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你知道吗,1981年9月18日,鲁迅故乡“咸亨酒店”重新开张

以史为鉴 2023-07-05 22:02:52

你知道吗,1981年9月18日,鲁迅故乡“咸亨酒店”重新开张

1981年9月18日(农历1981年8月21日),鲁迅故乡“咸亨酒店”(孔乙己)重新开张。

1981年9月18日,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咸亨酒店”已经修复,重新开张。它位于绍兴市鲁迅路二七四号。这一普通小酒店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鲁迅先生曾在著名小说《孔乙己》里提到了它。

酒店的格局,完全按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样子: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店堂里放着几张桌子。酒店备有自己加工的茴香豆等下酒物,顾客可以在此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新开张的“咸亨酒店”,服务员殷勤好客。他们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热情接待一些爱喝酒的劳动人民,同时也接待国际友人。

细节描写作文800字满分

1. 求800字细节描写的作文几篇 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

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

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

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

2. 求800字细节描写的作文几篇 细节描写――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文章因之而充满生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应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细节从哪里来?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描写对象。绍兴街头,咸亨酒店,鲁迅潜心观察短衣帮与长衫客,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都柏林阴暗的咖啡室,乔伊斯冷峻地打量着游荡的 *** 、骗子、精神病患者、乞丐和富人,酝酿着震惊世界的《尤利西斯》。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人和事,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一把金钥匙为你所用,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3. 细节描写作文800字 卖麻团的老人卖麻团了,卖麻团了……"又是这该死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不用说,现在是五点三十分,离我该起床的时间还有半小时。

不知怎地,就在最近,我们这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头子,他每天五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叫卖了,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每天都是他搅乱了我的好梦,我本应在六点起床,这时候被他吵醒,让我睡又不敢睡,起又不想起,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白白浪费半小时的时光,别提有多难受了,为此我对这个卖麻团的十分痛恨,听到这个叫卖声就头痛心烦,不知在心里恶狠狠地骂过他多少次了。

然而直到有一天,我对这个卖麻团的老爷爷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那是一个很晴朗的星期天的早晨,我照例还是被这可恶的叫卖声吵醒,我用被子紧紧捂住头,心里别提有多狠这老头了,难得有这么一个休息日,也不让人好好睡个懒觉,真是可恶!忽然,在声声刺耳的叫卖声中,传来了一声又一声百灵鸟的啼鸣声,清脆悦耳,宛转悠扬,我的心不禁一动,反正也睡不着,不如出去看看早晨的景色,顺便看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手艺究竟如何,于是我掀开被子,麻利地穿了起来。

我拿了点零钱,走出家门,嘿,好晴朗的天哟,天空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我的心一下子也开朗起来。我顺着叫卖声找寻那位卖麻团的老人,远远就看见一个老人被一大群孩子围着,我心想,怪不得天天来叫卖,原来生意不错。

我赶忙紧走几步。

4. 细节描写作文800字 王杰: 王杰吃饭时总是透着一股子淑女范儿,即使手中拿着的是包子。

看! 王杰用她那三根白皙圆润的手指轻轻地拈着包子的下端,一边笑着和对面的人说话,一边一小口一小口的如小鸡啄米般吃着,半晌,才把一个不算太大的包子消灭完。也许是觉得有些口干,她慢慢地拿起放在一边的卫生纸擦了擦刚才拿包子的三根手指的指腹,然后两手扶着碗边,翘着小指和无名指,微启着红唇,缓缓地抿了一口。

察觉了我的目光,王杰扭过头来,微微的向我轻笑了一下,一边小心翼翼的把碗放回了原处。待到一阵细嚼慢咽后,一是全班最后几名,但她却不着急,拿出一张新的纸巾拭了拭嘴,便端着餐盘慢慢地走了。

张红: 如果说王杰是淑女范,那张红就是侠女范了。 张红每次吃饭都跟打仗似得,好像慢了一秒就“gameover”了。

学校的馒头虽不大,但也不小,可张红一口下去馒头就少了一半。勺子也不停歇,一勺又一勺的往嘴了送,两颊被饭菜塞得鼓鼓的,还不时的抖动,加上那两腮上的两团苹果红,乍一瞧,还真有点像是一只正在进食的松鼠。

因为吃的急,免不了被噎着,张红便总忙忙地用一只手端着碗往嘴里倒,另一只手握成拳状,急促的捶打着胸口。一阵风卷云残过后,餐盘上一片洁净,就只剩些菜汤了,一搞定,张红便急不可待的端着餐盘迈着大步走了。

初三:地鼠头头(邬) (本文来自作文库原创:)。

5. 关于母爱的满分作文(800字)(环境,细节描写) 我读懂了亲情 原来,在不经意间,很多事情就不了了之。

——题记 小时候,会怨你 你与我的见面,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向听到你说最多的话总是你必须得走了,下次再来见我。

不会在意,或许是还年幼无知,又或者是习以为常。记得小时候的某一天,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讽刺着问:“你妈妈为什么总是不来接你呢?”那之后,会想你,情不自禁地。

于是,你来看我再说着那句话时,哭着抱着你,质问你为什么不来接我?你松开了我的手,说你忙。还是走了。

那一次,哭得很伤心,可是孩子吧,哭过也就什么都记不起来。日子就这样过着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懂事些,会怪你 那时,和别的孩子一样,在母亲的身边长大,却又发觉,并不是想象中一样幸福。

自从和你生活后就知道你有胆结石。也一直没当作什么,因为从来都不知道那到底有多疼。

终于,你住进了那个消毒水处处有的地方。手术后,你平躺在病床上,与我说话,眼泪仿佛快要流下来,可是我强忍着不哭,问你疼不疼,而你虚弱着依旧回答我,“你说呢?”我说那一定很疼吧。

出院后,你一直说我身体怎样怎样差,可是自己却比我还严重,有时,会责怪你说:“好好保重身体吧,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来照顾你这个宝贝女儿呢!” 而现在,会爱你 现在,终于读懂了亲情是有爱的地方,而且满满的都是爱。如果没有你,我将会是多么可怜可悲的孩子。

所以决定,好好爱你,像你爱我一样不容易却又必须好好爱着。暖暖阳光懒懒爬进窗,恍然你又在身旁,笑容像星星一样明亮。

有你,真好。妈妈,其实,你知道吗?我一直都想亲口对你说:“你要我其实也不容易吧。

但是你也并不问代价。我也一直想亲口感谢你,是你一直在给我力量,不惧怕,不胆怯”。

妈妈,其实我很爱你但从来没有认真说过。做妈妈最开心的事,在妈妈开心时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母爱在身边流淌,如一缕舒和的微风。照亮了黑暗的道路,温暖了冻僵的心灵,驱散了疲惫的痛苦。

凝聚于身边的小事之间。清晨,冬日的朝霞懒散地躲藏在天边。

月光轻柔,拂过即将出门的我的面颊。前方的道路阴沉在黯淡的灯光中。

我迈出家门,披星戴月地向阴暗的小路走去,背后温暖的灯光吸引着我不禁回头。却发现母亲有些憔悴的身影倚在门上,望着我迟疑的步伐,她轻声说道:“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叮嘱声回响于耳。

暖暖地拂过心头,不由得点了点头,再向前方望去,天空泛起了鱼肚白,曙光在前方闪耀,之前阴暗的道路已被母亲的话语点亮。那句话中,分明凝聚着母爱。

下午,刺骨的寒风冻伤了我奔跑着的身躯。灰蒙蒙的天空榨干了跑道的颜色,只留下昏暗的光芒。

跑完全程,冷风咆哮着愤怒,手指早已被冻僵。脸上唯一一点血色被骤然的降温带走,同学们的水壶已冻成冰块,我苦笑着拾起自己的保温杯,一丝暖意却透过冰冷的金属传来。

惊诧着啜饮数口,暖流霎时流过我的口腔,直淌到了心间。忽然想起母亲早上为我灌水,新买的保温杯被母亲精心地凝聚了温水。

母爱顺喉咙而下,滋润了被狂风肆虐过的心田,温暖着被冻僵的四肢。那杯温水中,分明凝聚着母爱。

深夜,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半空中,洒下阵阵白练般的光华充斥了我的小屋。轻轻抬笔,思索着那繁琐的试题。

不知不觉地忘了时间,人们都已进入梦乡,我却才心满意足地搁下笔。轻轻踱到客厅,母亲的房门虚掩着,一缕灯光从狭缝中透出。

有些疑惑的我轻轻推开房门,向里面望去。母亲却未睡着,见是我,她疲惫的眼神微笑起来,端起桌上一杯还有余温的牛奶,略有歉意地递给我。

我顿时惊诧,母亲身体并不好,每日的早起已使她过度劳累,可她却为我营养不足,苦等到深夜。那一杯牛奶,分明凝聚着母爱。

母爱,不需大的行为,有时只需一句叮咛,一壶温水,一杯牛奶足矣。事物虽小,却凝聚着浓浓的母爱。

母爱伴我成长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题记 我是幼苗,你是雨露,滋润 *** 枯的心田;我是小草,你是太阳,照耀我成长的沃土,感谢那个有露珠的早晨,你让我知道了我在母爱中成长。

早晨,刚刚起床吃完饭,抬头看见妈妈站在身边,央求她陪我上学。但得到的是妈妈生硬的答复,自己去。

一出门,委屈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妈妈再也不像小学时那么爱我了。小时候我上学的路上,妈妈总会陪在我的身边,有时我拿起沉重的书包,妈妈总会说,让我来。

然后把我的书包移到她的肩上,我们从露珠闪烁的清晨清晨出发,多么愉快的往事呀。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路边的小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叶尖上滚动,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又像一颗颗慈祥的眼睛。

多么善良的露珠啊!它的身体很小,随处可见。白天隐身在空气中,夜晚无声无息地在黑暗中工作。

但我转念一想,露珠又是不平凡的。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像慈母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人类,而对禾苗无所苛求。 多么像我的母亲啊,无微不至地呵护我,生怕我受到一点伤害。

小时候我要取高处的东西,妈妈总。

6. 作文《细节》800字 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

西服上一粒纽扣的系与散,电话里挂断谁先谁后,就坐时谁左谁右,无不显示出一种风度与涵养。同样,记叙文文中的细节,稍加点染,亦能出彩,彰显精致之美。

首先,利用细节描写丰富主题思想。 鲁迅对细节有过这样的评说:“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

如能根据主题需要对细节进行加工、提炼,则意蕴更为丰富。如《药》写人血馒头由鲜红变为乌黑,最后“焦皮里面窜出一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不仅暗示了夏瑜从被害到被吃的过程,还隐寓着革命者的鲜血因群众的愚昧麻木而白流的深义。 再如《孔乙己》中酒店老板四次念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语言细节不但写出了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还活画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其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就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可起到放大、扩展的作用,能把 人物精神世界最为本质的部分揭示出来,凸现人物灵魂。

如《后汉书苏武传》中多次写到苏武手持的“节杖”: “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卧起操节,芦毛尽落”。 汉节,本是个平常事物,但经作者精心描绘,反复渲染,已经成了苏武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

再如柳青《创业史》中写梁生宝付汤面钱的细节: 他打着饱嗝,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的纸,才取出那些七拼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这里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无不显示出梁生宝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而且辅以“别针”、“红布小包”、“写过的纸”等细物,更能表现他的俭省、细心。 其他如语言细节,《故乡》中闰土的一声“老爷”叫出了他思想深处的等级观念;服饰细节,孔乙己的破长衫穿出了他的寒酸与清高;神态细节,刘和珍一脸的微笑笑出了她心底的善良与真诚。

再次,借助细节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众所周知,公安人员破案时连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因为从这些细节身上顺藤摸瓜往往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只要你投掷得当,小石子也能激起千层浪。如《陈奂生上城》“感冒”这一细节就是作者精心构建。

试想,陈不患感冒就难以巧遇吴书记,遇不上吴书记又怎能住进一夜五元的高级房间,住不上高级房间陈又怎会有一系列无聊作贱的精彩表演,他又怎会回去对村人炫耀?纵观全文,“感冒”这一细节把躺在车站长椅上的陈奂生顺理成章地送进了高级房间,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而且使故事情节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乃至改变了人物命运。 当然,细节也不可随意添加。

它需要认真挖掘,精心设计,方能出彩。

7. 记叙文800字要有5句细节描写 俗话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三百六十行,无论做什么,细节都决定着成败!什么是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败,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响产生的结果。细小的事情常常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个细节,可以使你走向你的目的地,也可以使你饱受失败的痛苦。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无数个小的细节组成的,每一个都很重要。就好比是一条铁链,有无数铁环组成,无论其中哪一个铁环坏了,整个铁链也就没有用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留给他儿子的话。

讲述的是,世上的事成败常常在于细节之中,谁会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会是细节让你出类拔萃,也是细节让你一败涂地。为什么苹果或从树上掉下来呢?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水烧开了之后,水壶的盖子会跳起来呢?瓦特因此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事情在我们眼中再也正常不过的了,而那些科学家却能从其中发现出我们所忽略的细节。

那些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那一个不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发现的呢?同样的事,在不同人眼中,他们会发现不同的细节,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只有一个善于发现细节的人,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见,任何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细节。一根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木桶,最低的地方决定其容量;而一个人,最差的品格决定其发展!当今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太少,须知伟业固然令人神往,但构成伟业的却是许许多多毫不起眼的细节。

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成就伟业。我们唯有改变心浮气躁,不求甚解的毛病,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才会成功。

但是想要做到重视细节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你每时每刻都注意着,因为细节不会摆在你的眼前,它需要你去寻找并发现它们。所以,请记住: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抓住每一个细节,我们才会更靠近成功。

8. 细节描写突出的中考满分作文 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雨淅浙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流而下,给我奉就有点苦闷的内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当老师把期中试卷发下来时,我突然发现老师把我一道题改错了,再三核对后,我信心十足。当老师讲到这题时,我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老师,您的答案错了!”全班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到了我身上,老师斜视着我,带着点气愤地说:“想好了再说,如何?”这时,班上哄堂大笑,在一阵尴尬中,我只得无奈地坐下。

下午自习课,我再一次站起来重申了我的观点,没想到老师更气愤了,用训斥的语言狠狠地挖苦了我一顿,接着怒冲冲出了教室。我静静地站着,感觉就像窗外那孤独的白杨树,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豆大的雨滴砸在玻璃上时,我已经站在办公室聆听着班主任的教诲:“你学习固然不错,但也不能把它当作骄傲的资本呀,怎么能和老师较劲?”旁边的几位老师也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下去会栽跟头的,想清之后,向老师道个歉吧。”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家门,雨不知何时停了,只有月亮在城堡似的烟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时而斜射在窗前。

唉,早知这样,向老师道个歉不就得了。然而,转念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了到布鲁诺、伽利略……他们仿佛在告诉我:“真理必定胜利”。

第二天,我再一次礼貌地站起,仔细地说明了那题的答案,也许是我的诚心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思考了片刻,对我说:“你是对的。”

望着老师那带歉意的笑容,我眼泪直流。让它洗尽我的屈辱吧,我终于胜利了!我想,那一刻我内心的幸福感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9. 令人难忘的细节作文800字 令人难忘的细节

生活中的繁杂琐事,随着岁月的消逝。唯有细节令人难忘。回想一个人呢?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人给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尽管距离阻隔了我们,仍存在的是我跟她的——回忆。

九年来,我都不曾孤单过,因为有她默默的行着,无论在哪、我们都会在一起。如今,现实阻隔了我跟她、就如同这样一句:“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跟她选择了不同的学校、不得不用“各奔东西”这个词来形容我们了。这九年来我们的感情一直是遐想中的好,自然我所注意她的细节会比较的与众不同些……就是她的那双——耳朵!很大。很漂亮。题目让我再次勾起了对她的摸索……追寻着……追寻着我对她触碰过的细节!

她是一个永不言败的女孩,纯真、善良是她具备的个性。对于学习她会不思进取、超越对手的竞争力。她很不喜欢别人碰她的耳朵,要是谁存心的想碰一下。哪怕是一下下她都会跟你闹、会生气(当然也包括我)因此,她的这双耳朵成了我回忆她的细节。

纯真——她很喜欢小孩。记得她带一小孩玩,我放眼一看、惊叹道“谁家小孩身上那么脏呀?”(心想的)平时眼里容不下一丁点脏的她可以跟一个小孩玩的那么起劲?匪夷所思。再看,那小孩在干嘛呢?咦?好像在玩她的那双耳朵耶。看看她都没生气并且还笑得那么开心,真的。那一刻我感觉她是如此的——纯真!

她,让我印象最深的那对耳朵,希望你可以聆听我内心对你的渴望,号召你可以每天过得开心、幸福、快乐!告诉你,每个瞬间,是我从回忆凝视那对耳朵的开始,这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属于你的、我的细节。相信。我们的友谊不仅建在心灵处、且建在你给我的细节上。那对漂亮的——耳朵!

顷刻间的回忆、仍是那对漂亮的耳朵,我想、心灵的铭记。回忆、从那瞬间开始、深秋的季节、飘落的树叶、既伤感有清凉的回忆中……回忆着我——最挚爱的朋友!

求指教鲁迅《故乡》的叙述方式。谢谢

  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王 彬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一、游子心态

  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叙述者,似乎有一种偏爱,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往往以游子的姿态出现。《在酒楼上》,开篇便是: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当过一年的教员。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接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斯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故乡》与《祝福》的叙述者,也都采取了游子姿态,与《在酒楼上》的不同是,《故乡》与《祝福》是回到了故乡的游子。《祝福》的游子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们不得而知,但情绪似乎不高,而且,由于和祥林嫂的接触而心境不宁;《故乡》的游子则是为了告别聚族而居的老屋,心情是悲凉的。
  二、压抑的心态

  这种心态弥散在底层与非底层人物的身上。典型的例子是《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从十二岁起,便在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因为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穿长衫的主顾,就在外面做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不少:“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同样,《孤独者》,一位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师的人物,他的心境也是压抑的。“我到校两月,得不到一文薪水,只得连卷烟也节省起来。”但是连这样的工作也保不住,而且受到绅士的攻击,“我只好极小心,照例连吸烟卷的烟也谨防飞散。”
  《头发的故事》中的N在没有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因为剪掉了辫子,受到社会各类人物的辱骂与攻击,心情压抑,可以理解。民国以后,他的心情依然压抑,原因是,N的种种理想仍然与现实相悖:“改革么?武器在哪里?工读么?工厂在哪里?”
  而《伤逝》中的“我”更是笼罩在压抑的氛围里。因为与子君的自由结合而不被旧势力所容,从而使他们的爱巢为黑暗的风雨所摧毁。这就不仅是压抑,而且是极大的悲痛,是“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三、仇视猫与反感京剧的心态
  《兔和猫》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所以仇猫是因为它们在交尾时大嚷而特嚷的闹声妨碍“我”的睡觉。而“我”对京剧的反感的原因也和“吵”有关,耳朵里只有冬冬皇皇的敲打。而且剧场条件的恶劣,也使“我”不能适应。

  这三种心态,在鲁迅,我们不难寻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经历与心理。比如,游子心态。鲁迅早年离开家乡,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北京教育部供职,直到 1919年12月29日,把聚族而居的老屋卖掉,举家北上②,才结束了飘离的生活。再如,压抑的心态。这种心态,始源于鲁迅的幼年,他在《呐喊》自序中,有一段极沉痛的自述:“我有四年,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至于仇猫与对京剧的反感,我们也不难在他的散文与杂文之中寻找到例证。③
  周作人在分析《一件小事》时指出:这篇文章,“当时也并不一定算是小说,假如在后来也就收入杂文集子里算了,当初这《呐喊》还是第一册出版的书,收在这里边,所以一起称为小说。”(《鲁迅小说里的人物》)④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在其他小说家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现象。与《一件小事》近似,《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也都近于散文。在《兔和猫》中,母亲称“我”为“迅儿”,这个“迅儿”能否视之为鲁迅?在《鸭的喜剧》中:“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爱罗先珂,是俄国的诗人与童话作家,1921年从日本来到中国,曾经在北京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4月回国。鲁迅翻译了他的《桃色的云》和《爱罗先珂童话集》。《社戏》中所说看京戏的事情,也都有年代和事实可以印证。
  如果我们承认这四篇是散文,那么,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则只剩下九篇,如果我们依然认为这四篇散文是小说,则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叙述现象,即:小说并不完全排斥作家的真实印记。而且,作家的性格、经历、气质,往往更多地投影到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而不是其他人物身上。易而言之,我们在叙述者的身上,可以更真实地感印作家的音容笑貌、行踪心态。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往往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在这时候,叙述者与作家的身份重叠了,时常重叠的作家,我们不妨称之为本色作家。对于作家而言,在创作上,保持与自己相同或近似的身份与心态,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而这种操作往往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创作源于生活,作家的生活愈丰富,作家的创作资源自然也就愈丰富。不是作家撰写生活,而是生活撰写作家。因此,作家应该尽最大可能,在深度与广度上参与生活、挖掘生活,从而拓展与提升创作能力。
  除此以外,作家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本事转移到叙述者之外,小说之中其他的人物身上,鲁迅也是这样,《孤独者》中魏连殳装殓祖母的叙述,便是鲁迅自己之事。《在酒楼上》,吕纬甫给早殇的小兄弟迁葬,也是鲁迅本人的经历。⑤这就说明,作家的生活有多么宝贵。有些作家在写完自己生活之后,陷于创作枯竭的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个角度说,作家仅仅保持本色是不够的。鲁迅在1925年写完《离婚》以后,不再进行现代题材的小说创作,也符合这个规律。

  叙述姿态

  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者对于故事,在叙述姿态上可以介入,也可以不介入。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也是这样。
  其中,叙述者不介入故事的小说是:
  《狂人日记》。小说的序采取了文言,故而叙述者“我”,相应地自称为“余”,他的作用只是发现“狂人”的日记,进行简单的整理:“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阿Q正传》。叙述者采取为传主写传记的角度,展开故事。虽然在第一节,"我"对阿Q的姓氏进行种种探索,但始终没有介入阿Q的人生旅途。
  叙述者介入故事的小说是:
  《头发的故事》。小说的主体是N的自述,叙述者“我”只是听N的倾诉。当N发现“我”流露出不愿意听的神气,“便立刻闭了口”。
  《在酒楼上》。“我”是吕纬甫的同学,无意中在酒楼上与他相遇。如同《头发的故事》,“我”也只是倾听他人诉说的人物。只是在这倾听之前糅杂了“我”的游子心态。
  有意思的是,这两篇小说的主体,都是“我”眼中的人物在讲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即:“我”讲述了另一个“我”的故事。
  《一件小事》。通过“我”所见的一件事情,赞扬敢于承担责任的洋车夫。“我”只是一位旁观者。
  《兔和猫》。如同题目,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是兔和猫,“我”依然是旁观者,但是,“我”的作用,相对上面的小说,份量重一些,因为“我”准备惩罚被怀疑吃掉兔子的猫。
  《鸭的喜剧》。与《兔和猫》叙述者的作用近似。
  《孔乙己》。负责温酒的小伙计通过与孔乙己的接触,描述孔乙己,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旁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嘲笑的态度。
  《祝福》。“我”是一个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的游子,在准备返回的前一天,遇到祥林嫂,不禁将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联络一体。
  《孤独者》。“我”与魏连殳“以送敛始,以送敛终。”通过彼此的交往描述了魏连殳不幸而又怪异的人生。
  以上诸篇,叙述者虽然介入故事,但只是浅层次,叙述者只是引出主要人物的前导,至多是陪衬人物。
  《故乡》。展示“我”与闰土的交往。
  《社戏》。成年的“我”讲述幼年“我”的一段经历。叙述者与人物出现叠压现象。
  《伤逝》。“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要角色。叙述者与人物一体化。
  与《孔乙己》的叙述者相比,《伤逝》同样是介入,但在介入的程度上,有本质不同。在前者,叙述者与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是分离的,叙述者只是故事的见证与记录者,这里,叙述者与人物完全重叠。
  上面谈到,《狂人日记》的叙述者在序中自称为“余”,原因是序中采取了文言,与其相对应,叙述者“我”,也只能采取文言中的第一人称。这是一个因素,但只是表层因素。深层的因素是,在这个叙述者“我”之后,还有另外一个以“狂人”面目出现的叙述者“我”: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个“我”,与“余”是什么关系?
  非常明显,“余”处于高层次,“我”处于低层次,“我”是“余”制造出来的。
  这样,叙述者分出了层次,叙述也分出层次。
  一个叙述者提供另一个叙述者,叙述者的层积,可以制造叙事真实的假相。提供叙述者的叙述者我们称为超叙述者。超叙述者的叙述层,我们相应的称为超叙述层。
  这类小说,一般采取发现手稿的形式。简单的说,叙述者“我”发现了一份手稿,把这份手稿公布出来,小说的手稿是主体。
  《狂人日记》便采取了这种超叙述者的叙述方式。
  与《狂人日记》叙述方式近似的是《阿Q正传》,在这篇小说的第一节,叙述者“我”是一个为阿Q写传记的人,与“余”的身份相当,都是不介入故事,而且,都在第一节之后隐退,把叙述的职责交给他人。《狂人日记》是交给日记的作者,一个狂人,通过狂人自述的形式,展开文本的主体,从“余”变成了“我”;《阿Q正传》也是叙述者“我”,在进入第一节之后隐退,把文本的叙述权交给第三者,而且同“余”一样,从此不再出现。这样的叙述姿态,制造了客观、冷静的风格。
  《祝福》则略有不同。先是,叙述者“我”在引出祥林嫂之后立即隐退,将叙述的权力,交给他人。他人的叙述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⑴不知名者的叙述,⑵卫老婆子的叙述,⑶祥林嫂的自述。这三部分构成小说主体。
  但是,在小说的结尾,叙述者“我”又返身出现: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在这段结尾的文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内涵,感悟到“幸福”之后的延伸。叙述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出现——隐退——出现”的复杂形式,无非是再次申明叙述者的一种态度,在这一点,《故乡》与《社戏》与之近似,都是在结尾处,点明要旨。这样,小说便出现了曲折,在迟疑之中进展,结尾否定了开端。而这种创作手法,相对于《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自然繁复许多。
  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学者,注意到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叙述者的叙事倾向使读者产生怀疑的时候,这样的叙述我们称为不可靠叙述。这样的叙述者我们称为不可靠的叙述者。
  1919年4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了短篇小说《孔乙己》。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通过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被旧制度所摧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当时,无庸说,小说的题旨是深刻的,时至今日,也弥漫着恒久的艺术魅力。问题是,小伙计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孔乙己》的文本则典雅、深刻,小伙计怎么能够讲述出这样的文本?换而言之,小伙计的叙事是不可靠的,而且,这样的不可靠是多方面的,诸如年龄、话语、文化、价值、审美,等等。我们不妨从叙事与话语的角度进行简略分析: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睁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轰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慌了,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了。

  “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经典式细节与“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式的独特话语,当然超出了小伙计的叙事能力,从而使细心的读者难免不陷入疑惑的困境。
  无疑义的,小伙计的叙事是不可靠的,小伙计没有这样的叙事能力,小伙计的叙事只不过是一种叙述姿态而已,其背后必然另有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我们称为第二叙述者。
  在小说创作中,当叙述者是一个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种叙述上的矛盾。
  比如,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叙述者伊斯玛埃尔也采取了第一人称,伊斯玛埃尔是一个水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他的叙述,却颇有教养。他的背后肯定也有一位叙述者。
  伊斯玛埃尔与小伙计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但是作者都没有考虑他们的身份,从而令读者生疑。
  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惟一的一篇选择底层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文本,但是却出现了不可靠的叙述现象,其原因发人深省。
  读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依然接受文本的道理在于其他因素。诸如,形象、细节、语言、主题、风格、文化品位、地域风味,等等。
  简之,是它们的文本,不仅是单纯的叙述者,伊斯玛埃尔与那个小伙计,更多的是他们讲述的故事与人物。
  小说的构成因素很多,叙述者身份的真实与否只是一个因素,不是决定的因素。因为,说到底,叙述者只是一个策略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讲,小伙计作为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并不影响《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而且,恰恰由于叙述者的不可靠,反而给阅读与研究提供了颇为阔大的思索空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