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成名,“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第一次见到诸葛恪时,就称赞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由于诸葛恪反应快、善言辞,孙权对他很看重,因此有意在政治、军事方面培养他。到了孙权晚年,昔日东吴的元勋老臣早已相继过世,而太子孙亮年纪尚幼,“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孙权病重后,征召诸葛恪入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临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给诸葛恪,“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诸葛恪虽然成为东吴的权臣,但地位很不稳固。托孤后的第二天孙权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书令孙弘就想干掉诸葛恪,“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不过没有成功。
原来诸葛恪长期在地方任职,朝中情况复杂,而他又没有陆逊那样的功绩,权力的基础很不稳固。诸葛恪心里清楚,他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且民恶其上,动见瞻观,何时易哉?今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
诸葛恪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废除孙权时期的苛政。诸葛恪“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第二,迁都武昌。当时东吴的都城在建业,是东吴皇室以及江东士族的大本营,诸葛恪想通过迁都摆脱这些集团的束缚,但是却没有成功,反而激化了与他们的矛盾。
第三,兴兵北伐。当年陆逊就是通过夷陵之战,树立自己在东吴的声望,诸葛恪也想通过军事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巩固权力基础。252年,诸葛恪派人侵入曹魏领土,在东兴筑城,挑起战争。曹魏权臣司马师大怒,派司马昭领兵七万攻打东兴。诸葛恪亲率四万军队迎战,结果在东兴之战中大获全胜,杀死魏军上万人。
诸葛恪被加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此时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按理说应该见好就收。可是诸葛恪大概和二叔诸葛亮一样,也有一颗北伐的心,他在东兴之战后,认为魏军不堪一击,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结果这一战惨败,“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班师回朝后,诸葛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反而更加独断专行,将那些在自己出征后被任命的官员一律罢免,“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诸葛恪居然还整顿军队,打算继续北伐,攻打徐州。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宗室集团动手了,在吴主的许可下,孙峻发动政变,杀死了诸葛恪,并诛杀了他的三族。
三国末期东吴朝局中诸葛恪留下了很特殊的一笔,在孙权死后,废帝孙亮继位,诸葛恪作为辅政大臣,在执政初期得到了国内极大支持,队内改革体制,对位取得对曹魏的军事胜利,也就是东兴之战,诸葛恪在东吴的声望打到了鼎盛,但是在新城之败后,诸葛恪一下子就成为了全国公敌,最终被诛杀,诸葛恪从声望的顶点到被杀,前后也就是1年的光景,虽然新城之战,是诸葛恪的一次大败,但是一场战争的胜负还不足以决定诸葛恪的命运,其实诸葛恪的结局是被江东士族遗弃的结果。
诸葛恪的父亲是东吴元勋诸葛瑾,诸葛恪早期在东吴的仕途,混的最出彩的一点就是,平定山越,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可以说东吴一直在和山越这个庞大松散的实力做较量,诸葛恪为自己打下在东吴的基础就是在平定丹阳山上的山越人,本来很多人都不看好诸葛恪能够完成这项任务,但诸葛恪还是有智谋的,可以说他兵不血刃的就制服了对手。
《三国志.诸葛恪传》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籓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於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
诸葛恪做法还是很直接的,也就是断对方的粮,再难缠的对手只要没吃的,也就凶不起来了,果然,最终躲在山里的山越人只能出来归附了,诸葛恪也是安抚接纳,诸葛恪也是因此得到了孙权的看重。在东吴权势最大的陆逊死后,诸葛恪也成为了分化原陆逊职权的五人之一。
《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而到了孙权晚年病重时期,诸葛恪也成为了辅政大臣的人选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诸葛恪不是孙权认为的最佳人选。
《吴书》权寝疾,议所付讬。时朝臣咸皆注意於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徵恪。
孙权是认为诸葛恪刚愎自用,不堪大任的,只是朝臣都推举诸葛恪,孙权当时已经是病重了,早已没有精力去和朝臣们斗了,这是朝臣商量的结果,孙权只能接受,不能反驳,即便孙权晚年曾经打压江东士族,可是眼看就要挂了,一切维稳最重要,所以最终诸葛恪还是成为了辅政大臣。
《建康实录.太组卷》夏四月乙未,帝崩于内殿,遗诏太子太傅诸葛恪与太常滕胤、卫将军孙峻等辅太子亮。
其实按照诸葛恪的出身来说,他是不会得到大多数朝臣们支持的,大家都知道东吴的统治其实是孙氏和江东士族共治,而不是孙家独大的一言堂,江东士族主要是指江东本地的顾陆朱张的四大家族,孙氏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江东士族连根拔起,加上统治江东还需要得到人家的支持,所以孙氏对江东士族只能是既打压也拉拢,而在孙氏和江东士族之间的一股平衡力量就是淮泗集团以及孙权扶持的后?淮泗集团?了。
《三国志.三嗣主传》用集我大皇帝......於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
淮泗集团指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比如周瑜鲁肃等,诸葛恪父子也是这一派系的,淮泗集团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成员来自天南地北,这给孙氏集团早期打天下的时候注入了扩张的基因,也就是孙策那一代,淮泗集团没有江东士族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只要扩张才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可惜原本的淮泗集团功臣宿将很快凋零,孙权接管基业后,虽然前期在拉拢江东士族,当时也是启用了一批年轻俊才的,吕蒙就是代表之一,这一批人虽不是淮泗集团,但是他们在东吴的作用其实是一样,所以个人将其视为后?淮泗集团?。
而且你也可以看到孙权晚年的重要人事任命,也是尽量避开江东士族,分化原陆逊职权的五人是步骘、朱然、全琮、吕岱、诸葛恪,辅政的是诸葛恪、滕胤、孙峻,孙峻是宗室,其他人也不是江东士族出身,孙权制造了压制江东士族的局面,也是想要让自己的后人能够相对平稳的接管江山。
如果从这个大环境看的话,诸葛恪是很难得到江东士族支持的,那么就应该没有什么?朝臣咸皆注意於恪?,个人觉得当时诸葛恪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除了他原本就有政治资本外,诸葛恪很有可能在孙权死前就私下和江东士族打成了默契,形成了利益交换。
诸葛恪想要成为第一辅政大臣,而江东士族必然是希望在新君继位后,在原有的利益基础上再扩大权益,这一点在孙亮继位后也是体现出来了。
《三国志.诸葛恪传》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建康实录.废帝卷》恪始为政,罢视听,息校官,原逋债,除关税,崇恩泽,远近欢悦,每一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面。
记载中都提到了诸葛恪在执政初期,?罢视听,息校官?,就是废除了孙权时期对江东士族的监视控制,而且还减免赋税,这都是极大程度的扩大了江东士族的权益,单纯的看,这是诸葛恪在讨好士族集团啊,可是无利不起早,诸葛恪能够给予江东士族利益,也是得到了江东士族背后的支持,他也是平稳的当上了东吴的辅政大臣,可以说当时诸葛恪和江东士族是利益共同体,诸葛恪也多少成为了江东士族的一个代表。
而且在诸葛恪上任前,险些被孙弘摆一道。
《三国志.诸葛恪传》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於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
先说明孙弘不是宗室,他想要矫诏除掉诸葛恪,但是被孙峻告发,结果被诸葛恪反杀,这也是能够看出,在孙权死后的那段时间,诸葛恪的确是江东士族和宗室都支持的人,历史的机遇落到了诸葛恪的身上。
所以说诸葛恪在前期执政时能够实现东兴之战的壮举,一次对曹魏的军事胜利,无限的提升了诸葛恪的威望,尤其是,当时曹魏也是经历过政变,司马家掌握了曹魏政权,在司马懿挂了,司马师接管司马氏的时候,在两国都处于权利交替的过度时期,两国爆发了一场战争。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晋书.文帝纪》寻进号都督,统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于东关。二军败绩,坐失侯。
东兴之战其实是诸葛恪主动挑起来的,看重的就是司马师在刚刚掌管政权之初,未必会调集大军和东吴发生战争,毕竟诸葛恪的权利来源是合法的,而且东吴军队最擅长打的就是防守反击,打防守战,可以说东吴还是有实力的,这也是东吴立国之本,再者江东士族也是支持的,此战可以为东吴获取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减弱曹魏的军事压力,这有利于维护江东士族集团的利益,所以说东兴之战吴军才能上下一心。
可是好景不长,在东兴之战后的次年,也就是吴建兴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准备再次北征了,而且还是耗竭国力,集结了20余万众的大规模北伐,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个人觉得,这是诸葛恪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势的一次豪赌。
虽然诸葛恪在东兴之战后声望达到了巅峰,依然有江东士族的支持,可问题是,这种情况必然不会长久,因为诸葛恪在江东也没有足够深厚的根基,只是他暂时能够代表士族集团的利益,所以大家才听从于诸葛恪,那么问题来了,诸葛恪的地位谁可以继承,显然不会是他的后人,同时他随时也可以被士族集团所遗弃,而诸葛恪则奈何不了拥有庞大根基的江东士族。
《三国志.邓艾传》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抱朴子.外篇.吴失》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江东士族掌握着东吴的大量土地人口财富,又拥有私兵,这是孙权活着的时候都无法解决的势力集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江东士族就是东吴的寄生虫,而且是东吴有些依赖的寄生虫,两者只能相互依存,一方始终无法吞噬另一方,那样的话,两者容易共同毁灭。
所以说在这个事实面前,诸葛恪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势,要么是向江东士族妥协,给他们更多的权益,要么是在对外战争中获取足够的资本,显然诸葛恪选择了后者,他选择的时机也不能说不对,一来是趁东兴之战余威尚在,二来是趁司马师忙于稳定内部,无暇顾及东线战事,所以诸葛恪决定豪赌一把,去打东吴曾经4次都未曾攻下的合肥,当然诸葛恪要去攻打的是后来满宠修建的合肥新城。
《三国志.诸葛恪传》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建康实录.废帝卷》既而北伐,众殆人劳。
《三国志.滕胤传》恪将悉众伐魏,胤谏恪曰......今猥以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远主有备。若攻城不克,野略无获,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
可见当时诸葛恪前行北伐是多么的不得人心,说白了就是江东士族极其反对,不支持这场战争,因为即便打下合肥对他们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拿下合肥新城,那么魏吴两国势必会在淮南一线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唯一的外部支援是蜀汉,可是蜀汉北伐大多是徒劳无功,而诸葛恪想要利用江东士族的人力财力去给自己建立功勋,那绝对是不可能,从这个时候起,诸葛恪就已经被江东士族所遗弃了,他们在等待一个时机废掉诸葛恪。
其实就当时的淮南一线情况而言,诸葛恪此次北伐还是很有机会的,因为当时曹魏的军事部署似乎是已经放弃了合肥这个曾经的军事重镇。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
《魏略》及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
诸葛恪的计划是围困合肥新城,伏击曹魏援军,也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可是当时新城的曹魏守军只有3000人,3000对200000,这是巨大的差距,可以说,如果当时诸葛恪手下有曾经东吴的一众猛将,新城旦夕可下,就是损失多少的问题。
而且曹魏是知道诸葛恪北伐的,但是并未提前增兵合肥新城,司马师更是摆出了?卖到?新城的意思。
《晋书.景帝纪》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
司马师在得知新城被围后,并未让各路援军驰援,而是让新城成为掰掉吴军虎牙的一个扳手,可是他不可能不知道城内守军只有3000人,对阵20万,守军是要有多大的决心啊,个人决定,当时司马师当时就是打算用新城3000守军的性命,挫败吴军的锐气,之后在一锤定音。
所以说这是东吴最好的一次机会,可以拿下合肥新城,因为魏军援军短期内不会驰援,可尴尬的是,诸葛恪在新城城下围攻了多月,就是打不下来。
《三国志.诸葛恪传》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魏略》自受敌以来,已九十馀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而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之,条名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持我印绶去以为信。?乃投其印绶以与之。吴人听其辞而不取印绶。不攻。顷之,特还,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其缺为二重。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遂引去。
根据《魏略》的记载,当时诸葛恪围攻新城已经90多天了,魏国援军坐视吴军攻城,可是诸葛恪在合肥新城之下就是毫无进展,即便新城城防坚固,手握20万大军的诸葛恪却拿不下一座孤立无援的城池,而且吴军将士也是不会死心塌地为诸葛恪卖命的,之前就说了,吴军将士大多是江东士族的?私人财产?,自然是不肯卖命攻城,而且吴军军中发发生了疫情,大量将士无法战斗,诸葛恪以为是下面人撒谎。
其实诸葛恪可能猜对了,虽然古代大规模行军,的确是有很大概率发生肆虐军营的疫情,但是你可以去翻看东吴主动进攻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孙权征讨合肥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有疫情发生,之后吴军就退军了,个人观点不排除将士不卖命,故意谎报将士生病情况的事件发生,不然新城魏军只有3000人,吴军若是有战意的话,是可以短期内拿下的。
《三国志.诸葛恪传》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於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恪征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罢更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又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复敕兵严,欲向青、徐。
《建康实录.废帝卷》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因人不堪,密与帝谋诛之。其夜恪精爽不安。
新城之败立刻就败光了之前吴人对诸葛恪的好感,诸葛恪在国内的声望也是急转直下,他班师后开始任用亲信,树立威严,同时还有发兵北伐,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东兴之战前后的诸葛恪完全是两个人,其实说白了就是诸葛恪知道自己战败归国后得不到宗室和江东士族的支持了,自己地位不保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想要保命必然要任用亲信,他在东吴已经是孤家寡人了,连之前保护其上位的孙峻都跳出来密谋诛杀诸葛恪了。
孙峻抓住了诸葛恪被江东士族遗弃的时机,自己趁机扳倒了诸葛恪,而他的权势就更高了,毕竟他是三位辅政大臣之一,诸葛恪最终也是没有悬念的被诛杀,他成为辅政大臣的2年时间,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其背后实质就是江东士族和其是利益共同体时,江东士族可以将诸葛恪捧到巅峰,但是当两者利益向背离时,江东士族毫不犹豫的遗弃了诸葛恪,也注定了诸葛恪悲惨的结局。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东吴权臣,诸葛亮之侄,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喜爱,在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命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孙亮登基受封太傅。击败曹魏国取得东兴大捷,天下震动。从此之后,居功自傲独断专权。
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孙峻瑜吴主孙亮,将诸葛恪诱入宫中诛杀,时年五十一岁。后诸葛恪平反。
诸葛恪死于何处?死于自己死做,诸葛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孙权曾经问诸葛恪,你爹跟你叔,谁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诸葛亮要比诸葛瑾强,但诸葛恪却说:当然是我爹。因为他知道跟谁干,孙权大笑。
这事只能说诸葛恪马屁拍得好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而且这都是诸葛恪小时候的事情,成年以后,诸葛恪做丹阳太守。政绩出色,而此时已经进入三国尾声,在诸葛恪五十岁的时候。正式执掌东吴朝政。成为第一权臣。
吕岱曾对诸葛恪有一番劝诫,遇事多思。诸葛恪道“当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听了后评论说,思两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劝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显然,此时的诸葛恪已经膨胀。诸葛恪最大缺点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愿多想,目无余子,瞧不起任何人。
诸葛亮在给陆逊的信里说诸葛恪“性疏”就在于此。而由于少年成名,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强的人(他也不认为有人比他强)。而且会把这种瞧不起明显的带出来。这就是自恋了,自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谦卑之心,听不得忠言谏言。这样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过早但情商几乎没有增长。政治上幼稚导致他的失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偶然得胜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引发内外不满,也让自己户灭九族。
诸葛恪政治生长环境太优越了,自小就被孙权培养,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刚愎自用,新城一战,完全是侥幸得胜。但他自己却认为他高于司马懿,诸葛亮。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皇帝的御膳一共多少道菜
下一篇: 春秋时期的质子情况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