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庞统看来,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3 05:07:34

在庞统看来,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对庞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爆发过许许多多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曾经出现过不少有勇有谋、用兵如神的将领。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就曾诞生过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这位政治家才智过人,大半生都在争霸中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手下猛将谋士如云,但他却并没有一统天下。

这样的一代枭雄,为什么没有闯出自己理想中的天地?真相其实就藏在庞统的一席话中,原因被道破后,诸葛亮秒懂,庞统当年到底说了什么?诸葛亮为什么瞬间就能听懂?

一、积累人脉

公元161年,刘备出生于涿郡涿县,家境普通的他,并没有什么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他却有一位很有远见的母亲。当时的刘备并没有什么心思学习,拜师期间,刘备最喜欢参加大大小小的宴会,四处结交朋友。

在这期间,性格外向的刘备认识了很多达官贵人、英雄才俊,这些朋友的出现,为刘备日后的称霸中原奠定了人脉基础。

刘备的一生中结交了许多重要朋友,关羽、张飞、公孙瓒,这些朋友在他创业的时候,为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苏双、张世平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刘备招兵买马时,他们为刘备拿出了一大批真金白银。

关羽和张飞,则是事业最初的合伙人,与刘备同甘共苦,刘备落魄后,公孙瓒站了出来,毫不犹豫的扶持他东山再起。

二、徒劳无功

在各路朋友的辅助之下,刘备苦苦征战20多年,到头来,却没能占领一寸立足之地,一生的付出都是徒劳无功的。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接连攻下荆州、汉中,此时的他节节胜利,如日中天。

照这样的发展,刘备本该一统天下,可他却没能维持好局面,害得大好形势只能散去。如果说,刘备本身不善计谋,可他的身边却从来不缺人才。

赏识诸葛亮,提拔庞统,拉拢赵云,刘备麾下人才济济,但却伐吴败亡,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当中的原因很简单,凤雏庞统早就“一语道破”过。

三、前因后果

庞统加入刘备阵营时,曹操、孙权正在密谋瓜分荆州,此时的荆州日渐凋敝,早已无利可图。叛徒张松为了献媚,专门来到刘备身边,劝他入川。

此时的刘备并没有心动,而是如此回应:现阶段,我的最大敌人是曹操,曹操野心勃勃,残忍凶暴。我和曹操的性格截然不同,曹操急切狡诈,而我宽厚温和。要想做成大事,必不能像曹操那样残酷无情,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失信于天下,那我就不是刘备了!

成功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则,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时时刻刻牢记原则。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可专门和曹操反着来,却是错上加错的。

四、前车之鉴

刘备内心深处,一直将自己当做刘胜的后人,在他内心深处,是以刘氏皇族后裔自居的。如果把曹操比作凶狠的项羽,那么刘备就是与之相对应的刘邦。

数百年之前,刘邦接受了韩信的建议,只要是项羽所做的,刘邦一定要反着来。刘备不分青红皂白,也和曹操对抗了起来。

项羽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他并非十全十美。眼下的曹操,文武双全,既能吟诗作对,又能驰骋疆场,社会动荡不安,乱世情况复杂,曹操却为人民做成了很多事情。

靠着屯田制度,曹操解决了百万饥民的温饱问题,除了帮助人民安居乐业以外,他还建立了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曹操做了这么多大事,刘备却没有取长补短,反而固执的唱反调,由此可见,刘备并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

五、道破真相

刘备没有一统天下,这与他的做事方法,行事策略关系很大。庞统听完刘备的话,并没有着急反驳,而是笑着对他说:“主公的观点确实没错,但时代与时代不同,当今天下大乱,要想做大事,就不能太守规矩。兼并弱小,讨伐昏庸,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春秋五霸的功业!我们虽然出兵攻打了益州,但只要强大以后,对刘璋进行封赏,也不算失信。如果我们不取此地,还有很多人一直虎视眈眈。”

庞统的话看似简单,但却指出了刘备成败的根源。生在乱世,所有的道义都是相对性的,道义固然重要,可在强弱面前,道义不堪一击。很多人反对曹操,可他们的观点并没能阻止曹操变强大。

刘备认为,带兵打仗必须要正面竞争,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事无成,庞统点醒刘备后,还为刘备提了一个新建议,那就是——逆取顺守,报之以义。

经历这件事以后,刘备的处事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曾经的他非常重视信义、名声,后来的他,灵活变通,开始懂得要以实际利益为主,再也不会和曹操对着干了。

庞统的一生,除了点醒刘备以外,还为他贡献了自己的性命。214年,刘备带兵进攻雒县,军队行驶到落凤坡时,突然遭受埋伏,庞统奋勇反抗,身中数箭,当场殒命。

临死前,庞统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说了一句“今日吾死,是乃天命。”才智过人的庞统还未实现理想,就要死在战场上。简简单单的8个字,代表了庞统内心的不甘,让人心酸。

刘备听到这句话后,没有任何波动,因为头脑简单的他,并听不懂话中的含义。诸葛亮听完以后,却秒懂了庞统的心思。好男儿志在四方,刘备仅将庞统当做一枚棋子,害得他英年早逝,没能实现理想。此时的诸葛亮心灰意冷,他很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像庞统一样,理想还没实现,却身先死了!

刘备失败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诸葛亮“隆中对”的失误吗?

刘备失败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诸葛亮“隆中对”的失误,而是因为自己太过于相信自己没按计划行动导致的。刘备要不因为遇到了一生的贵人诸葛亮。还以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人物,就是这样遇到了他,为刘备规划好了未来,首先就是隆中对让刘备思路清晰自己未来应该怎么走的主要力量。

其实刘备一直都是心理没有什么战略概念的。就是有那份对人真诚对世界安稳的心。要不让诸葛亮怎么会出山帮助刘备称雄争霸的心。荆州已经被很多人看中了,在说四战之地人人都是喜欢的,这就是庞统清楚的认为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还是必须谨慎的派重兵好好的守住。有利条件一旦开始打还是很容易被四面的遭受攻击的。结果可以看出来是难成功完成的。



刘备肯定是非常不乐意的放弃荆州,结果就是要懂的兵分两路,才会用了那么久才拿下益州等地,时间用了太多了。孙权知道了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就是直接来要回荆州的,结果诸葛亮挡回去了,孙权怎么可能从诸葛亮手上拿回荆州。所以可以看出荆州一天还在刘备手中,这两家存在的矛盾就会非常的大。所以后来干嘛不不往来还撕破脸皮埋下隐患。







结果猜的非常对,孙权怎么可能会对荆州死心,后来还是给他找都了就会就是关羽和曹魏决战从背后偷袭。就是这样孙权拿回了荆州,并且直接害刘备损失了大量兵马,像关羽这样的顶尖战力也差点没了,后果什么地盘都没了张飞也就是因为这样而死的。孙刘联盟在一起。后果就是迟早这样的。其实诸葛亮隆中对出来时,也许就早已说明了蜀汉衰亡的命运是迟早的事。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是刘备近四十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刘备却败得非常惨。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几万军队全军覆没,刘备自己逃回了白帝城。那么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呢?

来一说到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人们往往就会想起刘备以怒兴师等等。其实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此,刘备东征孙吴战略方面没问题,是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试着分析一下刘备惨败的根本原因:

一、蜀汉处于魏、吴的对立面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以分析军事胜败的因素不能撇开政治不谈。夷陵之战前,在孙权的外交手段下,刚刚称帝的曹丕满足于东吴纳贡、称臣,拒绝了刘晔趁机出兵和刘备一起灭了吴国的建议。直到夷陵之战结束,曹丕也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甘心做一个旁观者。

三足鼎立最稳定,但厚脸皮的孙权非得和曹丕绑在一起,让刘备面临以一敌二的困境。这样一来,吴国避免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可以全心对付刘备的东征。而刘备却不得不提防曹魏的进攻,所以他才会命黄权分兵一万人在江北防御曹魏可能的出击。

二、刘备没有强大的水军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靠的就是荆州精良的水军。然而,吕蒙袭取荆州杀了关羽,让蜀汉的水军几乎损失殆尽。刘备东征虽然也带了一些战船,但和以水军为主的东吴相比,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优势。

陆逊在反攻刘备之前,曾经对孙权说:“当初我最怕的就是刘备水陆并进,现在刘备舍弃舟船,上岸作战,就没什么可忧虑的了。”陆逊没说的是,在猇亭、夷道江岸边,东吴强大的水军控制了长江水域,刘备不得不舍舟登岸,而且还要分兵江南、江北。

另外要说一下,其实刘备所率兵力和陆逊差不多都是五万。《资治通鉴》中记载“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刘备的兵力其实没有演义里所说75万,加上满族沙摩柯的兵,也就是五万左右。而陆逊所率吴军是五万人,所以双方兵力相当。

三、刘备没有卓越的作战参谋

刘备一生征战,军事水平不能说差,但也不能说有多高超。赤壁之战、取荆南四郡、取益州、汉中之战,刘备身边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这样卓越的人才辅佐。夷陵之战时,诸葛亮镇守成都,保障前线军需供应,庞统、法正已经去世。

身边仅有黄权、马良这样高水平的战术参谋,结果黄权率兵到江北防御曹魏可能的进攻,马良到武陵地区策反武陵蛮,导致刘备身边没有帮他拿主意的人了。所以刘备才会在一些战术抉择上出现错误。

四、陆逊高超的军事水平和指挥艺术

从刘备进军路线上可以看出,刘备一开始的进军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陆逊果断让吴军后撤,让出夷陵,一直撤到猇亭、夷道,把吴军兵力集中在这一线进行防守。这样一来刘备所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山地,所以才出现了树栅连营的情形。

要了解,刘备和陆逊在猇亭、夷道相持了八个月,漫长的相持时间,消耗尽了蜀军的锐气。然后陆逊积极寻求战场变化,果断反攻,火烧刘备军营,切断蜀军退路,差一点就活捉了刘备。

五、蜀军中层将领不如吴军

主帅之外,领兵将领的能力素质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备亲征,看一眼将领名单,几乎都是生面孔:黄权、张南、冯习、辅匡、赵融、廖淳、傅肜、吴班、陈式、向宠。而反观吴军:孙桓、朱然、潘璋、徐盛,要不就是沙场老将,要不就是未来之星。

孙桓能够在夷道拖住刘备,让陆逊有足够的时间对蜀军发动进攻;刘备撤退时,孙桓紧追不舍,差点抓住刘备。反观蜀军方面,虽然每个人都忠烈无比,慨然赴死,但却对战局没有多大改变。

说刘备以怒兴师,那基本不存在的,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会如此草率。而且关羽被杀是在公元219年,如果真的以怒兴师为何要到221年才伐吴。说是连营七百里(刘备又不是傻子),也是不准确的,刘备只是在猇亭、夷道建立了几十座营寨。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上几个方面。其中,蜀国不利的外部环境和没有强大的水军是客观现实。刘备身边没有卓越的军事参谋和陆逊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则是主观因素。

三国刘备失败的原因

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者,就是被称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被皇叔刘备三顾草庐聘请出山;凤雏者,名士庞德公之侄庞统是也,初荐于孙权,孙权嫌其貌丑而不用,后被鲁肃丶诸葛亮所荐也投奔了刘备。自此,刘备“伏龙丶凤雏”兼得,但事实并没有象这句名言所说,刘备统一全国当了皇帝。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丶这句话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水分很大。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既有刘备丶孙权丶曹操之类的一方霸主驰骋疆场,纵横天下,意图统一中国。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丶文臣武将急于扶保明主,建功立业,拜相封侯。这些能人志士虽有真才实学,但难保不遇伯乐,隐藏山野。他们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大力宣传,以引起霸主们的重视。“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荆州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丶庞统丶徐庶三人的学问之师,关系密切。弟子胸怀锦绣,却不遇明主,当老师的能不着急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呀,司马徽遇见了皇叔刘备,用这句话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刘备的足够重视,才引出了后来的“三顾草庐”的佳话。其实,当时诸葛亮丶庞统在扶保刘备之前,并不是很出名的,如诸葛亮丶庞统之才者,也为数不少,如曹操阵营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发新野讨伐刘备之前,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徐遮也说:“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爱才如命而闻名的曹操,却不知诸葛亮是谁,可见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当然更不会知道“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了。

第二丶凤雏“争强好胜”心切导致遇伏早逝,损折刘备一臂。庞统本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久有“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鲁肃在向孙权推荐他时说:“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管丶乐,枢机可并于孙丶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孙权嫌其貌丑未加重用。庞统投奔刘备后,刘备虽久闻“凤雏”大名,却也嫌其貌丑只给了他个小小的耒阳县令当。多亏张飞去耒阳县“兴师问罪”,发现庞统大才,大力向刘备举荐,庞统又拿出鲁肃丶诸葛亮的推荐信来给刘备看,鲁肃在推荐信中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丶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诸葛亮推荐他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至此刘备才相信庞统是个人才,封他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庞统只因貌丑,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击,事业旺盛期才是个副军师中郎将,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产生“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理呢?他随刘备南下西川,如鱼得水,一心想着大展雄才,诸葛亮夜观天象,千里之外给他提出了“切宜谨慎”的建议,他却理解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对刘备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争强好胜之心害了庞统,他一心急于进兵,结果中了蜀将张任之计,死于落凤坡前。“凤雏”跟随刘备,才真正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痛折刘备一臂也。

第三丶诸葛亮想实现他的计划遇到了重重阻力。1丶刘备的两个哥们毛病很多,关羽骄傲自大,公私不分,张飞嗜酒如命,脾气暴燥,对诸葛亮执行军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如关羽在立下了军令状的情况下,还敢在华容道私放敌猷曹操,刘备讲情才把他饶了,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别的将领怎么看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要是马谡就心中不服,你诸葛亮执法如山,怎么不“挥泪斩关羽”呢?2丶关羽带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大政方针,两面拒敌,结果丢失战略重地荆州,使蜀国丧失了半辟江山,关羽个人作为蜀国的第一猛将也被捕遭斩,损失何其大也;刘备不顾大局,被“为弟报仇”的心情冲昏了头脑,二次破坏“联吴抗曹”的既定方针,结果张飞被小人所害,黄忠战斗牺牲,七十万军队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刘备也又气又病,一命归西,此役使蜀国大伤元气。

第四丶诸葛亮用人失误,军事上碰到劲敌,加上扶保的是“起不来的阿斗”,得天下成为“天方夜谭”。众所周知,三国之中,蜀国的综合国力是最差的,诸葛亮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能与强大的魏国与吴国抗衡,可见其人是非常聪明的,但诸葛亮肯定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伯乐”。他对与关丶张等将武艺相似的大将魏延有严重的“个人成见”,总说他头有“反骨”,对魏延的建议不愿采纳,他因为马良的关系处处对志大才空的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务交给了这位善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兵出祁山落得个功败垂成。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难堪局面,不能不说与诸葛亮不会善于发现人才有关。刘备丶曹操死后,诸葛亮遇到的对手是魏国的司马懿,此人正是诸葛亮的敌手,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加上诸葛亮扶保的阿斗远非刘备的雄才大略可比,是个扶不起的昏君,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只能是“天方夜谭”。民间有言:“三个臭皮匠,顶了诸葛亮”,何况后期的司马懿集团人才济济,司马师丶司马昭丶钟相丶邓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靠远不如诸葛亮的姜维独力难支,别说统一天下的大业,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残喘亡国的命运了。

刘备扯起汉室大旗,帐下人才辈出为何仍是失败?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身上总是会有无数的桎梏,这些桎梏有时候可能成为人生的助力,但更多的时候却成为一个人难以突破的瓶颈。晁迥在《拟白乐天诗·其二》中写道:“勿贵由他者,他心是我魔。”也许刘备的失败就是在此处。

01

三国故事可以说是中国人气最高的历史故事,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彻底引爆了人民对三国故事的热情。很多人为小说中曹操的奸猾而咬牙切齿、为诸葛亮的妙手神算拍案叫绝、为关羽败走麦城痛哭流涕、为刘备白帝城托孤扼腕叹息……很多人都在感叹为何《三国演义》的结局会如此悲惨,为何正义的刘备会败给“邪恶”的曹操。但是要明白,小说虽然能修改很多剧情,但却改不了最后的结局。

▲刘备剧照

不过,正如当年明月在《对话》节目中所说,他写《明朝那些事儿》,越写越惨,他也很难受,他想写崇祯没杀袁崇焕、皇太极突发心脏病而死、多尔衮也马上被孝庄干掉、满清又回到白山黑水生活、李自成进山林后水土不服而病死、大明朝千秋万代……但是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残酷的,没有正义战胜邪恶,没有王权永恒。哪怕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也不能为了一己喜好就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

▲东汉三国营帐

因此,刘备虽然扯起汉室大旗,帐下人才辈出却终究没有统一天下。事实上,刘备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在小说中,庞统死前遗言就已经给出答案,揭开刘备失败的缘由:我的死,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这句话刘备没有听懂,以为他是在怨恨上天不公,但诸葛亮听懂了,但却无力去改变,甚至连跟刘备解释都难以开口。那么这句看起来很简单的话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意思呢?它又揭示了怎样的命运?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本人入手。

02

刘备本人是中山王之后,但是因为相隔了数代,已经沦为一名织席贩履之徒。有人认为刘备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命运,一个平民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自从陈胜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从平民而取得高位者不知凡几,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出生,最后同样取得了天下。而刘备在三国早期就已经建立了不小的人望,身边有不少人跟随,所以完全具备基本的条件。

▲刘备剧照

有人觉得刘备太懦弱了,曹操稍微一诈就能吓得他扔掉筷子、但凡遭遇不顺就痛哭失声、被曹操追杀时还不舍得抛下百姓逃命,这样一个不够霸气的人怎么能够打败其他枭雄呢?其实这种看法也是有失偏颇的。虽然小说中着重刻画了刘备的仁义和懦弱,但是罗贯中不是没有留余地的,在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还是留下了刘备“腹黑”的暗笔。

▲刘备惠陵近照

在小说中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说法,但是人们却忽略了,比诸葛亮还要厉害的是刘备,可谓是“死刘备御活诸葛”。你看他白帝城托孤(小说和正史中均有这一段),说什么“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简直算准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亮纵然还有二心,又哪敢再翻起什么浪花来?临死之前都不忘算计诸葛亮一把,可谓是把心理学应用到了极致。由此可见,仁义并不是制约刘备的弱点,反而是刘备用于取得民心的工具。

▲诸葛亮剧照

真正制约着刘备的是他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或者可以说是诸葛亮帮他套上的。在《隆中对》两人对话的最后,诸葛亮总结道:“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句话直接奠定了蜀汉基业的基调,那就是“复兴汉室”。要知道天下刚刚经历了四百年的统一,所以要称王称霸必须掌握大义,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与后来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王”的观念截然不同。所以诸葛亮很聪明地扯起了汉室的大旗,但是这个大旗最终却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二人乃至蜀汉毕生的重担。

▲刘备及庞统剧照

也是因为如此,在刘备准备实现进军益州的战略目标时才会束手束脚,毕竟他一向是“仁义”之人,毕竟他是要匡扶汉室之人,又怎么能背信弃义、进攻同为宗亲的刘璋呢?所以当庞统为刘备献上三条计策时,刘备才会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而选择中策,正是在硬碰硬的战争中庞统不幸殒命。于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庞统才会在临死之际发出这样的感叹。

结语

小说中庞统会发出那样的感叹,未尝不是罗贯中故意为之。罗贯中打造出了一个多智近妖的卧龙形象,在小说中似乎诸葛亮有逆转天命的本事,但是最终却被因为妄想改变天命的举动,被命运强大的惯性,引导的“巧合”结束了生命(魏延撞翻七星灯)。所以在小说中似乎凤雏的死同样是天命所致,若非上天安排庞统英年早逝,加上诸葛亮,二人可能真能扭转乾坤。当然这些都只是小说情节,毕竟天下大势不是一两个谋士可以改变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