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大明崇祯帝自缢而亡。
据史载,除了崇祯自杀殉国外,还有三十多位臣子一同自杀殉国,这些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国破之日,其殉节之烈,不愧前人。
在梅毅的《大明朝的另类史》中,有这样翔实的记载:世臣戚臣方面,宣武伯卫时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或阖门自焚,或全家跳井;文臣方面,首推大学士范景文,他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文天祥)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毅然投井自杀。
户部尚书倪元璐,自缢殉国。状元刘理顺,闻贼入城,书绝命辞云:“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山践之,吾何不然!”一家十八口阖门自缢。
左都御史李邦华(劝阻崇祯帝南逃那位爷),在阁门上大书:“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之死靡他”,仰药自尽。
太常寺少卿吴麟征,一直在城上指挥守卫,城陷后上吊自杀。农民军兵士久闻其名,过其门而不敢入内抢劫,叹赞:“好男子,真忠臣也!”
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
兵部主事金铉,投河自尽。其母、妻闻之,泣言曰:“我等为命妇,焉能辱于贼手!”相继投井而亡。其弟殡敛母兄嫂尸之后,亦投井而死;可称的是,城破国亡之际,紫禁城内宫女自杀者数百人,赫赫烈烈,直让成千上万降臣羞死!
明朝在中国延续了二百多年,也曾经盛极一时,是天朝上国,但最终没有摆脱物极必反的规律,随着明朝后期的君王越来越弱,而宦官等奸臣势力不断壮大,大明王朝最终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面前败下阵来,随着崇祯帝的自缢而落幕。明朝灭亡后,百姓们却无不哀叹,更有甚者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自尽殉国。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人们只有拍手称好,却几乎无人为此殉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是汉人政权,在中原有着庞大根基,而且明朝统治期间大部分时候都国泰民安,百姓能安居乐业,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很高,而清朝则不具备这一点。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灭亡,总会涌现出大批的殉国者。举个例子,南宋灭亡时,先是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殉国,而剩下的忠臣和十万百姓更是纷纷追随。就连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亡时仍有大批文人为之殉国。到了明朝更甚,据史料记载,不少朝廷官员自杀殉国,更有拖家带口一同殉国的,总计有数万人之多。
那么,清朝灭亡时是怎样的光景呢?的确也有为大清殉国的,但比起上面几个朝代,就不值一提了。
究其原因,首先,清朝是满人政权,本身在中原就没有深厚的根基;其次,清朝统治期间优待满人,对汉人却始终是比较排挤的态度,连李鸿章这样的大功臣,到死都没能进入军机处。古代的士大夫都很有气节和操守,满清的这种态度,自然使他们心冷,也就谈不上什么认同感了。
这个忠心耿耿的人其实就是于谦,当时在刑场上,刽子手宁愿自杀,也不愿将他杀死。纵观我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有一些忠诚于自己国家的人,不过这些人很多都遭受到了小人的陷害,最终身处异处,而于谦便是明朝最为著名的一个忠臣。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而且很小的时候便立誓要当一个受人敬仰的好官。随着时间的流逝,于谦也在慢慢的长大,在永乐19年的时候,于谦考上了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于谦的一生都一直在履行自己小时候立下的誓言,而且为当时的明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宣德元年的时候,于谦便跟随着当时的帝王朱瞻基远征,很快便将当时造反的朱高煦打败了,后来更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朱高煦骂的抬不起头,朱瞻基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十分高兴,于是便将他升为巡按江西。
不过在之后,于谦却因为卷进了两帝之争,最终被斩于闹市。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于谦是被人陷害的,但是却都无可奈何。据说当时在刑场的时候,就连刽子手都宁可自杀也不选择将于谦杀死,而且之后锦衣卫在抄于谦家的时候,也因为于谦的高风亮节,羞愧得哭了。
综上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刽子手之所以宁可自杀也不杀于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于谦的忠心,毕竟当时如果没有于谦的话,明朝早就灭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乾隆时期贪官为什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