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宠臣感动齐桓公
齐桓公有3个宠臣,分别是公子开方、竖刁和易牙,这3个人陪着齐桓公吃喝玩乐,非常得齐桓公的宠幸。
他们除了能想着法子哄齐桓公高兴之外,还都有“感动齐桓公”的事迹。
公子开方是个公子,可是并不是齐国的公子,而是卫国的公子。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地位来服侍齐桓公,而且,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而是留在齐国陪齐桓公。按齐桓公的话说:公子开方爱我胜过爱他亲爹。
竖刁的事迹更动人一些,原本他是一个贵族家的孩子,小的时候被送到宫里来服侍齐桓公。别以为到了宫里的孩子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事实上春秋那时候都是有地位人家的孩子才能到宫里工作。
后来长大了,竖刁开始遗精了,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在宫里干活了,于是被父母接回了家里。接下来,就应该是上学、娶媳妇、生孩子这种事了,再仗着曾经在宫里伺候过齐桓公,捞个一官半职不是问题。可是竖刁对这些事情没兴趣,反而特别怀念宫里的生活,于是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机会,自己拿把剪子把自己的小鸡鸡剪下来喂狗了,然后休养了半年,重新回到宫里伺候齐桓公。“刁这小子,爱我胜过爱他自己啊。”齐桓公感慨,更加喜欢竖刁。是啊,对于常人来说,割小鸡鸡比死还痛苦。
他为什么叫竖刁?竖是一种职业,就是太监的意思。
易牙的故事也很感人。易牙是个非常优秀的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之一。齐桓公很喜欢他做的菜,有一次,易牙做了一个烹乳猪给齐桓公吃,齐桓公顺口说了一句:乳猪这么好吃,不知道婴儿肉有没有这么好吃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易牙真的烹了一个婴儿来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吓了一跳,问易牙这是怎么回事,易牙说:主公想吃婴儿肉,我就把我儿子给烹了。
齐桓公当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人肉吃没吃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让齐桓公感动得不得了——就为了自己一句话,人家把儿子就给杀了。
不被感动的管仲
对于三宠,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是很不喜欢的。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来探视他的时候,他就提到了这3个人。
“主公,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这3个人不是好人,离他们远一点。”管仲说。
“可是,易牙很爱我啊,他把他儿子都蒸来给我吃了呀。”
“人之常情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他连儿子都忍心杀掉,对别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可是,竖刁为了留在我身边,自己把自己给阉了啊。”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他会在乎别人吗?”
“公子开方呢?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位置来跟随我,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他难道不是真爱我吗?”
“连父母都可以抛弃,还有什么人不能抛弃?”
管仲的一番话,让齐桓公大感困惑:怎么这3个人的感人事迹到了管仲这里就成了没人性了?
尽管齐桓公有困惑,可是他知道管仲看问题是有道理的。所以,他尽管不愿意,还是把这3个人都赶开了,不许他们在自己的身边。
管仲死了之后没多久,齐桓公实在感觉生活没什么乐趣,忍不住又把三宠给招回来了。
后来的事情则完全按照管仲的推论进行,因此齐桓公生病,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明争暗斗,三宠加入了这场争斗,最终易牙和竖刁将齐桓公关在后宫,将他活活饿死了。
“唉,仲父真是圣人啊,我不听他的话,才落得今天凄惨的下场。我死之后,哪里还有脸见仲父啊,呜呜呜呜。”齐桓公临死之前,发出这样的哀叹。
更悲惨的是,齐桓公去世之后67天才有人为他收尸。
锐评
不要鼓励违背人性
对于同样的3件事3个人,齐桓公和管仲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
齐桓公只看到了表象,却不去探寻本质。管仲从人性出发去看问题,因此能够看到本质。
人性首先是自私的,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人是有亲情的,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这种亲情甚至超过了自私。不同的文化中,亲情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亲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亲情是人性重要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都是次要的。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这说明要么这个人有更大的阴谋,要么就是心理变态,人性扭曲。如果一个人基本的人性都不存在,他可能超级高尚,也可能超级残忍。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要违背人性,也不要鼓励违背人性。
在过去的中国,违背人性的东西很多,但是至少一点是符合人性的,那就是司法实践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意思就是父亲可以不举证儿子的罪行,儿子也可以不举证父亲的,这样才符合人性。
其实关于人性,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争论。
在春秋以前,认为人是有廉耻的。所以,春秋时期及以前使用周礼,而周礼是建立在人们普遍懂得廉耻的基础上的。管仲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是“礼义廉耻”,礼义是建立在廉耻之上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礼已经无法规范社会秩序了,也是人们开始思考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著名的《三字经》中开头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提法,他也被认为是正宗的儒家。
而最早的法家如李克、商鞅等人认为人是没有廉耻的,因此需要刑法来约束。到了荀子,则断言人性本恶。
在对于人性的问题上,西方与中国的做法是有较大区别的。在西方,很少有人会为老人让座,除非这个老人确实难以站立。是西方人的道德水准低吗?有中国人曾经在美国为老人让座,结果美国老人不仅不领情,反而很生气地说“你难道以为我老到不能站立吗?”
而在中国,事情恰恰相反,在我们的极度宣传下,一些老人甚至会对不让座的人拳脚相加。
为什么会有这样事情?还是要归结于人性,西方人在这里体现出人性自尊的一面。
正因如此,在西方越俎代庖是不受欢迎的。譬如你去为一个清洁工扫大街,他会认为你在羞辱他的能力;而在中国,这是好人好事。
问题是,越俎代庖张扬了你人性善的一面,可是同时会触发对方人性恶的一面。
以现代人眼光看其实这三个人的行为是匪夷所思的,为了照顾你父亲死了不回去奔丧的开方,为了你把生殖器割了的竖刁,为了一句戏言把儿子杀了煮给你吃的易牙。说实话以我的眼光来把这三个人当现代人看,那都是神经病啊。连父亲死了都不奔丧那就是不孝,很难得到人的信任,后面时代我记得有在服丧期间不能为官的情况,虽然不至于这样但丧都不奔太夸张了。太监照顾人,说实话作为屌丝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找个美女不好么。至于杀子给君主吃,那简直精神病晚期了。当然也就以现代人来看这个问题,以古代人来看也许没那么夸张,但肯定也不会觉得这三个是精神正常的人。杀这三人倒不至于,但过断都赶走,屌丝表示照顾人美女就够了,干苦力招老实点。
喜欢历史的人对齐桓公很熟悉。他是 "春秋五霸 "中的第一个霸主,也是众多版本中唯一被列入名单的 "五霸 "之一。(另一个是晋文公,他在所有版本中都被列入。)此外,齐桓公在成为国君之前几乎已经死了,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传奇经历,使他的形象显得非常高大。
然而,这样一个有着光辉事迹的霸主,晚年却以 "桓公尸于床六十七日,尸虫出焉 "的悲惨结局而告终,不禁让人唏嘘。那么,他是如何落得如此下场的呢?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明君,为什么晚年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1. 齐桓公败亡时用人不疑
桓公早年任用管仲、鲍叔牙、奚彭、高傒等优秀官员管理齐国的国事。此外,齐国在军事上采用 "五连兵",很快就变得富强起来。在经济上,它可以开辟贸易路线,充分发挥当地渔业和盐业的优势。
但随着管仲和西彭的去世,齐桓公晚年不顾管仲的遗言,任用易牙(杀子取悦的小人)、介方(弃亲取悦的小人)、李疵(哄骗自己接近皇帝的小人)为官。这样,他们就可以垄断齐国的乱局,搞乱后宫,甚至插手皇位的继承。因此,齐国的霸主地位丧失殆尽,桓公自然没有好下场。
2,齐桓公自身的性格缺陷预示着他的失败
纵观桓公的一生,确实有归还鲁国土地的荣耀,有接受陈完为卿的智慧,有拨地给燕国的胸怀,有跪拜接受天子赏赐的礼节。但他却掩盖不了自己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报复、抠门、自以为是、不听好话这些毛病。
这些性格缺陷会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上呢?答案是当然的,我们可以以《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为例。
1. 桓公二年,始灭郯城,郯子奔莒。初,桓公死,郯城无礼,故攻之。"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桓公是一个很有报复心的人。齐桓公对冤枉他、伤害他的人都会进行报复(《史记》中蔡公改嫁给蔡姬,羞辱桓公的事情也是如此),这说明他的心胸不是那么宽广。
2.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桓公因为想失去与鲁国的关系而后悔杀了曹梅,他真的很在乎土地和财富等小利益,甚至毫不犹豫地破坏协议,违背承诺。幸亏管仲竭力劝说,管仲才在执政五年前打破了对世人的承诺。但这是桓公锱铢必较、小便宜的体现。
世人都说易牙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杀了,并做成肉羹献给齐桓公,因而得到齐桓公的宠信。
这件事听上去实在让人有些毛骨悚然。都说"虎毒不食子",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烹了,虽然自己没有吃,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就这样说杀就杀,而且烹制好了献给国君吃,真的有这种可能吗?除非他不是人!
齐桓公与管仲塑像
所以,无白书生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首先,这件事情并没有专门的记载,都是通过管仲之口说出来的。《管子·小称》中记载,管仲病了,齐桓公前去探望。在谈话中,管仲劝告齐桓公要远离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因为在管仲眼里,这四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管仲分析说:"易牙以厨艺事奉国君,有一次,国君说自己天下什么肉都吃过了,只有人肉还没有吃过,我想国君您说这句话的时候未必是认真的吧?"
齐桓公说:"是啊,我当时也就那么随口说说而已。"
管仲说:"国君您当时是随口一说,但是有心的人却不那么认为,因此易牙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而且烹制成肉羹献给国君。那可是他亲儿子啊,为了讨好国君竟然连亲儿子也不爱也都舍得,他怎么又能真心对待国君您呢?"
《左传》中并没有易牙杀子献食的相关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只是把管仲的话重复了一遍。这说明易牙献肉羹给齐桓公或许是事实,但杀子且烹之管仲未必是亲眼所见,想来这是出自易牙之口。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易牙把做好的肉羹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实在不错,就问他,寡人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肉羹,你是用什么肉做的呀?
齐桓公铜像
易牙当时肯定会抹眼掉泪地说,国君啊,您曾经说过您没有吃过人肉,为臣我记在心里,这肉羹是我用我儿子的肉做的啊。人肉无处可买,为臣又不能向别人索取,只好把我的儿子杀了,做成肉羹来让国君您品尝,以表我对您的爱戴和忠心。
齐桓公听了,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当然也不分真假,把肉羹吃下。无白书生想,假若易牙真的是用儿子的肉做成肉羹,齐桓公会吃得那么心安理得吗?但从那时起,他对易牙更加宠信,很快就被提拔任用,成了齐桓公的宠臣。
此事后来被管仲知道,因此便有了《管子·小称》中的那番话。
其次,易牙何人?易牙也叫狄牙,有资料上说他是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人,但史籍中并没有具体记载。然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大神级的大厨,《管子·小称》中管仲也说他"以调和事公(齐桓公)"。这里的"调和"并不是他做的是化解各方矛盾的官职,而是对齐桓公膳食味道的把握与调和。易牙本来就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很会做菜,尤其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最初,齐桓公就是觉得他做的饭菜好吃,把他封为雍人,所谓"雍人",只是一个掌管宰割烹饪的小官。后来,易牙被晋升为"御厨",别看这只是一个负责国君膳食的庖厨,史籍中记载,春秋时期的"御厨",不但要负责君王的一日三餐,而且还能够参与重要的朝政。
又有资料说,易牙曾经开设了第一家私人饭馆,所以被后来的厨师们奉为"烹饪祖师"。但不知这一说法有何凭据。
易牙画像
但不管怎么说,易牙的烹饪技艺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王充《论衡·谴告》中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者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说的是易牙通过水、盐、火的调配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
《孟子·告子上》中也说:"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同样对易牙的调和之味做出了肯定。
试想,这样一位大神级的庖厨,能做出味道鲜美的肉羹来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未必需要杀掉自己儿子。齐桓公真的把天下所有的动物肉都吃遍了吗?他完全可以用其它动物的肉,用自己擅长的调味技艺,做出同样美味的肉羹来。
因此,易牙杀子献食的事情未必是真,之所以这样说,其目的岂不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可是齐桓公信了,管仲可能也不大相信,但这事是他告诉世人的,也可以说是将信将疑吧,因此他在去世前劝告齐桓公,不要轻易相信易牙,他是不可以为相的。
我们知道了管仲为什么要劝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那么竖刁和开方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易牙不爱家人孩子,所以管仲以为他不会对国君忠诚,而竖刁这个人则是不爱惜自己。因为齐桓公喜欢宦人,竖刁竟然自己把自己阉割了进宫服侍国君,负责掌管内侍及宫女。
开方本是卫国的贵族公子哥,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卫公子开方,他本来可以做卫国国君的,却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出仕齐国。他表面上对齐桓公死心塌地,从卫国来到齐国十五年都没有回去看望他的父母,甚至在他父母去世时他也没有回去服丧。
齐桓公在管仲病榻前论相时,管仲首先否定了易牙,接着以"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否定了竖刁,又认为天下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父母,而卫开方的做法实在不合乎天理人伦。"于亲之不爱,焉能有于公?"(《管子·小称》)。所以他们都不能为相。
其实齐桓公开始也是听从了管仲的劝告,管仲死后,他把易牙、竖刁等人撵了出去。可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啊,易牙被赶走之后他竟然一点胃口也没有了,终日茶不思饭不想的,最后因为"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又把他们召了回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管仲的眼光独到,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齐桓公的错误决定。
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等人因桓公诸公子争夺君位而发生动乱,齐桓公在病痛中饿死,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都没有安葬,其状实在悲凉。
据说,齐桓公死前用布幔蒙住了自己的脸,是因为他愧于去见贤臣管仲。
关于易牙的结局,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资料说他在政变失败后逃到了鲁国,至于他在彭城的那些传说,大概是他后来又从鲁国逃到彭城之后的事了。我想这种人是不会身心善终的,这样狠毒的父亲,他若善终,那可真是没有了天理。
竖刁在动乱中被杀,卫开方则下落不明。
管仲塑像
世人之口,大多喜于美味,而易牙则为了迎合齐桓公而杀子,这未免有些太过狠毒和残忍。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何况易牙所杀,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孟子又告诫世人:"君子远庖厨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