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有这么一句话,“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六国即使能够爱抚自己的百姓,也不足以抗拒秦国的兼并。要想抑制秦国,向来就只有一个方法——合纵攻秦,这个方法六国都知道,但是却始终办不到。
今天要说的就是秦王嬴政时候的蕞之战,这是中原诸国最后一次发动的合纵攻秦之战,是六国最后一次机会,结果不言而喻,还是失败了。先来看看这场战役的起因,当时魏国被秦国打得快顶不住了,于是又突然想起来要联合其他诸国的力量,最后才得以发展成合纵攻秦。
其实起先魏国是先去找的自己的好朋友赵国,赵国也正有此意,而其他国家也有感于秦国的兼并之势,于是纷纷响应合纵之策。看似势头很好,但是最终为什么只有五国联军,因为还有一个国家没有参与进来,就是齐国,齐国觉得自己离秦国最远,和秦国没有什么利益相关,没有必要去得罪秦国,再加上秦国在外交上竭力拉拢齐国,于是齐国很坚定地和合纵队伍撇清关系。
这就是六国犯的第一个错误,刚开始就人心不齐,别看只是齐国一个国家没有参与,这就足够影响合纵大军的士气了。大家都会想,齐国都置身事外了,我好像也没有必要参与进来,给自己拉仇恨,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参与合纵的决定是不是做错了。
再来,虽然只有五国联军,但是发挥得好的话,也是够嬴政喝一壶的了。可惜啊,五国联军依然是只纸老虎。大军浩浩荡荡开往秦国,赵国大将庞煖为主帅,那秦国这边呢,派了吕不韦。按理来说吕不韦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庞煖,但是后来为什么还是吕不韦赢了呢?
要知道,六国合纵攻秦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直败多胜少,秦国也打出经验了,根本不用派什么大将出马,吕不韦就可以轻松搞定。吕不韦料定合纵大军只要一个国家先撤,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先对楚军动手,果不其然楚军退了,其他国家也就跟着退了。
《阿房宫赋》还有一句话算是说对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会导致后来被秦国尽数兼并,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军事实力逐渐跃居各国之上,借着魏国衰败之际,秦国数次大败魏国终于在雕阴之战后夺回了河西之地,并连续对魏国和韩国用兵,魏国河东的汾阴、曲沃和韩国的鄢陵等地先后落入秦国之手。
秦国异军突起,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关东六国对秦国的警惕,于是在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发动了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却接连败在秦军之手。
其后秦国在军事上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比如秦惠文王时攻灭巴、蜀两国,秦武王时赢得宜阳之战的大胜,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秦军罕有败绩;前298年开始关东诸国再一次发动了合纵攻秦之战,这一次参战的主要是齐、韩、魏三国(后来赵国和宋国也参战了)。
第二次合纵攻秦规模虽然不如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但是取得的战果却是历次合纵攻秦中最大的,联军不仅大败秦军,而且还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入了函谷关(不算绕过函谷关的),秦昭襄王甚至割地求和,归还了此前占领的韩国武遂和魏国封陵等地,那么秦军战斗力冠绝天下,为何却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中遭遇惨败?我们来分析一些其中原因。
第一,前307年秦武王死后,秦国为了争夺王位引发了三年的内战和动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国的实力,于此同时秦国四处用兵,士卒疲惫,在联军持续不断的攻击下终于败下阵来。
第二,秦国双线作战,顾此失彼:孟尝君的时机把握得很准,此时的秦国正在和楚国大战,主力大军远在楚国来不及赶回来,等秦国在析之战中大败楚军回师增援的时候,联军已经攻入函谷关了。
第三,联军的主帅是齐国名将匡章,匡章虽然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也是战功赫赫之名将,同时还是战国为数不多的击败过秦军的名将(前323年的桑丘之战中匡章击败秦军)。
一、关于合纵和连横合纵、连横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外交策略,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重要手段。我们先了解一下苏秦和张仪,这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但却是“政敌”。除了他俩,还有一个纵横家就是公孙衍。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则辅佐秦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功伐其他国家。公孙衍偏向于合纵。
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纵横家,其中苏秦还做到了兼佩六国相印,使秦15年不敢出函谷关。有意思的是,苏秦的名字里虽然很巧合地带一个“秦”字,但他倡导的合纵,却不利于秦,旨在抗秦分秦亡秦。
二、六国的合纵活动1.公元前333年,苏秦成功游说六国在洹水会盟,结成了抗秦联盟,这就是六国合纵的初心所始。六国还任命苏秦担任纵约长,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为六国制定了联合抗秦的行动方案。这一次重大的合纵行动,让东方六国在逐渐壮大的虎狼之秦面前得以延续100多年。
2.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联合魏、赵、韩、燕、楚5国攻打秦国,但似乎进行得不怎么顺利,最后参加合纵的国家损失惨重,秦国将领斩获颇多,有的书上说8万,有点书上说4.5万。这次合纵以失败告终。
3.公元前298年,齐国韩、魏2国发起合纵,功伐秦国,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有点不地道,没有实质性出兵帮助秦国,齐韩魏三国经3年奋战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求和,这在后来是不可想象的。这次合纵取得成功。
4.公元前287年,苏秦和赵国的奉阳君李兑联合了5个国攻秦,逼迫秦自废原来自封的西帝称号,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这次合纵取得成功。
5.公元前284年前后,魏与赵合谋,派李兑去联系各国共同反秦,苏秦也主动加入进来,出于燕国利益到齐国游说。最后达到目的,决定以李兑为倡导者,齐闵王为盟主,齐燕赵韩魏五国攻秦,无果。期间,齐国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吞并了宋国,其他各国不乐意了。矛头瞬时转向齐国,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5国军队合纵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齐国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被打破。这一次活动很奇葩,本来为了攻秦,结果却又攻齐,秦国重要竞争对手被打残。乐毅一战成名。
6.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一路穷追猛打到函谷关,却没再进,就撤军了。取得胜利,但也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
7.公元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又组成了联军,由赵国将领庞暖指挥攻击秦国。进攻开始顺利,攻入函谷关内后遇到秦军集中兵力后的强劲反击,联军抵挡不住,败退撤军。
不久,秦王嬴政亲政,加快了攻灭六国的步伐,合纵战略逐步破灭。
三、秦国的连横活动秦国的连横,是专门针对合纵提出的,可以说是战略上的破解之法,如果不是出自苏秦的同门师兄弟张仪,谁又能做到呢?所以说,了解你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最懂得如何对付你。秦国的连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太好用次数来计算,下面列举几次秦国实施连横策略的大事件。
1.公元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起用张仪实施连横策略,与齐、楚两国会盟于啮桑。这一举动,达到了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的目的,有效应对了苏秦的“合纵”,在战略上改变了被动局面。奠定了连横战略的基础。
2.公元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很快又灭了巴、苴两国。秦国获得重要的战略纵深和资源地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屈突通是什么人连大唐王朝都要向他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