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以史为鉴 2023-07-05 23:37:20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摆平了建文帝,进入京城。此时建文帝纵火自焚,朱棣自得意满,夺得了皇位,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就是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这个人正是杨荣。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敌友难分,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周围的人十分紧张,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杨荣竟然对他说,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先祭拜朱元璋的陵墓还是先继位登基做皇帝,这里面大有讲究。

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借口朱允炆不尊重朱元璋,将朱元璋的制度随意更改。

先祭朱元璋说明朱棣有孝心尊重朱元璋,并且是来清君侧的。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杨荣的生平情况如何?

杨荣(1371~1440),字勉仁,初名子荣,建安人(今福建建瓯县)。建文二年(1400)入进士,授官编修。成祖刚入京师时,杨荣就到成祖马前迎接谒见:“殿下先拜谒孝陵还是先登帝位呢?”朱棣听罢突然醒悟过来就慌忙赶去拜谒孝陵。从此,杨荣受到皇上的知遇。成祖登位后,选杨荣进入文渊阁,为他改名杨荣。

杨荣机警聪明,颇有见识才干,在评定议论各部门的事务方面很能合乎皇上的旨意,因此得到优厚的俸禄,并得到一再提拔重用。永乐五年(1407),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筹划军中事务。凡经过之地,他都认真观察山川地势,体察民情,检阅城堡等军事设施,回来后在武英殿上奏,“能知边将贤否,阨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皇上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夏,还亲自剖瓜赏他吃,可见他深受宠信。此外,他还很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皇上出巡边塞,处理事情谋而能断。十六年,接任掌管翰林院事务,皇上更加赏识和信任。然而,“树高招风”,杨荣的持续得宠引起众多大臣的嫉妒。于是,他们设法疏远杨荣和皇上的关系,并共同推举他为祭酒。皇上讲:“我固然知道他可以胜任,只是要得到能替代他的人难呀。”诸大臣至此都不敢再言语了。后来多次出塞,他掌管全部军事事务,并且可以处理很多棘手问题,皇上直称他为“杨学士”而不叫名字,并给予最高的赏赐。皇上总共五次出塞,其间士兵忍饥挨饿,后勤运输供应不上,死亡人数达十之二三。大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仍不见敌人,皇上询问对策,群臣都唯唯诺诺,杨荣和金幼孜从容不迫地提议班师回朝,皇上采纳。返回途中,皇上去世。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关键时刻,秘密召见杨荣和金幼孜一起商议。他俩认为朝廷军队离京城很远,先不公开丧讯,按礼入殓,用锡浇铸为内棺,装载在车中,进奉膳食和原来一样,而且更加严格军令,让别人都无法揣测怀疑。如果有人请求其他事情、或要敕令就飞驰报告太子,他们立即反对,说:“先前皇帝活着则称为敕令,殡天了而称敕令就是欺骗,罪过不小。”于是开列皇上崩驾的月、日及临终诏命传皇位的大意,启奏太子。然后先行飞驰抵达京城报丧,接着又受太子之命与蹇义、杨士奇一起商议治丧之事。

仁宗登位,因杨荣功劳显赫赐令嘉奖,赏赐优厚,并晋升为工部尚书,领取三种职务的俸禄,平反叛乱中因决策之功又得到最高奖赏。英宗登位,晋升为太师。正统五年(1440),杨荣请求返乡省视祖墓,皇上令宦官保护前往,返回途中去世,享年七十岁。赠官太师,谥号文敏,并授予世代承袭都指挥使。

杨荣一生历事四朝,“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一般论事激烈尖锐,不容别人过失,然而一旦遇到别人惹怒皇上招致不测时,往往设法婉言疏导皇上,使事情平息。因此很受皇上恩宠,对他的赏赐也始终没有间断,仕途道路上春风得意。此外,他还生性喜欢招待宾客,即使大富大贵,也没一点傲气,读书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他。有人称赞杨荣处理政事可以与唐代的姚鼐相媲美。

明成祖朱棣如何上位

朱棣,男,中国明朝汉族人,生于1360年-1424年,享64岁。1402-1424年在位,共22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当为皇帝之前,当时的皇帝是朱棣大哥的儿子朱允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他的亲四叔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

那么,历史上的这一段真实的故事,究竟是朱棣篡权还是本来就是皇帝的继承人呢?

史载,在登基之前,朱棣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四年前,即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的凌晨,朱棣正式扯起了“靖难”之旗,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本年为“洪武三十二年”。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只能胜利的道路—虽然他喊出的口号是“奉天靖难”,但却矢口否认自己“谋逆”。

形势异常危急。北京城的四周要塞,都已经被朝廷派来的亲信重兵把守,军队加起来达十万之多,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却只有燕王府的八百名亲兵,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武力对决。对此,朱棣的策略是阴谋加闪电出击。

前一天,即七月初四日下午,朱棣用计将领兵包围王府的张昺、谢贵骗入王府斩杀,府外守兵群龙无首。五日凌晨时分,朱棣果断起事,命手下大将张玉和、朱能迅速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占领九门,城内明军纷纷投降,第二天,北京大定。

战火终于烧了起来。从表面上看,朱棣虽旗号打得漂亮,很能蛊惑人心,但力量终究有限。对方是名正言顺的一国天子,拥有理直气壮的正义和集天下于一身的各种资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数百人起事,以北京城一隅而对全国,胜负之势似乎不难判断。然而,他仍然底气十足,从一开始就端着一副异于常态的冷静。

八月十二日,洪武朝唯一一位躲过朱元璋屠杀的开国宿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出师一月,即兵败定城。十月,建文帝换将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领兵五十万,再征再败。到建文二年五月时,水陆重镇德州失守,城内百万石粮食及无数兵器尽为燕军所得,南军一败涂地。在此期间,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对战争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水平,毫不逊于其父朱元璋。

反观南京城内的小皇帝朱允炆,虽然看似满腹经纶,韬略过人,一上台便雷厉风行地大力削藩,实际却是多谋寡断,毫无权谋之术。这在他与朱棣对决的过程中展现得尤为突出。从一开始的掩耳盗铃,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以为能使朱棣降低戒心,“示彼不疑”,实则是给燕王大送定心丸;到关键时刻,识人不明,任命朱棣的心腹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其监视朱棣,实则是与虎谋皮;再到出征之前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妇人之仁,绑自己人手脚,授敌人于盾甲……类似情形,不一而足,失败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六百年后,回顾整个靖难之役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场叔侄二人的生死对决,抛去了价值观道德情感上的讨伐,朱棣的胜利完全是理之必然、势之所趋,早在朱元璋“龙驭上宾”时,就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独特的集权方式,造成了他死后朱允炆面对的窘迫局面。他大开杀戒,杀光一切可能会危及他或他子孙手中权力的文臣武将。无论是同起草莽、忠心耿耿的元勋,还是计定乾坤、辅国佐君的良臣,或者能征善战、勇冠三军的宿将,一一被他除尽,丝毫不考虑第二梯队人才的培养和接替。与此同时,他还收回一切尽可能的权力,集中在帝王手中。因此,当他死后,等到建文帝继承大统时,除了一柄权力空前巨大的帝国权杖外,身边竟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文武英才。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后,当燕王朱棣听说李景隆被任命为平叛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来征时,忍不住替朱允炆“担心”道:“(此人)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这应该不是一个玩笑。

而且对朱元璋来说,这应该还不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他日夜精思、机关算尽,预防了一切外人,却唯独没有防到萧墙之祸。他精心打造的拱卫帝室的防火墙,末了却将武器对准了自己钦定的接班人。

帝权的本质就是家族统治,是唯一的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的家族。但是往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照顾某种平衡和附带的利益分红,家族的范围可能会相当宽泛。可这些到了朱元璋这里就行不通了。朱元璋偏执地认为,只有血管里流着的是他朱家的血,而且是直系的,方可以分享权力。所以,明朝建国后,异姓的徐达们必须死,同姓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曾经也姓朱)们也必须死—不管他们为自己流过多少血,同自己患过多少难。而他自己的子孙后代们无论是否出过力,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被封王。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子孙的封王还不是虚封,而是实封,即亲王不仅拥有自己的领地,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是实实在在的小国王。朱元璋不惜一切分封权力,目的是打算靠这些有枪又有炮的藩王来帮助自己“皇图永固”。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朱元璋用尽一切方法打造了一个黄金庄园。为了防止别人偷钱或分钱,他干脆不用管家和下人,只允许自己一人打理,并且规定,他死后,庄园的唯一继承人也只能这样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盗贼,他允许其他儿子们都拿着武器来护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自己的财产不外流,也保证了庄园固若金汤,无人可撼。

设计固然巧妙,但他完全忽视了一点,即诸藩王有无个人野心、那些拿着大刀长矛的其他儿子们是不是永不眼红庄园的持有者。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洪武三十一年之前,有朱元璋这根定海神针在,燕王们只能老老实实地看门,世界风平浪静。可是江山易主之后,新皇帝年仅22岁,并且在朱元璋纯正的儒家教育下,他还是一个文雅、浪漫、充满理想主义的书生。这就不能不使那些在各自王国里积累了丰富政治、军事经验,雄心万丈的叔父藩王们心潮上涌了。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第四次出师南下。这一次出师,他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高超的战争智慧,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此之前,朱棣的“靖难”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由北至南,一步步征服天下。但是在山东屡屡被南军大将铁铉和盛庸顽固纠缠后,他发现,争城争池的拉锯战远不如轻骑奇袭的效果好。于是,他决定绕道山东,逼近徐、淮,一路绝不打攻坚之战,直扑南京而去。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扬州城不战而降。南京危矣。二十多天后,六月十三日,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沦陷,朱棣胜得一塌糊涂。

取得胜利后,朱棣的日子相当难熬。《明史》载:“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御制的“长陵功德碑”也记道:“皇考虑惊乘舆,驻金川门,遣人奉章,言所不得已来朝之故。奸臣苍黄,知罪不宥,闭皇城门不内,而胁建文君自焚。皇考闻之大惊,发众驰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恸哭曰:‘臣之来也,固将清君侧之恶,用宁邦家,何不寤耶?’遂备天子礼殓葬。”

结合两处记载,除去其中的假仁假义,当时的情形极有可能是:

一、南京城破后,皇城已禁闭。此时,朱棣并没有决定立即攻城,而是将燕军退驻金川门,并且递书给建文帝。这样处理,原因有二:

1.他始终坚称自己是“靖难”、“清君侧”,攻克南京城,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再继续武力攻取皇城,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2.相对于武力夺权,朱棣还是更加希望朱允炆自己能主动做点什么,或者逊位或者自裁,这样他就可以避免背上杀侄的罪名。

二、朱棣愿望如此,但朱允炆的答复却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消失。当朱棣看见皇城内的火光时,他已明白让朱允炆自动逊位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还心存幻想,急忙派兵救火,以确定朱允炆的生死。然而,从碑文中异常地没有交代朱允炆的尸首来看,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

但无论如何,此时,大明王朝的国都南京为朱棣所控制已确定无疑。第二天,投降的朝中文武及诸王纷纷以个人名义上表劝进,请求朱棣即位。朱棣称自己只有周公之意,并无称帝之心。随后,燕军诸将上表劝进,仍被严词拒绝。六月十六日,前两天上表劝进的两拨人联手劝进,恳请朱棣顺应民心。朱棣考虑再三,终于“勉为其难”,答应愿为天下苍生造福。

三次反反复复程式化的推让之后,六月十七日,朱棣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此时,在等待和煎熬中过了四年的他,虽然数夜未眠,却毫无倦容,亢奋不已。在各种彩旗仪仗的引导下,在庄严的钟鼎鼓乐声中,朱棣率众将士在文武百官的夹道拜迎下,浩浩荡荡地直向皇城而去。

但意外发生了。根据《明史》的记载,燕王朱棣进城途中,路旁拥挤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叫杨荣的人,拦住朱棣的马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登基之前,新君必须先祭告天地祖先,这样,他的皇位才是注过册的。朱棣兴奋过度,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忘之脑后。

是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成为明成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杨荣是怎么一句话赢得朱棣重用,辉煌一生的?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能让他看上的人不是诡计多端,就是勇猛过人。就是这么一位皇帝,却在登基之后重用了一个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这个人就是杨荣,杨荣只用一句话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辉煌一生。


建文二年,杨荣考上进士,得以进入翰林院。每天上班下班,如果没有靖难之役,杨荣这辈子估计都很难熬出头了。靖难之役胜利,朱棣攻入京城之后,兴致勃勃的朱棣打算入宫登基。正在入宫之际,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跪在朱棣的马前。对朱棣说,?先是去祭拜皇陵呢?还是登基呢??。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这一句话,直接惊醒了朱棣。朱棣是打着?诛奸臣,清君侧?的旗号造反。而造反成功之后直接入宫登基,不向自己老爹朱元璋汇报工作。那么?诛奸臣,清君侧?这句话等于白说了,摆明了自己是造反。杨荣的一句话,朱棣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棣登基之后,发觉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便开设内阁。杨荣成为了不二人选,得以成为首届内阁的一位阁臣,也是年纪最轻的一位。杨荣依靠长远的目光深得朱棣的信任。军事上的事,朱棣基本都会让杨荣来干。永乐五年,朱棣派遣杨荣过去甘肃那边检查军队和武器。杨荣,除了检查军队、武器外,顺道还在附近进行走访,查看周围地形。杨荣回去向朱棣报告自己在甘肃的工作情况后,朱棣激动的过头了,直接拿起刀切了一片西瓜给杨荣吃。这在古代可是光宗耀祖的时刻。


《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被朱棣下令,扔在雪地里冻死之后。杨荣顺势成为了永乐年间的首辅。成为首辅之后的杨荣更是大放异彩,朱棣出征蒙古的时候,基本都带上杨荣。杨荣自己对战场的形势也有独特的理解。杨荣跟随朱棣出征,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向杨荣询问杨荣自己对战场的形势理解。杨荣每次都能说出令朱棣特别满意结果。


最能看出朱棣特别重用杨荣的是,朱棣亲自将印信交付给杨荣执掌。印信可不是一般的重要,皇帝所下的诏书都是要经过印信盖章才能有效。没有印信盖章的诏书,就算是皇帝亲手写的,也没有任何效果。


朱棣驾崩之后,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太子党,朱高炽上位之后,更加重用杨荣,直接封杨荣为工部尚书(之前的职位依旧任职),而且还能领三份俸禄。在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下,蒙古基本上消停了。杨荣一直在朝廷上混混日子,基本没大事可做。一直浑浑噩噩到正统五年,无所事事的杨荣告老还乡,结果还没到老家就在路上去世了。深受两位皇帝重用的杨荣,死后待遇自然差不到哪去,单单是世袭都指挥使,这个职位含金量就特别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