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到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兄弟关系,相信不少读者都会觉得,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好的。究其原因来看,恐怕受到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影响。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话,更是直接揭露了曹丕对曹植的暗害之心。可见曹丕与曹植两人的关系,是极为不好的。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之处的是,时至今日,曹植《七步诗》的真伪也未能有个准确的定论。但结合相关史料,不少读者在联系到曹丕继位以后的动作,以及曹植在这之后的表现,也下意识的会认为:曹丕确实有暗害曹植之心。
首先来看曹丕继位以后,他杀害了曹植心腹丁仪这件事,也成为曹丕与曹植两人的关系不好的强力佐证。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曹丕和曹植两兄弟曾经为了继承人之争,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破裂。所以曹丕在继位以后,为了剪除掉曹植羽翼,所以立马处死了其心腹丁仪等人。此为其一。
其次,在曹丕继位以后,曹植的诗歌作品的感情倾向,也明显发生的改变。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他被调离了中枢,后来也是屡遭贬谪。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可以看到,曹植在被“排挤”出中央之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故,以至于其诗歌作品中,开始出现了感伤悲时之作。此为其二。
初遇以上这两点原因考虑,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在曹丕继位以后,他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曹植,也生出了加害之心。正因如此,才使得不少人相信了《七步诗》乃是曹植所做。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在封建时代下,兄弟相残这一事件也早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笔者看来,曹丕作为一介帝王,其所作所为是很符合他的身份的。而且令人误解的一点是:曹丕对待自己的兄弟曹植,并非世人眼中那样不堪。
先来看第一条证据:曹丕之所以杀掉丁仪,是有着其他原因在内的。在笔者看来,丁仪确实是个该杀之人,曹丕在杀他之时,也不会在意他是否是曹植的心腹。因为丁仪这个人,和曹丕的恩怨已经很久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曹植传》作注之时,曾引《魏略》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曹操听说丁仪这个人颇有才干,便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曹丕却认为丁仪有眼疾,所以向曹操推荐了夏侯尚。
自从之后,丁仪也就恨上了曹丕:“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淄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在此情形之下,丁仪开始效忠曹植,希望后者能继承大位。不仅如此,丁仪还对支持曹丕的许多大臣,进行了攀咬之举。在《三国志徐奕传》中,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除此之外,在《三国志何夔传》中也有着类似记载。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时丁仪兄弟方进宠,仪与夔不合。尚书傅巽谓夔曰:‘仪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仪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
崔琰、毛玠这几位名士,在曹魏集团之中,都是很正直的名士。但是却因为他们曾经明确支持过曹丕,反而遭到了丁仪的嫉恨。在后者的谗言之下,崔琰惨遭杀害,而毛玠也因此下狱。或许有读者感到奇怪,丁仪凭什么能受到曹操的信赖?这是因为丁氏和曹氏两大家族,都是出于沛国。古人有着很明显的乡党情怀,在此情形之下,两家也曾多次联姻,其中曹操的正室丁夫人也是出身于丁仪所在的家族。再加上丁仪的父亲丁冲曾经帮过曹操很大的忙,所以即便曹丕对丁仪非常通恨,他也没办法当着曹操的面处理掉他。
正因如此,曹丕除掉丁仪,纯属个人恩怨,和他是否为曹植心腹,其实并未多少关联。而且曾经支持过曹植的贾逵、王凌等人,在曹丕继位以后,也得到了后者的封赏。如此看来,曹丕也并没有刻意除掉曹植的党羽。
接下来再看看第二条证据,曹丕屡次将曹植的封地数次改动,也并非是在针对他一个人。曹丕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此来消除诸侯割据带来的隐患。后世“八王之乱”的例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除此之外,曹植还多次被监国谒者举报,以至于他内心焦虑惶恐。但是和其他宗族对比来看,曹丕对曹植的手段,确实有些仁慈了。因为其他曹氏亲贵(如曹衮)一旦犯了错,轻则罢黜,重则诛杀。
反观曹植,他数次被人诬告,而且还曾挟持过曹丕使臣。但是曹丕却只是将曹植召到京城,在走个过场之后,依然释放了他。可见曹丕对自己的弟弟曹植,是念及着兄弟之情的。除此之外,即便曹植的封地屡次变动,但是他却一直有着二千五百户的食邑,远超其他宗室,可见曹丕对其的优待之处了。
综上所述,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而曹丕作为一个帝王,他能始终善待自己的手足兄弟,也实属可贵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共生有25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曹丕、曹植、曹彰三位了。这三人加上老四曹熊,都是卞夫人所生,除了刘氏所生的长子曹昂外,卞夫人所生几个儿子是曹操最喜欢的,尤其是曹植、曹丕和曹彰。众所周知,曹丕继位后,担心几个兄弟威胁其帝位,对曹植、曹彰等都进行了打压,那么,在曹植吟诵完那首闻名千古的《七步诗》后,曹丕是怎样安置弟弟曹植的呢?他的结局怎样?
曹植和曹丕争位为何落败:
由于曹操的儿子比较多,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有很大空间,这使得曹操长时间不能决定选哪个儿子作继承人。据说最开始曹操很中意环夫人所生的小儿子曹冲,这曹冲是神童,不仅天资聪颖且天性仁厚,可惜,曹冲长到13岁时就病逝了。曹冲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就是曹冲的早夭是我的不幸,却给你们带来了机会。曹丕继位后也说过:“若使仓舒(曹冲的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操除了中意过长子曹昂还中意过小儿子曹冲。
曹昂、曹冲死后,曹操将注意力放到了曹丕、曹植、曹彰三人身上。这导致曹丕和曹植二人的争斗,曹丕的优势在于嫡长子的身份,以及身边高人的支持。支持曹丕的人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曹植的优势则在于才学,支持曹植的人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两派的支持者分别结成党羽,各自为支持者出 谋划策,并制造舆论,互相尔虞我诈。期间,曹植有好几次差点被曹操立为世子,但由于曹丕的竞争,以及曹植文人气和才子气太浓,遇事常有任性而为的行为,特别是喝起酒来更是毫无节制,在曹丕支持者的“帮助下”,曹植做了几件令曹操失望的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次,曹操外出期间,曹植却借着酒兴私自乘坐王室的车架,到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走的禁路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回来得知后大怒,处死了驾车的公车令。虽未处罚曹植,却因此渐渐对曹植失去信任。同年十月,曹丕趁机运用各种手段,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获得了曹操的认可,被立为魏王世子,曹植落败。
多次迁封,忧郁而死:
曹丕成为世子后,开始时曹操并未放弃曹植。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这件事令曹操对曹植更加失望。第二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后曹丕又进位称帝。曹植和苏则对曹丕此举并未捧场,而是穿上丧服为汉室哭泣。曹丕听说曹植不祝贺自己称帝反而为汉室哭泣,便生气地说:“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按照曹丕的想法,对这个弟弟不该客气,但其母后卞氏却不许他加害曹植,于是曹丕便多次徙封曹植,并限制和打压曹植。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于是千古传颂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因势而生。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仅七个月后,又被改封为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第二年四月,曹植又被改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再被徙封为雍丘王。短短的三年时间,曹植被折腾了四个地方,几乎就是在搬家的过程中度过的。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出征返回时,曾顺路到雍丘去见了一次曹植,为其曾加了500户食邑。
第二年,39岁的曹丕逝世,其子曹叡继位,曹植以为压制自己的兄长死了,自己终于了有可能再次展露才能了。可惜,曹叡与其父曹丕一样,对自己这位叔叔想为国家效力的心思并不感兴趣,只是虚伪地应付,反而对其防范得更加紧张了。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再被侄子徙封到东阿,三年之后,又被改封陈王,这次曹植再也不能被折腾了,因为到11月时,41岁的曹植就在抑郁中病逝了。
曹植在兄长曹丕和侄子曹叡统治的12年时间里,虽然后来生命不再受到明显的威胁,但是被压制和被折腾的感觉一刻都没终止过,12年时间里曹植被徙封六七次,居住地也被折腾了六七个地方。这种时不时就来折腾一下的感觉,是对其精神的折磨,所以,曹植才会“怅然绝望”和“常汲汲无欢”,这样心情怎么可能好呢?可见,曹植的死与长期心情压抑关系密切,特别是曹叡继位后,他的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观,这令曹植彻底绝望,所以更加心灰意冷,才会忧郁而死。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远在邺城的曹丕接到消息,以魏国太后卞夫人的名义发布诏令,宣布在邺城登基,即王位,大赦天下。然后,汉献帝的使者才匆匆忙忙赶到邺城,册封曹丕为汉丞相、魏王。
曹丕为何如此匆忙,甚至连汉献帝正式任命的诏令都等不及了?
首先,曹丕对汉献帝根本不在乎。在曹操时代,对汉献帝虽然多有不敬,但是在名义上,依然是尊奉献帝为天下之主。可是曹操去世,汉献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曹丕接掌大位的第一天,就给汉献帝来一下马威,我先即位做了魏王再说,根本不理会汉献帝任命这个形式。
曹丕的这样一个举动,无疑成为不久之后废掉献帝,正式称帝的先声。
同时,曹丕之所以如此匆忙,还因为两个弟弟。
曹丕的身份虽然是魏国的太子,可是曹操去世比较突然,并且是远在洛阳。而洛阳城中有谁在呢?有曹丕的三弟曹彰。
多年来曹彰一直率军在北部边境平定外地,统兵日久,对于王权多少也有些渴望。当魏王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开的时候,曹彰正在长安。听到风声,曹彰带领十万大军火速赶往洛阳。到了洛阳城,城中的官员很是恐惧,怎么办呢?如果打开城门,曹彰进来乱搞怎么办?可是如果不开城门,用什么名义来阻止曹彰进入呢?当时,洛阳虽然有些兵马,可是曹彰是曹操亲儿子,在军中带兵多年,威望极高,如果曹彰果断造反,胜负存亡最后还真难料定。
幸亏洛阳城中有位大臣名叫贾逵,挺身而出。贾逵来到城楼上,询问曹彰,身为王子,为何擅离职守?
曹彰回答,别说那些没用的,快把魏王的印绶叫出来。
看曹彰气势汹汹的样子,守城的官兵很是担心,可是贾逵却一脸严肃的说: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国家早就有了太子,先王的印绶,难道是你一个王子所应该过问的吗?确实,曹彰在道义上确实有亏。一旦曹彰再要印绶,那就是造反。只要曹彰敢公开造反,贾逵就会下令洛阳城中的士兵进攻。虽然曹彰是王子,可是没有了正当名义,面对洛阳城中曹操昔日的那些虎将,曹彰毫无胜算。
于是曹彰选择了沉默。曹彰表示,自己只是听闻父王丧事,前来奔丧,并无他意。既然曹彰这么说,贾逵就没有理由阻止曹彰了。贾逵下令放曹彰进入洛阳,但军队却只能在城外远远驻扎。
当曹丕在邺城收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的时候,就有大臣提到,现在是非常时刻,不能够走正常程序,一旦曹彰在魏王灵前作乱,后果不堪设想。确实,只要曹彰控制了洛阳,那曹彰就有可能拿出一份所谓的曹操的遗诏,宣布自己成为大魏的新任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曹丕只能匆忙即位,先正名,然后以魏王命令号令天下。
而曹植呢,经历了前几年争夺太子的变乱,基本上已经消沉下去,一些党羽比如最得力的心腹大臣杨修,也被曹操剿杀。曹植的危险反倒比曹彰要小。
曹丕正月即位,即位之后开始大封功臣,对一些曹魏宗室和军中宿将进行大规模的嘉奖,连曹丕一直很讨厌的曹洪都被提拔为车骑将军。曹丕的目的很简单,抢先给这些老臣一些好处,既然已经得到了好处,那些老臣自然也不愿意舍近求远去攀附曹彰曹植了。
同时,曹丕任命在自己夺取魏国太子大位中出力颇多的元老重臣贾诩出任太尉,让自己一直当成老师来侍奉的老臣华歆出任相国,任命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王朗担任御史大夫。朝廷的军政首脑全部都换成了自己的人马。于是,朝中军中的一些纷乱渐渐平息下来。
然后,曹丕果断下令,曹彰等诸侯王必须离开洛阳,返回自己的封地。曹丕的诏令有理有据,早在曹操时代,就曾经加强对各位王子的禁令,非有魏王诏令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否则视为谋反。同时,曹丕已经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此时曹彰再想作乱,就是自寻死路了。
当时,朝廷派去监视临淄侯曹植的官员偷偷禀告魏王曹丕,说曹植在封国中一天到晚喝酒,听闻先王去世的消息之后一点悲伤的意思都没有,面对朝廷的使节也傲慢无礼。曹丕接到奏报自然大喜,本来就想找机会收拾掉自己的这个弟弟,可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弟弟一直看护很严,虽然不让杀掉曹植的左膀右臂,使得曹植不能威胁到曹丕正常即位,但是也使得曹丕没有机会对这个弟弟下毒手。现在曹操已经去世,曹植身边的大臣全部被换成了新任魏王曹丕的人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丕很快就搜集到曹植的许多罪状。
于是,魏王曹丕下令,贬斥临淄侯曹植为安乡侯。同时,曹丕把大臣丁仪一家所有男子全部杀掉。这丁仪是什么人?原来这丁仪是汉末中原地区的名士,曹操曾经很喜欢丁仪,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丁仪。丁仪也收到了消息,很是高兴。可没曾想好事情被曹丕给破坏了。曹丕表面上说,丁仪这个人有个大缺点,就是一只眼睛瞎了(估计是高度近视),怎么能够把妹妹嫁给这样的人呢?曹操一听也一有道理,于是就让曹丕推荐一个人选,于是曹丕就推荐了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夏侯做自己的妹夫。
后来,丁仪见到了曹操,一番交谈之后,曹操很是开心,很欣赏丁仪的才学呢。结束会面之后还特意把曹丕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说,就是因为你小心眼,才让我的女儿错过了这样好的男孩啊。丁仪这人瞎了一只眼睛算什么,就算是全部都瞎了,也比许多人强啊。曹操对丁仪的欣赏溢于言表。后来,丁仪知道是曹丕坏了自己的好事,自然对曹丕恨之入骨。丁仪又和曹植关系走得很近,在曹操晚年,丁仪担任曹操的丞相府属官,专门负责替曹操做密探,纠察一些不法官员,权力很大,曾经和曹丕关系不错的清流领袖崔琰和毛d那都是被丁仪给整倒的。可以说扳倒丁仪,彻底击垮了曹植在朝中的势力。
在击垮曹植之后,曹丕开始空出手来整治曹彰。曹彰和曹植不同。曹植在曹操时代杨修等许多心腹就被杀掉,可以说已经是没有牙齿的老虎,而丁仪被杀,更是让曹植一时间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整天都沉醉酒乡,恐惧度日。可是曹彰呢,毕竟在军中多年,威望很高,对付曹彰不能硬来。于是曹丕在即位之后第二年封曹彰为公爵,同年又再次加封曹彰为任城王,同时去除曹彰的所有兵权。曹彰看到皇兄对自己还算不错,虽然交出了兵权,但表面上总还是比较尊重自己,曹彰也渐渐的放松了警惕。
在曹丕即位的第四年,曹丕宣召曹彰入京朝见,曹彰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向兄长表明心迹了,只要能够活下去,一切都是好商量的。可是,等到曹彰来到都城洛阳之后,表章递上去了,可是皇兄曹丕久久不接见自己,搞得曹彰很郁闷。又有一些大臣给曹彰传来悄悄话,询问曹彰,当初先王去世的时候,任城王你为什么询问先王的印绶呢?莫非想图谋不轨?曹彰于是明白,兄长曹丕从来没有忘记当初的事情,既然如此,那自己以后还有什么盼头呢?于是,曹彰死了,或者是自杀,或者是被自杀,总之是死了。
剩下孤零零的曹植,一直被孤立在政权之外,曹丕也曾经想杀掉曹植,可是母亲卞太后不同意。加上曹丕自己短命,即位之后七年不到就死掉了。当然曹植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魏明帝曹睿时期,曹植多次上表,希望能够给个机会参与朝政,可是曹睿对曹植这位能干的叔父本就心存忌惮,加上卞太后去世,疼爱曹植的人已经死去,于是曹植只能在自己的府邸当中寂寞死去。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可惜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所以在立储上注定会有一争。曹植虽然比曹丕更有文学造诣,但是当帝王曹植的定力还是要差一点,可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更适合他,最后曹操还是让曹丕当了太子。曹丕上位以后逼汉献帝上位自己称帝,从此正式拉开魏国序幕。不过曹丕称帝后也没松懈对于曹植的防范,升至到了曹睿上位也都防着曹植,难道曹植的威胁真有这么大么?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说起这首《七步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说的是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斗争的事。那么,曹丕继位后,如何对待曹植的呢?下面我与大家说说。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没有了曹操的庇护,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曹丕对这个曾经的王位竞争对手,自己的亲弟弟虽没有杀死,但采取了一系列迫害和防范措施。
首先不断变换曹植封地。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
其次以各种理由不断除掉曹植身边谋士。曹植身边有三个重要谋士,杨修、丁仪、丁廙,杨修早年被曹操赐死,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余下的随身的官吏都是一些庸俗之辈。
曹丕不管是变换封地,还是诛杀谋士,曹丕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叡继位后,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继续防范曹植,找理由拒绝了。
六年后,也就是公元232年,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