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的起源,我们大多认为与“徐福东渡”有关,但是日本史学家却一直在鼓吹他们是“吴太伯”后人。
说到吴太伯,太伯本属周室,也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宗祖。孔子称他为至德之君,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在最早关于日本的典籍《魏志倭人传》中,只是提到了当时倭人自称是少康之后。
但是到了《晋书》中,则将“太伯后裔”与“少康之后”两种说法混为一谈,之后的《北齐》《梁书》,都延续了这个说法。所以在魏晋时期,日本人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便已经开始以“吴太伯之后”自称。而这一说法被日本史书所延续,在《日本纪》这本有名的日本史书中,就将日本始祖归为太伯之后,并开始认为姬氏国之名作为日本国号。
而到中国经过“明清易代”后,日本开始了一种转变,那就是开始平视中国,甚至是藐视。由此日本产生了自己的文化民族主义,一度宣扬自己是中华文化圈的正统。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是看不起清朝,认为其与文明挂不上钩。便大举开始了文化上的掠夺,将日本变成了东方古典文化的代表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夏文明的传播,但是却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重大流失,好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日本据为己有。
而现在,日本不少史学家依旧鼓吹“吴太伯”是日本始祖,其实其用心就是在说:“日本人才是炎黄子孙的正统。”所以对待日本也好,韩国也好,我们要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防止文化再度流失。
汉武帝时,日本处于弥生时代。他们还生存在原始社会中。 公元前3世纪前后至公元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这个时代的命名是由在这个时期被视为有代表性特征的弥生式陶器而来,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耕社会,从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扩展资料:
相关记载:
弥生时代中、后期的日本,在《后汉书·东夷传》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成许多小国,有“王”、“大夫”、“下户”、“生口”等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曾遣使到洛阳,汉朝赐其王以金印(见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又遣使来朝,并献上“生口”(奴隶)。
到了三国时期,邪马台国成为许多小国的共主,其女王卑弥呼于景初三年遣使到洛阳,魏帝赐“亲魏倭王”金印及锦缎、铜镜等各种礼物,由带方郡派官吏回访。
此后,邪马台国又多次与中国交往。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有两种不同意见,即“九州说”与“畿内说”,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有人认为弥生人与弥生文化来自中国的吴与越,有日本倭人来自吴太伯的说法,日本倭人的水稻品种是来自浙江省一带,文化上日本人称为照叶树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弥生时代
司马迁在司马家族中也是一位十分有名的人物。其中,他为古代中国历史撰写的《史记》对世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但是在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中,他将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这就引起了后人的疑惑了。其实吴太伯能够排列在世家的第一位,这与吴太伯这个人的能力以及他在当时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关系。
一、关于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司马迁的《史记》这本书,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有读过。司马迁的《史记》与之前的一些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学家有所不同。他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也就是以人物作为记录的中心记录有关于这个人物的历史。他的这种记录方式又被人称为纪传体。在司马迁之后的很多记录历史的史学家也纷纷模仿司马迁的这种记录方式,来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二、《史记》的编排翻看《史记》这一本的目录,分析它的编排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在编排《史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随心所欲去编排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及规则去编排的。《史记》这本书看上去并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井然有序之感。例如,司马迁在记录有关于帝王的事迹的时候,他会按照朝代的更替的顺序来进行撰写,而对于在同一个朝代中的诸侯以及大臣这种人物的事迹,他主要是采用列传的方式来记录的。而关于诸侯中的承袭问题,他则是按照世家的方式来进行记录的。
三、吴太伯位列世家第一的原因吴太伯之所以可以位列世家第一主要是因为吴太伯的所作所为有一定关系。吴太伯曾经为了避免兄弟之间为了王位自相残杀,因此主动让位给自己的三弟,并且说服二弟远离西岐,最终建立了吴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