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韩安国为什么不出名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国恒以弱丧,唯汉以强亡”,这一句话,很深刻地道出了什么是“强汉”。
汉朝的强大,是全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在于军事;而军事之强大,则在于将领。
可以看见,后世名将辈出的时代,唯有隋唐之际可以与汉朝相较高下。
但也因为这样,沧海遗珠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西汉名将一抓一大把的时期,更是有不少的全能之才,被掩盖了风采。
韩安国,就是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经常被后人忽略的文武全才——因为前有周亚夫,后有卫青、霍去病。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建立起了一番自己的功绩,并且成为西汉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得到善终的名将。
他有什么样的功绩?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三个事件上。
一、“七国之乱”坚守梁国
说起七国之乱,大家知道的典故非常多,像晁错的《削藩策》与被腰斩于市,周亚夫的三月平叛等等,但其实在这场战争中,韩安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所在的梁国对于阻挡吴楚叛军的前进步伐,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假若此处失守,都城长安就岌岌可危。
认识到这一点的梁王,自然是严防死守,可兵力的对比就在那里,如何才能坚守住?这时候将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韩安国,就是主导着这场攻防战的核心成员之一。
那么,他是如何坚守城池,为汉军大军集结争取时间,并创造出最后的决胜时机的?
《史记》记载: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从这场战役中,其实也看出了他在军事上的特点,就是采取防御型部署。这一特点,也为后来的不受重用于汉武帝埋下了伏笔。
不过,至少在七国之乱中,正是因为有他才坚守住了梁国国都睢阳,为周亚夫的一句平叛奠定了基础。
二、拯救梁王与太后、汉景帝的关系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传统,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受宠的大多数是小的那个。
梁王,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备受宠爱,甚至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再加上有拱卫京师、平定叛乱的功劳,所受宠爱更是无人能比。
面对这样的宠爱,鲜有人能够做到不恃宠而骄,很可惜,梁王就是做不到的那部分。他的宫殿比皇宫还奢华,外出有天子赏赐的旌旗,随从千乘万骑;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京师还多。
更为甚者,还怕刺客刺杀朝廷重臣,像原吴国国相袁盎。
就算是亲弟弟,看到这样的状况,汉景帝也不可能开心。得知此情形,作为母亲的窦太后同样很愤怒。在一次梁国使者进京的时候,就迁怒于他们,拒绝接见。
但好在,这次的使者是韩安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很快就判断出突破口——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一顿哭诉将梁王的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母子之情等等说了出来,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还加上一段“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的描述,打动了长公主,而长公主转述给窦太后,窦太后再转述汉景帝,这才消除了兄弟、母子之间的隔阂,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
三、官至御史大夫,释放才能
小小一个梁国,并不能展韩安国之才志,梁王死后,因得到太尉田蚡的推荐而成为了汉武帝的北地都尉。
后来,因在处理事务中显出非凡的才干,便当上御史大夫,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才能得到了再一次的释放。
比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王恢说主张兴兵讨伐,而韩安国主张和亲,因为匈奴兵强马壮、行动迅捷,很难制服,而且得到他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作用,战胜他们,也显不出多么强大;更况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战,是十分不利的。
他生动的比喻和有理的讲解,博得群臣的赞同,最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他4年多的御史大夫生涯里,推荐了名士壶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也因为这样,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想拜他为丞相,只是因为那时候他不慎从车上摔下来,严重伤足而作罢。伤愈后,被任命为中尉。
遗憾的是,在后来的一次汉匈战争中,他屯兵渔阳(北京密云县南),因兵败被匈奴虏走千余人及大量牲畜,而被汉武帝派使责备,并迁他到右北平。
看到汉武帝对自己的逐渐疏远,并且又愧疚于自己兵败,郁郁不乐的他,不数月就吐血而亡了。
夹在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些历史上耀眼的名将中间,韩安国可以说是不太走运,虽然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但知名度却不怎么高。不过,与周亚夫、李广的最后结局相比,却又是幸运的。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马谡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谡是马良的弟弟,擅长军事理论、战略部署和兵力安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期间,命令马谡坚守要道街亭,但马谡不听取副将王平的意见,一意孤行,舍城上山,犯了兵家大忌,导致蜀军北伐惨败,最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青海省博物馆考古队究竟出土了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出土的木简提供了什么依据?
汉朝,刑法相当严苛,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死刑的犯罪类型竟然高达一万三千多种,种类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相对而言军律更为严苛,严苛峻法就更多。
1978年,青海考古队在孙家寨出土了一批木简,上面记载着失传已久的汉朝军律。其中有两条军律,一旦触犯只有死路一条必死无疑。
一条是——违抗将令律。正所谓军令如山,如果不听从上级命令,擅自行动,对战役造成危害的问罪斩首。
还有一条——擅自退却律。就是在战斗中主帅没让撤退,是不能擅自撤退的,如果擅自撤退问罪斩首。
从街亭一战的实际情况来看,马谡就是触犯了上面这两条必死的军法大罪。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治军严明、令行禁止。即便马谡再有功劳、再有才干,触犯了军中两条大罪,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杀他呢?不杀马谡不足以取信于兵将,不杀马谡不足以立军威!
刘晔是三国乱世中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却因为自己的姓氏一直不受待见,这个姓氏使得他一直不被曹魏信任而不受重用。虽然说他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但他由于是刘延的后代,所以曹魏一直不敢重用他,怕他起二心。因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自己的态度,刘晔只能空有一身才华,而不得重用,一生只能抱憾而终。
一、三国时期的谋士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谋士,他们各有千秋,刘晔就是其中一个。他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当时孙权杀害了关羽,群臣都认为刘备弱小不会攻击孙权了,可能只有刘晔持有相反态度,历史也印证了他的说法,可是当时曹丕并没有相信刘烨。历史上记载刘晔是曹魏集团的顶级谋臣,他的谋略在《三国志》上也有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对于时局的判断十分精准,而且很有远见,可是在曹操时期却一直没有被接纳。
二、一生未受重用后来刘晔被郭嘉向曹操推荐,成为了魏国大臣,但他始终都没有得到重用,这让他感到十分的失落,还有无奈。他虽然能够预判天下局势,却只能够在官场上沉浮,最后落得凄惨的结局。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他为曹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从来都没有被重视过,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后只能落得被遗弃的下场。
刘晔,他眼光锐利,能够判断天下格局,有胆有识,又有远见,可是却因为自己的身份一生都没有被重用。这对他来说是如此的不公平,这对于曹魏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他有自己的聪明智慧,有自己的权术计谋,古代贤人又有多少能够超过他呢?她没有被君王信任,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态度并不诚恳,她被世俗的压力所困,最终只能让自己处于一个无奈的结局。
诸葛亮没有出山曾经,常常把自个比作是管仲、乐毅,这一点,史书和小说说法基本是共同的。管仲萧何都是前史名相,两自个地点的年代尽管不一样,却是各有千秋,都为年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地点年代和所辅佐的君主来说,刘备有点儿和他的祖上刘邦更挨近一些。
刘邦当汉王前,一直是受制于项羽,这和刘备受制于曹操差不多。刘备处于全国纷争之时,这和刘邦有点儿相似之处。如此说来,作为辅佐者,诸葛亮更应该把自个比作萧何才对,可是他却自比管仲。诸葛亮为何要这么自比,而不是把自个比作萧何呢??
大布景让他有所忌惮 管仲地点的年代,尽管已经是全国纷繁,但诸侯国家各自为营且被他国供认,只由于这时候全国的共主名义上仍是周皇帝,管仲辅助齐桓公和齐桓公支撑周皇帝并不矛盾。诸葛亮地点的年代不一样,这时候全国名义上的皇帝是汉献帝,而汉献帝却是把握在曹操手里。萧何是丞相,而诸葛亮年代的丞相是曹操。尽管许多当地大员早已经变成“诸侯”,早就不听中心政府的号令,但刘家全国的皇帝还在,这时候谁要是去当萧何,确实有点儿不达时宜。
假如咱们抛开这个大背景,从他们本身状况来看看,诸葛亮为何挑选的是管仲而不是萧何呢? 管仲文武兼备,而萧何则是只要治国理政才干,没有表现出军事才干。 管仲地点的年代,一个国家能够不设相国,但一旦建立,就有很大的权力,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所以,管仲在齐国实行了比前人更大的变革,一切的条文都是他提出来的,齐桓公只是批准者,拟定、履行都由管仲进行。正式就任之前,管仲还引荐了一些官员让齐桓公录用,这有点儿现代组阁的意思。齐国作为一代霸主,有过几回较大的军事行动,而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管仲随行,他的这自个物,很像是后世的军师和现代戎行的参谋长一职。
不过,齐桓公这个戎行“总司令”,却是个“甩手掌柜的”,除了战前发布命令,战后承受恭喜,别的的工作基本都是管仲的。这还不算,有时候心血来潮,齐桓公莽撞用兵,管仲还要给他“擦屁股”,让他的做法符合正义。比方,齐桓公伐楚。正本,齐桓公由于一时不快乐将蔡国的夫人赶回去了,蔡国在没有免除婚姻关系的状况下将其改嫁,就为这事,齐国要对蔡国用兵。管仲给齐桓公找了一个托言,说是楚国不向周皇帝进贡,因而由伐蔡变为先伐蔡后伐楚,既让周皇帝快乐,又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撑。
?萧何也是相国,这在一致的中心政权下很少有人能够担任这一职务,从秦始皇开端,就把相国称为丞相。鉴于吕不韦的教训,秦始皇还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利。所以就权利而言,萧何和管仲比较那是大打了扣头。又由于萧何自个经历的因素,他的军事才干并没有得以展示。刘邦做沛公,萧何作为帮手处理的也是一些公事而不是军务。
刘邦进入咸阳,手下将领们争夺的是财物,萧何收取的是文献资料。刘邦当了汉王,录用萧何为丞相,想回兵东进,却先要找一个统兵大将。为何不让萧何作为大将呢?可见刘邦知道萧何是治国的高才,不是统兵的大将。刘邦在评估人才特长时说萧何:“镇守国家,安抚大众,供应粮饷,确保运粮路途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也没有说他的军事才干。?
也即是说,诸葛亮觉得自个文武兼备,他要做一个像管仲那样的“相国”,而不是做一个萧何那样的相国。 管仲从头到尾都得到信赖,而萧何则没有这般幸运。 管仲正本辅佐的是齐桓公的哥哥令郎纠,为了帮助令郎纠当上国君,管仲还拉弓搭箭射了齐桓公一箭,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可是,当鲍叔牙极力引荐,通过谈话知道了管仲的才干以后,齐桓公马就录用管仲为相国,从此再也没有一点点不坚决和猜忌,也即是从来没有替换相国的主意。 萧何不一样,刘邦嘴里说的比齐桓公要甜美的多,心里却一直隐含猜忌。汉五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了全国,预备论功行赏。
刘邦那意思是让萧何为榜首,可是许多人以为萧何只在后方,不如他们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劳绩大,很不信服。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的踪影,找出野兽地点的才是猎人。”因而,他把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们比作是“功狗”,而把萧何比作是“功人”。可是,萧何却并不是一直被信赖。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在前方交兵,萧何帮忙太子留守后方。汉三年(前204),刘邦屡次差遣使者犒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说:“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却反过来派使者犒劳您,这是有质疑你的心意。”萧何于是听取了鲍生的定见,将自个的子、侄都派到前哨去,刘邦这才快乐定心。
刘邦死的这一年(前195),英布叛变,刘邦亲自带兵平叛,他依然屡次派人来问询萧安在干什么。可见,刘邦从头到尾对萧何都是重用而不是信用。而萧何为了自保,居然采取的是自毁清誉的方法,由于他在老大众的心目中声威太高。当萧何借机会为大众恳求上林苑的空地耕种,刘邦立刻将萧何下狱。即是萧何这个相国,刘邦也并不以为非他莫属。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句话:“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阐明刘邦对此决心并不坚决。
诸葛亮肯定是想当一个一直被信赖的人,这是他自比管仲的另一个因素。 管仲是在替主子干事,而萧何只是在听主子干事。 相国不论多么风景,可是这全国(地盘)都是人家的,你立了功得到一些利益,也都是人家赏赐给您的。在这个方面,管仲和萧何并没有任何差异。他们不论权力有多大,和君主永远都是主从关系,任何时候都改动不了。但管仲和萧何由于遇到的主子不一样,所遭到的信赖不一样,他们在各自集团中所起的效果也是有所差异的。管仲提出的一切主张,只要齐桓公点个头就行了,或者是,齐桓公想干一件工作,只要把这件工作说出来,剩下的都由管仲来完结。也即是说,管仲是在替主子干事,齐桓公只不过是一个一切者罢了。
而萧何不一样,他也在干事,但他的这种干事,是在刘邦的答应之后才能够做,即便这么,萧何还得不时看一看刘邦是不是快乐。这让萧何养成了大事不表态的习气,直到刘邦身后。临终前,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问他谁能够接替?这件事正本刘邦已经有组织,那即是曹参。曹参自个也知道,萧何也会引荐他,尽管两人有矛盾。可是,萧何即是不先说出来,而是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刘盈说:“曹参这自个怎么样?”萧何立刻说:“陛下得到适宜的人选了,我死了也不惋惜了。
”假如不是大家了解他的无法,这哪儿像一个起栋梁效果的相国所说的话! 诸葛亮不会情愿自个走到萧何那个境况中。 实际上,诸葛亮是不是把自个比作管仲也很难说,但古代文大家的抱负即是期望自个变成管仲,而不期望自个做萧何。他们期望自个遇上齐桓公这么的帝王,以便自个能够甩手发挥自个的才调,已达到“致君尧舜上”的人生志趣。而萧何尽管前史功劳相同彪炳青史,但他那种胆战心惊过日子的人生经历却并不令人羡慕。或许,这即是文人情结,他们是想借着诸葛亮的工作说出自个的心里事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国打得宋朝遍体鳞伤,为什么却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