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白居易的朋友、大唐宰相上朝途中被杀,谁才是这起命案的主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几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走在幽暗冷清的长安街上。这时埋伏在暗处的一股刺客上前杀死了轿中人,割去他的头颅而去。巡夜人听到动静,提着灯笼前去查看,只见前面躺着一具无头尸身,身穿宰相官袍,脖子断口处还在汩汩地流淌着鲜血,在地上蜿蜒流淌……
武元衡,字伯苍,他太爷爷是武则天的族弟。武元衡进士出身,有才能,受唐德宗赏识,仕途亨达,担任过御史中丞。武元衡曾经在延英殿议事,离开时,唐德宗目送他说:“真的是当宰相的料!”。
唐顺宗即位后,当政的大臣王叔文招揽武元衡入党,武元衡不答应。因此武元衡与王叔文不和,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太子的侍从和顾问),正好赶上册封李纯为皇太子,武元衡担任司仪,所以得以被李纯认识。
唐顺宗当了一年的皇帝就去见了祖宗,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英明刚毅,心怀中兴之志,任用贤能。李纯知道武元衡刚正有才能,对他格外提拔,不久就任命武元衡为门下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管户部,对他的厚遇超过其他宰相。
当时藩镇割据,各节度使目无王法,骄横专制,不纳贡,不朝见,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反叛。浙西节度使李锜请求入京朝见,然后又装病不出,拖延期限,观察朝廷的态度。
唐宪宗问宰相郑絪,郑絪建议让李锜自随其便。武元衡则认为不能让奸臣恣意妄为,损害天子威严。唐宪宗认为武元衡说的有道理,于是派人催李锜进京。李锜黔驴技穷,起兵反叛,随即被朝廷镇压下去。
当时,蜀地叛乱刚刚平定,节度使高崇文不知道如何安抚治理,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唐宪宗任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依旧兼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去治理蜀地。武元衡在蜀地为政宽简,三年之后,蜀地大治。
后来唐宪宗召武元衡入京为官,主持国政。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多次在唐宪宗面前争辩,而唯独武元衡保持公正,不偏不倚,被唐宪宗称赞为忠厚的长辈。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唐宪宗有意解决困扰朝廷百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委任武元衡掌管军事,讨伐叛军。朝廷平叛的行动,引起了和吴元济勾结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恐惧。
此前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谋反,唐宪宗派大军征讨不胜,于是继续用兵。王承宗恐惧,请求归降,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为王承宗求情,于是唐宪宗便宽赦了王承宗。王承宗虽然向朝廷表示归顺,但他依旧怀有二心,见朝廷讨伐吴元济,他深知吴元济被灭,那么朝廷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自己就更加难以对抗朝廷。
王承宗为吴元济求情,上书给唐宪宗请求赦免吴元济的罪行。同时,王承宗也派使者去劝说武元衡赦免吴元济。王承宗的使者对武元衡傲慢无礼,惹得武元衡怒骂,被赶了出去。王承宗为此怨恨武元衡,多次上书诋毁他。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武元衡乘着轿子去上早朝。街上寂寥幽暗,暗处有埋伏着一群刺客,首领看见武元衡的轿子过来,下令说:“灭掉灯烛!”于是刺客射灭武元衡轿前的灯笼,并且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上前击中武元衡的左大腿。武元衡的轿夫和随从与刺客格斗,寡不敌众,心中恐惧,纷纷逃走。最终,刺客杀死武元衡,割去他的头颅离去。
街上巡夜人听见动静,前去查看,发现武元衡被害,敲着铜锣声嘶力竭地大喊“盗贼杀了宰相”,呼声传达十多里,传到了宫内的朝堂。朝堂上百官听到呼声,人人惊惧,不知道是哪个宰相被害。不久,有人上报命案,才知道是武元衡被害。
当日,唐宪宗上朝,走到紫宸门时,有官员报告武元衡的死讯,唐宪宗听闻震惊,为之罢朝。唐宪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悲哀痛哭,没有进食,然后追赠武元衡为司徒,谥号为忠愍。
唐宪宗下诏派兵捉拿凶手,凶手散布言论说:“不要捉拿凶手,否则凶手逼急了会继续作乱。”凶手又留下纸条给官兵说:“不要逼我太急,否则我会先杀了你。”所以官兵不敢强逼。
白居易与武元衡是朋友,曾经以诗相唱和。当时白居易官职微小,又不是谏官,不能参政议事,却为了武元衡而上书请求严加捉拿凶手,被认为越职,后来又被人诬陷为不孝,因此被贬官。
兵部侍郎许孟容对唐宪宗说:“帝国宰相横尸街头,而不能捉住凶贼,这是朝廷的耻辱。”于是唐宪宗又下诏说:“能捉拿凶手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与贼人同谋但能离开贼人而自首者,也赏。如果违令不听,灭族!”
左神策将军王士则、左威卫将军王士平得到了凶手的消息,抓捕得到张晏等十八人,自称受王承宗派遣,然后都被诛杀。
过了一个月,东都防御使吕元膺抓到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手下门察、訾嘉珍,自称是首先谋杀武元衡的人,正好赶上张晏的人动手,所以借此报告给李师道而领赏。其后,这二人被唐宪宗秘密处死。
《新唐书》记载是王承宗派人刺杀了武元衡,而李师道派去的刺客见王承宗的人抢先动手了,就回去报告李师道说是自己杀了武元衡,因此领了赏钱。《旧唐书》则说是李师道的刺客杀了武元衡。而朝廷以为是王承宗做的。那么谁才是刺杀武元衡的幕后主谋呢?
武元衡(758~815) 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 武则天曾侄孙。 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所写诗歌如《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往往嗟病叹贫,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后仕宦显达,所写诗歌,多属官场酬赠之作,缺乏思想深度。少数作品如七律《送崔判官使太原》、《送张六谏议归朝》、《酬严司空荆南见寄》等,感情深厚,辞气挺拔,对同僚于推挹褒奖之际时以国事、德行相勖勉,与一般应酬之作有所不同。《又玄集》、《唐诗鼓吹》等唐诗选本多选其诗。尤其是《酬严司空荆南见寄》,胡应麟以为是"中唐妙唱"(《诗薮·内编卷五》)。他出镇巴蜀时所作的诗歌,如七绝《题嘉陵驿》、《夏夜饯裴行军赴朝命》,五律《夕次潘山下》,五绝《途中即事》等,或抒写报国豪情,或寄托羁旅行役之思,都真切感人。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武元衡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但其五言近体虽极工巧,而浑厚不足,所以传诵之作反而较少。
原有《武元衡集》10卷。今存《临淮诗集》2卷,收于《唐诗百名家全集》中。《全唐诗》录其诗2卷。《全唐文》录其文10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杜黄裳之后拜相的武元衡,是一位极温雅沉静彬彬有礼的书生,晚唐著名诗人,诗风雅正,音韵清朗,切合音律。据正史所载,武元衡每有新诗出,必被好事者谱入歌曲,广为传唱。张为曾做《诗人主客图》分元和诗人为六派,各有主人一人,升堂、入室、及门等宾客若干,以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可见其影响力。高崇文虽有平蜀之功,然善治军不善治蜀,宪宗于是让武元衡代他为西川节度使。高崇文走的时候满载军资金帛伎乐古玩而归,“蜀地几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后选贤才,安黎民,抚蛮夷,为政廉明,生活节俭,政绩卓著,中外同钦。然而蜀地自韦皋以来已养成了诗酒花韵召伎宴饮的官场习气,即席赋诗对于文采风流的武元衡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但持身甚正的他并不真喜欢这种浮华风气,《新唐书》说他“雅性庄重,然淡于接物”,就是说他不喜欢应酬。从那句“满堂谁是知音者”的宴饮诗里,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片觥筹交错中武元衡那温和有礼而又有些寂寞的微笑。
得宪宗信任拜相之后,所有兵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节度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强藩相互勾结,又重金贿赂朝廷大臣,互为呼应,武元衡承受着极重的压力,却从不为所动,一力主战,声色俱厉,决不对强藩退让半步。对于杜黄裳,藩镇想过贿赂,对于武元衡,就只有诋毁和攻击。在一切政治手段均告无效之后,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镇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唐书描述如下:
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
元和十年(815年)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的刺客杀害。武元衡死后,整个长安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常、世事的难料。官员们对长安的治安忧心忡忡。白居易上书极力要求严查杀死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司马。
武元衡一生清贫,他的诗作以瑰奇艳丽著称,唐诗中色彩最浓烈的诗作就莫过于他的那首“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末句色彩对比之强烈感性,常常让我想起他温和的微笑和悲情的结局,想起飞腾的火焰和淋漓的鲜血,昭示着生命的壮烈与不屈。他终以自己的生命为献祭,来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一个发生唐朝的故事,天宝三年,突厥的狼卫队企图以绑架和暗杀的形式来毁灭长安城。而拯救长安城的关键时间只有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在这场巨大阴谋之中,有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贺知章、李泌、元载、崔器、姚汝能、高力士、李林甫、杨玉环、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台。所以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件事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但其实不然,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构思最初来源自于知乎上的一个问答「 ”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便因此开了一个「 ”脑洞”,信手写了一段游戏剧本:「 ”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这段带着强烈互动感的「 ”同人文”,最后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开头的雏形。那么细观历史,真的就没有这样一件事件么? 不!历史上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两件事,但两者却含有必然的联系。 它就是中唐第一擎天血案!「 ”不得使洛城流血”的武元衡案! 【与现实有多接近,小说就有多惊喜】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阴历 六月三日(元和十年的夏至为五月戊寅八日,因此六月三日为夏至后的第二十五天)早上,天还没亮,越过长安城里最宽阔的朱雀大街,极目望去,隐约可以看到一队侍卫打着灯笼,簇拥着宰相武元衡走出府邸,去上早朝。 武元衡大概打算照例先去大明宫内的中书省办理例行公事,然后到东面的含元殿或宣政殿谒宪宗驾上朝,这是他例行的上朝路线。靖安坊在朱雀大街的东第二街与第三街之间,不论自南侧的安德坊还是从北面的务本坊数起均为第五坊。三日为上朝之日,依常规街鼓鸣响为现今清晨四时许,日出为四时五十分,如此推算,宪宗至宣政殿上朝约为五时半或六时许。当日凌晨,武元衡上马北行,应有十四五名卫士,或乘骑、或徒步,予以护卫。戒备森严,不敢稍有松懈。 武元衡一行在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当时四周昏暗,虽然夜色未尽,但街道上已有赴衙门办公的官员,车马及徒步的行人,其中也有些商人模样的人。黑暗之中夹杂着人的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的声音。大概沿着生长于路旁一排林荫树的右面走出一百步,这时有人在黑暗之中高呼一声:「 ”灭烛”,一人手中的蜡烛顿时吹灭,周围即一片漆黑。 前导卫骑呵斥:「 ”什么人,想干什么?”暗中突发一箭,把导骑射下马来。由于事出仓促,武元衡的卫队又不顶事,忽然见到白刃闪闪、暗箭乱飞,纷纷四下逃逸。骑在马上的武宰相正惊愕间,从树上忽然跳下一人,一大棒就猛击他的左大腿,骨碎钻心,武元衡痛得大叫。接着越树提剑而下的数名刺客皆武功高手,不慌不忙,一人抓住武元衡马缰,牵行十余步,武元衡已无力继续抵抗,在距路中央二十米左右坠下马来,刺客举烛看清确实是武元衡,才当胸一刀,把他刺死。然后,又举刀剁下他的头颅,包裹起来准备拿回去报功。 事发突然,过程迅速,所以行人均不知已出大事。巡逻兵士连呼宰相被杀,「 ”声达朝堂”,百官恐惧,不知遇害者是谁。直到武元衡没有脑袋的尸身被人发现,才知道是武宰相遇害。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裴度在通化坊边遇袭。裴宅位于何处?《旧唐书》曰于通化坊,但长安城里并无名曰「 ”通化坊”的街巷。据估计,这是由于长安城东北方有一通化门,史官因裴度于通化门附近遇袭,故而称该处为通化坊。进而类推,认为裴宅约在通化门侧的永嘉坊。他很可能是在出永嘉坊北门西行之际突遭袭击。 同武元衡一样,裴度也骑马出宅。裴度沿通化街西行,突遭刺客暗袭,刺客用长剑击中裴度三次,一击砍断其靴带,二击砍裂单衣后片的背部,三击砍伤头部。幸而裴度头戴厚毡帽(可能是一种当时流行的域外风格的帽子)才不致丧命。刺客们挥剑追杀不已,侍从王义从背后抱住刺客,大声呼救,裴度见状翻身坠入沟中,刺客以为裴度已死无疑,没有再补上致命的一刀便匆匆逃走。裴度幸免一死。人们立刻向京城守卫军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 武元衡死后,他的马一直溜达到大明宫的建福门。据《旧唐书·武元衡传》记载,武元衡被刺杀于其住宅东山角的墙外。 天子脚下,两大朝臣被刺杀,当朝宰相竟被割头,这还了得?但神奇的是后续剧情是:唐宪宗暴怒,但满朝文武大臣,竟是连议论几声都不敢。好些大臣纷纷请病告假,只把唐宪宗晒朝堂上。刺客们更高调,干脆在各级衙门门口写条:「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气焰十分嚣张。 事件爆发后,很多长安的重臣都把庭院里的树砍了,并波及皇宫(也就是从这时起,一直到清朝,宫廷要地不再种树,这也是明清两代太和殿光秃秃的原因所在) 如此荒唐景象,当时兵部侍郎许孟容的含泪怒骂:「 ”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意思也很直白:宰相被当街杀了,凶手都不敢抓,大唐你还要脸吗? 这番哭骂后,唐王朝并未加大了追查力度,而是把张晏等十多个无辜军卒错当凶手迅速处决,真凶们却安然离开长安。一场宰相被杀案,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案了。 诸多文武臣工看来:被杀的武元衡宰相,正是「 ”削藩”的坚决支持者,这事儿十有八九就是淮西藩镇吴元济干的。今天他能杀武元衡,明天还不想杀谁杀谁? 但与诸多大臣想象中不同的是,办这桩恶性案件的,并非正和大唐死掐的淮西藩镇吴元济,却是正在一旁看热闹的淄青藩镇节度使李师道。在李师道看来,如果大唐灭了吴元济,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所以必须横插一杠。只要杀了坚决削藩的武元衡,吓坏满朝高官,「 ”削藩”也就不了了之。于是痛下杀手,震惊长安。 但当时唐宪宗君臣们更想不到的是,杀武元衡,只是李师道先定下的小目标。 【不得使洛城流血——焚尽洛阳城始末】 故事还没完 文章太长,下半章明天见呀!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 历史 冷知识#
公元815年6月2日的深夜,长安城靖安坊的一座宅邸里,一位儒雅的老人在庭院里徘徊许久,吟诵出自己的新诗:
他感叹如此美好的夜晚里的景色,没有办法留住,太阳只要一出来,烦心的事就又来了。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深沉的夜色里,一伙全副武装的刺客已经身手矫捷的避过了金吾卫的巡查,来到了伏击的地点。他也不知道,这首诗就是他的绝命诗,他已经见不到6月3日的太阳了。
6月3日,蒙蒙的晓光当中,武元衡出门骑马,几个打着灯笼的仆人左右陪同,向靖安坊东门走去,开始上朝工作的一天。他嘴里还喃喃道:“日出事还生,日出事还生啊。”
和武元衡一样,御史中丞裴度也开始了早朝的步伐。
武元衡的身影刚刚出现在靖安坊的东门外,他只听到一声断喝:“灭烛!”只听嗖嗖几声,仆人们手里的灯笼已经被暗箭射灭,行走在武元衡前面负责导引的仆人中箭落马。
武元衡还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青衣蒙面者,手执大棒,上来照着他的腿上就是狠狠一棒,武家的仆人那里见过这种阵仗,顿时四散逃走,武元衡被这伙刺客挟持到靖安坊东北的外墙下,一刀挥下,大唐的宰相就身首异处,横尸街头。
就在同时,裴度也在通化坊门口遭遇到伏击。刺客们的刀剑向他砍来,裴度三次中剑,第一剑砍中了他的靴子,第二剑砍伤了他的后背,第三剑,刺客飞跃而来,终于砍中了他的头部,把裴度砍下了马。
刺客一看正准备上来补上几剑,仆人王义不要命的扑上来,一把抱住了刺客,刺客无法脱身,用剑砍断了王义的手臂,再看裴度,已经掉进了大街边上的排水沟。刺客料定裴度身中三剑,一定已经送命,飞速撤退离开了作案现场。
这些刺客身手不错,干净利落,可是却并不专业。因为他们没有确认裴度的死亡就离开了。虽然裴度中了三剑,一剑还是在头部,可是他的帽子救了他一命。裴度戴的帽子是扬州毡帽,帽檐很长,这一剑砍过来,到了脸上就没什么力道了,所以,裴度只受了一点轻伤。
这两场伏击,在同一个时刻,靖安坊和通化坊两个地方,宰相当场身亡,御史中丞身负重伤。整个长安城都被这次恐怖袭击朝中大员的大案震惊了。
显然这是一次精心策划、一击必中的谋杀行动。刺客们提前一天在夜晚进入伏击地点,身上携带的兵器有三种,弓箭,剑和大棒。弓箭用来射灭灯笼,剑和大棒则是行凶的器具。
刺客分工明确,埋伏在树丛里的射箭,对付目标的仆人,埋伏在街道旁的负责上前杀掉目标,得手以后迅速逃走。这次谋杀行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除掉裴度的扬州毡帽长帽檐这个意外因素,刺杀行动完成得非常成功。
603刺杀朝中大员恶性案件震惊京城。那一天的清晨,士兵衙役们的喊声长达十余里:“贼杀宰相,贼杀宰相!”声音一直传到了朝堂之上,早到的官员们都惊呆了,也不知道被杀的是谁。当然,消息很快就传递到了。宪宗皇帝悲痛不已,连饭都吃不下去。
针对这次大案的严重性质,宪宗皇帝马上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专案小组,开展搜捕行动。
但是刺客们的大胆超出了想象,他们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逃离长安城,而是发动恐怖威胁言论,说:“ 无搜贼,贼穷必乱 。”甚至发布恐怖传单,写着:“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这是何等的狂妄!根本不是普通的毛贼刺客能够说得出来的。
朝廷马上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排在前面的是淮西藩镇吴元济,此时他的军队正在和朝廷的兵马交战。排在第二的是成德藩镇王承宗,他派人曾经到中书省和武元衡大吵一架。
面对级别如此之高的犯罪嫌疑人,专案组的哪里敢惹呀。他们不敢全力搜捕那些大胆的刺客们。朝廷里面那些本来就主张放任藩镇的官员们甚至说,反正武元衡已经死了,藩镇咱也得罪不起,干脆把裴度罢官,让藩镇心里痛快一点,没准后面事情就少一些了。
唐宪宗可不是个好欺负的主,人家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面对藩镇赤裸裸的威胁和一心和稀泥的臣子,他下定了严惩凶手的决心。宪宗皇帝正颜厉色的对臣子们说:“ 若罢度官,是奸谋成,朝廷无复纲纪。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
他派出金吾卫保护已经休养在家的裴度,6月8日下了诏书:
唐宪宗的决心没白下。长安城开始了严格的大搜捕。就算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一样得搜查,家里有密室夹墙的全不放过。凡是长得人高马大、口音是燕赵之地的一律抓起来审问。很快,603大案背后隐藏的真相浮现出来。
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官员们,都被真相惊呆了。
原来,主使策划者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最有嫌疑的吴元济反而是清白的。
根据《新唐书 李师道传》记载,皇上打算逐步削除藩镇的势力,藩镇节度使认为都是宰相武元衡的主意。有一个狗头军师就向李师道提建议,只要杀掉武元衡和裴度,杀鸡儆猴,继任的宰相当然害怕,就会建议皇帝停止对吴元济的地盘用兵,平卢淄青自然也能从中获益。而这个最早提出搞恐怖暗杀活动的家伙,在 历史 上都没有留下名字。
实际操作暗杀活动的总指挥是中岳寺的和尚圆净。这位大和尚可不是一般人。本来是史思明的部下,在叛军中很有名声,号称 伟悍过人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他躲到中岳寺当了和尚。
李师道在河南购买了大量的土地和房产,结识了一批亡命之徒,就是以圆净为首,訾嘉珍、门察等人的恐怖行动队伍。
而且 ,这次的暗杀行动只是整个针对朝廷的一整套行动的一部分。他们还在四月份搞了焚烧军粮储备,唐太祖献陵的寝宫等等破坏活动。
最恐怖的是他们准备 伏甲屠洛阳 。但是因为圆净属下有人告密,于是以圆净为首的小分队被一网打尽。圆净临刑前还叹息: 误我事,不得使洛阳流血。
和圆净一起被捕的訾嘉珍、门察在审讯中供认,谋杀武元衡的就是李师道。
此前6月10日,恐怖第三小分队的张晏等18人,被王承宗的叔父出首,抓捕后于28日处决。
恐怖第二小分队的王士元等16人,在四年以后,朝廷剿灭李师道以后才被抓获,经过审讯,全部认罪,判处死刑。
就这样,发生于公元815年震惊大唐帝国的603恐怖杀人案,终于在4年以后,宣布彻底结案,涉案罪犯全部落网。
这个案子之所以能够被破,唐宪宗的决心当然是先决条件,裴度能在刺客的剑下逃出一条命,才是最重要的。
这件谋杀案,还间接导致了一首著名唐诗的诞生,那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案件发生的时候,担任东宫正五品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有关部门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抓捕凶手。
这个建议本来没有毛病,可是一些官员平时就看白居易不顺眼,就从他的官职出发来找茬儿,说他身为东宫官员,没有权利在朝廷谏官前头来出风头,他们还找了白居易的不少黑材料,最后唐宪宗不得不把他贬谪到浔阳九江。
另外,这件谋杀案还掀起了长安城里的一阵 时尚 热潮,那就是对扬州长檐帽的热烈追捧,戴上这么一顶帽子,才是最时髦的装扮,没准儿也能和裴度一样,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了。
当然,这件谋杀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激化来朝廷与藩镇本来就难以调和日益激烈的矛盾,也坚定来唐宪宗铲除藩镇割据的决心。
公元817年,平定淮西的战争已经在朝廷沉重的负担下坚持了4年。这一年,裴度亲往前线阵前督战。他说: 臣若顺利破贼,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无归阙之期。
名将李光颜感动于裴度的知遇之恩,从北线发动进攻,导致吴元济西南方守军防线空虚。同年10月10日,名将李愬风雪中夺取蔡州,生擒吴元济。一举扫平盘踞多年的淮西叛军。
各地藩镇在朝廷的成功威慑之下,纷纷献地请求归顺,暗杀大案的首犯王承宗迫于压力,不但献出德州和棣州,还让两个儿子到长安城当人质。公元818年,在朝廷的号令下,各路藩镇出兵讨伐李师道。平卢淄青扛不住巨大的军事压力,爆发了兵变,李师道父子被乱兵斩杀。
可以说,603恐怖杀人大案,为唐宪宗铲除藩镇割据的行动,点燃了最猛烈的一把火,六十年以来,盘踞在全国的各地的藩镇势力被连根拔起,唐宪宗从元和元年开始的中央政权和藩镇的博弈,终于获得了成功,大唐王朝也进入了元和中兴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