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大炮无论数量,还是性能都早就超过了康熙时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清军一共拥有7100多门红衣大炮,性能参差不齐。
战争爆发以后,光是广东就新铸造大炮1000多门,鸦片战争档案史料记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各省,新制造红衣大炮5000门。林则徐更是直接购买5000-9000斤级别,西洋大炮200多门。
加上其他渠道购买的西洋大炮,清军拥有的西洋大炮超过400多门,同时,还大批仿造西洋大炮。在《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于一个帝国的没落》一书说道:英军在1841年8月16日的厦门之战发现,清军的76门大炮,很多都是从新加坡走私过来的英国火炮。
同书记载,在1841年10月,镇海一战,英军缴获150门大炮,发现很多火炮很先进,甚至和英国大炮一样。而且清军大炮射程早就超过了康熙时代,鸦片战争档案史料记载,道光21年10月19日,清军32门大炮测试,52发炮弹,有18发命中,6-7华里外靶船。
关天培说过,清军3000斤大炮仅能打击中流,但是关天培也说了前提条件,就是大角,沙角炮台直接有1113丈(3562米),打到中游,射程也已经远超康熙时期红衣大炮了。鸦片战争,清军炮台打不过英军最主要的因素。是英军火炮战列舰威力太大,一个炮台只有十几门炮,英军一群军舰轮番排炮炮击,瞬间就有了百倍的火力优势。鸦片战争很大程度上是英国风帆战列舰的胜利。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军的失败,并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失败。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等那时刚刚发明出来,还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也没有成为当时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几率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开枪后弹头是否射出,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但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也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天气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英军的燧发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清军完全可以利用人数优势来弥补。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弓箭赛过枪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形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很难想象有人会把箭装错。惟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出现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当时的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枪炮跟英军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统一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的强有力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以逸待劳的英军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场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两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包括今辽宁全境和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区)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了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皇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 (据《文史参考》)
说到火器,中国人可以说是西洋人的祖师爷了,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把火药用在武器制造上并应用于实战了。
到了清代,其实也还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轻火器就是火枪。
早期的时候,清廷还是比较重视火器的,这源于自己曾经吃过亏。由于频繁的战争,清廷还利用传教士以及火器专家研制过各种火火炮与南明、准噶尔甚至沙俄作战。
从起名字上看,就可以看出清廷其实挺敬畏火器的,一般都是什么将军。像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等等,其实都在很多战争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客观地说,乾隆往后,大清的火器开始衰微,主要是战争少了,没有了利用价值,虽然仍然有火器在装备部队,但是更新少了,下的功夫少了。
鸦片战争时期,单兵装备上看,清军是以抬枪和鸟枪为主。英国军队以燧发枪为主。如果两下对比的话,那么清军的装备明显在射程精度上弱于燧发枪。
然而,清军抬枪的射击速度则远远超过了英军。
但是账不是这么算的,清军的火器装备达不到人手一支,而英军则不同。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清朝虽然装备一定量的火器,但是一般用于专制部队,比如火器营等等,至于地方部队,其实大多都没有配备,或很少。
还有一点,我们都知道弓箭和大刀长矛与火器相比,劣势明显。但比如弓箭也不是 一点作用都没有,关键在于人多啊。
如果从火炮上看,清军当时的火炮质量非常低,大部分以生铁制造,小部分以黄铜制造。正是由于工艺的不过关,使得火炮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英国火炮在工业流水线制造后,经过机械生产,可以得到更标准的成品。
不过严格地说,鸦片战争中,两军的火器差距,还没有到一定能够决定胜负的时候。只不过一场战争,武器装备只是关键点之一,还包括军队的战术等等。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政治制度,可以说种种差别使得大清最终输掉了鸦片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你知道吗,满族姓氏尊贵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