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是远古华夏部落,先后出现了燧人氏、有巢氏等部落首领。约公元前5000年,发大洪水,人口大减,中原的幸存者伏羲-女娲部落流转到关中(即后来的华族),另一部分幸存者流转到秦岭以北(即后来的夏族)。洪水退后,原居住在东部的东夷族西进,南方的三苗部落北进占据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华夏族东迁,他们沿长江东进到湘、吴等地,同化或驱逐当地的三苗部落蚩尤。
阪泉之战
黄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部族没有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为最后的赢家。为什么炎帝和黄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式呢?因为炎帝和黄帝本为一族,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华夏王朝内部战争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黄帝的大宗,所以从黄帝开始,尊黄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是在炎黄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以人文判定。所以华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夷狄,因为他们不在华夏血脉内。
华夏族称汉族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刘邦为天子。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休养生息的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联合被击溃,逃亡欧洲,至此没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的名声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因为现代人对中国汉族的历史了解较少,当代人对中国汉族在中国的历史是盲目无知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汉族,中国在中国的历史基本都是中国汉族创立的!韩的意思是人们经常能找到水源,有了水才能生活得更好。那叫汉人!而第一个挖地给人找水的人就姓袁,意思是挖井给人找水的人!
因为少典的父亲是部落的酋长袁坡,他和妻子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后来他老婆怀上了孩子,但是过了十个月孩子才出生。后来少典的妈妈也不能确定孩子什么时候出生,所以少典的妈妈还是照常出去工作,没有太注意身体状况。正在干活的时候,少典的妈妈突然有点不舒服,准备回自己的地方休息。当她走到一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典的妈妈看不清路,倒在路边。就在这时,孩子出生了。母亲把孩子带回家。丈夫看到孩子,妻子是怎么把孩子抱回来的?他老婆说,这是她怀了十个多月的孩子。他们总是想知道为什么孩子还没有出生。现在孩子是大风后出生的,所以他们给它取名叫玄袁绍殿,表示袁绍殿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出生的。因为袁珀已经有了几个孩子,氏族就按身份顺序给他的儿子取名袁绍点。袁大典是族长袁坡的长子。后来袁绍殿各方面的资历都强于其他兄弟姐妹,所以他的父亲沿袭了传统的退位制度,他的儿子袁绍殿也是氏族推选出来的杰出领袖。在他父亲袁年纪相当大之后,人们推选袁绍典为他们的新族长,他的儿子袁绍典带领宗族开创了新的生活!之后,轩辕皇帝袁绍殿组织人种植,收割粮食。后来,轩辕皇帝袁绍殿用植物和树木制造汽车。为了纪念袁绍殿,轩辕大帝被称为袁绍殿,轩辕大帝。之后,轩辕皇帝袁绍殿组织首领挖井取水。之后轩辕皇帝袁绍殿被封为元土陶,意思是人能与水同生,人能与水同寿。有了这个意思,他就被命名为袁图涛!
轩辕大帝袁绍殿诞生的地方被称为轩辕山。起初,那个地方被称为袁俊,越来越多的人与袁俊。后来人们告诉他们,他们住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姓,彼此并不熟。后来,很难选择出生的孩子的名字。后来他们要求轩辕皇帝袁绍殿给他们取不同的名字或姓氏,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了中国汉族的不同姓氏。轩辕皇帝袁绍殿根据人们的居住地、生活习惯、爱好等,给人们起了不同的姓氏。李、姚、黄、田、周、陈、张、唐、赵、刘、姜、丁、雷、潘、俞、徐、杨、王、罗、徐、聂、韩、关、郑、阎、林、彭、阮、后来他们取了许多姓氏,如“何子和何兴,霍子和,朱子和”等,他们把自己文明文化中的人当作同一个部落和民族,所以把自己的部落称为华夏部落,把自己部落以外的人称为胡人。胡的意思是华夏部落的华夏文明之外的人,作为华夏民族的人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没有胡人,中华民族的文字文化。胡人的衣服主要是用动物的皮毛和树叶做成的,和中国汉族人用藤条和丝线做成的衣服有很大的区别。胡人的语言也不一样,不同民族的人无法交流。那时候中国汉人基本上不跟胡人来往。由于语言不同,穿着不同,胡人喜欢攻击中国人,杀害其他民族的人,抢中国人的衣服。当时中国人和胡人接触很少。但是胡人汉化以后,汉人和胡人在接触中结婚,当代人很少区分汉人和胡人!
汉族的起源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其他民族。
这里的汉族是指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这个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
如果非要探究纯汉人,寻找汉人的起源,不妨把历史往前推,一步步寻找所谓的纯汉人,也就是汉人的起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汉族。
所谓汉人一词,最早是由蒙古族吹捧者卢野楚才提出的,泛指南宋及其他地区说汉语的居民。这个卢野楚才来源于汉朝的名字,就像美国人称呼中国人为唐人一样,用汉字说汉语的人就被说成是汉人。
这位老教师,陈光标的《肩挑捐钞法》楚才,把这些用汉字说汉语的人称为汉人,所以称他们为汉人。如果他们被称为唐人,恐怕他们是唐人。后来汉人被称为唐人。
在古代,人们通常称中原汉人,南方偏远地方的人称之为蛮夷,北方少数民族称之为胡人。
这些蛮夷是对这些地区的人的贬义词,到了清朝已经不用了。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解放后完全废除了这些用语。
“民族”这个词是在现代通过梳理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也就是不同血统的人提出来的。
我们正在前进。唐朝的突厥人在历史上消失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王朝封为李,成为李的后代。这意味着汉人又变得强大了。
到了汉朝,有的匈奴人逃到西域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匈奴人被朝廷赐姓刘,名副其实的汉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融合和汉族起源的过程。
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炎黄两个皇帝。
打败蚩尤后,统一了中原一些部落,建立了夏朝政权,所以也叫中华民族,也就是今天的汉族。由此可见,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融合。
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前身是炎黄子孙。
夏商周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向四周发展,同化了蛮夷、夷、夷、夷、夷。中华民族和蛮族的区别是高度文明,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扎着头发,种庄稼吃熟食,养蚕穿汉服。
秦汉统一后,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汉族形成,认同汉文化、汉化的都是汉族。
皇帝时代结束后,从西方传来了民族性的说法。以前认同中华文化,被汉化的人,一般称为汉人。任何认同中国文化并被中国化的人都是汉族人。
可见,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主要是文化差异。汉族为什么叫汉族?来自以汉族为主的主体民族。吸收认同汉文化的人,也可以认为是汉族。
首先,汉族不是一个“种族”。没有“纯”汉人。
人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几个字。汉族应该是传说中炎黄子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毋庸置疑,“汉族”起源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持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出现后,经济、文化、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进展,逐渐成为“四共”民族。四个共性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从此,生活在中原的民族都自称汉人。
除了炎帝之后相继担任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然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但历史传说也表明,汉族的古代祖先还包括羌族、彝族、苗族、黎族等氏族和部落的人。故有东夷虞舜、羌戎于霞之说。
此外,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根据不同的记述,可以解读为易强、易烊千玺、苗栗。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逐渐融合到同一个氏族体内,创造出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东汉以后,北方的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相继占领中原,史称“五朵野花”。江汉地区的一些蛮族也大量涌入中原,形成了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丸、狄、羌、蛮族杂居的局面。
另一方面,北方的汉人大量南迁;历史上称为“冠服南渡”,形成了汉族与蛮夷、俚、辽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落在长江、珠江流域杂居的局面。大部分都被汉族同化了,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因此,汉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汉化的过程。
汉族民间故事:
1、《女娲造人》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2、《盘古开天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
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
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3、《后羿射日》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鸟,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
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当黎明需要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
人和人像邻居、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猪突狼奔,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烧焦,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人们不是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就是成了野兽口中食。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
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
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安居乐业。
4、《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把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
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
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
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6、《精卫填海》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
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神农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
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将我填平!”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卫坚决地回答说:“就算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华夏民族的起源是黄河流域。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华夏族的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夏的连称。
扩展资料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刘邦为天子。
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休养生息的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联合被击溃,逃亡欧洲,至此没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的名声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古代河洛地区。更深一层讲,“夏”实际上应是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尚书·禹贡》有“羽畎夏翟”之语。孔颖达《正义》曰:“《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
《周礼》有一种官职叫染人,其职责是染丝帛,称“染夏”。原因是经染色后,丝帛五色斑斓,色似山鸡。古人认为,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尔雅·释鸟》说:“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翚即一种羽毛鲜艳的山鸡。山鸡称为夏,又称鸫(音洛)。郭璞在对《山海经·西山经》的注释中提出过这种观点。
这些都说明,洛河、洛邑的得名与山鸡(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后来建都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民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6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