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贞观时期最有名的宰相,他和唐太宗之间留下很多明君贤相的佳话。但两人之间也出现过两次信任危机,一次房玄龄差点送了命,一次因为一个女人的保护才得善终。
房玄龄是太原起兵后才加入秦王府的,尽管他和李世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他积极为李世民的将来做准备,在人们的意识中,他还算不上秦王集团的嫡系。这种观念在玄武门之变前夕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德后期,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升级。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让老皇帝李渊把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离京城,还下令,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回京。但是,当李世民决定动手时,急需房玄龄这样的文臣谋划。于是,李世民暗中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找到房玄龄,让他回京。
房玄龄是个胆小的人,没有皇帝的命令,他真的不敢回去。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空手而归。
对这个结果,李世民很生气。莫非房玄龄要临阵倒戈?不然为什么不听话了?毕竟不是嫡系人马,现在又不在身边,李世民对房玄龄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他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让他再去找房玄龄。他还告诉尉迟敬德,这次如果房玄龄还不回来,马上杀了他。
房玄龄乖乖回来了,并积极参与谋划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了皇帝论功行赏时,房玄龄排在第一梯队,这让曾经有战功的李神通很不服气。他质问李世民,自己从太原起兵到现在一直是忠实的追随者,而且战功赫赫,为什么功劳在房玄龄之后?李世民回答,别人打了胜仗忙着抢金银珠宝,房玄龄先去搜集当地的文书、户籍,房玄龄就是他的萧何。
李神通无话可说。看了,一场玄武门之变拉近了李世民和房玄龄的距离。但李世民骨子里对房玄龄还是有信任危机。
第二次信任危机出现在长孙皇后临死前。史书没有记载房玄龄这次遭遇信任危机的原因,只说他遭李世民谴责,回家面壁思过。
这时候的皇宫里,长孙皇后已经走到人生的最后时刻。临终前,这个贤惠的女人还不忘嘱咐唐太宗:房玄龄屡出奇谋秘计,又在您身边这么久,一直小心谨慎,不该说的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如果不犯大错,请不要抛弃他。
长孙皇后临终前一共交代了三件事,房玄龄是其中之一。因为有这个贤惠女人的保护,李世民后来对房玄龄再也没有怀疑过。出征辽东时,有人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听都不听,立刻让人砍了告密的人,还痛斥房玄龄对自己太没信心。李世民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告诉房玄龄,自己对他绝对信任。
房玄龄用自己谨慎的处事方式,化解了两次信任危机,虽然第二次长孙皇后的帮助,但帮助也是有前提的,长孙皇后看重的正是房玄龄的谨慎。从此君明臣贤,两个人一起在历史上成就了各自的名声。
在历史上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是一对兄妹,他们俩作为唐太宗最重要的人登台于武德年间。长孙皇后自然是李世民的老婆,在政治危机和生活关照上,都带给李世民最大的安全感,可以说那个时候长孙皇后是最具有贤妻良母姿态的女性政治家,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也被传为当时的美谈。另外的长孙无忌也是当时的政治高手,在玄武门事变还有军事制度改革上面都带给李世民良好的方向引导,可以说是当时不可或缺的智囊团。按理来说,这对兄妹在李世民身边是最佳拍档,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应该能够在李世民身边获得足够多的权力和地位。 奇怪的遗言 但可惜的是在历史记载中,长孙皇后曾经留下过遗言,那就是她用自己的死亡为代价告诉李世民,千万不要让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成为帝国的宰相。这件事情在历史书上面有多种说法,但总的来说长孙皇后似乎在临终之前不希望让自己的哥哥参与政坛。要知道当初长孙无忌的政治才能早就在玄武门事变中已经被展露了出来,而且他的聪明才智与房玄龄杜如晦比较起来丝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亲国戚,是自己人,李世民原本打算让他充当自己谋士集团里面最重要的人物,但没想到长孙皇后居然以死相逼,不让长孙无忌进入到真正的权力中心。 在贞观之治的历史记载中,当年李世民还觉得长孙皇后已经彻底糊涂了,所以还想拒绝,但是长孙皇后甚至在临终之前还用严厉的语气与李世民对话,强烈建议不要让她哥哥进入到政权里面,眼看着长孙皇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李世民迫于无奈,只能放弃了自己这个左右手,使得在后来长孙无忌长达4年的时间里面再也没有参与政治,一直等到李世民去世。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这么厉害的一个长孙无忌,而且还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为什么长孙皇后一定要让李世民罢免长孙无忌的权利呢?他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无辜的长孙无忌 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想不透,有的人还甚至认为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两人有矛盾,就好像他们的大哥长孙安业一样,但其实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长孙无忌他们兄妹俩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双方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都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人,两人不可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说长孙皇后这么做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帮助她的哥哥。但是如果去掉这个大前提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长孙皇后不让自己的哥哥参与朝政,意味着让他的政治生命提前终结,这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生命的丧失,似乎这样对长孙无忌有些不太公平。 另有玄机 后来在研究唐书新说里面的注解时,突然发现,原来长孙皇后之所以那样对长孙无忌,其实是另有原因,正如贞观之治长孙皇后临终之前所说的话,任何一个拥有权力的人都会迷失初心,他站在最高位置的时候,要么会惹得皇帝的猜忌,那么会惹得周围大臣的忌妒,在这样高的位置上他的下场注定不会太好,要么是他变成了坏人,要么是他被当做坏人给处理掉了。其实对比一下后来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去世以后,果不其然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大牛人,他不仅掌握了太子的废立,而且还成为了挟持皇帝的最强大的文官集团老大,例如后来李治就与他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甚至差一点被他都给拉下马了。如果我们真的开启了上帝历史视角的话,就会发现长孙无忌后来果不其然变成了一个恶棍,他差点还颠覆了李唐王朝的天下。 两全的办法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长孙皇后当年的举动,其实就是为了保护大唐江山,也是为了保护长孙无忌这个亲爱的哥哥。因为她非常清楚长孙无忌的性格,长孙无忌是一个拥有极强政治欲望的人,虽然他聪明透顶,但是他的忠心仅对于皇帝而言,一旦遇到其他的人的话,他的忠心将会荡然无存,李世民在的时候他会非常老实,李世民不在了,他会拉帮结派对付新的皇帝,甚至还会排除其他才能与他一样的人,包括房玄龄杜如晦。例如当年魏征出山的时候,遭到最大的阻力就是长孙无忌的进攻,他一开始主张杀死魏征,到后来清君侧的时候,都要反咬一口,说魏征要造反,可见长孙无忌这个人,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人品似乎呈现出两种极端相反的属性。 所以说长孙皇后对他这个哥哥实在是太了解了,一旦他掌握了很多的权力后就会变得越来越狂暴,这样的狂暴不仅会有可能威胁到大唐帝国的江山,也有可能会使得长孙无忌踏上一条政治上的不归路。而且长孙皇后在当年玄武门事变前后,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政治事变的恐怖,从最开始她拿着一把宝剑要陪自己的丈夫一起殉情,到后来她亲手送走了唐高祖李渊的那些妃子,她亲眼看到了政治的残酷性,也感受到了一个人在巨大的政治权力面前变成坏人的案例。所以她不希望长孙无忌再踏上这条不归之路,她也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够永远的保住江山。 结语 因此当初长孙无忌不进入政坛是对他最好的选择,也是对大唐帝国最好的选择,但可惜的是长孙皇后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哥哥的野心,他是一个如此骄傲的人,而且他的智慧也不比杜如晦等人差,因此在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不给他权力的时候,他开始在后来搞风搞雨,想尽办法惹得朝廷内部发生动乱,甚至还对房玄龄下手,连续的动荡之中他终于抓到了机会立李治为太子,然后自己成就了政治梦想。但可惜的是,长孙无忌的下场非常的凄惨,被武则天和李治来了一个大杂烩,身败名裂家族满门抄斩,长孙皇后当年的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或许在长孙无忌临终之前还会回想起他妹妹所说的话,但已经来不及了。
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的故事:房玄龄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吗,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房玄龄与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 。他们两人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资治通鉴》记录了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三次停职的故事。一次在贞观二十年(646),房玄龄因为小错被勒令停职回家反省。为此禇遂良上书劝谏:“房玄龄从隋末李家太原起兵就跟随陛下,特别是武德末年玄武门政变时参与决策,贞观初年选用贤能建立贞观政治格局,若论臣下勤勉,房玄龄应推第一。
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他有谋反等重罪,是不应该遗弃的。就算他年老体衰,也只能劝说他退休养老,按礼请退;不能因为些许小过失,就屏弃元勋老臣。”李世民听了,立即召房玄龄入宫议事。
没多久,房玄龄再次犯错“避位”回家,这一回还是没有记载是什么错,但进程很微妙。史书上只说,过了一阵,皇上驾幸芙蓉园,房玄龄得到消息,立即命令子弟洒扫门庭,因为他知道皇上会驾临房家。果然,皇上李世民给自己找一台阶,“顺路”来到房家,然后“顺便”带着房玄龄一起回到宫中。
在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病故时,综述长孙氏品德事迹时,《资治通鉴》提到有一次房玄龄因为受到批评停职回家。长孙皇后知道了,对李世民说:“玄岭事奉陛下已经很久,严谨小心;朝廷机密,从未泄露。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据史书记载,房玄龄实在是一极小心谨慎之人。
儿子房遗爱娶了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他深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皇帝授予“太子少师”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推出权力中枢,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批准,而且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请求不已,没有办法他只好接受任命。作为宰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声望的意义多于实际的意义,但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还是没有敢前去接受这样的礼遇,他返回了。因此,房玄龄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认为他有谦让的美德。
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的故事为您介绍到这里。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为他生下了长乐公主: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长孙皇后是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皇后。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一生极尽荣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