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曾经是刘邦手下得意的谋臣,为什么最后却倒戈到吕后身边呢

以史为鉴 2023-07-05 13:57:19

他曾经是刘邦手下得意的谋臣,为什么最后却倒戈到吕后身边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陈平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秦朝末年也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而往往在乱世当中能人异士便会不断的涌现出来,个个能人异士们不断的分析当下的局势然后进行站队,最终保的一方得到天下让本来战火纷飞的局势稳居太平。在秦朝末年那样的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能人异世也是不断地涌现出来,单单是在谋臣上就有张良,陈平,萧何范增等等的人再三的崭露头角。

陈平的身世

陈平自幼好读书,不务农。不过他读的不是儒家书籍,他喜好黄老之学,深得老子的“以无为求有为”的精髓。《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兵家的思想基础,陈平深谙其中的法力诈术之道,陈平一生献策无算,核心思想就是一个“诡诈”,这跟他精于老学有关。

陈平家里非常穷,连一扇像样的门都没有,到了婚娶的年龄,没人愿意嫁给他。有个叫张负的老人家慧眼识珠,他仔细观察打量陈平,觉得一个气宇轩昂的人,不可能一辈子贫穷。又悄悄到陈平家里考察,见他家虽然拿块破席子当门板,但门口车辙印却不少。

于是张负不顾家里人反对,将自己嫁了五次,都守寡回家的孙女,嫁给了陈平。陈平家出不起彩礼,张负帮他凑钱,婚礼操办酒席等开销,全部由张家拿,“倒贴”把孙女送到陈家。事实证明,张老汉的眼光真是“蝎子粑粑毒一份”!

陈平的为人

秦末大乱,陈平觉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到了,他首先投靠了魏王咎。虽然跟魏咎的个人关系不错,但陈平看出魏咎不是做大事的人,找了个机会开小差,跑到项羽门下。

项羽也不是个识才的明主,陈平没有得到重用。就在他闷闷不得志的时候,鸿门宴上,他认识了刘邦,觉得刘邦是个做大事的人,心思就活动了。

后来刘邦被项羽扣留在咸阳,张良求助于陈平,陈平“吃里扒外”,给项羽献计,调离范增,并成功说服项羽,放刘邦去封地就藩。不久,他再次开小差,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

因为陈平的这段经历,世人很看不起他,甚至给他编造了“昧金盗嫂”的丑闻。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陈平的智慧非凡人所比,同时他没有儒生附加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善于自保自全。

投靠吕雉

于是,陈平耍了个小狡徒,宣读完圣旨,没有正法樊哙,而是把他押入囚车,带回长安,预备交给刘邦,由他自己处置。到时候,杀不杀,全是皇帝的事,他是刘邦吕后谁都不得罪!没想到走到半路,传来消息,刘邦“崩”了。陈平脑子快,眸子一转,计上心头。他让队伍缓慢行走,自己一路马不停蹄,率先入长安,哭拜于刘邦灵前。

不要觉得陈平此举,是出于对刘邦的哀伤,学问全在哭词里:您让我斩杀樊哙,我感觉我哪有权利斩杀上将呐,所以,我把樊哙给您带回来了!他这边哭,那处吕后正等他哭完,预备动手报复他呢。一听樊哙没死,于是,吕后很受打动,好言宽慰陈平,并给了他一个新官职——郎中令,辅佐新皇。看看陈平这一起,一计接一计,滴水不漏。

先是做好两面不得罪的方案;到了军中,为了防止不测,骗得樊哙毫无提防被拘系;路上听到刘邦驾崩,违抗让他滞留荥阳的命令,强行入长安;到了高祖灵前,马上巧妙地向吕后献上表忠的大礼包。这种左右逢源的谋身本事,历史上无出其右!陈平为啥投靠吕后?其实,吕后擅权的迹象早就显露无疑,不然刘邦也不会对樊哙下黑手。其实吕后擅权是刘邦生前布下的局,目的就是为了让吕后制衡功臣派。

刘邦深知刘盈过于仁柔,根本镇不住骄兵悍将,虽然异姓王让他把根基砍光了,但朝中的功臣派都是匪徒出身,刘盈镇住他们难度太大。在换太子不成后,他只能扶植吕后,期望通过吕后辅政,来制衡功臣派。不想,吕后比功臣派更凶悍,让刘邦不由产生新的担忧。铲除樊哙,便是拔了吕雉这只母山君的牙,让她攻击人力不够,戍守绰绰有余。

陈平是何等聪明,他早就看穿刘邦的这步棋,而且他还前瞻性地意识到,没了牙的吕雉,照样可以吃人!善于自保的陈平,他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吕雉,而不是做刘邦希望的,天平的另一端。陈平不但没有做制衡吕后的砝码,相反,他积极投靠吕后,帮助吕后实现大封诸吕的愿望,因而深得吕后信任,这恐怕是刘邦生前没想到的事。

陈平是不是韬光养晦,为将来荡平诸吕做准备呢?虽然后来的情况确实如此,但我个人认为,在陈平决定投靠吕后的时候,他应该没有这个计划,估计他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过吕后。他的行为,无非为了自保而已。

刘邦当初打着废太子的小算盘,为什么最后会落空?

刘邦废太子的算盘最后落空,有几方面的原因:

1.刘邦想废太子受到了大臣反对。

2.吕后有很强的势力,刘邦废太子不能绕过吕后。

3.太子得到了商山四皓的支持,刘邦废太子愿望落空。

刘邦夺得天下之后独宠戚夫人,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十分喜爱,甚至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刘邦的想法受到了大臣的反对,他虽然是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不得不放弃废太子的想法。

一、大臣反对刘邦废太子。

古代皇位继承为了保证政权交接的稳定采取立嫡子立长子的规定,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按照当时的规定他拥有皇位继承权,并且刘盈为人宽厚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拥护。刘邦对大臣说出废太子的想法之后,很多大臣都提出了反对,甚至有不少都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为此刘邦没有办法凭借皇帝的权威废太子。

二、吕后拥有很强的势力,刘邦废太子无法绕过吕后。

吕后和刘邦相识于刘邦发迹之前,两个人同甘共苦很多年,并且吕后家族跟随刘邦反秦,身后拥有很强的实力,刘邦想要废太子很难绕过吕后,除非刘邦废后才能废掉太子嫡长子的身份。但是吕后跟随刘邦有很大的功劳,刘邦没有办法废掉吕后,因此他废太子的想法受到了吕后的阻扰。

三、太子得到了商山四皓的辅佐,刘邦废太子想法落空。

商山四皓是天下文人的代表,他们出面辅佐太子意味着太子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认可,当刘邦看到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马上明白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他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因此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

太子刘盈得到了后宫、功臣和读书人的认可,刘邦为了政权稳定只能放弃废太子的想法。

樊哙和刘邦有着深厚友情,樊哙最后为什么会投靠吕后?

樊哙之所以会投靠吕后,主要是因为刘邦在晚年的时候对樊哙起了杀心。樊哙不仅是刘邦的好友,而且还是吕后的妹夫,他们之间是有亲戚关系的。

说起刘邦跟樊哙的交情,那还要从刘邦在家乡的时候说起。刘邦在尚未起兵的时候,就跟身为屠夫的樊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两个人经常一起喝酒,一起出去游玩。等到秦朝末年刘邦起兵以后,樊哙就跟随刘邦开始打天下。由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刘邦总是把手底下的兵马非常放心地交给樊哙带领,而樊哙由于作战英勇,所以经常会得到刘邦的奖励。

不仅如此,刘邦在赴鸿门宴的时候也带上了樊哙,从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樊哙对于刘邦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如果他不受刘邦信赖的话,刘邦就不会在如此危急的时机将樊哙带过去,而樊哙也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的营救了刘邦。可是刘邦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却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有人告诉他,说樊哙打算杀掉刘邦的爱子刘如意。刘邦听了以后勃然大怒,就让自己手下的丞相陈平带着自己的诏命去找樊哙,并且要求陈平见到樊哙以后立即将他斩杀。

由于那时候的樊哙正在边关打仗,所以他并不知道刘邦要杀掉自己的事情。等到陈平见到樊哙以后,却并没有将他斩杀,而是将他带回了京城。他们走到半路的时候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于是陈平立即将樊哙释放。樊哙回到京城以后就受到了吕后的重用,由于吕后的妹妹曾经嫁给了樊哙,所以樊哙也非常受吕后的信任。吕后从那以后就将朝廷的兵权交给了樊哙,而樊哙也不负吕后所望,一直在非常努力的治理军队。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吕后势力?他还要听吕须的吗?

樊哙和刘邦的关系一直很好。在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樊哙是一个杀狗的屠夫。这个时候,两人的地位相当,来往密切。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刘邦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使得樊哙搬家躲避的故事,也留下了龟汁狗肉的由来。

在刘邦娶了吕雉后不久,樊哙也娶了吕雉的妹妹。这样,刘邦和樊哙就成为了连襟,亲上加亲。在战争中,樊哙作为刘邦的心腹,除了在战场上征战,在其他很多场合,都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在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对是否杀死刘邦持犹豫态度。而项羽的手下范增是必杀刘邦而后快。因此,范增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想要刺杀刘邦。在这种危急关头,是樊哙闯进营帐,打断了范增的阴谋。

由于樊哙的勇气,他得到了项羽的首肯。于是赐酒肉给他,樊哙趁机说出刘邦不曾背约,而因为小人中伤而杀刘邦,会让天下人寒心的道理。这样一来,使得项羽更加难以下手,最终放过了刘邦。可以说,没有樊哙的努力,刘邦在鸿门宴上是很难脱身的。因此,在《史记》里明确的就写道,是因为张良、樊哙,刘邦在鸿门宴得以无事。

但是,等到天下已定,一切都又发生了变化。虽然樊哙依然是刘邦的亲信,可是,他和刘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那至于最后,刘邦临死前下令,派陈平去处死樊哙。这又是为什么呢?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就出在刘邦的身上。这是刘邦政治手腕的体现。由于刘邦的刻意经营,汉朝形成了朝臣、外戚和宦官三位一体的格局。

刘邦出身平民,持三尺剑取天下。可是,也是因为出身平民,他没有贵族世家的势力。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的手下汇集了各方面的势力。这些势力集合在一起,成为足以左右政局的朝臣势力。

这些朝臣很多都是刘邦的发小,刘邦说自己是龙子那套只能骗骗别人,对他们不起作用。史书记载这些人在汉朝开国的时候,在朝堂上喝酒争功,拔剑击柱,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们认为,这个天下是自己和刘邦共同打下的,是共有的天下。

可是,刘邦既然当了天子,这个天下在刘邦心里,就是姓刘的。在他向父亲祝寿时说,看看我的功业和兄弟们的谁大?就明明白白的说明了刘邦的心思。

为了巩固自己的家天下,让自己刘家的天下能够传承下去,刘邦想尽了办法。就是从刘邦起,汉家的朝臣、外戚和宦官三驾马车的格局被刘邦开始确立起来。但是,这中间也有波折。

在这里,除了确定朝仪,建立皇家法度之外,刘邦首先是默认外戚势力的建立。吕后势力的建立,完全是出于刘邦的纵容默许。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当然是吕后阵营中,重要的一员。

樊哙看到吕后受到刘邦的扶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头扎进吕后的怀抱,成为吕后的得力助手。他为了给吕后拉拢帮手,能够向和他平级的韩信跪接跪送,口称韩信大王,自称臣。可是他反到被韩信耻笑,这也是吕后杀不受拉拢的韩信的原因之一。

在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樊哙为吕后出马。在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身体不好,想让太子出征。可是,吕后集团的人们认为,出兵讨伐英布,那些将领都是老将,除了刘邦,太子是驾驭不了他们的。因此,他们想让刘邦亲自出马。

刘邦因为身体不好独自住在宫中,谁都不见。十几天后,樊哙仗着自己连襟的身份,闯进了刘邦的寝宫。看到刘邦独自枕着一个宦官休息,樊哙流着眼泪,以赵高的教训来劝谏刘邦。刘邦才笑着起身,亲自带兵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在这一段历史里,樊哙在吕后集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先是打断了刘邦避见的策略,然后劝刘邦出马平叛,最后还打消了刘邦企图启用宦官的念头。这样一来,刘邦的计划破灭,只得笑而起身。可这笑里,已经有了杀心。

到刘邦临终前,已经对外戚势力的壮大有了戒心。刘邦扶植外戚势力,是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延续稳固,而不是为了把江山拱手送给外姓。所以,他在外戚和朝臣之间搞起了平衡。

他遗命任用曹参、陈平、王陵等人,却安下了最重要的一个人周勃。并且说,周勃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定是周勃。

在刘邦临死前,刘邦突然发现自己对势力的评判出现了误差。他本来想这样安排,自己的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能够安全。但是,由于吕后的势力过于强大,政权已经失去了平衡。如果自己一死,吕后当权,戚夫人和赵王难逃一死。

因此,在有人密告樊哙要等刘邦死后,就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时,刘邦抓住机会,决定杀死樊哙,以削弱吕后的势力。可惜这个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了。接到指令的陈平害怕刘邦死后,自己会因为杀死樊哙遭到吕后的报复,放过了樊哙。

因此,刘邦要杀樊哙并不是听信了谗言,而是基于政治上的平衡做出的决定。但是,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在刘邦死后,在执掌军权的樊哙的帮助下,吕后执掌了政权。她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给诸吕封王,指挥天下。但吕后最后还是落入刘邦的算计。在她死后,周勃灭了诸吕,最后安定了刘氏。

在此后的日子里,汉朝的皇帝对朝臣十分忌惮,甚至汉文帝都不敢去上任。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情况才改变了过来。汉武帝重用外戚,将权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可是,由于刘邦建国时的架构,汉朝的政权的权力就在朝臣、外戚的手中交替,最终由外戚王莽终结了西汉这个朝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