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高熙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让明宣宗无法忍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6:00:44

朱高熙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让明宣宗无法忍受

朱高熙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俗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没有任何无缘无故的被人刺杀或者是被人赐死,只有自己使劲儿作出来的死局,这句话用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明宣宗的二叔,朱棣曾经最看好的儿子,朱高煦仿佛在用生命去“玩耍”,去不知死活地一次又一次触碰明宣宗的底线,最终,被自己的侄子——明宣宗,活活烹死在那口铜缸里。

那么,朱高煦究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坏事,让连自己叔叔造反这种大事都可以选择原谅的明宣宗最后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而把自己的叔叔给活活烹死了呢?

性格缺陷,错失太子之位

与大哥朱高炽软弱、文质彬彬的性格完全不同,作为明成祖的嫡次子,朱高煦自幼时起,便养成了一个凶悍、好动武力的性格。

不爱学习文章,还喜欢到处撒野,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本是天性使然罢了,但作为一个皇家子孙,在自家皇帝爷爷面前依旧不知道收敛,甚至还“言行轻佻”,这就不是天性问题作祟了,而是智商和情商都不大能够过关了。

果然,不出所料,“言行轻佻”、不知收敛的后果就是朱元璋彻彻底底地厌恶了朱高煦。不过,对于朱高煦来说,爷爷都是半截儿身子入土的人了,他看不看好我好像并不重要,而后续的事实证明,好像确实是这样。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燕王朱棣,也就是朱高煦的亲爹起兵靖难,“造反了”!而朱高煦在靖难一役中,打先锋。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翟能所及,高煦率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引开敌军,救了朱棣一命,这救命之恩,让一向就觉得二儿子和自己非常相像的朱棣这下子更加看好朱高煦了。

就这样,一顿折腾之后,最能够管束自己、最不喜欢自己的爷爷死了,自己又在夺取皇位的战争中立下了头功,赢得了亲爹的青睐,朱高煦彻底飘了。成日在京城里游手好闲,仗势欺人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高煦一点点地把朱棣对自己的莫大期望,消磨殆尽。

在朝臣们的竭力进谏以及立嫡立长的老祖宗规矩的压迫之下,朱棣选择立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并且把朱高煦封为汉王,迁往云南藩地。

执迷不悟,妄想夺嫡

当头一棒,打醒了朱高煦,他哭求着朱棣,不要把他赶去云南,朱棣心疼儿子,就勉强同意了。但很显然,朱高煦的目的并不只是单单留在京城这么简单,他开始想方设法夺取太子之位。最初,他只是向朱棣索取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卫,而后不断增加自己的亲信护卫;其次,他经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行事放纵;最后,居功自傲,多次陷害自己的大哥,导致明朝两大名人解晋、黄淮下场凄惨。

“一而再,再而三”,明成祖终于意识到,原来他的这个“乖儿子”居然想夺嫡。于是,他返回了南京,看看朱高煦究竟要荒唐到何种地步。但朱棣没想到的是,他的二儿子做的好事可不止一点点,而是一大筐。雷霆震怒,朱高煦被明成祖痛斥,并被囚禁于西华门,而后幸得大哥朱高炽求情,免去被贬为庶人的责罚,但他内心却依旧未放弃夺取皇位的想法。

1425年,在位仅仅一年的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回京奔丧,贼心不死的朱高煦派人埋伏于半路,想要趁此机会截杀朱瞻基,但令他失望的是,这次行动并没有成功。

朱瞻基上位后,一向看重亲情的他,多次厚赏自己的几位叔叔,其中朱高煦最甚。除此之外,只要是朱高煦提的意见,朱瞻基都一一照做。但朱瞻基并没有想到,他的“顾念亲情”却被朱高煦当作自己狂妄的筹码。

1426年,朱高煦重操旧业,走上朱棣的老路——造反,但是“没有那把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与他爹完全不同的是,朱高煦最终败在了自己侄子朱瞻基的手上,选择了投降。

念及亲情,明宣宗选择将朱高煦及其儿子贬为庶人,关押在西安门中。但是,就算到了这种地步,朱高煦依旧不知道悔改,在明宣宗去探望他的时候,他居然伸出脚将明宣宗给绊倒了。至此,明宣宗被彻底激怒,下令将朱高煦用一口大铜缸子给扣住,但力大无穷的朱高煦竟然把缸子顶了起来,四处晃悠。见此,气不打一处来的明宣宗让人架起炭火,将朱高煦活活烹死在铜缸之中。

有毅力,但没智慧

能够几次三番地费尽心思去争夺那个位子,不得不说,论毅力,朱高煦还是有的,但很可惜,就是没脑子。

本来在靖难一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只要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脾气,不要去做那些“放浪形骸”的破事,凭借朱棣对他的看重,他成为皇太子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他偏要“作”到被囚禁起来;而后,截杀朱瞻基,仓促行动就不说了,行动之前也不想想,人家亲爹前脚刚西去,第一继承人后脚就死了,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你朱高煦做的吗?最搞笑的是,朱瞻基都原谅你造反的事了,你没事儿去绊人家干嘛,活久了吗?

说句实话,朱瞻基这一辈子做的那些事儿,真就恰恰对上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长的堤坝,也会在小小的蚂蚁穴前崩溃,再大的的房子,也会因为烟囱里的小火星而烧毁整个房屋。这句话形容事是这个道理,放在人身上也同样适用。


  有一个人,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多次救父于水火。他的父亲逢人便讲“这是我最喜欢的儿子”,也会抚摸着他的背,意味深长的说“你大哥身体不行”。然而,这个人最终的下场却很惨,不仅被贬为庶民,而且还被幽禁。他的死相更惨,活活被大缸压住烤成了“烤乳猪”,这个人就是朱高煦。

  一个有如此身份和地位的有功之臣,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这一切都与他自己,他的父亲和好大哥有关。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窝囊侄子朱允炆的叔叔。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大孙子朱允炆后,朱棣就以奉天靖难为借口,在建文帝四年的时候攻破南京城登上皇位宝座。当上了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犒赏有功之臣。在众多儿子之中,二儿子朱高煦绝对是立得功劳最多的一位,从他的经历就可见一斑。


  朱高煦生性凶恶,天生臂力惊人,善于骑射。跟着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几次助朱棣扭危为安。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仅率领部分轻骑就能杀得敌人丢盔卸甲,斩杀都督瞿能。1402年在东昌之战中,朱棣惨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恰好朱高煦率兵赶来,击退南军,这才转危为安。  

促使朱高煦悲惨结局的原因有好几种。先从他自身说起,归根结底他还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悍将,玩弄政治还是不行,不懂得韬光养晦。因为得到朱棣的器重和宠爱,就开始狂妄自负、目中无人,并经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曾说过“我难道不像李世民一样英武吗?”。当朱高煦还在南京的时候,手底下招募了不少士兵,不仅放纵手下烧杀抢掠,而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把劝阻他的人一锤打死,自己得意洋洋。


  迅速的膨胀使得他昏了头,竟敢僭用乘舆器物。这在古代,那就是杀头的大罪,如果不是他大哥求情,早就被贬为了庶民。这还不算什么,朱高煦的狂妄还表现在公然违背旨意,拒绝就藩。永乐二年,明成祖立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二儿子朱高煦为汉王,但是朱高煦迟迟不肯去云南属地,硬要留在南京。朱棣因为心有愧疚,没能履行当初的承诺,内心很是纠结,没有硬赶着他走,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说说他的“好大哥”明仁宗朱高炽,久经磨练、广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所以遇到事情都能以柔克刚,应变从容处理得当。明仁宗的能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积累;二是老臣的辅助;三是朱棣的培养。尤其是这些老臣的辅助,像姚广孝、夏原吉等人。这些老臣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和从政经验,他不但学到了本事,更重要的是还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自幼聪明,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在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梦见了朱元璋给他托的梦,告诉他,国家在他孙子手里会永世其昌。这好比乾隆之于雍正一样,无形中给朱高炽有了这个buff加成。命令胡广等人为太孙授课,让他增长知识,常常把他带在自己身边,让他增长见识。


  导致朱高煦直接死亡的原因就是他的谋反,当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时,朱高煦准备在半路上劫杀他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的侄子;但是朱瞻基料事如神、先发制人,仅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北京,朱高煦的部队竟然没有及时地赶上他。可以说,爷爷对他的培养使朱瞻基成功躲过了这次劫杀。朱高煦叛乱后,朱瞻基御驾亲征。大家对敌人的动向进行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朱高煦必然经过济南,有人认为朱高煦一定会去南京。明宣宗有自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的合情合理,料敌入神,后来事情发展果如他所说的那样。

  明宣宗重用人才,特别注重老臣,以智能团为核心发展了一个集团。这一智囊团主要成员有六人:杨士奇、杨荣、杨傅、夏原吉、张辅和蹇义,其中前三个人是内阁成员。明宣宗能成为一代英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信任和重用这些人才。这些人不仅在平定朱高煦谋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流传后世的“仁宣之治”。


  朱高煦不但有勇无谋,而且关键时刻也犯怂,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明宣宗做足了样子,给足了台阶。在强大的压力下,朱高煦妥协了,还是投降了明宣宗。朱高煦当年的勇猛早已不在,既没智慧又胆小,注定难成气候。


回到北京后,朱高煦被软禁在西安门内,被贬为庶人。专门出了一本书来羞辱朱高煦,不过他的同伙可没有这么幸运,六百四十多人被杀。后来,宣宗去看望朱高煦,以为他能悔改,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彻底惹怒了皇帝,朱高煦和几个儿子全被杀死。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烤死?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被绊了一脚吗?

明宣宗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烤死我觉得是因为朱高熙谋逆并且不知悔改。

朱高熙走向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二:朱棣的纵容暗示许诺,朱高熙自己妄想谋反登基。

朱棣的许诺

朱高熙从小善武,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多次救了皇帝,朱棣暗示他“世子多病”导致他对皇位存在幻想。但因为长子是朱元璋亲选的下一代皇帝,并且朝臣一律上奏长幼有序,最终朱高炽当上了太子,朱高熙幻想破灭。

谋反

他不肯就藩,向朱棣进谗言,导致支持朱高炽的解缙惨遭杀害。他还在不经允许下养大批死士,放纵手下滥杀无辜,皇帝死后,朱高熙想效仿自己的父亲,他派人潜入京城,企图找机会叛乱,但是被当时已登基的朱高炽发觉,失败了,朱高炽不但没有降罪于他,还把他叫回京城,给予了丰厚的赏赐,想让他有悔意。朱高炽死后,太子回京城奔丧的时候遭遇了朱高煦的阴谋预谋夺皇位,但仍然未成功,后太子登基,想着亲情又对朱高熙进行赏赐。

宣德元年,朱高煦带着自己的儿子起兵了,皇帝亲自上战场,最后朱高熙战败投降。朱瞻基无奈将他们父子二人贬为庶人。至此朱瞻基也没有判朱高煦死罪,只是软禁了他。后来明宣宗派人来看望他,表示如果他有所悔改还是愿意解除软禁放了他,但是可能已经知道了登基无望,朱高煦做了最后的顽抗,用脚绊倒了朱瞻基,朱高煦最后被下令用火烤死。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呢?

朱高煦是朱高炽的弟弟,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中,虽然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都立下了显赫战功,但是老二朱高煦性情强悍,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使朱棣特别喜欢。朱棣当上皇上后,本来打算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挡不住大臣们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劝说,最后不得已立朱高炽为太子。这样的结果令朱高煦很不满意,所以开始一系列夺皇位的阴谋。

建文四年,朱棣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在政权稳定后,就需要确定继承人,按照封建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应被立为太子,可朱棣对骁勇善战的朱高煦特别喜爱,所以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谁来当太子。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下,终于下了决定,宣布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煦没当上太子,还被封到很远的云南,对此他极度愤怒,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找机会陷害朱高炽以及拥戴朱高炽做太子的大臣。

在朱棣没夺得皇位之前,朱高煦为了陷害朱高炽,就诬告朱高炽私通建文帝,篡位当燕王。朱棣听说后,非常生气,于是派人抓捕朱高炽,幸好朱高炽的亲随及时赶到,还把建文帝写给朱高炽的一封没有启封的密信交给了朱棣。朱棣看后,放下心来,还暗自庆幸差点杀了自己的亲儿子。朱高炽当上太子后,朱高煦更过分地诬陷太子,多次之后,朱高煦的阴狠手段让朱棣很是不满。朱高煦的劣行越来越多,朱棣也彻底认清朱高煦,于是下令将他囚禁在西华门,贬为庶人。后来,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为朱高煦求情,这才让朱棣将朱高煦封于乐安州。到这个时候,朱高煦已经无法跟朱高炽争夺皇位了。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归的途中去世,朱高炽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洪熙。可朱高炽在位仅执政一年,就去世了,按照朱高炽的遗诏,朱瞻基登基,即明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朱高煦见朱高炽去世,于是又有了夺皇位的心思。在朱高炽死后,朱高煦为了篡位,准备派刺客截杀从南京赶回北京继承皇位的朱瞻基,可因为预谋仓促,最终没有得逞。

在宣德元年,朱高煦派人进京为朱瞻基献一些花灯,其实这都是朱高煦借机前来窥探京城虚实的。但明宣宗不以为意,依然表示要厚待客人,没必要对此事过于认真追究。之后,朱高煦不断地向明宣宗索要财物,明宣宗也总是有求必应,但朱高煦不知道适可而止,反而变本加厉。最终这年八月,他还是不满足现状,于是自己带人扯旗造反。

明宣宗见事情已经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似乎只有派兵反叛这一条路了。于是明宣宗采用夏元吉兵贵神速的办法,决定亲自率领军队赶往乐安州讨伐朱高煦叛军,这样也可以在气势上压垮外强内弱的朱高煦。果然,朱高煦看到明宣宗御驾亲征,不敢出城接战,只命令军队在城头用大炮攻击明宣宗的军队。这时明宣宗手下的将士都在请求下令攻城,可他没有答应,因为明宣宗想兵不血刃地招降朱高煦。于是明宣宗写了两封信绑在箭上,让人把箭射入城内,但城中却没有一点动静。明宣宗这时又写下告汉王部下书,依旧射入城中,让守城的士兵将领相互传阅,致使守军的斗志不断地消失。这时候朱高煦发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缴械投降,希望能够得到明宣宗的宽恕。


朱高煦投降后,大臣们要求将举兵造反的朱高煦杀死,明宣宗没有答应,但他把大臣们的奏章转给朱高煦看,然后带着朱高煦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回了京城。朱高煦被带回京城后,被开除宗籍,贬为庶人,软禁于西安门内,但生活上仍然得到优待。在宣德四年,宣宗好意去探视朱高煦,但朱高煦却乘其不备突然用脚将明宣宗勾倒在地上。这一来,一向好脾气的宣宗终于恼羞成怒,他命人搬来大铜缸,用铜缸扣住朱高煦,然后在缸周围堆上木柴,然后点火将高煦活活烹死了。赵王朱高燧听说朱高煦被明宣宗活烹,吓得主动交出藩镇军权,丝毫不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彻底稳定。如果朱高煦老老实实当他的汉王,那明宣宗会不会找他的麻烦?

血浓于水 朱高煦活活烹死 明宣宗为何残忍对待自己的亲叔叔

不过虽然如此,明宣宗朱瞻基也是朱高煦的亲侄子,为何他要对自己的叔叔下此狠手呢。

一、差点抢了自己亲爹的皇位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但从小就不讨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欢。

不过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之时,高煦跟从朱棣打仗。 白沟河之战,明成祖快要抓时,高煦率领几千精骑救场,直接在阵前把敌人首领给杀了,

等到东昌之战时,张玉战死,成祖只身逃走, 也是这个儿子带领救兵救了成祖性命

明成祖朱棣杀伐决断,征战四方,自然非常重视这个陪着自己骑兵打仗的二儿子。

甚至有意立他为太子,不过因为朱高煦还有个身为嫡长子的哥哥朱高炽,明 代传位将就“立嫡立长”在大臣的强烈建议下,朱棣胳膊拧不过大腿立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二、不识好歹,挑战皇权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在被封了藩地后, 依然赖在南京不走。同时还向太宗朱棣索要天策卫,常以李世民自居,听了这话,估计朱高炽面上笑呵呵,心里难道没有丝毫的芥蒂吗?

1424年,明成祖去世,朱高炽顺理成章,继承大统。这位皇帝身体不好,柔柔弱弱,性情确是不错。虽然之前这位皇弟之前对自己多有冒犯, 但是对这位曾经抢了自己皇位的弟弟没有想着斩草除根,反而是多加宽慰。

同年, 朱高煦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明仁宗朱棣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任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三、变本加厉,造反失败

明仁宗体弱,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即位 ,而作为叔叔的朱高煦贼心不死,又想趁着新皇帝位子没坐稳夺位,但失败告终。

这个份上了,明宣宗仍然没有赐罪这个叔叔,反而对朱高煦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不过,朱高煦没有就此罢手,反而变本加厉,

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不过在这之前, 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朱高炽朱瞻基两父子在朱高煦不断犯错的前提下仍然不断赏赐高爵厚禄,不断派使臣慰问。

在朱高煦起兵后,不断宣传只要汉王投降宽大处理的政策,围攻乐安的时候,向城中做政治宣传,瓦解汉王军心。

名不正言不顺,军心不稳,自然溃不成军。

四、不知悔改,激怒皇帝

众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明正典刑, 被明宣宗拒绝,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 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并还时不时地去探望自己的这位亲皇叔。

可惜他的这位亲皇叔并不领他的情,在一次的探视中, 朱高煦故意绊倒明宣宗,终于把这个仁慈的皇帝惹恼了,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正史如此,不过按照处理结果来看,朱高煦投降后,因此事牵连被杀的人有一千多人,数千人被流放。 如果朱瞻基真的对自己的叔叔仁慈,怎么会株连一千多人呢? 历史 车轮滚滚而过,我们也只能通过史书里的记载揣摩一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