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德国长久以来的宿敌英国,则笑到最后。《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让英国占了德国很多便宜,比如瓜分了德国在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但英国国内很多人要求管理层从德国身上搜刮更多,理由是英国为了打赢一战,付出了沉重代价。
英国在一战中付出了多少代价,咱们算一笔账。
战争,前线打的是军队,后方打的是钱粮,是后勤。在一战之前,英国军费一般维持在2亿英镑左右。不过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进入全面工业化,军费低点很正常。到了一战,列强们打的是现代化战争,各种新式武器,这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很自然,各国军费在战争期间猛涨。仅从1915年3月,到1916年3月的英国财政年度,英国就花掉了15.6亿英镑。这个数据,在一战期间英国各年度的花费已是最低的。之后几年,英国每年要花掉近25亿英镑。
这笔巨额资金,对面积并不大的英国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
钱从哪来?首先是在国内发行公债。发了多少?简单地说:一战爆发前,英国发行了7亿英镑公债。一战爆发后,这个数据增加至少10倍。
但是,这笔钱也不可能全用于军费,管理层的各项开支,都要从中支出。
钱还是不够用,只能找江湖朋友借了。
和英国关系最近的是美国。有意思的是,英国还是美国的债主,美国欠着英国4亿英镑没归还。英国所需不止4亿英镑,只能拉下老脸找美国借钱。美国也知道绝不能让英国在战争中倒下,否则美国将失去大西洋的战略屏障。所以,只要英国开口,美国非常爽快。英国借了多少?根据战后,英国倒欠美国8.5亿英镑,可知英国共向美国借了至少12亿英镑。
更荒诞的一幕出现了。英国变成“叫花子”,英国的江湖朋友,比如俄罗斯、法国,以及在开战后放德国鸽子的意大利,都穷的冒泡。这些国家经济都快烂透了,兜里都没钱。英国为了让这些国家拉住德军,在自己下顿饭都还没着落的情况下,大把向这些国家借钱。
沙俄、法国、意大利共欠了英国多少钱?不多,不到15亿英镑。可是,英国千算万算,没算到沙俄竟被苏俄推翻。新成立的苏俄拒绝承认欠英国的7.57亿英镑。法国和意大利倒没赖账,只是说我们现在也没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英国气得跳脚大骂这些江湖朋友不地道,当初借钱的时候可怜巴巴,到了还钱的时候全成了大爷!
如此,英国的下顿饭真不知道到哪去吃了。
更要命的是,英国借了美国的钱。美国是干嘛的?江湖上专放高利贷的。一战过后,美国成了当时最大债权国,有100亿美元借给了欧洲各国。美国信奉的从来都是利益至上,驴打滚利滚利,少了一毛钱也不行。美国经常催促英国还钱,英国哭穷,美国脸一沉,说把伦敦卖了,也得还钱!
美国实力强劲,英国得罪不起,只好咬牙还债。
怎么还?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一战这几年也花的不少,实在没有闲钱了。英国能动用的,只能是向国民征收的税收了。英国对美国说:我每年拿出全国税收的1%还钱,再不同意,只能去卖伦敦了。
美国拉来一把算盘,噼里啪啦一通算,结果英国要到1965年才能完全还清欠款。美国本来不同意,但考虑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只好认栽。
其实,英国倒不是心疼这些钱。英国还控制着海外大量殖民地,薅羊毛,也能薅不少,足够还债的。让英国心疼的是,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在一战打击下,以及被迫还钱的压力下,国际地位已不如以前。美国则发足了一战的战争财,美元成了国际货币。更让英国心疼的是,伦敦之前是世界上的金融中心,结果也被美国纽约给取代了。
以上损失,还是英国的国内损失。如果扩大到海外,损失更为惨重。比如英国商船贸易,海外殖民地市场被美国、日本占领,英国货被排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几乎被打残,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美国又发了一笔战争财,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国,英国则沦为美国小弟。实际上,这种格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埋下了伏笔。
英国赔本赚了吆喝。可是,吆喝完后,英国依然赔本。
德 奥 意 法 俄 澳 中
中国根本不想参加,只派了300任命解放军去耍耍!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自杀,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1914年6月,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塞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企图摆脱奥匈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对此奥匈帝国力图阻止。1908年,奥匈帝国乘土耳其发生革命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该两地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8年该两地被奥占领,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激起塞尔维亚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在边境部署力量,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也在边境集结军队,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德国支持奥国,于1909年3月21日向俄国发出通牒,并威胁说,俄国干涉不仅意味着要对奥匈作战,还要对德国作战;德国还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吞并,否则就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由于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战败,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无力同德、奥匈抗衡,不得不暂时让步,承认奥匈对上述两地的占领。1912~1913年和1913年,曾发生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奥匈帝国反对塞尔维亚扩大,图谋吞并塞尔维亚。奥塞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坚决支持奥匈的行动,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7月25日,塞尔维亚复文,除拒绝会审外,全部接受其余条件,但奥匈仍不满。当天奥匈即与塞尔维亚断交。7月28日对塞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军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英、德、法、俄等国为了在未来的大战中取得优势,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疯狂的扩军备战。
在扩充陆军方面,1893年德国国会通过一项军事法案,使德国军队平时的编制增加到58.9万人。1899年德国陆军再增加3万人。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要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陆军增加到87万人。英、法、俄也不甘示弱。到1913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印度兵在内)已增加到41万人,其中大部分随时可以开赴法国协同作战。法国也于1913年夏天通过了新的军事法案,延长军人的服役期,服役年龄从原来的21~45岁放宽到20~48岁,使法国陆军的人数增加了23万人。1913年底,法国的常备军已达80万人。1913年,俄国的现役军人已经达到130万,但它仍通过扩军法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到230万人。
在扩充海军方面,1898年和1900年,德国国会通过了两个扩充海军的法案,力图从英国手里夺取海上霸权。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速扩建海军,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06年,英国第一艘“无畏舰”下水,舰上装有12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1英寸等于2.54厘米),比旧式战舰多8门,性能也较优越。德国也造出了“无畏舰”。1906年德国通过第三次海军法案。1908年又通过了第四次海军法案,规定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并把军舰的服役期限由25年缩短到20年,规定替换的新舰必须是“无畏舰”型。英国决心保持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两个大国海军总吨位之和),决定德国每造1艘大军舰,英国就造2艘。在英德的造舰竞赛中,德国大大缩短了同英国的差距。1908年,英国造好的“无畏舰”是12艘,德国是9艘。到1914年,德国拥有包括无畏舰在内的各种新战舰共232艘,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海上强国。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879年,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8月27日,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会谈,谋求缔结反俄同盟。经过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德国先是怂恿意大利同法国北非竞争,1881年,法国从阿尔尼利亚入侵突尼斯,意大利虽然对突尼斯觊觎已久,但在与法国的争斗中无力反击,决定投靠德、奥。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同时,还规定,如果一个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国时,另外两国应该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持中立。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但是,意大利始终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后来由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815年5月向奥匈宣战。三国同盟破裂。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又趋加深,俄国同法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1892年8月,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长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对方军事协定已经获得批准,法俄正式结成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法俄靠拢。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因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但是,与三国同盟不同的是三国协约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法国和俄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英国却没有承诺承担军事义务。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相互竞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5月20日)
第一条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的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
第二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第四条如果一个非本条约签字国的大国威胁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受威胁的一方因此被迫与其作战,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它们的盟国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们都各自保留权利,在它们认为适当时参加战争并与它们的盟国共同作战。
第五条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预见的情况下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安宁受到威胁,缔约国应就为了实行最后合作而应采取的军事措施及时进行会商。它们约定,今后如果共同参加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非经它们之间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定、和约及条约。
第六条缔约国相约对本条约的内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第57~58页。)
法、俄“军事协定”(1894年1月最后批准)
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一经接到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
3.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
4.两国陆军参谋本部应经常彼此合作,以准备和便利上述措施的执行。在和平的时候,它们应将它们所获知的有关三国同盟的军队的情报互相知照。战时的通讯的办法应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备。
5.法国和俄国都不得单独媾和。
6.本协定的有效期应与三国同盟相同。
英、法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4年4月8日由两国政府商订,包括三个有关殖民地问题的协定。由于两国在对待纽芬兰、西非、东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马达加斯加等殖民地问题达成了妥协,英、法之间实际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关系。
英、俄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英、俄以瓜分波斯来调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并协调了两国在阿富汗、中国西藏的关系。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完成。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开战前,法军并没有意识到凡尔登要塞的重要性,驻守凡尔登要塞的法军兵力只有4个师10万人和270门大炮,而进攻凡尔登的德军兵力却达到10个师27万人,而且都是精锐部队,由德国皇太子亲自率领。1916年2月21日上午10点15分到下午4点45分,德军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轰凡尔登,把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几乎全部摧毁、森林烧光,甚至连山头也被削平。同时,德军的飞艇还对法国的铁路线进行轰炸。24日,法军总参谋长到达凡尔登,传达死守命令。法军的死守,造成了德军的进攻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法军的失误,德军在25日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阵地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凡尔登危在旦夕。这时,法军统帅部意识到凡尔登的命运同法国的命运已经连在一起,于是,法军急调援军,并任命法军第二集团军司令贝当为凡尔登地区法军总司令。25日,贝当到达凡尔登要求士兵死守,不准后退,并在27日后的一周内调集了27万援军和大量军事物资。这期间,每昼夜有6 000辆法军汽车到达凡尔登。法军信心大增,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三四月间,德军虽然发动了进攻,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5月,双方进入了消耗战。从3月开始,法军向盟军求援,俄军在东线发动了进攻,英军也接替了部分法军防线,使法军第十集团军得以调往凡尔登。6月7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由于得到了大量援军,最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7月11日,德军进攻停止,战场主动权开始向法军转移。在此期间,4月,贝当调走,第二集团军司令尼维尔成为凡尔登法军总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两次发动反攻,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失地。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就在凡尔登战役激烈进行之时,为了减轻凡尔登法军所受压力,英法联军在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这次进攻中,英国军队首次把坦克投入战场。索姆河战役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超过了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双方军队的损失人数在120万人以上。11月,索姆河战役才结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之后,双方重新进入阵地战,由于德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远不如英国和法国,长期的消耗战明显对德军不利,从此德军开始走下坡路,因此,许多人认为凡尔登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首先,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30多个,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共动员了7 351万人上前线,有些国家如法国超过半数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线。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有900万军人在战场上牺牲,受伤者更是达到2 000多万,此外还有大约1 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 516亿美元,在战争主要发生地的欧洲,有人估计,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战也造成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三个欧洲的老大帝国崩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同时,在旧帝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匈牙利共和国等资产阶级共和国。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它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相反美国却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之际,美国人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例,1913~1920年间,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也占世界产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欠下了美国巨额债务,其中,英国欠美国40亿美元,法国欠美国30亿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黄金储备在美国手里,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获利者,它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际,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大力拓展势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业总产量实际增长了1.8倍。尽管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法等老版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着对世界的统治,但是,实际上,它们已经无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纪30年代,它们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表现为一味退让,以求太平。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除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外,还爆发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欧美国家的许多政治罢工。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并日益发展壮大。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都在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从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无产阶级得以壮大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相继爆发。
插图《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前后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它在当时的一份通俗幽默杂志《顽童》上发表。19世纪末,美国的垄断资本急剧发展,全国各地反托拉斯的呼声高涨,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制订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人民对垄断的不满,抑制当时有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参加的反垄断运动,以及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这幅漫画描绘了美国参议院在辩论反托拉斯法时的场面,说明因为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做出对垄断资本家真正不利的决议。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这些垄断资本家从右侧敞开的大门走进大厅,这个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垄断者入口”几个字。而在二楼左侧,门楣标有“人民入口”字样的小门却被紧锁着。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第七单元篇章页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多数飞机只用于通信和观测,不带武器,当时一般的飞机都是双翼飞机,只能坐一人,双方飞行员在空中相遇时,有时还招手致意。后来,飞行员们带上了手枪、小炸弹甚至砖块,用于攻击对方的飞行员或砸毁对方飞机。1914年8月底,3架英国飞机击落了1架德国飞机,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空战。1915年底,在法国飞机上安装了机枪,一名法国飞行员击毁了两架德国飞机。不久, 德国人在荷兰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试制成功机载同步机枪,这种机枪可以精确地按照螺旋桨的转速射出子弹,使子弹射击时穿过飞机螺旋桨而又不毁坏螺旋桨的叶片。随着战争的发展,飞机分成战斗机、侦察机、驱逐机和轰炸机等不同机种,空战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索姆河战役中,仅英国就损失了782架飞机,有近500名飞行员伤亡或失踪;德国损失369架飞机。图为英国在战争后期轰炸柏林的飞机,它有19米长,装有4台350马力的发动机,可携带2吨炸弹,最大航距1 700千米。
自由阅读卡插图《坦克》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先研制并投入战场的坦克,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当时,英国是在制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制造这种装甲战车的,后来,人们就根据“tank”一词的发音,称它为“坦克”。
在二战 历史 上,丘吉尔算得上是位传奇式领导人,虽然他与罗斯福斯大林并称为影响二战 历史 的“三巨头”,但丘吉尔的的所作所为直到现在仍为人们称道,这不仅在于他于英国危局之时上台,还在于英军面临四面楚歌的环境下,他带领英军走出了困境,并打赢了不列颠之战,为盟军开辟西线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丘吉尔上台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他是如何烧好上任三把火,踢好头三脚的呢?
要问英军在二战中最有影响的战斗是什么?当数敦刻尔克大撤退了。历数英军在二战各个战场的表现,无论是在东南亚战场还是在北非与隆美尔作战,以及保卫英伦三岛和大西洋海战,英军的表现都显得力不从心平平一般,但英军却又是二战中必不可少的活跃分子,哪个战场都有他们的身影。丘吉尔上台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被德军逼到海边的30万英军无路可走,此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闪击战,当天下午对德军西线攻势束手无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国王递交了辞呈,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任命重新组阁,并在5月13宣誓就职。当他壮志未酬准备与德军一决高低时,仅仅三个星期,英法联军就被德军撵到了敦刻尔克的海边上,他不得不先解决如何将这30多万英军撤回本土的问题。
此时,参谋们给他献上了一个“发电机计划”,就是大量使用英国本土民船将前线士兵抢运回来,但丘吉尔虽然批准执行了这个计划,30多万人马也被850艘民船运了回来,但随船回来的武器却少得可怜,285辆坦克、12门大炮和少量机枪,成了一支打不了仗的军队。而留给德军的武器却有12万辆坦克和各种车辆、2300门大炮和迫击炮、8000挺机枪、9000支步枪和7000吨弹药。
看到参谋们送上来这一堆冰冷的数字,丘吉尔想,不管怎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这30多万人马,日后对德作战也就有了保证。事后也证明,丘吉尔用这几十万兵力在保卫英伦三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为北非之战打下了基础。不过,丘吉尔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考虑如何应对德军对英伦三岛发动进攻的同时,他也在考虑走第二步棋,踢出第二脚。
都知道丘吉尔是主战派,还在他担任海军大臣时,就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国实施强硬政策。但是,他担任首相以后,面对德军迅速占领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下一步就要对英伦三岛动手的事实,他也不由得替英国皇室和政权的安危着急,于是,一方面在加强英军防务的同时,也制定了把皇室和资产撤退到加拿大的“鱼雷行动计划”,做好了两手准备。
早在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之时,英国政府就要求所有公民对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登记,“鱼雷行动计划”展开后,丘吉尔利用战时特权,让那些政府代理商们将散布在银行和商富们手里的有价证券全部收缴上来,分别装在2230个大箱子中,这里面有金银财宝还有500箱10亿美元的有价证券。
丘吉尔命令重兵护卫利用火车将全国各地的这些财富和有价证券全部运到苏格兰西南的小港格里诺克,然后装上英军的巡洋舰“埃默拉尔德”号上,并派出几艘驱逐舰护航。
从6月24日开始到9月中旬,英军的珠宝船穿梭在德军潜艇的威胁之中,奇怪的是,3个多月中,德军击沉了134艘盟军或者中立国的船只,却并没发现英军的“埃默拉尔德”号,英军不仅顺利地将珠宝送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还将黄金安全地送到了渥太华的地下中央金库中。
总价值达70亿美元的资产运到了加拿大,使丘吉尔腰杆又挺了进来,先后动用了近千人来执行这一计划,最终毫发无损地完成了战略意图,对丘吉尔来说,即使德军占领了英伦三岛,英国皇室仍然可以在加拿大继续指挥作战,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了。
翻开二战 历史 ,人们似乎对英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褒贬不一,而在情报战线上,英军的成就却是美军和苏联赶超不及的,如果说英军对二战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既不是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败了隆美尔,也不是英国皇家空军用雷达击退了德国空军的空袭,而是丘吉尔的“超级机密计划”帮盟军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英军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在一战时就体现了出来,丘吉尔在一战结束后于1925年发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这里他泄露了英军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也引起了德军的重视。因此,二战爆发前,英德双方都在围绕如何加强情报工作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
1936年,德国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密码机器,取名叫恩尼格玛,为了掌握这款密码机的秘密,英国军情处想了很多办法。一次,波兰一名参与研制这款机器的情报人员向英军提供了相关资料,从而帮助英军找到了突破口。丘吉尔上台以后,在全国调集了大批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齐聚布莱奇雷公园共同攻关,研制仿制机器并成功破译了德军的密码,英军把这个计划叫做“超级机密计划”并制定了统称代号为“布莱奇雷”。
1940年5月,英军就是利用这台仿制的密码机器破译了戈林要动用空军对敦刻尔克英军实施打击的情报,并成功实施了大撤退。同样7月,当德军准备对英伦三岛实施轰炸时,也是这台机器发出了预先警告,并帮助英军雷达作出了一系列反应。
“超级机密计划”是丘吉尔任上最成功的致胜法宝,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英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丘吉尔知晓德军要轰炸考文垂时,在保密码机还是保城市的选择上,丘吉尔选择了密码机,因为“超级机密计划”不仅为苏德战场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还为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德军统帅部直到投降都不知道他们的绝密情报会源源不断地被盟军截获。
总结:丘吉尔是二战中一直主张对德实施强硬措施的重要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英国上下一改张伯伦时期的绥靖策略,英国成为西欧唯一没有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可以说,是他的自信和信心打赢了这场战斗,而他上任后所踢出的头三脚也是他深思熟虑带来的结果,也是他上任以后,英军才配合盟军打赢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战役,为二战最终胜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精彩推荐: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A集团军群为何回防困难?自身难保等米下锅
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希特勒蓝色方案为何惨遭失败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唯命是从害了保卢斯?心理负担太重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为何派两任总长坐阵前线?双保险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国力,英国统治自治领力不从心。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自治领要求明确规定自治领地位,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代表团团长贝尔福提出自治领“是英帝国内的自主实体,地位平等,在其对外事务的任何方面,一个绝不从属另一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6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