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以史为鉴 2023-07-05 20:57:31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的逐渐衰落,产生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

中原地区的诸侯争霸是周天子权力的分崩瓦解的象征。诸侯们的相互吞并和战争引起了“恩德治国”的转变。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春秋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771年,诸侯故意让西戎去打周王城,当时的周天子和太子均被杀死。新上任的周平王东迁国都,东周开始,这也正式的标志周王统治权力的衰落。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时期”。

周朝前三百年的沧桑和分封导致了诸侯的兴起,曾经一统天下的大周王朝变成了诸侯面前的摆设。诸侯兴起改革,加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

孔孟引领的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站立主导地位,众诸侯和贵族们推行儒道,提倡“恩德”、“礼仪”。儒家的“仁政”、“王道”、“礼制”使各君王相信,只有德行出众,才能获得贤明的声誉,天子、诸侯、百姓会爱戴这样的人,如此才会拥有统治一个国家的权利。

春秋时期已然开始流行: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失去道德礼仪就会如商纣王一样走向灭亡。此时的中原各国,发生矛盾,不是派大军拼命死攻,而是先由将军进行谈判,士兵被要求不能直接下“死手”,只需要击伤,减少对方战斗力。诸侯各国都在彰显恩德,体现仁义。

礼仪下的真实战争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

楚国与晋国还未交战,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驾驶一辆战车突然冲到晋国军营袭扰示威,摄叔杀一人又生擒一人。晋国大军立刻派兵追击围剿,战车上的乐伯看到车前有一鹿,射杀后把鹿进献给后面的追兵。晋国的鲍癸看见到鹿竟然感叹:乐伯如此有礼,真是君子!下令停止追击。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随后开战,晋国大败,而士兵在撤退时非常匆忙,一辆战车陷进泥坑之中。楚国士兵为了表示“仁义道德”,上前帮忙,还是在技术上进行了指导,把木棍放在轮子下增加摩擦力。

最后,晋国的战车顺利撤退了。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春秋的礼仪缺乏实用性

这时的战争就如同一场戏剧表演。虽然礼仪、仁政可以让各个诸侯得到赞扬,可是这样的战争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非常少,甚至如齐桓公一样还因为“面子”,白白送出大面积的土地。

拥有宏大的声望就如舞台上摇旗呐喊的勇士,台下的观众大声叫好,台上的人更加起劲。当舞蹈谢幕,台下的观众得到了愉悦,台上的舞者得到了满足。

可是回头想一想,这场闹剧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心理的安慰可以抚平伤痛和仇恨,但得不到真正的利益。诸侯逐渐发现,那些“礼崩乐坏”的人反而在“闷头发财”。

战国的实用主义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后世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随着这段时期的历史发展,各个诸侯君王发现,礼遇并不能换来多少实际利益,很多新的君王开始摒弃“礼义廉耻”,开始变的暴虐无常。当一个人坏了规矩,所有人都开始加入这场掠夺的竞争中,他们开始肆意争夺,把之前的“仁义”抛到战马的扬起的尘土之中。

三家分晋的灭族危机

公元前377年,晋国大夫赵襄子不同意智伯的献地要求,引起智伯、韩氏、魏氏共同发兵围攻。赵襄子带领全族守在晋阳,在灭族危机之下,赵人体现了刚毅的坚强,一面死守,一面策反了韩氏、魏氏,三家共同灭智氏,瓜分了土地。公元前304年,赵、韩、魏被无奈的周王朝封候。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作为晋国的大夫,赵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选择了联合其他两氏而彻底消灭智伯,这个过程像极了当时的周朝统治。晋国公已经无法干涉手下大夫们的“拼死”争斗,周天子也一样。各个诸侯国开始用杀戮解决争端的时候,周朝的曾经奉行的“礼仪”荡然无存。

秦国的侧重点

在战国时期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数万人死去,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更是推行“人头”军功制度。武安君在长平杀死赵国士兵45万人,在夺回上党的同时,也让诸侯知道了惹怒秦国的代价。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此时期的谋略、纵横策术开始流行起来,战国的战争相比于春秋时期的表演,而更具有“技术水平”,各个国家开始把移花接木、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离间反间、围魏救赵的计谋纷纷上演,而演出的结果早已没有了欢呼,剩下的只有血淋淋的战场。

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在楚怀王手中获得六百里土地,让楚王派人大骂齐王。楚王知道实情后发兵。结果不但惨败,又丢失了更多的领土。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实用主义带来的疼痛

张仪的行为放在春秋时期,就是罪大恶极的表现,就是引起王道怒火的挑衅。可是秦惠文王面对多得的数百里土地,做梦都会笑醒。张仪继续得到重用,而秦国的实用主义换来了真实的利益。

当诸侯还在信奉礼仪至上的时候,还在顾及恩德的时候,秦国已经在开始应用实用主义。这就仿佛大家都在泼水节开心的泼水时,秦国已经偷偷在人群中浇开水了。

虽然无耻,但是真的很痛。

当礼数成为战争中的笑话,当看到逐渐显露头角的秦国在发展壮大。诸侯们从心底发现了一个秘密:实用主义带来的是真正的强大。诸侯膜拜、百姓欢呼可能会带来荣光,可是那些在用长矛、战车冲锋的秦国士兵正在掠夺自己的土地,那些围攻而来的士兵目的就是毁灭。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原各国已然改变了思想观念。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

春秋和战国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诸侯虽然都在夹缝中求发展,但形式却进行了改变。春秋的“以德服人”深受孔孟之道影响,他们推崇的贤明、顺应天道确实在当时收获了一世英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弱肉强食”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有效率。

当秦国的商鞅提出的人口登记,当秦国的士兵以“人头”当作军功,礼仪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变成了最大的笑话。当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突然醒悟,把每一寸掠夺而来的土地变成秦国的土地,这才是最实用的理念。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的转变,它让秦国走在了崛起的路上,而实用主义也落到了每个秦国百姓、士兵身上,他们信奉着商鞅灌输给他们的思想:种地交税,才能活下去。杀人得军功,才能过的好。

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实用被他誉为人类最需要的知识,而远在万里之外的战国,正在上演着由“礼仪”到“实用”的转变。

历史是大浪淘沙,在纷乱的古代只有土地和百姓、城池和士兵才能带来强大,虽然战国时期诸侯也在口口声声的喊着崇尚恩德,但背后的匕首早已经露出了锋芒。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但不得不说,用人也是“实用主义”的体现。秦国用人从不考虑名声,能骗人的张仪、无德的商鞅、睚眦必报的范雎,只要对秦国有好处,秦王把实用主义一直用到了一统了天下。

春秋到战国的礼崩乐坏,持续了500多年,死了数百万士兵,但对于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战国的华夏子孙真正的明白了:“礼仪”不能丢,但“实用”才至上。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继而诸侯争雄,王室衰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王道坏矣。

礼就是行为规范及其仪式,乐就是配合典礼仪式所具备的与之相应的舞乐。广义的礼就是指一整套社会制度。周礼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严格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其内容极其广泛。礼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国有制,天下土地属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继承权,没有买卖处分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礼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奴隶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礼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分别指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方面的各种规范及其典礼仪式。五礼也就是狭义的礼。

周礼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既能使人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各种规范典则,又能体现当时的时代文明,所以很为周公等人所重视,周公在制礼作乐方面,对後世影响深远。孔子极称赞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夏商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确实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故令处于春秋乱世的孔子极度倾慕。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为,号称“中兴”,实际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矛盾,反而实力更削弱了。周宣王还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诸侯因而不满,“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接下来的周幽王更无君样,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礼乐制度是有周公亲自制定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以及各诸侯所能采用的礼仪。看似公平,稳定。而且本质,还是周王朝按照各诸侯的实力和贡献所进行的一次分赃行为。是由周王朝主导的,各诸侯过无条件服从的。敢于挑战的礼乐制度的,都会遭受周王朝以及其他诸侯过的征伐。这个礼乐制度的维系,还是要周王朝的强权和实力。
在西周,周王朝的实力一直是最牛的,个诸侯国也都服服帖帖,除了北狄和淮夷,无人敢挑战周王朝的权威的。
但是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最终因为“狼来了”玩太多,被诸侯国抛弃,给了犬戎可趁之机。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继任的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的实力大减。
而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实力此消彼长,有了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分账不均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楚国最先不服,提出自己要称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7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