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官场上的常青树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十分频繁,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 我家”。有一个人历五朝八姓十一帝,终不离将、相、三公高位,最后全身而退,成了官场上的“常青树”,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不倒翁”的冯道。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人。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好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割据河北的刘守光把他召至麾下,做了文职官员。刘守光自恃实力雄厚,不断派兵攻城略地。

有一次去攻打定州,冯道以为不妥,直言相谏,惹得刘守光大怒,把他关进大牢,幸得人相救,才化险为夷。他开始琢磨为官之道,渐渐练就了左右逢源的本事,不介入任何政治纷争,不行任何过激之事,不和任何人交恶。从此在官场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刘守光被李存勖击灭后,冯道便投靠李存勖当 了掌书记。李非常欣赏他的文才,当上皇帝之后, 提升他为户部侍郎、翰林院学士。
冯道随军出征,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化。有一个旧时的朋友,想观瞻这位高官的华居,可看到的却是一座破败不堪的茅草庵。朋友感觉奇怪,推门进去一看,更是大吃一惊:靠墙的地方有堆干草,上面放着一床破烂棉被,简直和穷苦百姓的住所没什么差别。
父亲去世后,冯道回家守孝,期满回到京城,已换了明宗李嗣源做皇帝。唐明宗欣赏他的才华,任 他为相。明宗是五代时候少有的明君,而冯道确有 经世治国之才,在这一时期,后唐的政治大有改观。 冯道像 冯道选拔出身寒微却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而对那
些出身高贵的“草包”,无论如何也不重用他们。看到唐明宗安于现状,他委婉地规劝说要居安思危。他十分注重规劝的技巧,说:有一 次随军出征,开始时道路非常艰险,于是非常小心,惟恐出现什么差池,结果平安无事。可到了平坦地带后,放松了警惕,却从马上摔了
下来,差点要了命。接着他话锋一转,说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一定要 居安思危,来不得丝毫懈怠。有一次,明宗得到了一个玉杯,上刻“传 国宝万岁杯”一行字。明宗爱不释手,常常向冯道炫耀。冯道说这算 不上什么宝贝,帝王应有一种无形之宝,那就是仁义。然后又讲了一番大道理,明宗听了很是佩服。
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冯道安居宰相之位。李从珂起兵夺得帝位后,他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不大喜欢处世圆滑的人,让他到地方去做官。
石敬瑭勾结契丹灭了后唐,建立后晋。为稳定政局,又请冯道出 来当了宰相。契丹人对冯道的大名早有耳闻,点名要他前去会谈。 契丹乃虎狼之师,此去凶多吉少,石敬瑭不让他去,但冯道却不以为然。随从的人听说契丹二字,脸色变了,手也发抖,冯道却镇静自如, 写下“道去”两个字,扬长而去,大家看了无不流眼泪。
契丹人见冯道宽厚,也没怎么为难他。得到赏赐,冯道便换成薪 炭。别人感到奇怪,他回答说北方太冷,自己年老体弱,为了过冬, 要早做准备。”见冯道有久留之意,契丹国王倒是受了感动,决定放他 回去。冯道再三请求留下来,契丹国王执意让他回去。冯道在驿馆住了一个月后,慢慢启程,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界。左右随从不解, 冯道说走得再快,也没有契丹人的马快,快逃肯定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大家听了,无不叹服。
出使契丹顺利归来后,石敬瑭更加重用冯道。后晋不设枢密使, 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冯道主持,政务不管大小,石敬瑭都问冯道如何处理。
冯道備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在这个儿皇帝手下当官,可能也觉得 不体面,于是提出退休。石敬瑭不准,连他的奏章也不看,让人告诉他,如果再不上朝,就要亲自去请他,冯道只好再出来任职。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不想再做儿皇帝,于是契丹人两次出兵中原,最终攻人开封,石重贵做了俘虏。契丹军队在中原烧 杀掠夺,引起中原军民大反抗,众将士推举冯道为帅,冯道坚辞不就。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十分可怜,他便变卖财产,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去。
后来冯道又历后汉、后周两朝,均被拜为太师。周世宗显德元年 (954年)因病去世,年73岁。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冯道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谁当权就给谁做帮手。所以不少史家批评他有亏臣节。但冯道处世立志向“圣人”标准看齐,一生勤俭,为人宽厚,不贪色,不贪财,爱护百姓,在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具有这样的品行难能可贵。
五代更替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在黄河流域,叛变农民起义的朱温和沙陀人李克用展开了激烈的争战。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建国号梁,都开封,史称后梁。后梁不断向南北进行掠夺性战争,激起了各地民众的愤恨,农民起义遍及各地,梁政权受到沉重打击,在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战争中渐处劣势,923年被李存勖推翻。当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唐,都洛阳,史称后唐。
后唐不仅占有了后梁的全部国土,而且攻灭前蜀,占有四川之地。 后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国势转衰。936年,占据太原的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取得了契丹人的支持,推翻后唐,称帝于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不久契丹出兵南下,于946年攻陷开封,耶律德光于此称帝,改国号为辽,在中原各地大肆抢掠搜刮,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契丹人无法立足,只好于次年退回北方。占据太原的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称帝,国号汉,后迁都开封,史称后汉。
950年,郭威举兵进入开封,推翻后汉,第二年建国号周,史称后周。在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前,其弟刘崇因与郭威争权产生嫌隙,后以留守太原防备契丹的名义扩充实力。郭威称帝时,刘崇也称帝于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 这是十国当中唯一在北方建立的国家。
下一节:后周太祖郭威 孤儿帝业的开拓者
返回章节首页>>>五代十国 继唐以后又一大分裂时期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出自哪里?原文是不是这样说的啊, “闲谈不议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出自哪里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选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原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这是两个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吧!
静坐常思己过。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错,只有检讨才是成功之母,今天因为方法不对失败了,明天用同一种方法你觉得会成功吗?那跟本就是无效的。所以只有检讨自己,是不是方法用错了?要不要换一种方法再试呢?当然。不断地试不断地试,总会成功的,就像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一样。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天要检讨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再犯。被一块石头绊倒不算什么,怕的是每次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我们管这种人叫 *** 。
第二部分:闲谈莫论人非。圣经上记着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别人论断!”仔细想一想:“你要别人怎样待你,首先你要怎样待人!”成功者称之为宇宙法则,叫“宇宙是圆的!”无论任何东西从原点发射出去的最终还会回到原点。因此,试想一想,你骂了别人,结果就会挨别人的骂,你打了别人,结果也会挨打。如果你想得到尊重,那首先要尊重别人。你想要得到爱,就要先去爱别人!如果整天谈论别人的错误,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在谈论你的错误呢?你不会希望如此吧!
故选 A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出自何处?拜托各位大神
出自《醒世歌》,作者是罗状元,(1504-1564),名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文章大概意思: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近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主要说的是让人们怎样与人为善的道理,好像是有关佛经的,我也不清楚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首诗词的中堂是什么啊
选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原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伦人非 这句话的意思?
经常静静地坐下来思考自己有没有过失,在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讨论别人的缺点或者错误
第二句是:闲谈莫论人非 应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警示言语照吾行,领悟顿醒防阉人。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照你你的话去做,可以避开是非小人。
活得相当轻松明白,足以为戒。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你是怎么看待爱说闲话的人的。
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即:有势则从,无势则去。利丰则聚,利尽则散。
有时间多读《天下无谋之谋秘卷八书》。将社会,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套装共8册)》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 *** 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小人经"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权谋术(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现代作者史半山对这部书加以注释,并附以相应历史典故、人物简介,并加以阐发,既充实了内容,又增强了可读性。
《守弱学(人生胜经)》:世上存在着强弱之分,有强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难道弱者便永远处于弱势,强者便可恒强吗?人的一生为何有时处于强势有时又处于弱势?强弱之势又是如何转化的?著名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便根据西晋名臣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了这一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守弱学》。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情节性、生动性、可读性等特点。
《韬晦书(最具功效的学问)》: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难理解了。
《止学(胜败荣辱书)》: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遭逢厄运,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态,抱怨和逃避是毫无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这本书不仅立足于“解厄”,它更关注人们致厄的根源。晏殊在书中深刻而具体地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提出了解厄当治本的主张。这是晏殊的高明之处,亦是此书的特殊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可谓洞察深邃,入木三分。
《仕经(做官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道人非”这是谁写的
清·金缨《格言联壁》
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毁》)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称为“官场不倒翁”,他是谁?
这人就是冯道,他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被大家称为“十朝元老”。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战乱的时期,在这样战乱的时代中,冯道能够经历这么多个朝代,而且屹立不倒,说明他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虽然有人说他是官场上的不倒翁,摇来摆去,一点立场都没有。也有人骂他是汉奸,没有立场。还有人说是他是软脊梁,没有硬气,而且经历了这么多个朝代,也依然没有什么政绩,几乎没有建树。
但是除了责骂他的声音之外,也有不少表扬的声音。说他在“无为”的道路上,悟出了官场上的一些道理,颇有老子学说的风范。虽然在政绩上没有突出的表现,但是体察民情,是个仁人也是个君子。
其实,冯道这个人能够经历“十朝”,而且还有人对他褒贬不一,就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在这么多个朝代当中,所有的皇上都不是傻子,如果他真的是个脓包,没有一点作用,那么早就被杀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哪里还能够当什么“十朝元老”。
但是这个冯道厉害就厉害在,几乎每经历一个朝代,都能够得到重用。而且虽然频繁地更换“主子”,却不被当做“汉奸”杀掉。
虽然他没有节气,但是也不是个贪官。其实冯道并没有什么背景,祖上就是务农的。并没有见过什么大钱,但是在这么多个朝代当中,他始终洁身自好,并没有过贪污受贿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个人为人正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知道吗,花丝镶嵌工艺的历史与发展
下一篇:
你知道吗,吕不韦是怎样从一个商人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