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自古以来,朝代更迭,总会掀起腥风血雨。由于旧朝势力树大根深,会影响到新朝的江山稳定,所以会采取一定的手段。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开国皇帝却没有这样做,他先取代后周,之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但他不杀前朝皇族和文武大臣,而是对他们加以恩德,削掉了他们势力之后,让他们余生。这位皇帝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领部将,发动陈桥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并且一路杀到后周都城。胁迫周恭帝禅位。宣旨对后周的太后和周恭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文武百官不得侵凌,将周恭帝降为郑王,优待帝母子,赐柴氏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但是有些古籍记载,赵匡胤在攻入都城后,遇到了宫女带着乔装打扮的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儿子。赵匡胤是怎么处理的呢?一种版本是赵匡胤问众人:“这怎么办呢?”赵普回答说:“带走吧。”一种版本是赵匡胤自己回头对众人说:“还等什么呢?”于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随后,他上朝问大臣怎么处理,大臣们有说劝杀掉世宗之子,也有说留下他们。
也许是赵匡胤内心是想斩草除根,但是大开杀戒并非仁义,自己的很多将领,都成是后周的将领,如果杀了世宗的儿子,可能会伤了将士们的心。至于两个还是死否被杀,史料没有明确记录,只是记载了,赵匡胤将一个孩子给了开国大将潘美做样子,另一个孩子则没有记载,是死是活,不得而知,消失了。
为何赵匡胤对后周皇族施恩,而不加以诛杀,铲除后患呢?赵匡胤得后周,建宋。赵匡胤认为立国之初,人心为稳,而去还没得到后周百姓的认可他的地位。所以,他不能乱杀无辜,要为自己赢得人心,即便有些大臣对后周的愚忠,甚至直接讽刺赵匡胤,但他还是忍下去了,不管是宅心仁厚还是心存权宜。
说到周世宗,需要明确一个基本 历史 事实,
他姓郭,不姓柴,继位前就是其姑父兼养父郭威正式册立的皇子,继位后严守自己身为郭家嗣子的本分,不曾与柴家生父见面,待之以元舅之礼,也不曾封亲兄弟为王,不曾封柴氏族人为皇族。当然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新改姓为柴了。
历史 上后周王朝两代皇帝,“郭荣”“郭宗训”,之所以在史书上变成“柴荣”“柴宗训”,原就是 宋朝史官篡改 历史 的产物,其用意无非是削弱周世宗统治合法性,也等于变相加强赵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柴可代郭,赵自可代柴)。
而郭荣生平最大的缺失,便在于他的身后事安排,甚至可以说,导致了后周王朝被取代之必然。
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一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郭宗训这个幼童,在当时局面下,是没有一丝可能保住皇位的。即使没有赵匡胤,如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这些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一样可能取而代之。
孙策不传子孙绍而传弟,司马师不传嗣子司马攸而传弟,高澄不传子而传弟,郭威登基后不考虑广纳后宫生子,而毫不动摇地栽培养子,都是基于同一个道理。
甚至赵匡胤长期以赵光义为实际储君,等到亲儿子长大成人后,赵光义羽翼已丰,尾大不掉,欲易储已不可能,也是同样缘由。
郭荣重病后,为保孺子皇位,费尽心思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是他眼光和胸襟不如他养父的地方。
当然,这也是他作为郭威嗣子而非亲子的先天不足,使得他明明有几个血缘上的成年亲兄弟,(其生父柴守礼生了五个儿子),却不能栽培重用。明明有一个人丁不算稀少的血亲家族却不能依靠,
反而从继位起为了避嫌还要刻意疏远。再加上郭威在世时为了维护郭荣的皇嗣地位,没有给张永德、李重进同样皇子身份;因此郭荣临终面对的储位问题,几乎无解。
(所以,诸葛孔明为何仅仅是蜀汉小国之相,却得历朝历代君主大力推崇,这样既忠且能,扶立幼主鞠躬尽瘁的臣子,几乎是所有帝王对大臣的终极梦想。)
赵匡胤既是郭荣麾下得力大将,又是他的亲戚,(赵光义和郭荣是连襟),因此得到重用,被委以心腹之任,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以说 若郭荣真是“柴荣”,若后周真是柴家天下不是郭家天下,那赵氏兄弟要想得国近乎不可能 ,即使能成功,过程也必会比 历史 上艰难得多。
郭荣重病后,能让郭周政权延续下去的可能,几乎无解。 在几个法定继承人同时都是幼年孺子的局面下,其实即使郭荣能够大公无私,愿意让权给张永德这个郭威的女婿或者李重进这个郭威的外甥。
他们和郭威生前并没有父子名分,终究也一样是改朝换代,只不过是可能在新皇室延续了郭威的一丝血脉。
但是中国与日本西欧的礼法习俗完全不同,女婿与外甥传承的女方血脉是毫不受重视的,和路人甲区别并不大,郭威宁舍张永德李重进,而选择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内侄做养子,在五代乱世也不足为奇。
郭荣如果想学南唐烈祖李昪(徐知浩),改郭姓为柴姓,让柴家变成名正言顺的皇族,依靠亲兄弟来扶保幼主,同样不可行。
毕竟郭威是终结沙陀武人三朝乱政,光复华夏的英雄豪杰,而且仁德爱民、威望甚高,远不是杨吴政权一权臣徐温可比的。郭荣如果不是郭威的养子,那么本身不过一个贫寒茶贩,何德何能去登基大宝?
而且徐知浩从入主杨吴政权中枢,到最后改回李姓称帝,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郭荣从成为皇子起到执掌天下,加起来才不到十年,即使他有心去做也根本来不及了。
何况即使舍得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孺子柴宗训还是一样保不住皇位。柴氏江山即使能够压制郭氏忠臣、以及赵大这样的心怀不轨者,顺利延续,最后能继位的也必然是他的成年弟弟。
如此劳心劳力、为人作嫁,却又何必?
是以,为郭宗训叹,亦为郭荣惜。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小皇帝郭宗训被迫让位后,被流放软禁,刚到二十岁便早死。郭荣的其他几个儿子同样早夭、或“不知其所踪”。时人笔记记载,有两个孩子,在赵匡胤授意下,被大将潘美和大臣卢琰分别收养,一改姓潘,一改姓卢,后来各自延续了郭荣的血脉,但也被剥夺了姓氏和身份。
剩下一些即使在后周也并不算皇族的柴氏族人,也就是郭荣那些依旧姓柴的兄弟的后裔,奉祀郭荣和郭宗训,给宋朝的仁德厚道当活招牌。
宋仁宗嘉佑年间,下令彻查柴氏族谱,封郭荣的从孙柴咏为世袭崇义公,奉祀周世宗郭荣。可见最迟此时,郭宗训便已绝后。
宋徽宗政和八年,又下令从柴氏子孙中挑选最年长在世者,以其祖父过继为周恭帝郭宗训的后人,其子孙世袭宣义郎,奉祀郭宗训。「 择柴氏最长见在者 ,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因此,后世所谓的“柴荣后人、郭宗训后人”,从血缘上都已经是旁系过继了。
当然,王朝鼎革,此亦在所难免。论血腥程度,已远远较之前各朝更迭时为轻。
不论如何,赵匡胤终究是终结了刘裕开启的持续数百年滥杀前朝皇族的恶例。他跟从郭荣征淮南时,于楚州之屠单活一巷的爱民之举流传至今,足以见其恻隐之心。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扩展资料: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_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阳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庙,将在开封的周太庙迁去,逢年过节时特遣礼官去祭祀,并慰问周太后和郑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亲信赵普密谋,将一袭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当场便拥立他为帝。大军回师开封,赵匡胤在守城内应的帮助下顺利入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开封城。
在短短的四十二天时间里,柴荣率大军兵不血刃,平定燕南之地。收获了三州十七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原之于契丹的战略劣势。善待柴荣族人:一是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之礼,以示尊敬;二是尊柴荣的皇后、柴宗训的养母符氏为太后,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符太后;三是承诺照顾好柴宗训。
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嗣眷属待遇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恩断义绝或赶尽杀绝。历代赵官家的对柴氏后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袭王位也相安一隅,从未谋反。在当了六年皇帝后,柴荣便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九岁。此时最长的柴宗训年仅7岁,继承皇位,三个弟弟分别被封曹王、纪王、蕲王。
在周围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想要坐稳天下很难,甚至有灭族的危险。赵匡胤取代后,虽然丢失天下,但性命,衣食无忧,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幸运吧。
赵匡胤完全没有必要对柴氏斩草除根,因为后周的宗室对宋朝完全不造成任何威胁。
首先,后周的开国之君是周太祖郭威,他的两个亲生儿子郭侗和郭信都被后汉的刘承佑所杀,所以他才传位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而柴荣七个儿子中的前三个也都被刘承佑所杀,所以他只能传位给自己最年长的儿子柴宗训,柴宗训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而已,他的三个弟弟就更小了。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发动“陈桥兵变”另立新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周没有强势的诸侯王拱卫皇室啊。
剧照
唯一与柴宗训亲近的,也就是李重进和张永德了,他们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和柴荣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曾经是柴荣的皇位竞争者。所以柴荣即位后一方面不得不继续倚重他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备他们。柴荣临终前就把张永德调离京城,又提拔了赵匡胤来防备李重进,这才给了赵匡胤机会。
还有一点,赵匡胤很自信,他相信就凭柴宗训孤儿寡母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而且当时禁军系统中殿前司基本被赵匡胤死死抓在手里,侍卫司二把手韩通被杀,李重进远在扬州,鞭长莫及。至于那些文官,不值一提。没有后台,没有势力的孤儿寡母,又怎么能威胁到赵匡胤的统治呢?但是话是这么说的,可是柴宗训以及柴荣嫡系后代的遭遇却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直接让守仁君之前所说的理由一个也站不住脚。
剧照
所以,赵匡胤称帝之时,柴氏基本上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完全没有与赵匡胤抗衡的能力。既然如此,赵匡胤为什么不做个好人?赵匡胤夺位后,原本并不把柴家后人放在心上,但是赵光义不行,五代国祚都不长,皇帝死于非命的很多,为了让国有长君,赵匡胤是把他弟弟赵光义当储君培养的。赵光义不想再自己当皇帝后还有人威胁自己,就暗中把柴荣嫡系后人全部处理了。赵匡胤知道后也默许了。
剧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御驾亲征真的能战无不胜吗事实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