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砍了会稽太守,项梁顺利接过太守大印,奠定家底,项家开始了王霸一方的新生活。两年后,项梁兵败身死,宋义为总司令,项羽、范增分别为二、三把手。宋义志得意满,对项羽言不听、计不用,还出言恐吓。项羽原本就一肚子恼火,手起刀落,宋义转眼成了刀下鬼。项羽成了楚国一哥,接着破釜沉舟,拼命打垮了秦军主力,一跃为诸侯老大,王霸天下。
项羽一路走来一路杀,杀出了威风杀出了地位,杀出了心得杀出了个性。太史公指责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既不看书学习,也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拖条大砍刀一条路走到黑。项羽的体会是“大刀决定脑袋”,凭借将人家脑袋搬家的本事就可取得天下,还念什么书?
灭秦之后,项羽“尽王诸将善地,徒故王王恶地”,俺是大王,爱咋地咋地,你能咋地?混了个西楚霸王的名头,就急着衣锦还乡,回家报喜。爹娘都不在了,但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还在。“看项家的大小子,多牛”,乡亲们啧啧称赞,羡慕的眼神、敬服的目光,无不让项羽陶醉。几年征战,千万将士的生命似乎都只为满足他这孩子式的虚荣心。亲戚还没走,庆功的小酒还没灌够,烽烟再起,项羽扔掉酒碗,操起砍刀,骑上快马,重操旧业。“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谁没虚荣心?人家刘某人,坐稳天下第一把交椅、一番鼓捣之后,才回家显摆,摆阔时也不忘心忧边疆。两相比较,项羽就太小家子气了。
破釜沉舟之前,项羽拜范增做了干爹,但他不应该“关键时把干爹不当爹待”。鸿门宴上,刘邦装孙子,项羽就真以为自己是他爷,干爹先前的苦口婆心早成了耳旁风。干爹频使眼色,项羽正眼也不瞧,跟干爹耍起了小性子,硬把入网的大鲤鱼毫发无损地放了。刘邦被困荥阳城,成了瓮中之鳖,项羽偏又怀疑干爹通敌叛国!要命吧,项羽坑爹!范老爹眼泪往肚子里淌,回家去吧,免得被干儿子给砍了!在广武相持时,项羽要把刘老爹给煮了,但刘大哥告诉他“你小子别忘了,哥的爹就是你的爹”。这下好了,自己饿肚皮,还得弄饭食养活“老爹”一家子。划定楚河汉界,签了个世代和平友好条约。项羽就把不能吃的刘老爹还给大哥,收拾收拾,拍屁股走人。至于大片领土、霸王的光环什么的,都摸摸心算了。
项羽认为按合同办事是理所当然的义务,痛痛快快地执行了。他没有意识到,缺少人民法院之类的权威机构的监督约束,单方面执行合同存在对方违约的巨大风险,而且对方还是刘邦这个天生无良的商家。果然,还没到家门口,刘邦就掩杀过来,项羽就此一蹶不振。
杀人不眨眼、“所过残灭”、“城无遗类”,不是不懂“百姓岂有归心”,都是冲动惹的祸。项羽和少年人心有灵犀,沟通起来就简单多了,外黄县13岁少年一席话就能劝阻他不滥杀。“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善良是他残暴背后的本性。一曲霸王别姬,响彻千年云霄,铁血的背后不无柔情。项羽的善良被天下英雄纷起、血海腥风的时代大潮不断淹没,但至死也未泯灭。
项羽冲动易怒、意气用事,仿佛一个不知总结经验教训的大孩子,总是跟着感觉走,集恭敬仁慈和浮躁狂暴于一身。究其原因,源于“儿童自我状态”在他的人格结构中总处于主导地位,他爱用孩子似的观点和思想看问题、想办法。自我状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身为领导干部,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儿童自我”比重过高,冲动好奇、由情绪左右,恐怕就不是个好老板了,况且是做这种成王败寇的大买卖。可以说,即使没有刘邦,天下也不可能是项羽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兵败垓下,明明有机会渡过乌江,江东有数百万子第,有卷土重来、争夺天下的机会,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了乌江自刎这条路,或许从他的性格方面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过度自负。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能取得怎样的成就,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项羽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气盖世,并且是楚国的贵族,因此从小他就被他的叔叔伯伯们视若珍宝,他也正是在一声声夸奖中迷失了自我,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这偌大的天下便是他的舞台,项羽经常看不起人,对于其他诸侯王,总是高人一等的态度,认为别人都不如他,对于泼皮无赖的刘邦更是不放在眼里,我认为项羽自始至终都没有瞧得起刘邦,项羽一攻打刘邦,刘邦随即表示臣服,更是让他自信心爆棚。过度自负是他选择乌江自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世英名的“西楚霸王”被一个泼皮无赖打败了,怎么还有脸面会到家乡。
二、优柔寡断。面对想要称王的刘邦,他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宴请刘邦并将其击杀,但是他的耳根子太软了,刘邦见到项羽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鼻涕一把泪一把,说自己并没有二心,只想永远的臣服于项羽,在加上项羽的叔父项伯在他面前一直说刘邦的好话,这个糊涂的项羽居然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范增在宴会上数次暗示项羽击杀刘邦,但都被他拒绝了。
三、爱江山更爱美人。我们都知道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就是“霸王别姬”,项羽兵败垓下后,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于是选择了自刎,项羽得知后非常的难过,或许是爱人的离世,再加上自己兵败如山倒,于是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项羽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
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扩展资料: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自古王朝灭亡,皆因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而失人心又分两种,一种是百姓得不到温饱,一种是近臣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项羽在沤门宴中犯的便是第二种。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个莽夫,言下之意便是说他不够聪明。论智商,他决不会低于刘邦,不然,他怎样做得西楚霸王。所不同的是,项羽聪明,在于他是将才;而刘邦聪明,在于会用人。看项羽麾下文有范增,武有项庄;刘邦旗下文有张良,武有樊哙;应该说是不相上下。但刘邦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而项羽的却形同虚设,相当于刘邦比项羽多长了几个聪明的脑袋。 项羽不会用人,与他的性格大有联系。项羽人直爽,待人真诚,这点他对樊哙的态度上便可知晓。正因为他待人真诚,所以才相信了所有的人。在鸿门宴中,与项羽说话的有范增、沛公、项伯、张良、项庄,其中沛公、项伯、张良是敌对方的,范增和项庄是项羽方的。若说项羽不信任范增,那他也不会同意项庄舞剑;若说他不相信沛公,在樊哙对他说理时,也不会不应。项王欲综合所有人的话来自己判断,结果反而犹豫不决。直到得到刘邦已经逃走,才颇为后悔。如此的反复无堂,使他的手下也很难捉摸,以至项庄舞剑不能得逞,让刘邦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项羽也有值得同情之处。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范增相比较,那当然更亲一些。家贼难防,项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人也会出卖自己。 将项营与刘营比较,刘营的几个中心人物上下一心,事半功倍;而项营中的人颇有分歧,项羽与范增也不能做到和刘邦与张良那样配合默契,更何况出了项伯这样的内奸,以至君臣得不到统一。所以,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张晓栋) 2、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必败,这一点从鸿门宴即可看出,理由如下。 一、项羽性格上的缺陷 项羽起于陇亩之中。他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来反抗暴秦,很大原因是他的豪侠之气。他怜之士、不超高频个人得失、出战时又一马当先,博得了有识之士的好感,这在联合各派讨秦时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便当秦已灭,主要目的为转为争夺天下后,这种性格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不拘小节,就难以提防原本同盟间的暗箭,怜壮士,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看看其人所属就滥施感情,而且并不是政治上的故作姿态,那就比较危险了。试想,不将争夺天下的壮士一一除去,保命尚且困难,又何以坐拥天下。这无疑是他的出身带来的视野决定的。他简单地认为,自己怎么对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己。以为自己的手下永远都是忠于自己的。这显然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思维。连获得胜利的刘邦也因为在称帝后没有将部下的实权及时消除,而引发了不小的叛乱,项羽又怎么可能稳固江山呢?毛主席曾在看过此文后写道:“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则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所用部下缺乏远见 刘邦手下的将士无一不是有谋略之士。即便连樊哙这类早年以杀狗为生的人,在刘邦张良等的调教之下也能在鸿门宴中说出如此具有外交色彩的辞章,让项羽语塞。其余诸将便可想而知。反观项羽,除了范增,其余的人都是些空有一身力气的武人。譬如项伯,跑去通知张良逃命是否算泄露军事机密就不深究了。但他帮助刘邦设计与求情,甚至还在项庄舞剑的关键时刻打乱范增的部署,以身护刘邦,致使其逃走。这毫无疑问是通敌卖国的行为了。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人这么容易就被敌人欺骗、收买,这无疑是项羽用人上的失误。用了这般部下,最终的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三、范增的失策 历史上都认为范增的谋略是相当高的。但我不这么看。至少在鸿门宴中看不出来。当时项羽有多少兵力?四十万。刘邦呢?跟随的只有百余人。且项羽当时手握天下的实权,他说刘邦想要谋反,天下有谁敢相信?以范增之智,挑拨起项羽的怒火应该不是难事,万人一拥而上,即使刘邦所带个个为武林高手,怕也是要被剁成肉酱的吧?有四十万大军而不用,知刘邦野心大却不敢大胆除去。难道用项庄舞剑之计杀了刘邦,其他诸侯就看不出来吗?既然要杀,又何必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法,反倒让诸侯看轻了。至于最后范增又拔剑击斗,仰天长叹,不过是其自作自受的结果罢了。3、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项羽,史称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他起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最后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之时,败给刘邦,自刎乌江。项羽的失败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 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项羽曾经有过除去刘邦的机会,在鸿门宴上范增一再暗示他痛下决心除去刘邦,可项羽最终当断不断,失去了最佳的机会,抱恨终生。曾几何时,项羽也有过破釜沉舟的气概和决心,为何如此决心在鸿门宴时一去不返,痛哉!悲哉!反观刘邦在觉察事情有变时,毅然离去,逃出虎口,从而保存了自我,取得了江山,开创了五百年的汉家基业 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项羽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会过分仁慈,在危难时刻总是自己挺身而出,担当重任。而刘邦在逃脱鸿门宴之时,竟然撇下张良——自己重要的谋臣,此人之险恶由此可见。历史上有功绩的君王像李世民、赵匡胤,甚至是刘备都曾经放弃过仁慈。刘备以仁服众,但在夺取同宗刘障之西川时,他曾想过仁慈?——没有。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作为君王仁慈是必要的,但当仁慈成为绊脚石时,就应毅然地放弃,保全大业为重。 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轻易告诉刘邦告密的是曹无伤,自己又过分相信项伯之言,后来中了离间之计,以至失去了谋士范增。此等之人,岂有不败之理。 综上所述,项羽连三种品质中的一种都没有,这便必然会失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