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方孝孺后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方孝孺后人为官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方孝孺的后代今何在
灭门十族,除方孝孺外,在历史上我没见过第二例。灭门九族,就绝不会有后代。灭门十族的人,会有后代吗?这是历史的谜案。史书上说没有。但在民间,活着的方孝孺的后代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在江苏扬州的江都,旋姓、六姓和方姓,都说自己是方孝孺的后代:“旋”是方的增笔,“六”是方的简笔。上海的南汇有方孝孺的后代,原来姓余,后复姓方。四川原来有个军阀叫方化南,自称是方孝孺的后代。有的说革命烈士方志敏是方孝孺的后代。有的说方孝孺的后人逃出后,分成两拨,一拨姓韩、一拨姓韦。有的说部分施姓的人是方孝孺的后代。因为“施”者,由“方人也”组成。有的说方孝孺的同亲逃到河北,改姓“旋”。2009年8月初(即上月初),安徽合肥一位青年叫何俊,他自称是方孝孺的第23代孙,我倒觉得可信度比较大。何家代代相传说是方孝孺的后代,但找不到根据。经多方了解,何俊打听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保存一套“方何宗谱”。何俊来北京看到了这本宗谱,并手抄下来。这个宗谱是清光绪27年(1901年)出版的,由何盛财修,何乘骧_。按宗谱上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后,当时负责抄家的一位官员,不忍心让方家绝后,于是将方的最小的儿子方圣救下。方圣后得四子,大儿子方通迁至安徽省庐江县,在庐江改姓何。方通又取了张氏,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彦清、彦梁和彦澄。从方孝孺算起,到何俊是第23代。在方孝孺死后600多年,要认方孝孺为祖,归方姓之宗的故事,一直演绎到今天。方孝孺的尸骨已找不到了,所以已没有办法拿他的DNA和那些自称是他的后代的人的血液进行比对。也许,方孝孺有无后代会永远成为历史的谜团。
方孝孺后人解释为什么“生姓何死姓方”
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在安徽庐江县黄屯,有一部分何姓人活着时姓何,死后墓碑上都改姓为方。
河南商报记者通过“方氏总祠堂”联系到了黄屯的何先生。他解释称,当年,方孝孺后人逃难时,被官兵追查,当被询问姓氏时,为了免遭杀戮,其慌乱逃跑不慎跌入河中。当时,这位后人灵机一动,改姓为“河”。想到家族损伤惨重,为了祈祷家族人丁兴旺,又将“河”改为“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以成俗,黄屯的方孝孺后人,都是生时姓何,死后恢复姓方。
在何先生提供的《方何宗谱》里,河南商报记者看到,这一支方姓人,至今还遵循着家谱上的规定:生姓何,死姓方;在地上姓何,在地下姓方。
除此之外,生活在湖北省郧西县景阳乡吴家扁村的祝姓村民祭祀先祖的祠堂上,也刻着“方氏祠堂”的匾牌。当地的祝姓村民称,他们也是方孝孺的后裔,“生姓祝,死姓方”。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方孝孺,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生于公元1357年,卒于公元1402年,死时被灭十族。字希直,号“缑城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是明朝当世大儒。方孝孺,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后年龄见长,便拜宋濂为师,从此跟随宋濂学习,颇受宋濂器重。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后升任文学博士。朱允_继位后,担任他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这么一个学识渊博,被称为当世大儒的人是怎么死的呢?他做了什么天理难容之事,导致被灭十族这种惨事发生在他身上,让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
建文年间,年幼的皇帝虽然性格温文柔弱,但是也并不是对政事一概不管的。建文帝继位后,希望削弱藩王权利,增强中央王权,于是开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因为他先削弱其他朱姓王,而放过了当时军权最重的朱棣。让朱棣有所警醒,最后发兵抗争,这个政治策略上的失误,让建文帝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同时也让朱棣可登至尊。但是朱棣虽然最后成功篡权夺位,但是这个位置来的名不正言不顺,百姓多有诟病。为了让自己的身份看起来更合乎情理,朱棣这个时候就想到了方孝孺这个当世大儒。请求他为自己书写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严词拒绝了他。《明史·方孝孺列传》中: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方孝孺这样不给面子,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手握大权,很久没有如此憋屈的朱棣,哪里受的了,立刻下罪方孝孺,将迂腐的方孝孺判诛十族的壮举由此而来。
所谓10族,就是9族之外多了门生一系。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因为方孝孺此举,800多人尽赴皇权,另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这种景象,想来实在惨烈。
明后期,祝枝山写了一志怪故事。说方孝孺修缮祖先坟墓,发现墓里蜗居了一窝蛇,众人大惊。纷纷暂停手中工作,准备明日除蛇。当夜,方孝孺梦见以黑衣妇人前来告饶,说是自己为墓里黑蛇,只暂居,望他能手下饶命。方孝孺说,若是我不放过你们,又当如何呢?妇人说,你杀我全族,我自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孝孺,不信世上真有精怪,仍然让人用火将那堆黑蛇烧死。如此引来妖精报复,被灭十族。当然这个故事,只当听听便好。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按理来说,应该是没有后人的?后人这一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现在有人说,方孝孺十族全诛时,幼子方朗被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悄悄送到江阴陆姓外公家抚养,故依外公家姓“陆”,长大得知身世后将“陆”改为“六”,以示不忘方姓。因“六”与“方”字笔划相同,形状相似,故有此良苦用心,所以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人说方孝孺共有四子,二子殉难,一子流落江阴,一子避祸松江。从这来看,方孝孺还有两子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不至于让方孝孺绝后。不过事实是不是这样,就有待今人的小心考证了。
方孝孺后人,方孝孺祖籍哪里?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被朱棣满门抄斩,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在诛灭方孝孺“十族”时得以免死。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
方孝孺还有后人吗
方孝孺没有后人,因为方孝孺被灭族了。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最终惹怒了朱棣,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
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故事: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当初是应允的,但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极不配合,朱棣灭了他的十族。说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惟有“读书种子”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
方孝孺还是有后人的。
历史上方孝孺并没有被灭十族,《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朱棣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诛十族的说法出自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写了一本小说《野记》,上面就第一次出现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认可了祝枝山的说法,并把他当成正史来写,其实只不过是夸大的说法而已。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明史是乾隆皇帝下令编写的,清朝人写明朝人历史,真实性有多少呢?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明史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乾隆皇帝下令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摧毁了1000多万份明代档案,并对很多历史进行了篡改。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始终不屈。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1、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2、方回(公元1227—1307年) 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甫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劫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
3、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4、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礼部右侍郎,祖籍今枞阳牛集乡方皋庄。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青年时耕牧于枞阳黄华,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5、方清(?-766)唐中期农民起义领袖。
6、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7、方国珍(1319-1374),元末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第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领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方国珍卒,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
主要是以上几个,还有的我就说下名字
方从哲、方孔炤、方以智、方声洞、方逢时
我学历史的,有什么不懂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古代养老制度是怎样的
下一篇: 你知道吗,匈奴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