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在写西班牙史料,涉及到欧洲王室的政治联姻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简直是一团乱七八糟,名字都一样就不说,还有各种乱结婚。”这真是一语中的。不同于古代中国“五服不婚”的良好传统,欧洲王室之间强调贵族血缘统治、喜欢通过近亲联姻加强联盟、通过更紧密的贵族血缘缔结后裔提升继承序位,因此近亲之间频繁结婚,也由此结下了不少恶果。
先说中国的“五服不婚”,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就讲究“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因为早早意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甚至提倡同一姓氏的避免结婚,比今天的禁血缘不禁同姓还要严格。而“五服不婚”中的“五服”,则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以及辈分卑尊划分的丧服种类,“五福不婚”进一步规范了婚姻缔结的秩序。
反观欧洲王室,因为需要通过政治联姻来获取土地财富或确保继承权,只要是性别和贵族血统对上,其他的都不是问题,甚至可以说,从中世纪以来的欧洲王室史也是一部近亲婚姻史。
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哈布斯堡为例。根据现代医学对这个家族从十五世纪以来十六代总计3000多人的调查发现:“哈布斯堡王朝的近亲系数一直处于逐步递增的趋势,王朝第一代创立者的近亲系数是0.025,第七代查理二世时已经高达0.254。在哈布斯堡家族的11次重要婚姻中,9次都是属于近亲结婚。”(数据来自:《古代王室的遗传病噩梦》)
哈布斯堡的婚姻传统绝不是孤例,其他欧洲国家也基本是类似的情况。最早的埃及托密勒王国里流行兄妹通婚,埃及艳后克吕奥帕特拉就曾有过一段和亲哥哥的婚姻,(当然后来强势的埃及艳后把她的亲哥哥兼丈夫给灭了),古埃及这种近亲联姻的形式一直流传到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以后的欧洲王室里,叔侄辈通婚也一度流行,1649年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就娶了他的外甥女,后来生下的儿子查理二世就是一个畸形儿;维多利亚是跟自己的表哥结婚,生下的九位儿女又纷纷与欧洲各国王室婚嫁,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维多利亚成了欧洲王室噩梦“血友病”祖母(因为血液中缺乏凝固蛋白,最小的伤口都会致命,维多利亚最小的儿子、随二公主爱丽丝婚姻的普鲁士家族,以及后续的沙俄尼古拉二世的后裔里都受到了这种可怕的“诅咒”)。
当然,因为近亲结婚最惨遭恶果的还要属曾经在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统治、面积最广阔的家族——哈布斯堡,这个家族甚至将畸形的基因在内部传递了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下巴:巨大无比的下巴配以突出的下颚和外翻的嘴唇,突出的前门牙,样子并不好看。
哈布斯堡家族病最大的牺牲者是斐迪南一世。1739年他的父亲弗兰兹二世娶了她的双重亲表兄妹(他们有相同的四个祖父母,可见内部联姻有多紧密),结果斐迪南一世出生时就存在身体畸形、脑补积水和羊癫疯,他的嘴巴都包不住舌头,无法咀嚼无法自助进食,智商也极其低下,就这样还是当了十八年的皇帝。如此基因长久以往能存续才怪,后续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因为子嗣孱弱,最终绝了后,王朝也随之凋落。
在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情况仍然没有好转。他与爱争吵的邻居,匈牙利的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与自己的兄弟发生战争,还两次与家人被维也纳民众一起困在王宫里。可怜的皇族只好吃宫里的宠物,甚至抓秃鹰吃。这些鹰也饥肠辘辘,但傻乎乎地落在了皇宫屋顶上。
腓特烈三世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信心十足,并在此鼓舞下渡过重重难关。他在家系宗谱上与鲁道夫四世一样有天赋,能把家谱一直上溯到凯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他精通魔法玄术,命人将他所有家产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在普通人看来,这些无非是元音字母,可腓特烈却引以为荣,认为这些字母意味着“奥地利皇室注定要统治全世界。”
腓特烈为人实际,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占领每一片土地,急需大量资金。另外,王室的传宗接代也出现了危机。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两个侥幸活了下来。唯一的希望是给他儿子马克西米连找个有利可图的婚事。马克西米利安这个名字是腓特烈亲自占星卜出来的,是费边·马克西姆斯和保罗斯·埃米留斯的合并产物。
马克西米利安那年14岁,他什么也不用做,只等着腓特烈与欧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谈条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玛丽为妻。当时,无数的追求者争先恐后向玛丽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儿随便下嫁。如果论财力,腓特烈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他有特别的聘礼(查理相信是这样的),一个唯一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腓特烈可以使他成为法定继承人继承罗马国王,他的后代当然也会这样。这样,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远高于受人鄙视的普通诸侯,他将成为神圣罗马的国王,地位仅次于尊敬的法国国王。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会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命令珠宝工匠为他打造一顶合适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对议员的影响力。与往常一样,他们照旧公开受贿,可腓特烈却没有资本去行贿。让马克西米连娶玛丽本来就是为了去赚钱,绝不是倒贴钱。就在议员们准备召开会议选出新罗马国王的前夕,腓特烈却偷偷溜走了,整个推举因此推迟。陷在尚未许配的女儿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几仗,因判断失误一败涂地。腓特烈不动声色,静观其变。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彻底破产,愿意把玛丽无条件嫁给马克西米连。几天后,查理的尸体从结冰的湖水中捞出来,已经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为了防止法国的路易十一的儿子对玛丽打歪主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公爵特意在典礼中充当代理新郎,光着一条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则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来确实有些滑稽。
玛丽给马克西米利安生下一个继承人美男子菲利普和一个女儿玛格丽特后,不幸在骑马中死于非命。马克西米连为此几近崩溃。同时又传来消息,说当初同他争夺玛丽的情敌,骨瘦如柴的道芬已成为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正积极拉拢议员企图把罗马王国从他手上夺走,这使马克西米利安忧心忡忡。
看起来法国比土耳其人还要危险,于是马克西米利安在地位举足轻重,足以左右法国国王决定的那些公国中考虑再度选后,当然他不能再娶一位勃艮第小姐,他选择了15岁的布列塔尼的安娜,一个完全符合要求的姑娘。所需事宜都平静而紧张的进行,然后又派了一名使者充当安娜的代理新郎,仍然是光着一条腿同床共枕。众所周知,查理八世是个难惹的家伙,他十分清楚事态的发展,拒绝承认代理婚事的优先权。趁马克西米连被选举事务拖在法兰克福,他马上赶往布列塔尼,抓住安娜,叫来一名神父匆匆举行婚礼仪式,就地完婚。由于迫切需要资金,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再次考虑,降低择偶标准,从与他相同地位的人的眼光来看,他这次的目标,米兰公爵的侄女毕安卡·斯福尔扎实在是低到极限了。斯福尔扎家族虽是从雇佣兵发迹起来的暴发户,看起来还是很富有的。斯福尔扎家族对这门婚事很热心,代理婚礼筹备工作居然委托给了达·芬奇,更不用说真正的婚礼了,马克西米连大概也该满意了吧。 了解毕安卡会让人大吃一惊,似乎更加证实了对她出身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要教她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再地板上吃饭。而最让人不安的是,毕安卡并不象马克西米连想的那样富有,而且尽情享受,大肆挥霍。一次在路过尼德兰时,人们都陷入饥荒,饿的半死,而她竟然坚持在每道菜里都有鹅舌。
宫里的人注意到马克西米利安开始与别的女人约会,不久,与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长队。日后萨尔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诞生的一个结晶。马克西米利安带着一大群随行佳丽到处游玩享乐,然后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维也纳。分析他这种做法反而反应了文艺复兴精神开端轻松愉快的一面。首都维也纳的这种气氛,也引来了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数百年后巴黎的生活风尚开辟了先例。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谓文艺复兴人士的典型代表。他精通拉丁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熟知各类艺术和科学,著书题材广泛,如宗教,军事、狩猎、驯鹰、烹饪等等方面。他还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国十个地区设立地方政府,彻底检查司法系统,废除苛捐杂税。另外,他身体健壮,勇猛过人。
然而,回溯历史,马克西米利安统治时期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操纵婚姻的才能,不仅为自己,也为亲友操办婚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适的新郎或新娘,这是绝对靠得住的。到他统治晚期,欧洲差不多所有名门贵族都有他安排妥当的族人。
马克西米利安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参加1518年的帝国大会。按照当时特有的风尚,他要借此机会把皇位顺利传给他的孙子,也就是日后的查理五世。同意按当时流行的风尚,他为自己的孙子拉拢了大批选票,却不花自己一分一毫。那年的会议议程中有两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胁,以至于教皇再次号召组织一支十字军;第二件事并未引起马克西米利安多大注意,奥古斯丁一位爱管闲事的修道士于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95条提议,谴责教会对前来赎罪 人们非法收取钱财这一别有用心的做法。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马丁·路德对他处心积虑四处联姻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来命运究竟有什么意义。
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 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繁衍甚广,因而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个分支 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公元10世纪,最初这个家族坐拥阿尔萨斯(Alsace)和瑞士西北部的土地。而家族姓氏哈布斯堡也可能取自瑞士境内的一座城堡。 1273年 鲁道夫一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1282年 爱尔伯特一世成为第一个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 1438年 爱儿伯特二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19年 查理五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26年 查理的兄弟费迪南得到波西米亚. 1556年 查理五世把哈布斯堡家族的土地分为两半 1700年 最后一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查理十一世逝世; 1740-1780年 玛利亚 特丽萨在欧洲扩展哈布斯堡的势力范围. 1781年 玛利亚 特丽萨的儿子约瑟夫二世实行重大改革,解放农奴. 1867年 奥地利帝国裂成两个王朝: 奥地利和匈牙利. 1918年 最后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皇帝查理一世放弃皇位. 今日的的哈布斯堡家族 和别的被推翻的欧洲王族不同,哈布斯堡家族并没有因为革命而消灭或是分崩离析。哈布斯堡家族始终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家族联系。在日后他们也纷纷回到了奥地利,在当地的政界,商业界和文化圈里都可以发现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活跃的身影。同样他们也受到相当的社会尊敬,其中的皇族成员也都可以保持他们的皇家头衔。 对欧洲的影响:自1500年以来,欧洲数次战争均和哈布斯堡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战争的进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近代欧洲大国的统一(荷兰、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其家族在一定程度上的默许而给予实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1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