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大金国英明汗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统领诸贝勒、大臣统领大军从沈阳出发,进攻大明。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攻城下寨。不久抵达宁远城郊,在离城5里处安营扎寨。
努尔哈赤遣被俘汉人进入宁远城,劝诱守将投降说:“吾以二十万众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话虽不多,分量很重,故技重施如同劝降此前的李永芳一样劝降袁崇焕。作为大明的宁前道袁崇焕答复说:“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约有十三万,亦不以尔为寡也。”《满洲实录》袁崇焕的话表明了他死战到底的决心,并一面积极进行部署,命人燃放西洋大炮,轰打城北金军大营,“一炮歼虏数百。”《督师纪略》第二天,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和攻打范围,下令骑兵、步兵冲锋,一时之间,“箭上城如雨”,然而后金兵丝毫没有退步的打算,居心“死战不退”,大明军队“每用西洋炮,则牌,车如拉朽。”打死打伤金兵众多。如此激烈的斗争持续三个日夜,只要猛攻,城上就以火力极猛的大炮轰击,以至于“城下贼尸堆积”《明熹宗实录》最终努尔哈赤眼见伤亡惨重打不下去,只好下令撤退。这次对于一向攻无不取的努尔哈赤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努尔哈赤先已受伤,最后竟然因此愤懑而死。《春坡堂日月录》
这次重大失败对于保持强劲攻势的后金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大巨创。“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武皇帝实录》”对于袁崇焕为大明立下的煊赫战功连久不上朝的明熹宗也在嘉奖的谕旨中掩饰不住高兴地说:“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实录》
显然按照明朝的预判,努尔哈赤的死,势必影响进攻速度,整个朝野因此长长地出了口气。仿佛一切按照明朝想的一样,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人们无法预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是否会继续按照努尔哈赤的方针对大明发动进攻,抑或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物?此刻,负责宁远最高防务的袁崇焕派出使者借吊丧之名去打探消息,制定了一条“恢复之计”,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东华录》而这次派出使者就是实行“和为旁著”。
皇太极此时的预期表现让大明的使者非常意外,甚至对于其父努尔哈赤的死并无半点仇怨,以热烈的欢迎场面和盛大的招待规格对明使者一行,由此衍生出后世一段扑朔迷离的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的多重演绎。
一个事业的大小往往因一个决策者的战略眼光所决定。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强势进攻让他愈加想推倒大明,史书定义是“惟远大是图”,遗憾的是这个雄心因他的去世而宣告结束。而皇太极如果是位目光短浅容易满足的人物,那么大明似乎可以从和谈上保持实力,从而赢得翻盘的时机。此时的后金已经有相当的广大国土,与大明对峙局面俨然形成。皇太极是否继续坚持努尔哈赤的战略,还是维持现状这些都成了辽东局势最为敏感的神经。
皇太极的所作所为注定与众不同。
按照皇太极对整个局势的预判更为复杂,并非直接能够通过几次大战对大明实现一劳永逸的直接取代。与其父有着根本不同的战略判断是,皇太极将周围的“汉人、蒙古、朝鲜”视作打击大明之前的重要威胁。为此他以“剪裙边”的方式逐步分化瓦解,最后将大明的“树根”逐渐刨断。而这一过程急不得,必须是持久之战。他颇为形象地对臣僚解释说:“南朝(大明)历代二百六七十年,武弱文强,法久弊生,上下欺罔,贿赂公行,至万历末年而纪纲大坏矣。先皇帝(努尔哈赤)席卷河东,已成破竹之势,怀疑中止,是皇天之所以留大明也。”并直接指出大明虽然日见衰败,但是毕竟实力庞大,如果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对付一角,还是绰绰有余。《明清史料》基于这种根本上的分析判断,皇太极重新制定了对明朝的基本方略“我国处南朝大计,惟讲和与自固二策而已。”
大明起初除了袁崇焕外,对皇太极提出的“和谈”并不感冒,明熹宗朱由校结合群臣意见警告袁崇焕“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不久,皇太极派出大军攻打朝鲜,朝廷大臣纷纷弹劾袁崇焕,认为后金之所以有恃无恐,完全是袁崇焕的“和议”所致。而皇太极对于“议和”持续推进,甚至多次向袁崇焕表示“谦逊”,对于群僚对袁崇焕的攻击,他解释说:“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袁崇焕虽然不断与后金在“和议中扯皮”,但是也未停止对锦州、中左、大凌河等关键处维修防守工事,“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明史袁崇焕传》明熹宗听了解释后未对其再进行追究。
不久,大明迎来了一次重要的皇位交替。朱由检接替其兄成了帝国的新主人,危机却如同大雾弥漫越来越严重。此时,崇祯对袁崇焕表现出了高度信任,也正因此将他提升到辽东局势权位最高的负责人,希望他能挽救大明于水火,并赋予他一口“尚方宝剑”对属下有先斩后奏之权。在任命之前,崇祯与其做了长谈,对其颇为推心置腹,并向其承诺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要什么给什么。袁崇焕也颇为踌躇,甚至信誓旦旦向崇祯保证,五年平定辽东局势。崇祯问袁崇焕说:“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
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对答说:“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崇祯听完兴奋地说:“五年收复整个辽东,朕不会吝啬一个封侯之赏,望卿努力。”内阁辅臣们听了“五年全辽可复”后无不对袁崇焕交口称赞说:崇焕肝胆识力实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纪事本末》独独兵科给事许誉卿并不相信,特意询问袁崇焕,袁崇焕竟然以“聊慰上意”作为回应,此后不久,皇太极的“剪裙边”战略得以实现,不久就对大明发起数次迂回包抄,爆发了著名的“乙巳之变”,一度大军开到北京城下,导致了袁崇焕被崇祯处死的重大历史事件,犹如巨大的迷雾笼罩在明末的历史之上,挥之不去。
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回头路。
但史海浮沉,在“明清交界处”,却有太多的“如果”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努尔哈赤换一种方式对待袁崇焕,有可能清军早已入关;
如果崇祯帝不糊涂行事,杀了袁崇焕,也不可能加速明朝的灭亡……
是的,人人都说袁崇焕就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但“风水轮流转”,到了皇太极这里,皇太极却成了袁崇焕的“克星”!
同是一代帝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对父子之间,对待袁崇焕虽然看似只有细微差别,但换来的却是不同的结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笔者帮你揭开历史的迷雾吧!
1644年是一个特别乐意让人记住的年代,因为就在这一年,清军入关,开启了长达几百年的清王朝的历程。
这一年,吴三桂叛变了,投降了。他亲自带领清军入关,血腥镇压农民军,打进京师,入主中原。
是吴三桂的功劳吗?不,早在26年前,努尔哈尔就已经宣布,他要“反”,“反”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比如明朝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比如明朝偏袒叶赫部和哈达部;比如明朝强行逼他退耕,庄稼成熟了都不让收割等等等等。
努尔哈赤有充分的理由和准备跟大明王朝决裂,可他偏偏遭遇的是大明朝最强劲的对手袁崇焕。
努尔哈赤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了,威风得很,他不仅割据了辽东,还成为后金的开国之君,可是袁崇焕完全不把努尔哈赤这些丰功伟绩放在眼里。
努尔哈赤感觉自己是骁勇善战的,是忍辱负重的,绝对是个好兵。可是袁崇焕这个“秀才”却要“嗤之以鼻”,这让努尔哈赤非常不理解。
他一个文文弱弱的人,谁给他的勇气和胆量鄙睨万物呢?
但他这个兵还真不是这个“秀才”的对手。因为袁崇焕热衷打清军,先后取得过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最离奇的一次是,袁崇焕只有一万的兵,可努尔哈赤的兵有十三万,但仍然被袁崇焕打得“一塌糊涂”。
而且,竟然还有一炮打在了努尔哈赤的大帐里。
然后有史料里就说,努尔哈赤血肉模糊的被抬了出来。
然后,伤就越来越重……
整体看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不能“治服”的人。
因为努尔哈赤只想简简单单在打仗,并没有去寻找其它的路径。
但儿子皇太极却采用了跟努尔哈赤不一样的办法,他并没有去硬碰硬!他知道那样是不理智的!
大家都知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是后金的第二位大汗。跟父皇对待袁崇焕不同,皇太极总是选择避开袁崇焕的“锋芒”。
而且,皇太极喜欢“兵不厌诈”!这是努尔哈赤欠缺的。
虽然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皇太极已经去世了,但他却早已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基础。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是他巧妙地“借刀杀人”,才除去了父亲和自己一度的心头大患——袁崇焕!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崇祯皇帝了!
公元1627年,明熹宗去世了,他的弟弟朱由俭即位,也就是崇祯帝。他刚一即位就让袁崇焕当了兵部尚书,反正带兵打仗的事,他非常信赖袁崇焕,让他负责整个河北和辽东的军事。
皇太极是历史上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在入主中原之后,皇太极就建立了清朝,但是,对于皇太极是怎么坐上这个皇位的,大家都非常的好奇。据了解,原本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是想要多尔衮继承自己位置的,因为当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大妃,手中的权利也是最高的。那么为何最后阿巴亥会死?阿巴亥和皇太极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发展的经过。
剧照
在努尔哈赤死后第二天,皇太极就告诉阿巴亥,他父亲努尔哈赤临终前要让她陪葬。即使阿巴亥不相信,可是当时的皇太极联合了很多的贝勒一起逼迫她,所以最后阿巴亥无奈只能上吊自杀,当时的阿巴亥只有37岁。
阿巴亥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努尔哈赤的妻子,在十四岁的时候当上了大妃,并且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优秀的儿子,他们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对于阿巴亥的死有很多的疑问,其实皇太极之所以会逼死阿巴亥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剧照
据说,当时在努尔哈赤病重的时候是阿巴亥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对于努尔哈赤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个枕边人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努尔哈赤非常的信任和宠爱阿巴亥。曾经想要将他们的孩子多尔衮立为继承人。
这样的想法让皇太极知道了,皇太极当然是不能够容忍的,阿巴亥本就是大妃,位高权重,而且她的孩子各个都是很厉害的人,若是再让多尔衮做上皇帝,那么势必他们一家人就没有人能够抗衡了。
剧照
再者,皇太极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就是因为在阿巴亥来了之后,努尔哈赤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她,所以自己的母亲一直郁郁寡欢,最终忧郁而死,在死的时候只有29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