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奠定唐朝基础的战役

众妙之门 2023-07-05 19:26:58

奠定唐朝基础的战役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诸军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此战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太原世家大族李渊集团起兵反隋,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称帝,表明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势力对隋朝统治者的绝望,取而代之;同时,也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抢夺隋末农民战争胜利果实,实现改朝换代的信号。

战争起因

李渊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招集到一万余人。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准备告发,先杀李渊。李渊、李世民则先发制人,伪称王威、高君雅引突厥兵入寇,在晋阳宫杀死这二人,史称“晋阳事变”。晋阳事变是李渊集团公开起兵的开始,然后北联突厥贵族势力,依靠关陇、河东地主集团的力量,宣称尊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传檄郡县,起兵晋阳。

西河郡隋将得知李渊起兵的消息,在城内拒守。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并派太原令温大有参谋军事。西河郡兵微将寡,郡丞高德儒闭门守城。李世民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军队秋毫无犯,士民非常高兴。李建成仅仅用了9天时间便攻下西河,杀死高德儒。

李渊命令开仓赈饥,招募士兵,把军队分为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李世民封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将军府、都督府各置官属,统成了强有力的军事机构,力量更加壮大。七月,李渊命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率军3万,在西突厥兵协助下,向长安进发。

战争评价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五个月时间。总的形势是隋末农民战争打垮了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这是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

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

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屈突通看到隋朝大势已去,开城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秋毫无犯,得到了关中地主阶级支持,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兴唐基础。

战争影响

占领长安后的次年五月,李渊篡隋,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

唐初的浅水原之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

浅水原之战,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的一场战争,是唐朝秦王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因此这场战争的参展方就是唐朝和薛举父子,这一战役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同时夺取了陇西,并且除去了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浅水原之战图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战略,最后将唐朝反败为胜,取得了陇西。之所以会发生这场战役的的背景是在唐政权建立时,隋末的内乱也随着炀帝的逝世而达到了 *** 。宇文化及杨浩为皇帝,率领隋军主力十万多人北上,要回到长安夺取政权。与此同时,洛阳的隋朝立杨侗为帝。杨侗政权设法去拉拢李密,想让他去挡住宇文化及。一向托大的李密果然中了计,与同宇文化及展开激战。因为李密仓促应战,所以被打得溃不成军。

关东连番混战的时候,关中地区虽然仗崤山黄河的天然屏障而没有被波及,但更严重的威胁正从西方逼近。李渊刚刚称帝,当年六月,薛举便亲自率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总管约四万人的兵力前去迎战。于是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便拉开了序幕。战争的结果就是唐朝平定了陇西,消除了西顾的忧患,保全了关中的安全,而薛军以全军覆没而告终结束。

 浅水原之战结果

浅水原之战的参展方是唐朝和薛举父子,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也就是618年六月到十一月,总共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是唐朝的亲王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战役。那么浅水原之战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浅水原之战图

浅水原之战的结果是唐朝李世民一举击败了薛仁杲,除去了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消除了西顾的忧患,同时也保障了关中的安全。那么秦王李世民是怎样反败为胜,他是怎样作战的呢?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等战略,最后反败为胜战胜了浅水原之战。

在武德元年六月的时候,薛举率领军队侵入到安定郡,主力军向高墌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侵袭北地、扶风二郡。在七月的时候,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得了疟疾病倒,于是只能让刘文静和殷开山代替指挥。李世民对他们说:“薛举孤军深入,他们的粮食不多,士兵疲惫,如果他们再来挑战,就不要应战。”。

但是殷开山并没有听此,于是就跟双方激战,结果导致阵亡,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局,将刘文静等人罢官。之后,在八月时候,薛举再战,他们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几天之后,薛举的军队粮食也吃完了,手下的将领纷纷来投降,于是在这时,李世民给了薛仁杲沉重的一击,穷追猛打,最后薛军打败,唐军才得以反败为胜。

浅水原之战评价

浅水原之战是唐朝秦王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最后反败为胜。浅水原之战是发生在唐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之间,李世民率领军队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这以战役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夺取了陇西,同时除去了关中的一大威胁势力。那么对浅水原之战评价如何呢?

李世民画像

浅水原之战,唐朝争取李轨成功,使薛军侧后受到了威胁,李世民再战浅水原,闭垒以待,抓住了有利作战时机,前后夹攻,并乘势追击,使薛兵不得聚,从而获得了胜利。

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了骑兵和步兵这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又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突然袭击,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而此后又趁破竹之势,让骑兵快速突击,歼灭了敌人的老巢。李世明这一套兵法成为后来他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比如后来击刘黑闼、宋金刚、窦建德、刘武周等人,所采用的战术和浅水原之战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利用骑兵突袭敌军的侧背,当占有骑兵优势时还不困难,但如果像浅水原之战那样,唐军在骑兵上完全占了劣势,却仍然能大获全胜,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世民过人的军事才能。所以从李世民作战的成果来看,他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强大的,他的才能是十分卓越的。

李世民竟然用3500人战胜了10万敌军,并一战灭了两王,他究竟是怎么做的?

李世民也就是历史上的唐太宗,他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虽然他是弑兄逼父继位,但是他在位时开创了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天下本来就应该是他的。


李世民虽然是弑兄逼父继位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好的君主的事实,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治国领政方面还有他在军事方面的成熟。所以李世民其实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帝王。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身上自小就和他的兄弟不一样,自幼十分聪慧,并善于观察天下局势,是他劝说父亲李渊反隋这才有了唐朝。



李世民从少年时期就跟随着父亲一起在外征战,收复了唐朝的许多土地,这也为他以后带兵打仗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世民的这场战役是著名的虎牢之战,这场战役堪称李世民征战生涯之最。当时李渊刚刚建立了唐朝,王世充在洛阳建立了郑朝,此外还有兵力强劲的夏王,所以李渊的称帝之路并不顺畅。

为了达到统一中原的目的,李渊选择各个击破的方针,所以李渊首先选择了攻打王世充,领兵的便是李世民。李世民先带了少量兵力,将王世充围困,之后王世充向夏王求救,李世民这时候带领3500名精锐的士兵前去相会夏王,夏王带了10万大军,但是还是被李世民的精壮兵力打败。这场虎牢之战让李世民名声大振,父皇也更加看重他,这是历史上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体现了李世民的聪明才智。

唐朝初年对突厥的战争奠定了大唐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巩固了大唐的统治局面。

贞观初年,中原和南方重归统一,经历割据纷争,人们看到了繁荣的希望。有团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在李世民的心里,也成为大唐的最大威胁,这个威胁就是突厥。 由于隋末战乱,逐步强大的突厥开始侵扰中原地区。颉利可汗掌权实力更强大,他满足于一统草原的想法,妄图灭唐夺天下。公元626年,李世民夺权称帝,颉利可汗认为唐朝不稳,于是突袭长安。

由于唐军主力在外,长安兵力空虚,突厥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调兵遣将,逼迫颉利可汗立白马之盟。暂缓了唐朝的压力,为唐朝恢复争取了时间,李世民认识和颉利的差距,决心雪前耻。

经过恢复,唐朝国力恢复,开始筹划攻破突厥。天平向李世民倾斜,颉利表面统一了草原十八部,而实际上生产力落后,没有唐朝的政治制度维护统治。颉利依靠武力使部落屈服,无法长久统治,各部之间也是纷争不断。贞观三年,草原遭遇旱灾,冬季遇上霜冻,导致牛羊马匹冻死、饿死;突厥内部人心惶惶。李世民认为复仇机会已经到来,调集大军准备击破匈奴。

李世民做了充分的准备,突厥无所隐蔽,突厥可以随时搬迁,如不能歼灭突厥主力,他们会逃窜,撤军之后就会又生。是那样,此次进军没有任何意义。唐朝高层决定多路出击,截断颉利部落的逃窜路线,迫颉利屈服。匈奴内部矛盾重重,唐朝拉拢匈奴为内应,突厥表示归顺唐朝。

剿灭突厥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原汉族王朝彻底铲除游牧的威胁,为中原大地生产奠定的基础。颉利覆灭让草原十八部去除了威胁,他们开始臣服,草原也维持了和平局面。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

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到了高宗时,这种勋官太多太滥,官府不再兑现,加上府兵往往被官宦役使,耽误农忙,因此渐渐失去吸引力,军队战力急剧下降,已无力承担防御外部侵扰的任务,唐朝不得已出资招募士兵戍边。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中央又不断调整结构,逐渐形成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互相配合协调。但后来节度使发展到藩镇,遂形成失控局面。

1.隋灭陈之战

简介: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在安定万内部,解决了北方突厥并吞西梁后,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完成了大一统。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开始近400年动乱局面。

2.三征高句丽

简介:隋炀帝两年时间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军惨败,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征伐时,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也不放回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

性质:扩张之战

影响:三征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耗尽了隋朝的国力,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3.唐灭高句丽之战

简介: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的战争,分为唐太宗时期击败高句丽,并在辽东建立了进攻据点,以及唐高宗时期攻灭高句丽、百济。

性质:重新夺回辽东半岛

影响:灭了存在了七百年的尚武的高句丽,断了朝鲜半岛做大的可能,此后朝鲜半岛一直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能染指辽东。

4.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简介:在隋末大起义时,突厥就经常骚扰内地,而中原各势力基本都是委曲求全,暂时称臣的状态,类似汉朝初期,很是憋屈。在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在高宗时期灭西突厥,解决了边患。

性质:边疆保卫战

影响: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和汉武帝的三大战役跟类似,短期看我们解决了边患,并且夺得了漠北和西域,但是长期来看将汉人从五胡乱华以来萎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出了天可汗和万邦来朝。

5.怛罗斯之战

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场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唐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但是最终失败的战争,不过战争结束后对双方实控区影响不大。

性质:两大帝国的碰撞

影响:怛罗斯之战和此后的安史之乱导致中亚倒向阿拉伯帝国,中亚和西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其次是造纸术的西传,因为唐朝很多造纸工匠被俘虏,导致造纸术开始在中亚,西方传播开来。

6.安史之乱和睢阳之战

简介:唐朝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的对抗中央的战争,是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军队成为私军的结果;睢阳之战也叫睢阳保卫战,张巡领导七千的士兵坚守睢阳,抵挡了安庆绪(安禄山儿子)派出的十七万大军,守了十个月,前后四百战,杀敌12万,为唐朝反攻争取了时间(争取了时间来从江南收取大量的赋税支撑战争和郭子仪夺回二京再造大唐奠定基础)

性质:内乱

影响:安史之乱使得大唐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唐由盛转衰,而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9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