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改革对后世影响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
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以体慰她阴间的孤独。后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这使“太和改制”再奏高歌,将洛阳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寝之地,方山虚宫后来仅号为“万年堂”。尽管如此,改革大业后继有人,并能在以后的岁月里发扬光大,已足以使冯氏瞑目黄泉了。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可以说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前奏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虽然出身贵族,但是由于家道中落的缘故,使得冯太后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是这也锻炼了冯太后坚强不屈的品格以及意志。后来由于宫中存在着选秀这种选拔妃子的方式,所以冯太后才会被选为妃子。这也可以看出冯太后的外貌条件非常的出色,不然的话也不可能会被君主看中。而且冯太后的贤惠以及才华也受到了君主的赏识。
后来由于君主去世,冯太后也逐渐的掌握了整个朝廷权力。并且冯太后在掌握权力的时候发动了几次的改革,虽然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但是在冯太后的坚持下依然完成了改革行动,使得当时整个朝廷走向了强盛的局面。并且由于冯太后的改革也给自己的后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也将权力交还给了自己的子孙。
所以冯太后虽然在年轻的时候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力,但是在老的时候并没有被权力蒙蔽了双眼,而且当时冯太后非常的清醒,自己根本不可能在有能力有精力来把持朝政。必须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样才是一个明智之举。所以我们看到冯太后的接班人,再后来也做出了非常大的作为。不得不说这和冯太后的教育和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冯太后出身非常的高贵,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却并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不过这种困难的生活也磨练了冯太后的意志以及品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秋时期的质子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汉中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