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抗倭援朝,大战之后的李如松,为何痛哭不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1592年,时在万历的明朝,连续接到来自朝鲜的紧急求援国书。
这时明廷上下,有些犹豫,其一,与此同时,宁夏哱拜勾结套寇,就是河套一带的蒙古人,叛乱起事,其二,自最早接到消息,到现在朝鲜全境沦陷,前后不过一个月,这败得也太快了吧,明廷怀疑是否存在日朝勾结。
明朝情报机构全力开动,虽然由于朝鲜的全境沦亡,使得情报的搜集,传递格外困难,还是在短期内得出判断如下:
一,朝鲜确实已经实际上亡国,朝鲜国王目前在鸭绿江畔彷徨失措。
二,侵朝日军所图不小,很可能会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对明朝构成威胁。
如此,明廷决议援朝作战,六月十五日,首批千人渡江进入朝鲜,在反复确认朝鲜方面提供信息,及经过明军的武装侦察后,定下入朝兵力,陆续进抵,粮草补给么,也基本由辽东筹备,运送。
至十月,首批大军渡过鸭绿江,计骑兵一万八千人,步兵八千,还有川军步兵五千后续抵达,由李如松任临时官职,总帅指挥。
1593年元月初五,援朝明军抵达平壤,两天后攻击开始,这时日军平壤守军约莫一万八千,指挥为小西行长。
明军围三缺一,三门同时进攻,并于攻击开始前,全部换装假扮朝军,使得日军大意轻敌,几乎是一鼓作气就攻上了平壤城头,随即迅速扩大战果,措不及防的日军见回天无力,趁夜突围,李如松指挥明军骑兵咬尾不放,顺势又拿下开城。
首战明军大获全胜,两天一夜,连下两城,以伤亡八百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
随后,明军着手准备进军汉城,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
其一,平壤,开城之间已为明军补给极限,这时明军各部都出现了缺粮情况,朝鲜地方官员早已不知所踪,指望不上。
其二,首战的顺利,使得明军普遍出现轻敌,自大情绪,包括总帅李如松,对日军实际战力,和兵力总数估计不足。
实际上日军在平壤,开城的速败也跟他们的补给线过长,供应不足有关系,当然,大家如果理解成朝鲜败得太快,给日军的分兵驻守带来难题,这也没错。
由于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明军将解决后勤粮草的希望,寄托于随后汉城攻击的速胜。
二十五日,李如松分派明军三千骑兵前往汉城方向攻击侦察,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军官共领五百人先行,路遇日军斥候大队三百余人。
两军接火,明军迅速将日军击溃,查大受一边指挥追杀,一边安排回报敌情。
李如松二十六日接到消息,结合朝鲜土民汇报信息后,发生误判,以为日军是要大撤兵,当即决定亲领骑兵四千疾行增援,由副总兵杨元领步兵一千人护送火炮随后紧跟。
日军呢,二十五日在汉城得到消息后,出动四万大军,分前后两部进发,另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先锋军,先行出动,这时已在汉城西北方向的砺石岭,布好了埋伏。
应该说日军选择这个战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明军铁骑的厉害,特地选了这个山路蜿蜒的地方。
日军先锋领军立花宗茂,于清晨七时许,发现查大受部,他安排七百人小队上前引诱明军深入。
查大受部都是骑兵,遇敌后迅速发起冲击,他们大多手持火器,火力猛,速度快,瞬间将日军七百人打崩,随后追杀的明军很快在道路两旁守候多时的日军的强力阻击。
几乎是同时,日军,明军后援相继赶到,此时明军骑兵三千,日军基本是步兵,只有少量骑兵,共约六千人。
地形,兵力不利,明军仍在作着试图扭转战局的努力。
日军正面阻击,同时左翼以八百人突前吸引明军注意,右翼立花领三千人迂回明军侧后。
日军左翼前突八百人在明军骑兵冲击下,迅速崩溃,但是右翼的迂回成功了,他们借助茂密树木掩护,在明军侧后发起攻击。
两面夹击下,查大受领军后撤至碧蹄馆附近重新整军,并将日军随后的追击打退,随后双方各自休整。
二十六日近晚,日军首批两万人赶到战场,二十七日晨,李如松亲帅一千精锐家兵,风急火燎赶到。
李如松赶到后,迅速判断形势,决定摆脱目前极为不利的地形,在右翼发起突击,期望一举突破日军左翼,穿过山口,到达后方较为平缓的地带,以期望发挥明军骑兵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明军和日军都对对方的实际兵力发生误判,日军认为明军主力已到,传令后军两万人加速行军,而明军此时仍然认为当面日军不过万余。
上午十时许,进攻开始,明军施放大量神机箭,覆盖战场,硝烟弥漫中,李如松领家兵一千冲击日军左翼山口,日军粟屋部三千人本来是紧急调过来要对明军形成包夹的,被李如松识破,趁着他们立足不稳,明军迅疾这一部日军击溃,并尾随追击。
这时山口原守军,日军井上部三千人由山口直下,正对进击明军腰部,不巧的是,明军骑兵这时刚好陷入了一片烂泥潭,在明军进退两难时,遭到了粟屋,井上两军的夹击,伤亡惨重。
李如松急令所有骑兵下马,步行攻击,随后日军后撤,明军也退出泥滩,山口争夺战失败。
这时,已基本摸清明军兵力的日军统领小早川,指挥日军全部压上,并试图对明军完成合围。
明军陷入苦战,所有将领全部加入战团,李如松家兵们携带的,由骑兵分带,可在战场完成快速组装的中型火炮,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军的密集人群进攻,屡屡被火炮驱散。
战至下午三时,明军越发吃紧,李如松的亲卫家兵李有升,为保护李如松,也死于乱刀之下。
日军小早川,见战局胶着,屡次分兵侧翼,都被明军击退。
至下午近五点,明军杨元部,两千骑兵,一千步兵赶到,迅速投入战斗。
杨元领军快速打穿日军包围,在李如松部右侧站稳,随即把火炮摆开,对日军进行轰击。
见到明军主力步兵到来,日军小早川下令收缩部队,暂缓进攻。
李如松判断形势,决定撤离战场,步兵携炮先走,查大受部随后,李如松自领骑兵断后,缓缓后撤。
自此,“碧蹄馆”之战,结束。
此战,日军伤亡六千余,明军伤亡两千余。
退至开城后,李如松痛哭不止,随后大病一场。
碧蹄馆一战,明军伤亡虽不算多,可都是辽东军的精锐啊,还有李如松带去的那一千家兵,是他父亲李成梁时期,苦心经营交到他手上的,精锐中的精锐,这一战,近乎伤亡殆尽,这是伤了元气了,还有那个李有升,跟他一起从小到大,亲如兄弟,怎么能不伤心啊,唉
李成梁是与戚继光并列于世的名将,史书曾称其「 ”师出必捷,威振绝域”。但因为其「 ”义子”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名声大损,为后世所诟骂。 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骁勇善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以及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战绩远胜乃父,威名本当垂范千古。但因二弟李如柏在萨尔浒大战中畏敌退缩,累及将门家风受到了巨大影响。 但,不管如何,在萨尔浒大战之前,李成梁一家乃是大明王朝举国瞩目的将星家族,光芒四射。 李如松共有九兄弟,二弟李如柏、三弟李如桢、四弟李如樟、五弟李如梅、六弟李如梓、七弟李如梧、八弟李如桂和九弟李如楠,犹如《忠烈杨家将》中的「 ”七狼八虎”,个身手不凡。 这里单表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 李如梅,字子清,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有一手百步穿杨的绝技,百步之外开弓射敌,百发百中。 凭这一手绝技,李如梅在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屡建奇功。惜乎映照于父兄的光环之下,功绩不大为世人所注意。 在整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李如梅最出彩的表现,莫过于在碧蹄馆之战连射倭国三悍将。 彼时,明军主帅李如松杀敌太猛,领数二千骑兵一头扎入三万六千倭军的包围之中,左冲右突,苦不得出。 一金甲倭将率倭众围死李如松。李如松单拳难敌众手,岌可危。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李如梅单骑冲入阵中,弯弓搭箭,一箭将金甲倭将射杀。 此金甲倭将一死,其身后倭众顿散,李如松之困遂解。李如梅所杀金甲将并非泛无名之辈,乃是日本有名悍将小野成幸。小野成幸,通称喜八郎,是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武将, 立花家臣,在日本名气大得惊人,却悄无声息地死在李如梅的箭下,出人意料。 不过,小野成幸死得也不冤,至少,他是死在将门虎子李如梅之手,而且,黄泉路上,他走得也并不寂寞,同属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名将,同属立花家臣,而且名气比他大得多的安东常久和十时连久也紧随其后,死在李如梅的箭下。 安东常久,通称善右卫门,在碧蹄馆之战中,表现得非常嚣张,身披重甲,手提倭刀,骑烈马,纵横驰突,斩杀明军极多,鲜血透甲,凶悍异常。李如梅在战阵中觑得真切,再展神射绝技,一箭射穿安东常久咽喉,当场取其性命! 十时连久,通称传右卫门,又拥有异名「 ”生摩利支天”,威风八面,霸气十足。李如梅射他,被他闪得快,只射中左胸,但箭矢劲道迅猛,洞穿甲胄,戳中心脏。 十时连久惨呼一声,捂着伤口撤退逃命,侥幸未死在战场。但回到本部,失血过多,一命归西。临死只有「 ”下一任家老兼武者奉行请主公交给内田统续...”数句遗言。 李如梅神射之技,不亚于汉飞将军李广,奈何过早谢世,病殁于万 历四十年,未能参加后面的萨尔浒大战,致使威名不扬,李氏将门家风坠落,惜哉。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明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4.38折抢购~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唐史+大明史+大清史(套装全3册) ¥123.4 购买
戚继光没了胡宗宪的支持,马上被剥夺了兵权隔离审查。但是,浙江也好,福建也罢!谁都知道倭寇并没有被全部肃清,没了戚继光,最开心的当然是倭寇。很快刚刚被戚继光平定的兴化传来了噩耗,兴化城由于汉奸出卖,被化装成明军的倭寇骗开城门。凶残的倭寇将兴化屠城,城中数万百姓被杀害,金银财宝被席卷一空。
嘉靖皇帝急了!福建巡抚被革职查办,嘉靖果断决定将浙江和福建归为一个战区,由一个人统一调配兵力对倭作战。谭纶被任命为闽浙总督,统领抗倭事务。谭纶虽是文官出身,但却也是个狠角色,他也在浙江地区跟倭寇干了多年,而且亲手杀死的倭寇就有上百人,可谓相当生猛。而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了在大同戴罪立功的俞大猷(从监狱里被放出来不久),并恢复了戚继光的兵权。
戚继光、俞大猷、谭纶抗倭铁三角终于形成了。戚老虎回来了,还带着武林高手俞大猷,上司是那个杀人如麻的谭纶,这老三位的名头无论哪一位都够把倭寇吓破胆了!所以,他们准备带着抢来的财宝跑路。杀了人就想跑,铁三角不会答应,倭寇刚想从海路开溜,就被俞大猷的海上巡逻队堵了回来,倭寇只好在平海卫扎下大营,准备与明军决以死战。
明军分三路进逼平海卫,这次他们是下了血本,为了给兴化的百姓报仇,他们带来了从西洋新购置的火器和佛郎机。明军几乎把所有的怒气都撒在了这帮倭寇身上,平海卫的战斗很快结束了,倭寇和他们还未来得及转移的财宝被明军轰烂了!可谓是玉石俱焚。此役过后,俞大猷被派往了江西,戚继光接任福建总兵,全权处理抗倭事务,并且扩充戚家军,此时的戚家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两千八百人。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抗倭战争已经胜利的时候,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两万七千多名倭寇突然跨海而来,在福建登陆,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抢劫,而是明晃晃的报复,侵略!这两万多倭寇瞬间包围了戚家军所驻扎的仙游城。这里驻扎有戚家军二百余人,是戚家军防守最薄弱的堡垒。此时的戚家军主力部队都被调回了浙江,因为那里也出了乱子。
仙游城彻底变为了一座孤城,能够救援它的戚家军外围只有五百多人,两万倭寇对两百戚家军的形势是极为危险的。但军事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被戚家军创造了,这二百多人竟然足足守了仙游城两月有余,直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主力赶到。嘉靖四十而年(公元1563年)十二月十五日,戚继光将仙游与外界联系的所有通道全部扎死,做了一个大口袋,然后摆开阵势与倭寇决战。两万多倭寇攻击二百戚家军竟然两个月都没有拿下仙游,士气极其低落。
戚家军此时一反常态,四面强攻,火炮不停地招呼,仙游之围就此解除,而幸存的倭寇开始向海边逃跑。戚继光锲而不舍,在王仓坪和蔡丕岭再次重创倭寇,至此倭寇再也不敢大规模的袭扰闽浙地区。但戚继光仍然认为,这样还不够保险,应该主动出击,跨海作战,彻底消灭倭寇的有生力量,并把战线移到内陆之外。
此时,俞大猷又被调任广东总兵,戚继光与其商量,俞大猷非常赞成戚继光主动出击做积极防御的想法,他负责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两位将军联手作战,他们在嘉靖四十四年,在广东南澳岛上消灭了倭寇的一个军事基地,倭寇再也没有可以在中国版图内立足的地方。
至此,流毒百年之久的倭寇之乱,终于被戚继光和俞大猷彻底平灭了。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绝不退让的精神,让日本侵略者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因为抗倭战争与下一章的抗日援朝战争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所以在这里还要交代一下,抗倭之战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结局。
平定福建后,俞大猷去了两广地区,就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在那里他成功讨伐叛乱,并获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右都督(一品)。后来他的人生又经过了起起伏伏,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七十七俞大猷去世了,被追封左都督。戚继光去了蓟门,他的戚家军在那里修了长城,现在的八达岭长城就是他修的,在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也失势了,倭寇已经没了,飞鸟尽良弓藏!不久戚继光的那位强悍的老婆跟戚继光也决裂了,独自回到了娘家。戚继光之后再也没和他见过面。万历十五年,正好六十岁的戚继光去世。而万历十五年,被后来的历史大家黄仁宇先生认定为明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当然,还有一个人要说,他就是胡宗宪的重要幕僚徐渭,他在胡宗宪被抓后,也被关进了监狱,他也想学胡宗宪自杀,但自杀未遂。后来他的精神变得十分不正常,被释放后,他去了辽东,成了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座上客。李成梁是抗击蒙古侵略的大将,徐渭毫无保留的把所有抗倭的经验都教给了他的儿子李如松。二十多年后朝鲜平壤,李如松才知道徐渭所教的东西原来是为了让自己能在这个战场上发挥重大的作用。而二十多年后的那场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徐渭正躺在破屋之中,等待死神的降临。他的一生从抗倭战争开始,又从另一场抗倭战争结束。历史告诉我们,抗倭战争只能是另一场大战的前奏,是众多名将的谢幕,也是更多名将的起点。
16世纪末,日本战国割据纷争的局面刚刚结束,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统一全国,掌握了政权。日本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封建主和商人都要求向外扩张。当时日本封建大名(诸侯)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服从。丰臣秀吉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同时想把尚未驯服的封建诸侯的力量引向国外,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妄想发动侵略战争,梦想征服朝鲜,再进一步侵略中国。> > 丰臣秀吉早就有侵略中国和朝鲜的野心,而首次将它公开是在公元1585年(明神宗十三年,日本天正十三年)①。万历十八年(1590)冬,他致书朝鲜国王李,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②。中朝两国一向有着传统的友谊,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朝鲜的拒绝。> > 明万历十九年(1591)底,丰臣秀吉决定入侵朝鲜。第二年四月,丰臣秀吉派宇喜多秀家为侵略军总头目,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派出十六万名陆军渡海作战,于釜山登陆。同时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挥的九千名水军袭击朝鲜沿海各地。经过长期内战,日本封建贵族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加之军队集中,又有锐利的武器鸟铳(即步枪),登陆后二十天,便攻陷了汉城(王京),朝鲜国王李逃往义州。接着平壤也陷落了。两个月内,日本侵略军就控制了朝鲜的大片国土,劫王子,抢府库,掳掠人口,烧杀奸淫,并且强迫被占领区人民采用日本风习,使用日语。加藤清正率领的侵略军向北渡过了图们江,直逼中国边境。朝鲜陷入空前严重的亡国危机,明朝也受到严重威胁,情况异常紧急。> > 朝鲜的迅速溃败,完全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当时的朝鲜统治者重文轻武,“兵不习战,又湎酒,弛备,猝岛夷作难,望风皆溃”③。朝鲜和明朝是两个友好的邻邦,通过朝贡贸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紧急情况下,朝鲜国王急忙向明朝请求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④。在援助朝鲜问题上,当时在明朝政● 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 ●府中存在不同意见。一部分人不主张出兵,他们说应当在自己的门庭防御日本侵略者,无须去支援朝鲜;但是大多数朝臣则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⑤。左佥都御史吕坤曾上疏说:“朝鲜密迩东陲,近吾肘腋,平壤西邻鸭绿,晋州直对登莱。倘倭夷取而有之,籍众为兵,就地资食,进则断我漕运,退则寇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国家大忧也。乃彼请兵而二三其说,许兵而延缓其期,力穷势屈,不折入为倭不止。陛下诚早决大计,并力东征,而属国之人心收矣”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也力主出兵。廷臣的正确意见最后被政府所采纳,明朝决定出兵援朝抗倭。> > 万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派出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史儒率领五千名援军,从辽东出发,渡过鸭绿江,进抵平壤。因为地理不熟,又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战败,史儒力战而死,祖承训仅以身免。兵部尚书石星派沈惟敬到平壤和小西行长谈判休战。小西行长为麻痹明军,故意放出和谈烟幕,对明使诡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⑦。这种损害朝鲜民族利益的和议,遭到明朝的拒绝,决定派出重兵援朝。> >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派经略⑧宋应昌、东征提督李如松率师七万人东渡,会合朝鲜将士,经过周密部署,于次年初进军平壤。宋应昌制定军令三十条,强调军队必须严守纪律,其中第五条规定:凡是损坏民间一草一木的一律处死刑。当时大军尚未齐集,李如松先带领了从江苏、浙江、四川和辽东调来的军队,共四万多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六日早晨进围平壤。这时盘踞平壤的是倭军精锐的小西行长的部队,约有三万人,据城死守。明军奋勇围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如松下令诸军攻围只缺东面,令游击吴惟忠攻迤北牡丹峰,而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军炮石如雨,明军稍稍后退,如松斩先退者以徇;招募敢死队,援钩梯登城。如松督副将杨元等军自小西门先登,其弟如柏亦从大西门入。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如松“马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⑨。如柏头盔也中弹,仍奋力督战。游击吴惟忠和参将骆尚志都已年过六十,惟忠中炮伤胸,尚志被大石伤脚,仍然斗志昂扬,冒险登城。明军“将士无不一当百”,前仆后继,首先登上城楼的是一批浙军,他们拔下倭军旗帜,换上明军旗号。倭军紧闭城门,明军用大炮轰开,烧毁门楼。李如松整军入城,马步军云集。激战不到中午,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士凯旋入城。这一仗共歼敌一万多名,俘虏无数,逃散的敌军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朝鲜的史书说:明军“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明军收复平壤后,继而解放开城。小西行长部队退守京城,加藤清正部队也从北部撤回。> > 二月下旬,李如松率部向京城挺进,这时汉城有倭军数万人据守。明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有轻敌之心,如松竟误信朝鲜人“贼弃王京遁”的谎报,率领轻骑趋碧蹄馆(在京城北30里处),遇敌埋伏,围之数重。如松马蹶伤额,明军丧失甚多。倭金甲酋向如松进逼,裨将李有以身蔽如松,手刃数名倭酋,因中钩堕马,为倭兵所杀。李如梅(如松弟)箭射倭将落马,这时部将杨元也领兵杀入重围,倭军才被击退。会天降雨,明军战马入稻畦中,无法驰骋。“倭背岳山,面汉水,联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⑩。明军乃退驻开城。三月,如松得报,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石。于是如松密令部将查大受率死士从间道焚烧了敌军粮囤,断绝了敌军龙山的饷道。> > 平壤大捷使朝鲜的抗战由被动走向主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争取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由于明军主将李如松轻敌大意,误信假报,在碧蹄馆战役中失利;日军玩弄和谈,明军主和势力抬头,致使战争拖延下来。> > 平壤之役是日军从胜转败的转折点。丰臣秀吉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在国内和军内也很不得人心。当时在日本国内就流行着一种预言说:丰臣秀吉的征服事业必将失败,日本国内必将掀起叛乱。当侵略军正在蹂躏朝鲜国土时,农民拒纳军粮,反对侵略战争。在军内,官兵、民大量逃亡和哗变。一份资料记载,锅岛部队从前线逃回的有五十七名,这些都是主力战斗部队的官兵,“搬运并未计算在内”。当时士兵逃亡如此严重,以致丰臣秀吉不得不命令在各地设立缉捕逃亡的岗哨(“人番留所”)。平壤战败后,日军厌战反战情绪更加弥漫。官兵士气既如此低落,又加以兵员伤亡过半(京城内外只剩下五万三千人),粮秣短缺,疠疫流行。日军统帅部自知京城难保,于四月十八日撤出京城南遁,龟缩到东南沿海一带。明军入城并分路追击,收复汉江以南千余里,朝鲜国土绝大部分遂告光复。> > 碧蹄馆之役后,宋应昌派沈惟敬到汉城和倭军议和。倭军战败之余,不得不退兵,争取喘息时间,于是同意撤出汉城,归还被俘的两个朝鲜王子,但仍赖在釜山不走。倭军一面议和,一面又进犯咸安、晋州,逼近全罗道,声称要以汉城和汉江为界,霸占汉江以南的朝鲜国土。李如松命令诸将分守要害,打击倭军。兵部尚书石星等以明朝大军在外已久,竭力主张撤兵议和。宋应昌则认为不妥,上疏称:“釜山虽濒南海,犹朝鲜境。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今拨兵协守为第一策。即议撤,宜少需,俟倭尽归,量留防戍”。兵部主事曾伟芳也上言:“倭款亦去,不款亦去。款亦来,不款亦来。盖关白大众已还,行长留待。知我兵未撤,不能以一矢相加遗也。欲归报关白,,则风帆不利,正苦冬寒。故曰:款亦去,不款亦去。沈惟敬前倭营讲媾,咸安、晋州随陷,而欲恃款,冀来年不攻,则速之款者,速之来耳。故曰:款亦来,不款亦来。为今日计,宜令朝鲜自为守,死问孤,练兵积粟,以图自强”。明朝政府中还有一些有远见的官吏,也都反对轻谈和议和恢复贸易。朝鲜国王和文武大臣也都反对封贡(即议和)。但明朝政府最后还是决定只留刘率领四川兵协助朝鲜世子防守,其他军队全部撤回国内。> > 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日本议和使臣来到北京。明政府提出三个条件:一、日本军队全部撤回国内;二、中国册封丰臣秀吉为王,并允许恢复入贡(来华贸易);三、此后永远不许侵略朝鲜。明年九月,明朝使臣杨方亨、沈惟敬到日本,希望用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办法,换取日本撤兵议和。侵略成性的丰臣秀吉却另有打算,他“怒朝鲜王子不来谢,止遣二使奉白土绸为贺,拒其使不见”,并扬言再度侵略朝鲜。沈惟敬原是市井无赖,与倭方相勾结,欺骗朝廷说:秀吉满足于封王,同意明朝的条件。同行到日本的朝鲜使臣把秀吉悖慢无礼的情况报告给国王,国王转达明朝政府。明神宗得知后大怒,命令逮捕石星和沈惟敬按问,并决定停止拖延了三年多的和议。以兵部尚书邢任蓟辽总督,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麻贵任备倭总兵官,援助朝鲜。> > 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邢到达任所,六月,日本侵略者再度大举侵朝,倭水军数千艘先后渡海,七月,进入庆州。这时,朝鲜政府由于内部党派之争,加上日本统治者的反间计,朝鲜政府罢免了著名水军将领李舜臣水军统制使的职务,改派懦弱无能的元均继任。由于元均的少谋寡断,李舜臣苦心经营的闲山岛要塞,竟被日军占领,元均被杀。十几万日本侵略军从水陆两面涌向富庶的谷仓全罗道,进占了全罗道的重镇南原。到了九月,日军又向北攻入忠清道的稷山,企图由此进犯汉城,王京岌岌可危。> > 十一月,邢大会诸将分三路向日军发起进攻,迫使日军退守在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筑三寨以拒守。岛山依山筑有石城,城外围绕着三层栅栏。明军仰攻山寨,损伤很多。游击陈寅领兵连破外围两道栅栏,第三道栅栏也即将被攻下。倭军被围十昼夜,水源粮饷皆被切断,加藤清正伪称约降,请求缓攻,实际上是缓兵之计,等待小西行长来援。行长也害怕明军袭击日军釜山大营,不敢轻进,只是挑选三千名倭兵,遍布旗帜,蔽江而下,虚张声势以恫吓明军。杨镐因明军当时没有水军,缺乏海上支援力量,心慌胆怯,又听朝鲜将领李德馨伪报海上倭船扬帆而来。杨镐不及下令,便策马西奔,全军溃散,退回汉城。这次围攻加藤清正的战斗集中了中朝双方大量兵力,经过一年的准备,结果大败,士卒伤亡近两万人。杨镐还向朝廷报捷,说只死亡百余人,被部下丁应泰揭发,明神宗免去了杨镐的职务,听候处分,改派天津巡抚万世德接替他的工作。>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初,总督邢以岛山之役由于缺乏水军而遭到失败,乃增募江南水兵,精讲海运,作持久计。二月,陈率广兵,刘率川兵,邓子龙率浙、直兵先后来到。邢把明军分成四路:中路大将李如梅(后改为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水路陈,各守汛地,相机行动。这时日军盘踞朝鲜已有七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一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粮秣供应不足,士气萎靡不振。丰臣秀吉为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国内动众数十万,猛增税收,遭到人民怨恨。久困在朝鲜的士兵普遍厌战,与明军遭遇,往往举阵奔散,投降的人数愈来愈多。是年七月,丰臣秀吉在懊丧中死去。十一月,加藤清正率兵先逃,中路和西路明军会同陈、李舜臣率领的中朝水军,集中力量,包围了小西行长,切断了他和岛津义弘的联系,准备一举消灭敌人。行长被围数月,粮尽援绝,于是派人向中朝将领赠送枪剑宝物,请求给他一条生路,退兵回国,被李舜臣严词拒绝。> > 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岛津义弘率五百多只战船来救小西行长,在半岛东南露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联合水师的截击。陈遣副总兵邓子龙偕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艘巨舰为前锋,向倭军冲击。李舜臣驾船擂鼓,先冲敌阵,被倭船包围。陈舍身救援。子龙虽年逾七十,仍“意气弥厉”,率领勇士二百人,跃上朝鲜战船,追踪倭船奋击,并投掷一种“火”,延烧敌船,倭兵死伤无算,逃到岸上的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死万余人。正在激战时,明军火器误中子龙战船,舟中起火,倭军乘机进攻,邓子龙力战而死。李舜臣、陈杀出重围,赶来救援,连开“虎蹲炮”,打沉敌船。李舜臣不幸被流弹击中,伤势严重,临终前还叮嘱他的侄子李莞不要公布他的死讯,以免影响军心;命令李莞代替他指挥督战,直到胜利。战斗到中午,倭兵大败,损失战船四百五十余艘,小西行长乘混战中上船逃回日本。战斗结束后,陈急忙寻找李舜臣共庆胜利,当他听到李舜臣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悲痛地昏倒在船上。中朝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紧密配合,并肩作战,终于彻底粉碎了丰臣秀吉先吞朝鲜再灭中国的狂妄计划。> > 注释> > ①藤木久志:《织田·丰臣政权》,小学馆《日本历史》第15卷,第185页。> > ②《史料日本史》近世编,第59页,吉川弘文馆,1964年。> > ③《明史》卷三二○《朝鲜传》。> > ④⑤《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鲜》。> > ⑥《明史》卷二二六《吕坤传》。> > ⑦《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鲜》。> > ⑧经略是用兵时特派主持军务的官职,一般由文官担任,权位很重。> > ⑨《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传》。> > ⑩《明通鉴》卷七○,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 > 藤木久志:《织田·丰臣政权》,小学馆《日本历史》第15卷,第333~334页。> > 日本参谋本部《日本战史》朝鲜之役篇,第251页。> > 《明史》卷三二○《朝鲜传》。> >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朝鲜传》。> > 《明史》卷二四七《邓子龙传》。> >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朝鲜通史》第78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73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国合纵攻秦之战,张仪出了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