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十常侍的故事。
十常侍,中国历史上参与皇权内幕夺权的宦官,他们导致东汉末年四分五裂,土崩瓦解,导致东汉末年至三国长达百年战火难以熄灭,多少个家庭变得残缺不全,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这一切皆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宦官们所造成。宦官地位低下,命运悲惨,但就是因为他们与皇权太接近,而又由一个苦命儿变成了凶残的魔鬼,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汉末频繁交替的小皇帝
宦官,是指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帝王们出于满足自身欲望和繁衍子嗣的需求,大量占有女性,并禁锢在后宫中,后宫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包括各种繁杂的事物,许多需要体力的杂役,还有包括对帝王和后妃实施护卫等工作,是女性都难以胜任的,所以后宫便需要许多的男性成员,但又有问题随之出现,男女混杂,特别是在宫廷之中大都是些少男少女,男性清秀可爱,女孩楚楚动人,很容易产生好感,产生爱慕。想避免他们越轨的事情发生,要他们规规矩矩在宫廷做事,这无疑就是一很大难题。
宦官当权
帝王们为了保证后世血统的纯正,但因后宫嫔妃之多,他们又无法杜绝这些男性染指宫中女性,或是无法杜绝这些嫔妃勾引这些男性。于是帝王们便产生了在后宫里役使阉割男子的想法。这是对于人性是极大的侮辱,现在看来简直是惨无人伦。而在当时那个吃人的年代,人们却就能默默的忍受,并形成了制度,形成了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阉人出现得很早,甲骨文中就曾经记载商王武丁将羌人战俘阉割用来祭祀,不知什么人想起来了将他们充入后宫当作宦官,所以,在中国可能商代就开始有了宦官了,自此一直到清朝灭亡,一直都还保留着太监。
人心惶惶的皇权
“太监”一词其实是出现在隋唐时期,大概是“宦官”一词被人们称呼久了,感觉上不太雅了,本来中国人对宦官的印象就很不好,好像总会把他们与娼妓并为一谈,后来便改为“太监”,太监应该是宦官中有职位的宦官,是很尊敬的称谓。现在看来,叫“太监”还不如叫“宦官”好听呢。但只是人们对于这种职业的厌恶之深罢了。就像“妓女”一样,后来人们管“妓女”称为是“小姐”而“小姐”可是过去有钱人家女孩子的称呼,可现在一再有人叫某某女士小姐的话,她一定会骂人的。所以在人们心中不光彩的,有忌讳的事物改叫什么都不好使,因为人们厌恶,所以怎么改称呼都不好听。
宦官乱政,百官不宁
再说这个宦官,最早我们知道他们来源于战俘,还有一部分来自穷苦百姓的孩子,他们家里太穷,养不起了,或许孩子太多,在家里也养不活,卖了,送人,还有一部分是人贩子拐骗儿童,阉割后卖入宫廷。还有的是皇帝看中后强行阉割的。
唐朝安史之乱,就有这么一这个事例,安禄山有个贴身的随从,小孩不大,叫李猪儿。生的眉清目秀,又聪明伶俐,安禄山就特别喜欢他,也不知道这安禄山是否有同性恋的性癖好,便把李猪儿强行阉割了,留在了身边,李猪儿因此还差点丧命。过去阉割人的手术,风险很大,成活率很少,死人是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的,因此李猪儿对安禄山怀恨至极,最后暗杀了安禄山,并且安禄山死的很惨。据说当时没死,肠子都出来了。
这一次就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被阉割后的这些男人,还包括有些战俘在内的那些人,他们还都是男人,虽然被阉割,但除了不能生育和某些部位有些小变化以外,但他们还是正常人,他们们也有思维,也有男人的血性、力量。
宦官乱政,百官不宁
春秋时,晋国的寺人披就是被阉割的人,可他行动迅捷,射术精湛,曾经两度被派去执行刺杀公子重耳的任务,是个勇猛的武士,可见,被阉割的男子也一样完成正常男人的工作。
在后宫,他们与皇帝的亲密接触,所以他们的势力也会随着日益膨胀,从“指鹿为马”的赵高,到专权乱政的张让,再有就是“残害忠良”的魏忠贤,无一不是祸国殃民的大奸大恶之徒,他们得意于近与皇权的优越,但又反噬皇权。游刃于皇帝与大臣之间,草菅人命,无恶不作,并唆使皇帝滥杀忠良。
在唐朝,太监还拥有制度化的权利,他们控制了国家 最精锐的部队“神策军”,他们可以随便废立皇帝,并且有好几个皇帝被太监杀害。大太监李辅不但当上了宰相,还当着唐肃宗的面,诛杀了皇后,皇帝也因此惊惧而亡,唐文宗“甘露之变”后,完全被太监控制,他曾经哀叹自己的地位远不如汉献帝,汉献帝被挟持权臣,而他却受制于家奴,情形更加不堪。
虽然明清两代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为防止宦官干政,制定了严酷的法规,后来却大多不被认真执行,因为做作为“孤家寡人”的皇帝看似至高无上,其实内心孤独,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真正能信任的只有那些从小到大和他生活在一块,与他们终日相伴的宦官。因此皇帝需要依靠宦官监视百官,通过他们掌控朝政,明朝的东厂便是监视百官动向的特务机构,一时间,只闹得百官坐卧不宁,人心惶惶。
虽然,宦官作为一个整体,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消极的,但他们中间也涌现出了许多的伟大人物,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忍辱负重写下了光耀千秋的《史记》使后世的中国人拥有了清晰的历史记忆,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郑和利用它有皇帝的特殊关系,而得到巨大的物资支持,实现了下西洋的伟业,完成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
十常侍之乱
东汉末年,汉灵帝倚信张让等十常侍,任其专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长子刘辩继立为帝,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于是外戚同宦官的斗争又重新激烈起来。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为了一举杀尽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董卓还没有赶到,何进已为宦官所诱杀,官僚世族袁绍等又大杀宦宫。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至此最终结束。但身拥强兵、骄纵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从此,皇帝被挟制于强臣之手,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
背景
十常侍指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他们玩汉灵帝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郎中张钧在给汉灵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跟着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们的父兄、子弟、亲戚、宾客放到各州郡,独占财利,侵夺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所以图谋不轨,聚积成为盗贼。应该杀了十常侍,把他们的脑袋悬挂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请罪。再派使者布告天下,这样可以不须用兵,而大寇自会消散。”
过程
何进专权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得病,灵帝有皇子刘辩和刘协两人,汉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于是在病重之际,把刘协托付给西园军首领宦官蹇硕。
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在南宫嘉德殿逝世。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进要与他商议事情,何进即刻乘车前往。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率军进驻各郡国在京城的官邸,声称有病,不再进宫。
四月十三日,何进拥皇子刘辩即帝位,是为汉少帝。当时刘辩年仅十四岁。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 实权落在何进手中。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怨恨蹇硕想谋害自己,暗中计划欲将他杀死。中军校尉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何进因袁氏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绍与其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又为天下豪杰所拥戴,因此相信并任用他们。又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何颙被任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蹇硕心里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灵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愤恨,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票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进举兵包围了票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六月初七,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从此以后,何进一家失去民心。
谋诛宦官
袁绍向何进建议说:“从前窦武他们想要消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害,只是因为消息泄露。五营兵士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势,而窦氏反而利用他们,所以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兄弟同时统帅禁军劲族,部下将领官吏都是俊杰名士,乐于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这是天赐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后世,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但何太后不答应,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条汉朝的传统制度,不能废掉。何况先帝刚刚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齐地与士人相对共事呢!”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思,打算暂且诛杀最跋扈的宦官。袁绍认为宦官最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诏命都由他们来回传递,现在如果不彻底除掉,将来一定会有后患。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消灭宦官,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又说:“大将军擅自杀害左右近臣,专权独断,削弱国家。”何太后心中疑虑,认为他们的话有理。何进新近掌握重权,但他一向对宦官们既尊敬又畏惧,虽然羡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当机立断,因此事情拖下来,久久不能决定。
招揽外军
袁绍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都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以此来威胁何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一计划。主簿陈琳劝阻说:“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何进不听。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何进的僚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这些行动都以消灭宦官作为口号。
董卓这边接到何进召他进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发。同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暂且与宦官们和解。”董卓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诏命,一直进军到河南。种邵迎接尉劳他的军队,并劝令他退军。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发生变动,命部下用武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用皇帝的名义叱责他们,士兵都害怕地散开。于是种邵上前当面责问董卓,董卓理屈辞穷,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
宦官反击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便威胁他说:“矛盾已经形成,行动迹象已经显露,将军还想等待什么,而不早作决断?事情拖得太久会发生变化,就要重演窦武被害的惨剧了!”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有不经请示就逮捕或处死罪犯的权力。又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命属下的方略武吏去侦察宦官动静,又催促董卓等人,让他们派驿使紧急上奏,在奏章上声称要进军到平乐观。于是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亲信的人守在宫中。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只是由于厌恨你们。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不许。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
何进的密谋因时间太长,泄露了不少。宦官们感到恐惧,想改变局势。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请求说:“我现在犯下罪责,理应全家回到家乡。想到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我愿再入宫侍候一次,得以暂时见到太后,趋承颜色,然后退到沟壑,死也没有遗恨了!”这位儿媳向母亲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又入宫向何太后说情。于是何太后下诏,让诸常侍全都重新入宫服侍。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入长乐宫,奏告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中常侍。
张让、段珪等商议说:“大将军何进自称有病,不参加先帝的丧礼,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宫,这是什么意图?难道窦武事件竟要重演吗?”派人去窃听何进兄妹的谈话,获知全部谈话内容。于是率领自己的党羽数十人,手持武器,偷偷从侧门进去,埋伏在殿门下。等何进出来,就假传太后的旨意召他。
何进入宫,坐在省。于是张让等人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单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经跟太后生气,几乎废黜太后,我们流着泪进行解救,各人都献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使先帝缓和下来,只是要托身于你的门下罢了。如今你竟想把我们杀死灭族,不也太过分了吗!”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出剑来,在喜德殿前杀死何进。张让、段珪等写下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觉得可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破宫杀宦
何进部下的军官吴匡、张璋在皇宫外,听到何进被杀害,打算率军入宫,但宫门已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等共同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中黄门等则手持武器,防住宫门。适逢黄昏,袁术于是纵火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到后宫禀告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谋反,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门。”他们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仰头斥责段,段惊恐害怕,于是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窗口跳下,得以幸免。袁绍与他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把他们处斩。袁绍与何苗等率兵驻扎在朱誉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吴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且怀疑他与宦官有勾结,于是号令军中说:“杀死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何进部下都流着泪说:“愿拼死为大将军报仇!”于是吴匡就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杀何苗,把他的尸体扔在宫苑里。于是袁绍关上北宫门,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有人因为未长胡须而被误杀。袁绍乘势率军进攻,扫荡宫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门屋,向宫内冲击。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刘辩、刘协等数十人步行出门。夜里,到达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没有随身带上,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而且说:“你们如今还不快死,我就要来杀你们!”于是用手中的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又惊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刘辩叩头辞别说:“我们死了,请陛下自己保重!”于是投河而死。
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影响
十常侍之乱中,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从凉州而来的军阀董卓率先一步找到刘辩与刘协,并起了废立之意。昭宁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刘辩改立刘协为帝,不久又弑杀刘辩与何太后,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纷纷逃离洛阳,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各路诸侯并起,汉王朝名存实亡。
评价
《后汉书》:“自古丧大业绝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至于衅起宦夫,其略犹或可言。何者?刑余之丑,理谢全生,声荣无辉于门阀,肌肤莫传于来体,推情未鉴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渐染朝事,颇识典物,故少主凭谨旧之庸,女君资出内之命,顾访无猜惮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于暴横而已。然莫邪并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视听,盖亦有其理焉。诈利既滋,朋徒日广,直臣抗议,必漏先言之间,至戚发愤,方启专夺之隙,斯忠贤所以智屈,社稷故其为墟。《易》曰:‘履霜坚冰至。’云所从来久矣。今迹其所以,亦岂一朝一夕哉!“
何进应该算是汉朝四百年除曹操外,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外戚。他因为妹妹受到的皇帝的宠爱而平步青云,历任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时,拜为大将军,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但是,他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在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原本已经凭借军政的优势稳操胜券,却意外死在了宦官发动的刺杀行动中。其原因大致如下:
何进是典型的谋事不密,反遭其厄。何进太过于轻视宦官的力量,特别是在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后。何进以为胜券在握,就想以相对和缓的方式更完美地解决问题。何进当时囿于何太后不同意见,左右为难,在掌握绝对优势后,就想既消灭宦官集团又维护好和太后的尊严,希望两全其美。这样以至于谋划的时间过长,计划已经泄露给了宦官集团。这样,何进就失去了先机。
何进最大的的败招就是没有及时收回禁宫内部的兵权。作为大将军,他是当时汉朝最高武装部队执行长官,仅仅次于皇帝。按照当时兵力分布安排,他完全可以把宦官集团掌握的军队收回,由卫尉或者大将军府兵换防。只要禁军在自己的手中,张让等十几个人的武装伏击很容易就会被瓦解。而且,十常侍所获得的权力实际上都是不符合国家正常行政规范的,属于皇权直接授予的特殊恩典。何进完全可以以国家的名义收回他们掌握的全部权力。如此一来,宦官集团也就算是瓦解了。
何进与宦官张让是姻亲关系,何太后的妹妹是张让的儿媳,与这样的门第结亲本来就是昏招。而且何进引董卓入京,是开启三国乱世的罪魁祸首。探究起来,就是因为何进没有看清董卓的狼子野心。再加上各位答友多次提及的何进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这些共同的因素造成了何进的死。何进死后,袁绍等人借此机会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杀光。事实上,这场行动的原本领导人就应该是何进,如果何进不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而被杀,很有可能会成为霍光一样的权臣,东汉王朝也可能会继续苟延残喘。
曹操痛恨宦官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经历两方面来讲:
一.造成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原因,因饥荒致使民不聊生,进一步导致了黄巾起义,加上连年各种军阀的混战,皇权衰弱但根源还是在于统治阶层内部。
东汉统治阶层分为三股势力:1、宦官势力。2 士族势力。3 外戚势力。这三种势力互相倾轧 互相牵制 互相斗争,呈此消彼长 你死我活的激烈的焦灼状态。
当时势力强大 左右朝政的是宦官势力,我们知道的"十常侍"就是宦官集团的核心代表。他们架空皇帝,一手遮天,蛮横跋扈 作恶多端。顺其昌 逆其亡。严重地侵蚀破坏了外戚势力和士大夫的势力。
外戚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大将军何进,他不满太监把持朝政已久,联合了士族集团的一些人想要铲除宦官势力。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是何进手下的心腹马仔。由于何进轻敌冒进,被十常侍设计杀死。
亲眼见到何进血淋淋的人头,对年轻的曹操和袁绍刺激很大,他俩都属于士族集团。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是正经根正苗红士大夫阶层,曹操出身虽然没有袁绍高,又随了太监祖父的姓,但他父亲曹嵩也是在朝廷做官多年,官至太尉,也位例三公。所以曹操不能算是"宦官之后",而属于士大夫集团。何进之死更加强了曹操和袁绍等士族集团的有为青年子弟翦除宦官势力的决心。虽然后来曹操与袁绍为争天下 势不两立,但他俩在消灭宦官势力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二,从曹操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上来讲,他自幼聪明好动,鬼点子也多。曹操的老师早就看出来这小子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与袁绍 袁术等袁氏高干子弟一起长大,耳濡目染也对宦官势力深恶痛绝。想必童年小伙伴中袁氏兄弟也有可能拿曹操的爷爷是太监这事开玩笑。所以他从心理上就想与宦官集团做彻底的切割与决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