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
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造了一个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生前不立太子,把遗书藏在金銮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到他死后才能揭晓答案,这样就减少了太子之争。真相真的有如此简单吗?这完全都是扯淡。
首先从雍正所谓的秘密立储开始说。乾隆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其实那是秃子头上的屎壳螂,只要不是眼瞎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有野史秘传,康熙之所以能够看中雍正,其实就是和朱棣一样,观望的是皇孙。乾隆占了这么多先天性的优势,其他皇子还有与他抗衡的资本吗?
这种早就内定了的潜规则,还能谈得上秘密立储吗?同样是儿子,乾隆早早就被封为了亲王,而且受到重点培养。还让他自己拉了一帮人,为他以后的接班打下丰富的人事基础。其他皇子敢这样做吗?从这一点来看。所谓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压根就不存在。
别说是复杂而又阴险的皇家了,就是一个地主老财家,老爷子想把继承权指定给某个儿子,有那么容易吗?曾经有部电视剧叫白银谷,里面几个儿子为了继承家业争权夺利,斗得也是你死我活。而作为帝王之家,比那些大门大户的地主家要险恶多了。李世民能够制造出玄武门事变,老爹立的太子有用吗?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少太子被人弄死了?老皇帝就是活着的时候,不一样无能为力吗?
更不要说一个死人躺在那里,靠几个字儿就能够让下面的人听话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就算今天,法律制度那么健全,某位明星死后,不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吗?这点来看,秘密立储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其实宋朝之后,皇权和太子的地位就基本上已经平稳了下来。不再像唐朝那样,动不动就太子造反,能够直接威胁皇权。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皇权越来越集中,太子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一个职业。如果太子工作做得太好,受到众多同事的赞美,会引来老爸的猜忌之心。如果工作干得一塌糊涂,老爹又会认为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可能被废。所以从宋朝之后,太子就是一个特别危险的职业。明朝的嘉靖,就把太子虐得几乎快疯了。在这种环境下,遗书还能起到作用吗?
之所以说秘密立储是清朝御用文人吹出来的玩意,是因为当时清朝那个大环境,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来指定继承人。上面一个眼色,下面的人就心知肚明了。接班人是谁,你知我知大家知。而且从小就有特殊待遇,哪个不长眼上来争,那只会死得更快。之所以留一个遗书,无非就是搞个形式,走一个过场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既显得符合法律程序,又把潜规则搞成了明规则。御用文人之所以吹捧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告诉世人,皇帝有多聪明,多值得人去崇拜。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而且手段更加强制而已。综上所述,所谓的秘密立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样总结,有人反对吗?
在看清宫剧时,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皇帝将死之际,王公大臣们来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下面,然后在匾后取出老皇帝的诏书,宣布谁是新君,这就是清王朝的秘密立储制度,也是雍正帝的发明。
立储这个烦恼了康熙帝一辈子的事情,雍正帝就这样巧妙的解决了。为什么雍正帝一继位就急急忙忙的秘密立储呢?
一句话,往日血腥的教训。康熙帝在位时,曾两度废立太子,弄得老皇帝心力交瘁,寝食难安。废了太子以后,又出现了九子夺嫡。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皇子有24个,其中九位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分别是:大阿哥胤?、二阿哥胤?、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八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他们各树党羽,党派之间互相倾轧,大案迭起,甚至发生了流血冲突,连康熙帝自己都说:“你们这些逆子,将来我死了以后,会束甲相争,停尸不葬的。”取得最后胜利的雍正继位后,自然要引以为戒。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形势的逼迫。雍正继位后,朝野内外都在怀疑他的正统性,不仅诸位兄弟十分表现得不服气,甚至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相信他是正常继位。王公大臣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的反对派都超过了半数。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不赶紧立下储君,万一发生不测,局势将不可逆转,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人心的稳定。
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与其说是雍正政治才能的体现,还不如说是康熙朝储位斗争的必然产物。
没有储君的混乱
雍正皇帝以前的清代,没有固定的立储制度,所以皇位继承三代都很混乱。
雍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指定继承人,死后皇太极与多尔衮长年争权,给后世史家留下一个个疑案;清太宗皇太极还未立储就暴亡,皇弟多尔衮、皇长子豪格等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最后结果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因为他年仅六岁,不能亲政,仍由宗室辅政,以此消弭可能发生的内战;顺治帝24岁病死,没有来得及建立继承制度,临终在母后的参与下,决定以第三子玄烨为嗣君,理由是他出过天花,不致于因为这个令人恐惧的病症而短寿。
顺治、康熙的生母都不是皇后,他们皆为庶出。这表明清代立储,没有嫡庶,更没有嫡长的慨念,其原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所以有很大的偶然性,令后世无法遵循,容易出乱子。
太子问题曾使康熙朝政治一度陷入危机。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将立储作为国家大事,这是康熙的主观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又迫使他急于立储。
叛乱的三藩气焰甚为嚣张,占领长江以南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吴三桂又打出反满复汉的旗号,引起人心的骚动。康熙采取军事和政治对策,立皇太子,表示清朝按部就班地搞政治建议,以稳定人心,用他的话说是“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派皇子领兵打仗,参加各种祭祀,联络官员,了解民情,这种办法锻炼了皇子,但是有些皇子产生权势欲,以致觊觎太子地位,所以产生皇子结党谋位的严重斗争。康熙的立太子虽在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总体讲是失败的政治举措,是一项败政。
储位斗争的危害
储位斗争扰乱了康熙朝政,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机中。这个斗争前后持续四十余年,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卷入其中,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一些集团垮台了,一些人遭到清洗,以至丧失生命。
党争令人无所适从,造成政治上的混乱,党争者需要经费,与赃官勾结,对人民敲诈勒索,贪污盗窃,大做买卖,巧取豪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康熙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储位斗争削弱了清朝的力量,大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雍正吃一堑,长一智
雍正是从储位斗争中过来的人,深知其害,自身成了当权者后更加体会到它对皇权的危害,对稳定政局的妨碍作用。他从祖先的作法中,认识到储制不立有问题,照搬嫡长制也不行,于是提出秘密立储的方法。
雍正元年八月,他在大内乾清官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把事前书写好的关于储君的谕旨,密封好放置在宫内正中顺治皇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规定等皇帝晏驾,打开逾旨,由被指定的嗣君即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具有立储的作用,而克服公开储君可能出现的弊病。秘密立储,尽管连储君本人在内群臣都不知道是谁,但国本已经确定,人心有归系,国家有新君,不会发生动乱,这同公开立太子的作用没有两样。
密立的太子,因为没有举行正式的仪式,也不知道是谁,皇帝如果发现他不合适,随时改换,遇到的阻力会小得多,影响也小;这样对太子的选择性强,又没有嫡庶的限制,含有选贤的成分,比嫡长制好,也比明立太子好。秘密立储,不会发生储君与皇帝的冲突,诸皇子不知储位属谁,也无攻击目标,不会产生皇子与储君竞争的现象,同时仍可令皇子、皇储从政,不失满洲的传统。
雍正就以这种方法,预定乾隆为储君,及至崩逝,乾隆遵照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密诏即位,没有发生任何继承问题。雍正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秘密立储方法,并且传诸后世,乾隆、嘉庆、道光相继采用这个办法立储,咸丰只有一个儿子无需预立储君,同治、光绪无子,更无这个必要!清代由储制不立,经过实行嫡长制的失败,到确定秘密立储制度,使嗣位制度完善了,它的出现与其说是雍正政治才能的体现,还不如说是康熙朝储位斗争的必然产物。
人是在战场上设立了卓着荣誉,战斗有功替皇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级将领或是临危授命统兵的文官才能具有穿黄马褂的权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穿黄马褂”,主要用来奖赏有功之臣,不拘泥于武官,有时统兵的文官也会得到这种赐予。能够得到黄马褂,就相当于明朝时赢得了免死金牌一样,虽然没有免死的作用,可是万一犯了大罪皇帝还会酌情处理量刑难题,终究家族以前有人为朝中立过奇功。
人是皇帝在举行大规模的出门巡游活动时,全部追随在左右的扈从们,包含御前重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护卫和仆长等人是一定要穿的,这种人是皇帝嫡系部队的核心所属,算得上是皇帝的亲信了,她们佩戴的帽子后面必须插戴孔雀翎,还要配备武器,但是间距皇帝最近的侍者是坚决不容许带刀的,他们所配戴的衣服都是统一由明黄色的丝绸或是纱制成的。
这类早已内定了的内幕,还能谈得上秘密立储吗?一样是儿子,乾隆早早就被封为了亲王,并且遭受重点培养。还让他自己拉了一帮人,为他以后的接任奠定丰富的人事基本。别的皇子敢那样做吗?从这一点看来。所说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压根就不存有。
别说是繁杂而又阴险的皇室了,就是一个地主老财家,老头想把继承权特定给某一孩子,有那么容易吗?以前有部电视剧叫白银谷,里边几个孩子为了继承家业争名夺利,斗得也是鱼死网破。而作为帝王之家,比那些大门大户的地主家要凶险多了。李世民可以制造出玄武门事情,老爸立的太子管用吗?南北朝时期阶段,多少太子被人弄死了?老皇帝便是活着的时候,不一样束手无策吗?
更不要说一个死尸躺在那里,靠几个字儿就能够让下边的人乖巧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即使今日,法律制度那样完善,一位明星死后,不是因为财产继承难题,亲人闹得不可开交吗?这点看来,秘密立储说到底自取其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晋商乔家的后代怎么样了
下一篇: 1927年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