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在历史上,军功没有李世民大!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不过李世民比他更强罢了。如果可以做个对比的话,把李渊看成朱棣,李建成可以看成朱高炽,李世民可以看成朱高煦,但是朱棣明显比李渊强势,而李建成能力也比朱高炽强,李世民能力更是远高于朱高煦。
这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要拿他们两对父子兄弟对比呢?主要是因为假如李渊有朱棣的能力,那么李世民很有可能就是失败者,而李建成可能会成为一个像朱高煦一样很称职的皇帝。朱高炽没有能像朱高煦一样有赫赫战功是因为他身体肥胖不适合上战场,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世子,在创业初期要留守大本营,在创立基业后要留在京城学习政务。
李建成也是走的这个套路,所以李建成的军功和李世民差得太远。这也是魏征所担心的,所以魏征也建议李建成请命讨伐刘黑闼,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率兵讨伐刘黑闼。
最初唐军的主帅是李元吉,李元吉军事才能确实不怎么样,被李世民击败的刘黑闼,回来还是打的李元吉大败。李道玄阵亡,史万宝轻骑逃回,庐江王李援弃城逃跑。刘黑闼迅速收服十几个州,这就是李建成在接替李元吉前的形势。
但是在李建成接替李元吉后,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就彻底地扭转了败局。李建成亲自督军,在馆陶打破刘黑闼,李建成派刘弘基对战败的刘黑闼穷追猛打,最后在饶阳活捉了刘黑闼,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李建成酒彻底平定了山东的叛乱。
实际上山东对李唐来说,平定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山东是北齐故地,北齐虽然灭亡了,但是北齐贵族成了当地豪强。秦琼和程咬金都是北齐贵族的后人,所以不要以为程咬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大老粗,人家可是出身名门。程咬金的父亲可是济州大中正,追谥瀛州刺史,督瀛州诸军事。山东豪强和关陇贵族是当时两大势力,关陇贵族出身的李唐,收服山东确实不易。不过李建成能出色地迅速平定山东叛乱,也可以看出李建成能力并不弱。
李建成要比李世民大十岁,说来也怪,李渊的老婆生了李建成后,一直没有再生子,后来十年后生了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所以李建成在李渊眼中是非常成熟稳重的,李世民多次劝谏李渊起兵反隋,但是李渊就是不松口。后来直到六月,李建成回到太原,劝说李渊起兵,李渊当即就答应了。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 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
从谈话来看,李建成的建议是非常妥当的,他的提议并非反隋,而是效仿霍光,伊尹,事实证明李渊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李建成也并非不懂得权术。
而在最初起兵的时候,李建成的军功也不比李世民差。李渊派李建成讨伐不愿归附的西河守将,李建成整肃军纪,要求士兵对当地秋毫无犯,他和士兵同甘共苦,对百姓的瓜果蔬菜都是付过钱后才会食用,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所以李建成到达西河的时候,西河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归附,李建成恨轻易对李唐拿下了西河城。往返总共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感叹道:“如果用兵都像你一样,就可以横行天下了。”
在李渊攻略关中的时候,遇到最大的抵抗就是宋老生驻守的霍邑。李建成认为宋老生出身草莽,有勇无谋,只要诱他出城设下埋伏,就可在一战而擒之。李渊亲自领中军,佯装败退,宋老生果然上当,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突然杀出,打到宋老生措手不及,最后终于拿下霍邑。
在唐朝建立后,李建成的军功和李世民相差越来越大,主要是李建成要留守京城学习政务。说太子支走亲王的部下,但是李世民何尝不是如此呢?杨文干谋反这是李世民一手炮制的,杨文干原来是东宫宿卫,后任庆州都督,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亲信,太子都没谋反,杨文干有多大胆子谋反?但是杨文干事件差点让李渊废了太子建成。后来把东宫的王圭和韦挺都就放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斗争中所用的伎俩不过是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无耻。
而且并非所有的武将都依附亲王,太子的部下薛万钧,薛万彻,冯立等等也都是名将。太子身边也聚集着大批文臣武将,能网络这么多人才,可见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
李世民和李建成最大的差别就是李世民赢了,李建成输了。李建成可能没有李世民能力那么强,但是也不会弱了,可能只是没有李世民狠罢了。公子纠败给公子小白未必是公子纠能力一定比公子小白差,只是一次的失误让公子纠万劫不复,而成就了公子小白的霸业。
李唐开国,建成是有原始股的,算合伙人太原起兵时带军队从河东与李渊汇合。李二呢,没有原始股,只有屁股。李建成并没有像史书上所说的那么不堪,甚至也有过人的一面,李渊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建立唐王朝与李建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李世民可谓是一文一武,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叫做分工合作,只不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李世民征讨在外,大小战役无数,特别是击败宋金刚和刘武周稳固了李唐北方,李建成的形象正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编剧导演们并没有抹黑歪曲的手法,三观并没有倒向胜利者的一方,因为这正符合新旧《唐书》两部正史对李建成形象的盖棺定论,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此时的李世民只是作为宗师统军出兵而已,李渊对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其实想先下手的就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在当初起义的过程中,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文武将才。从上文的语气来猜测,此时李元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时说的,完全是一派“此地无银二百两”的情景,这就令人不得不疑心到他深层次的动机。
历史是赢家的历史,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的胜利,就注定了李建成一定会被抹黑。李世民在历朝历代记录宫廷生活的“起居注”上,更改对于李建成的记载已经不是秘密,如果李建成当时听了他的,就不是是今天这个结果了。然后我的感觉就是李建成是不愿意手足相残的,所以他并没有打算杀李世民,可是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却被杀了,李世民也好,李建成也罢,虽然是胜者王,但是胜之所以为胜,绝不是靠抹黑,拉白就能成的。把过去别人熟悉的历史随意更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李世民在贞观之治取得的突出成就,人们往往都十分称赞于他,而选择性地忘却了当年他弑兄逼父的黑历史。与此同时,李渊和李建成也被刻画为腐朽无能之人。其实李世民当年的豪赌能赢实属侥幸,李建成的个人能力和实力在当时都很强。
首先,人们印象中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只是坐享其成,而李建成更是没有什么战功。其实在唐军建立初期,李建成的战功远在李世民之上,比如唐军出关第一战,是李建成献策在霍邑击败了两万隋军精锐,潼关之战也是他打败了屈突通,最后率先登上城头的也是他的部下,所以李渊定都长安后,就立即立其为太子。
只是到了后期,李建成开始坐镇后方调度,少了亲临战场的机会,由于在他在后方调度有方,李世民才能够在外安心的讨伐各路诸侯,这也是李渊为了培养他日后的执政能力。正是由于李渊将其作为接班人培养,所以李建成的身边依附了很多豪强贵族。他的妻子是荥阳郑氏,太子府的成员李纲、王珪等人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李世民身边的都是些常年跟随其打仗的将领和所谓的十八学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门。
随着李世民战功的日益增长,还野心勃勃地建立了天策府,李建成感觉到了威胁,于是在李渊的支持下再次出兵平定了刘黑闼,威信大涨。逼得李世民以及他手下那些渴望彻底改变命运的人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李建成虽然知道二弟有夺嫡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会如此之快,而且这么地不怕死,区区800人,就出其不意地在玄武门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
李世民不愧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决策力和反应力都在太子之上,李建成坐拥皇帝的支持和太子的身份,却没有能够斗过二弟,是因为运气不佳,也是注定的,毕竟他作为太子,不可能先下手灭掉李世民,这就让自己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加之李渊自认为可以平衡二人的力量,没有对李世民的势力及时予以打压,结果玩火自焚。
说起来,李建成真正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他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这就是“天时”。他位居东宫,有随时传唤李世民去他府上的权力,这就是“地利”。他有齐王李元吉帮他。李渊一生有很多儿子,但是成年的儿子也就这三个。李元吉帮李建成,相当于兄弟们都在帮李建成,这就是“人和”。
有人可能会说,在“人和”方面李建成不足,一是他不掌控兵权,二是他身边的人才不多。我们先来说李建成不掌控兵权。李建成确实不掌控兵权,但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缠斗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动用兵权。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也只组织了五十多个人就完成了。相反李建成的手下倒是动用了两千多人的卫队,但是因为卫队被关在玄武门外面了,进不了宫,因而实际上军队并没有参与进来。
由此可见,兵权在这场缠斗中,并不是值得考量的对象。再说李建成身边人才不足的问题。这话也不对。李世民的人才多,但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人才。我们也说了,因为并没有动用军队,因此军事方面的人才在这里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而李世民真正的谋臣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建成身边的谋臣其实也不少,我们知道的就有李元吉和魏征。还有许多因为“成王败寇”,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谋臣。毕竟李建成作为一个太子,又多年经营后方,跑去投奔他的文臣,肯定是最多的。由此可见,李建成在“人和”方面,其实是并不输于李世民的。
那么,李建成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他“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扳倒李世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说说“房谋杜断”这个典故。“房谋杜断”讲的就是李世民的两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李世民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集团来说,“谋”和“断”这两点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谋略,事情就考虑不周全;如果没有“决断”,就无法把握时机。只有既考虑周全,又能把握好出击的时机,一个集团才能够取得胜利。李建成的那个集团,其实并不缺乏谋略。无论是魏征,还是李元吉,都曾多次给李建成提建议,说李世民这个人非常危险,让李建成当机立断杀掉李世民。
可是李建成却下不了决心。以至于李元吉很生气,说,你以为杀掉李世民,对我有什么好处么?还不是都为了你自己的太子之位。因为李元吉说了这个话,以至于后世认为李元吉残忍凶狠。而且还说李元吉这样说,其实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目的是等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后,他再杀李建成。但是想到李世民的手下也多次劝说李世民杀掉李建成,还逼迫李世民这样做,究竟谁才凶狠呢?不过也是“成王败寇”而已。
也不能不说李建成没有决断过,他曾利用自己作为东宫太子的便利,召见李世民喝酒。历史记载,李世民回去以后,吐血三升。不过没死,最终活了过来。这件事算是李建成的一个决断,但并不是好的决断。真正好的决断,就是让李世民活不过来,或者让他离不开东宫就倒下。否则他出去一讲,让李渊更不信任他。
总之,在“谋”和“断”两个问题上,一个集团中,这两个问题的分工,其实也是比较明确的。谋臣们主要负责“谋”,领导则负责“断”。如果只有“谋”,领导不“断”,或者“断”不好,事情也做不成。李世民之所以成功,李建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部下虽然都能“谋”,但是李世民多个一项能“断”的本事。(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
唐太宗李世民,翻开史料的记载,有关于他的部分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表彰他对唐朝甚至是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无论记载李世民再多的丰功伟绩,都无法掩盖他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事实。
史料上记载的李建成是一位碌碌无为,胆小怕事的怂包。李元吉则是嫉贤妒能,花天酒地的废物,实际上这和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李建成不但没有那么不堪,相反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人物。
真实的李元吉英勇善战,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都不能与之匹敌。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是昏庸之人,为何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两人不选择先下手为强呢?先把李世民这个心腹大患出去,他们两人联合成功率要高的多。
事实上李建成的谋士魏征早在玄武门之前就劝他杀了李世民,此人不除日后必留后患。但是李建成一直没下死手,当年李建成要杀李世民根本不用搞什么玄武门之变,带着齐王府和太子府的兵马就能生擒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的大将都被李渊遣散了大部分,不能再李世民身边时刻保护。
李建成之所以不下手的原因很简单,他太小看了李世民,李建成以为自己已经是太子,只要安稳等到李渊退位就行。杀了李世民弄不好最激起李渊的怒火,废了他的太子之位,白白便宜了李元吉。
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狠心,直接在皇宫发动兵变,杀了自己。为了以绝后患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妻妾子嗣全部杀光,逼自己父皇退位。这样李世民就是唯一的胜利者,史书他想怎么写都写。
估计是因果循环,李世民依靠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他的儿子李承乾也想来一次,逼李世民退位。但是事情败露,被李世民杀的一个不留,轮到武则天继位以后又是对李世民的子嗣进行血洗。
武则天退位以后,李世民的血脉死的死,伤的伤,已经没即个可用的人才了。慢慢大唐江山也开始衰败,走向灭亡。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李建成的才能不再李世民之下,只是输在心慈手软上面,要是他先发制人,也就没有李世民什么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4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酷吏来俊臣是什么下场他为什么会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