在此情况下,西夏国更急于与宋国讲和。最后,在元昊的加码要求下,宋国把“岁赐”提至“银、绮、绡、茶二十五万五千”,西夏国答应奉宋国为正朔,并在高平寨与保安军设立榷场。
其实,宋国使臣前往,西夏国只是在宥州“接待”他们,从来未到过兴州(银川),未到过兴州(银川),“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当年其父李德明还会在宋使来时把“皇宫”内的匾额暂时撤下来一会儿,元昊索性连这道手续也免了,根本不让宋使入“首都”。宋夏议成。当年十月,辽夏二国开始大打出手。
河曲之战的过程
辽兴宗本人怒气冲冲,连出三路大军,共十万精兵,渡过黄河,直朝西夏国境内杀来。大军一直前进四百里,未遇任何抵抗。最终,辽军在贺兰山北麓发现元昊部队,辽军纵兵进击昊部队,把夏军杀得大败。元昊与宋军打惯了胜仗,初遇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辽军,自然压力倍增,尤其是当他看到辽国源源不断的增援士兵,心中大惧。
于是,元昊又使缓兵计,派使臣向辽兴宗谢罪请降。辽兴宗想见好就收,其臣下韩国王萧惠等人不答应,劝辽圣宗,一鼓作气,扫平元昊,以免日后他再生祸患。思来想去,辽兴宗点头。于是,辽国的韩国王萧惠为前锋,又朝元昊西夏国军杀去。元昊见势不妙,边撤退,边坚壁清野,烧掉一路上凡有的粮草和居所,连撤一百里之遥。
这种焦土政策管用,辽国十万大军本来要以战养战,这样一来,后勤顿失保障,人粮马料皆成大问题。特别是辽国战马,因缺草料,病亡大半。元昊又恰如其分地派人“请降”。辽国君臣正在大营计议,元昊忽然发起猛攻,直袭萧惠大营。萧惠不孬,忙整军出战,把元昊又打得败退。
辽军正待追击,忽然天起大风,吹扑向辽军。古人迷信,契丹人更是信神信鬼,大风一吹,兵将皆心惊肉跳,一时军中大乱。元昊已经习惯了自己地盘上这种风沙乍起的天气,立刻命夏兵反攻,把辽军打得大败,俘获数十辽国贵族大臣,辽兴宗本人只与数十骑勉强逃脱,差点成为这位妹夫的阶下囚。
河曲之战的结果
此次大战,发生于河曲(今内蒙伊克昭盟),故称“河曲之战”。据《辽史?伶官传》所记,辽兴宗败后,苍惶逃命,其身边有个戏子名叫罗衣轻,生死关头还挺幽默,趁着辽兴宗驻马喘息时,刻意搞笑:“陛下您看看鼻子还在吗?”夏辽之间发生战争,夏人总爱把被俘的辽人鼻子割掉再放归,罗衣轻以此为笑乐想逗辽兴宗开心。
辽兴宗此时刚捡得一命,听罗衣轻如此说,怒上心头,叱命旁人(卫士无多)把罗衣轻宰了。时为太子的辽道宗赶紧解劝:“插科打诨的不是黄幡绰(有名的搞笑戏子)”罗衣轻顺口接声:“行兵领队的也不是唐太宗”,仍旧不肯服软,继续拿辽兴宗找乐。辽兴宗闻言也笑,知道此次大败全是自己该断不断。
1044年的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在辽国北军溃败之前,无所作为的南路军就已经坚持不住而先行后撤。至于漫无目的的中路军,也在得到战败消息后迅速东撤。辽国也因此遭遇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失败之一。
然而,西夏并未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除去因战败和后勤困难而死的数千士卒,辽军的主力依然健在。而且因为战争完全发生在西夏境内,对于辽国本身的生产没有任何影响。西夏人却因为大面积军队调动和焦土战术,损失了很多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对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国而言,这样的胜利是非常具有危害性的。
辽军虽然被暂时击败,却在战斗中体现出超过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就连李元昊精心培养的铁鹞子具装骑兵,都无法抗衡辽国骑兵的打击,其他地方部队就更不可能在正面交战中获胜了。人口有限的西夏根本拿不出打长期消耗战的军队。
西夏在兴庆称皇帝的是李元昊。
1038年,李元昊在完成一系列立国准备后,正式在兴庆称帝。尊号“始文英武兴礼建法仁孝皇帝”,国号大夏,又称大白高国,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之后即向宋朝遣使求承其帝号,但为宋所拒。元昊乃大举兴兵攻略宋夏边境。并于1040年的三川口、1041年好水川、1042年定川碧三战大败宋军。但失去了与宋的边贸,加之连年征战也使西夏社会各方面陷入困境。
庆历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宋夏双方签订了庆历和议。规定夏去帝号,宋封之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等。事实上西夏取得与宋朝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其后西夏与辽朝的关系陷入紧张。终于在1044年十月爆发了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元昊挥军大败辽兴宗亲率的十万辽军。但战后双方讲和,西夏仍保持对辽朝表面上的臣属关系。至此,元昊用武力形成与宋、辽二国事实上三分天下的格局。
蒙古人在当时可是打下了号称已知的半个地球,一个小小的西夏又算什么?主要是金、夏和宋打仗像和臭棋篓子下旗越下越臭一样,自以多自己很厉害,日本也吃了这亏以拿着三八枪走着走着就占了东三省样,认为陆军不用装备冲锋枪,直到遇到真正的狠人被揍的找不了牙,但已经来不及了。
西夏熬死了金国吗?西夏灭亡7年后金国才亡,应该熬死了北宋和辽国,西夏的延续主要是周旋于金辽战争和宋辽战争及宋金战争之间。打一个小小的西夏国竞用了二十多年,看来蒙古兵的攻坚能力确实不咋的!想亚欧大陆被蒙古兵以摧枯拉朽般的打败!现在看来只因战略战术错误!跟其打对攻的都死翘翘了,只有好好防守,打阵地战,方能耗上长时间。
西夏在嵬名元昊(李元昊)死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蒙古崛起时,如果西夏能联合金、宋、西辽(耶律大石)一起抗蒙那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事实是各国心怀鬼胎不可能齐心抗蒙,最终的结局就是一个一个被灭掉!这一幕像极了当年不肯齐心合力抗秦的“山东六国”!
到现在也没完全明白成吉思汗大军的补给和后勤是怎么搞的?最少几万大军啊!而且经常一围城就是一年半载的,他们又不种粮食,除非烧杀抢掠,抢当地人的口粮。而且只要反抗的城市一攻破就是屠城!
北朝辽金蒙强强更替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反观南朝两宋扭曲古典儒家思想,汉家精英只知愚忠,再无魏武唐宗者更替前朝以立新朝而强盛,终落得举国陪葬赵家小儿,空余忠义再无汉唐。那段中国又一300年大分裂时代南北朝对比强烈!每念及北朝张弘范吟出气吞山河之词,南朝岳武穆直捣黄龙朝天阙没于风波亭,时北朝远比南朝更汉唐!
西夏活该,本来和宋一起好好的,非要自立为国,和宋打了n年。当年不自立宋有了西夏的骑兵说不定可以拿下燕云16州,这样辽,金困守关外,在蒙古高原上各民族互相混战,还有没有蒙古的崛起都未知。铁木真,游击战打的好,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围点打援,知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集中兵力,消耗敌人,再加上蒙古马耐力好,弓箭射得远,使部队在当时机动性和射程无敌。
大家可以看看纪录片 (神秘的西夏),里面说的很清楚,自李元昊去世后,西夏宗族纷争不断,全面汉化,崇尚孔孟,更把佛教奉为国教,丢失了自身尚武的传统,社会矛盾尖锐动荡,最终面对蒙古大军未能再现昔日风采,最终亡国。蒙古的对手如狗熊一般蠢也是蒙古的战略成功,只有会布局的人才会让对手做出失误的判断,而且蒙古人没有孔孟之道好无底线才是真正丛林法则,你见过狮子老虎捕食还讲什么孔孟之道吗?全是孙子兵法,一个王朝的兴旺始于孙子兵法确亡于孔孟之道。
实际上,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国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朝不是穆桂英征西夏,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谁都没有征服了西夏。包括当时的金国,也不敢对西夏采取什么措施。这就让蒙古族人把夏国灭了。最后还是汉族人统一了天下。实际上西夏是一支党项族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青海地区的人。唐朝时期被大唐安置在了宁夏。改姓李。后来和宋朝没完没了的争斗。虚弱的宋朝也没有征服了西夏。最后让蒙古族给灭了。实际上蒙古族帮助了汉族人。
铁木真生时赶上了大好时机,世界无英雄。狗熊一般的苏丹莫克莫都能称雄西域,可见那事都是无人。区区一个曹阿瞒要是生在那时都能轻易暴揍铁木真。西夏在元昊之后基本国力在蒸蒸日上,但是军力在逐渐下降,而此时的北宋西军却屡屡在对夏战争中取得胜利。南宋后西夏继续保持高效的外交政策左右逢源,但是军事早已不堪,任得敬差点就分了西夏,可见西夏此时的内部矛盾多大。
成吉思汗是蒙古英雄,岳飞是宋朝英雄。只要国君是明君,又有许多像成吉思汗和岳飞军事人才,好好利用他们的军事思想,军事实力不强才奇怪!我们要换位思考历史人物,不要啥事扯到民族关系上。西夏开始很厉害,主要是后来过于汉化!自废武功!当然作为一个小国西夏的抵抗还是很悲壮的,为什么要屠城?就是西夏的抵抗非常激烈!不是你讲的那么不堪!
竟然有人觉得三国时期的人可以对抗蒙古,真是可笑。如果把当时的战略集团,看做是今天的企业,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事举,已经是最先进的理念,但这只是原始公司选拔任用干部的理念。而铁木真的善于总结、保留有生力量、善用投降力量,已经是一个优秀集团公司运营体系、运营机制、资源整合的范畴,比三国时期不知高了多少个纬度。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农耕文明,主要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交通工具先天优势,骑马打仗尤其蒙古人人均三匹战马,极大提升机动性,汉武帝倾国之力买战马养战马,所以才把蒙古人老祖宗的匈奴赶出东亚。第二就是政治制度,农耕文明往往发展一段时间就是任人唯亲,腐败丛生,导致内耗非常大。游牧民族往往任人唯贤,类似秦国商鞅变法那套唯军工封赏。这点也是为啥西夏金国等游牧民族国家依然兵败如山倒的原因,没有合理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事倍功半。南宋一个道理,腐败太严重。成吉思汗最大的武器就是改革了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投降的人都可以在战争中获封得到极大的难于想象的利益,所以投降蒙古人也是对中下层老百姓一种机会。
看历史,无论是秦一统六国,蒙古踏遍欧亚还是二战,都说明一个问题:恶魔都是靠大家养大的,之所以恶魔能做大离不开一群昏庸之徒送人头。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绝不允许再有以占有他国领土为目的的灭国行为的原因,也是中俄跟美国互怼的原因。绝不能岀现一家独大。
只不过是金国皇帝是个猪头而已,自己的小弟西夏被打,居然不帮忙去打蒙古这个刺头。金国前几任皇帝都认为蒙古是个威胁自己统治的不稳定因素,隔断时间就去蒙古草原减丁,金国后期皇帝应该趁蒙古征西夏的时候,派军队偷袭蒙古老巢,烧草原,杀人口抢牲畜,带不走的通通毁掉,参考汉朝打匈奴。把战火引导在蒙古境内。
灭夏一战伏击增援西平的西夏军是真的。但绝对达不到蓄意射伤大量西夏军的程度,想着射伤几万敌人又不能射死,作者真当蒙古人个个都是哲别?实际也就一场伏击战,被打崩的西夏军(撑死也就几千到万把人)突围进入西平城罢了。至于更夸张的蒙古弓堵门。别说蒙古弓,就是宋军用的那些以神臂弓为首的步弓们都达不到这样的射程。堵门?你无视城头的步弓呢?蒙古弓射程本身就很短,怎么堵门?要脱离城头步弓射程堵,那还有什么用?西夏军完全可以从容出门延城墙布阵迎敌。
野外曼古歹战术适应性极强,基本可以保证八成胜算。特别是不会打仗还特爱集结野战的对手,格外有效。攻坚能力不强所以围点打援战术为主。战略上说就是调动敌方主力机动部队,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实力,瓦解敌人意志。另外就是蒙古军队后勤的情况特殊,真正做到了极限的就粮于敌。这是非常残忍的草原战争规则,极度具有破坏力,对双方都一样。因此蒙古人的征服战争更像是毁灭战争。
论兵力,蒙古军队数量少于西夏,论装备,成吉思汗刚统一蒙古各部,也只有轻骑兵,而西夏有强大的重骑兵“铁鹞子”,其他各部队也是着甲率很高,可是最终几次大决战下来,都是以西夏惨败而告终,并不是说西夏将一手好牌打臭,而根本是以成吉思汗铁木真等蒙古高层深入研究了西夏的各种资源(军事资源和政治资源)的优缺点,并抓住西夏的劣势之处往死里打,坚决贯彻用自己的优势打西夏的不足,用自己的强势打西夏的弱势,再辅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最终才使得蒙古完胜西夏。
西夏 元昊 [和 贺兰山下的傅说 西夏王 元昊]
i.
夏王陵墓千秋雨,元昊鹰扬数风流。堪笑孟德称兵霸,空谈豪杰短歌行。
百战旌旗军略志,兀卒刀头万将寒。大地孤行王有我,万关一任独纵横。
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
ii. 贺兰山下的傅说 –西夏王 元昊
鹰狼之子号元昊,铁卷传承党项骄,文韬武略追汉武,铁骑纵横沙海间。
西取回鹃灭青唐,南击宋土东敌辽,河谷独据锁丝路,天山化冰浇稻秧。
兵法如神胜周郎,奇谋巧计战煌煌,三川狼烟泣战魂,好水川口悼宋军。
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
若占草原早称汗,蒙古霸业不复生,雄主若在中华显,宋室山河不飘零。
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
元昊吟
1. 英雄生当王霸耳,图影曹帅识真雄。蓄蓄大辇腾帝象,纷纷温泉飞凤龙。
掠却吐蕃备战马,收降回鹘养精兵。秃发令是重名嵬,河西匝地起腥风。
2. 兀卒开运讳石重,蕃书院里用仁荣。 曾将名驼结汉使,好迎圣经到羌城。
无端腥风漫地卷,有怨噩讯贯天冲。 千载谁识李王墓,编史只记黑水功。
3. 胸罗大略王霸志,敢向刀头系心思。 三擂羌鼓千军起,一动旌旗万马嘶。
汉家兵强不厌诈,胡儿精骑弄玄机。 恼人最是宋张元,上寺壁上调侃诗。
4.夏国剑气冲斗牛,褫魄一缕震九洲。 黑云暗暗连胡阙,阴风阵阵浸羌裘。 曾罗兵逐中原鹿,再刮民富外帮酋。 英雄淫佚忠臣去,可怜魂丧父子仇。
5. 三川口之战
三川羌鼓动地喧,百里边城起狼烟。 狄青铜面剑铮铮,兀卒铁血气轩轩。
一战再战不得力,文官武官皆失颜。 惶惶噩讯惊帝阙,此时将士战犹酣。
6. 好水川之战
早窥中原鹿,久蓄南牧心。 铠甲穷黩武,黑云暗政勤。
好水列偃月,汉家哭将军。 一战万民恸,哀哀泣英魂。
7. 河曲之战
联辽反宋终戚戚,玩火敢笑汉赤壁。兴平呜呼兴宗怒,河西哀哉河曲凄。
百里烟绝裸褐土,千军粮断饿生蛆。底事黄沙漫地卷,反目郎舅追莫急。
8. 记张元 1
累举不尽意,世事两茫然。 剑语凭谁寄,笛音兀自传。
徒倚七星笑,赖听五鼓喧。 若言弃家国,谁于勒石顽。
记张元 2
曾经豪气振中原,却来崆峒参狂禅。何事广陵曲意冷,只缘梅花落犹寒。
铁笛潇洒强客走,银剑峥嵘顽石镌。轻将肝胆付夏域,张郎梦里抱春眠。
9. 野利仁荣颂
1. 野利去后字不传,空有兀卒泪滔天。文海要集今何在?黑水城里睡千年。
2. 文章要臣古所稀,星明斗焕至公极。三才杂志十二国,仿佛鸿爪印雪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南京战役死亡人数
下一篇: 你知道吗,姜子牙半生寒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