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姜维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姜维是三国末期蜀汉阵营的将领。当年姜维子承父业,做了天水郡参军。后来天水郡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投蜀,当即丢下姜维等人连夜逃走,等姜维回城时早已大门紧闭,不得已,本没有投蜀之心的姜维一气之下拜在了诸葛亮的帐下,由于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因此诸葛亮对他十分看重,并传授他毕身所学。
后来诸葛亮去世,姜维独领一军。他继承了丞相诸葛亮的遗志,数次出兵北伐,无奈曹魏阵营日益强大,虽然经历了司马家夺权的动荡时期,但自司马懿掌权以来,曹魏上下政权集中,越发不可攻破,因此姜维的数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后来钟会率大军与姜维对峙与剑阁,邓艾率领三千骑兵偷渡阴平,杀到成都城下。此时邓艾还没做出应对之策,刘禅就出城投降,蜀汉因此而灭亡。邓艾的将士们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十分愤怒,纷纷拔刀砍石泄愤。
要知道当时姜维率领众位将士与邓艾的大军浴血奋战,而刘禅却在后方不战而降,换做是谁都会感到愤怒与悲凉。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也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的投降曹魏,也没有就此自尽殉国,他为了完成诸葛亮托付给他的遗志,决心假意投降曹魏,忍辱负重,寻找机会恢复蜀汉政权。因此他特意修书一封,找机会交到刘禅手中,让刘禅做好准备。
在姜维的精心策划下,他成功的挑起了钟会与邓艾两人之间的纷争。毕竟邓艾仗着攻破成都的不世之功,愈发自大,钟会身为三军统帅,很看不惯邓艾的作风。就这样,姜维假借钟会的手,将邓艾斩杀。而就在姜维想一举除掉钟会,重新建立蜀汉政权时,钟会却因为在成都造反不成,被魏军在乱战之中杀害,连累着姜维也战死。原就是魏国人的姜维,在刘禅投降之后还想着要复国,甚至于比刘禅这个皇帝还上心,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姜维身负诸葛亮遗志,并为此奉献终身,自然不愿意因为刘禅的放弃而对蜀汉置之不理,更何况他手下的将士都出身蜀汉,对国家感情深厚,如果姜维就此降曹,只怕有杀身之祸,还不如乘机复国,说不定还有机会一举大权在握。一旦成事,他就会成为曹魏之中司马懿一般的存在,这是姜维夺权最大的机会,他肯定不会放弃。
只可惜姜维最终功败垂成,未能一举起势,不得不说是蜀汉气数已尽。
三国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姜维、王平、夏侯霸,本来并不属于蜀汉政权的大将。但是当他们投降蜀汉以后,却对蜀国忠心耿耿。王平在守街亭的时候,忠勇的形象已经表现出来了。夏侯霸也是一直很忠心。姜维的忠勇,更是得到后世的普遍赞扬。就算刘禅已经投降了,他还在谋求复国,挑起钟会造反,并想借机搞乱曹魏的军队,达到重新复国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将领不管来自哪里,到了蜀汉以后,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蜀汉对投降过来的这些将领,极为重视,予以重用。王平本来是个代理校尉。但是在投降刘备以后,刘备立刻把他封为牙门将、裨将军,从一个“校尉”变成了“将军”。在守街亭以后,他更是被封为亭侯,诸葛亮让他独当一面。夏侯霸在投降了蜀汉以后,也得到了当时的蜀汉最高统帅姜维的肯定和重视。
《三国演义》中,姜维甚至把夏侯霸当作副手。虽然《三国志》等正史对夏侯霸的记载非常简略,最终连他的去向也没有交代。但是,夏侯霸受到姜维的高度肯定和重视,却是一定的。姜维更不用说了,他作为一个投降过来的人,最后成为一个最高统帅,具有了诸葛亮一样的地位。可见,蜀汉对他是极为重视的。
那么,为何蜀汉对这些投降过来的将领,都这么信任呢?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短缺。蜀汉的人才为什么会短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做事,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因此对人才缺乏培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诸葛亮确实做事谨慎,管得比较细。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还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其他人来做。
而且,诸葛亮本身并不是什么军事大才,在打仗方面,他并不是很在行。实际上,这正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要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这话更不对。姜维不就是诸葛亮极力培养的一个人才吗?王平在守街亭中表现优秀,诸葛亮立刻就把他封侯,让他独当一面。可见,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那么,蜀汉究竟为什么人才短缺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也因此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位于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人才,显然相对来说少很多。除了人才本身就很少以外,还有一个人才的人心归向的问题。虽然刘备一直奉自己为正宗,一直打着自己是刘汉宗室后人这个旗帜。
但是,当时的天子汉献帝毕竟在中原。虽然后来曹魏代替了刘汉,但是,这也是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就算这个禅让是假的,当时的人,也只可能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为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此,人才都会去那里。我们曾听到过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确实就是蜀汉人才缺乏的写照。蜀山的人才少,因此,他们对来自各地的人才,都非常重视。
当然了,蜀汉重视人才,并不表明这些人才就很忠心,这只能是一个基础。投降蜀汉的人才,最后还非常忠心,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蜀汉内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有一种比较健康的政治生态。虽然陈寿是蜀国人,他写的《三国志》,有维护蜀国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蜀国内部,积极向上的文化以及健康的政治生态,确实是有的。
刘备本来是外地人,却能在蜀汉扎下根,而且还能得到蜀汉人的拥戴,当时的士人及豪强都纷纷加入到刘备的集团,反而对作为本土的刘璋不是很感兴趣,可见,刘备所带去的政治生态,确实是让人欢迎的。其实,当某个集团在初创阶段,政治生态都还是比较健康的。曹操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他手下的谋士和大将,也都是很纯净的,并没有太多勾心斗角的情况。
但是,曹操去世后,政治生态就发生改变了,朝臣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厮杀,不断地发生政变。曹魏政治生态为什么变坏?主要的原因,是领导者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经历了曹魏代汉,以及司马家族准备替代曹魏这两次政权更替。而蜀汉不一样。蜀汉没有政权更替。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比较正直无私的,从来没有试图替代蜀汉政权的做法。所以,朝廷中大臣们的勾心斗角并不多,政治生态很好。也因此,投降到蜀汉的大将们,觉得自己是有前途的,心情是愉快的,就对蜀汉比较忠心了。(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历史上的蓝田之战楚国怎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