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欧洲的中立国很多,比如荷兰、 比利时、瑞典、瑞士。这些国家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在战争面前,经常遭遇侵犯。希特勒挑起二战后打了很多中立国,但是没有打瑞士,这是为什么呢?猫腻太多!
瑞士的国土面积是4.1284万平方公里,而中国哈尔滨市的面积就是5.31万平方公里。虽然,瑞士没有中国的一个省会城市大,但是经济非常繁荣,直至今日还保留着永久中立国的帽子。
通过上面的地图,我们发现瑞士的四周都是强国,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能够带上永久中立国这个帽子,经历了很多困难。
在很早以前,瑞士这方土地居住的是凯尔特人,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当罗马帝国衰落后,一支日耳曼人攻克了瑞士,进入了日耳曼人统治时代。1515年,瑞士和法国打了一仗,结果大败,成为法国殖民地。随着拿破仑的倒台,瑞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1763年2月10日,法国与英国、葡萄牙等国签订《巴黎条约》,瑞士一看周边都是大哥,谁也打不过,干脆提出了自己是永久中立国。列强们也知道法国虽然战败了,但是还有强盛的那一天,如果在他身边安排一个永久中立国瑞士,就会让这里成为一个缓冲地带。所以,在平衡的结果下,瑞士成为了永久中立国。
二战前夕,希特勒上台,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而当时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更为出格的是,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
二战开始后,法国很快沦陷,瑞士处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包围之中。如果希特勒出兵拿下瑞士,应该不会太费力。很多人认为瑞士是中立国,随意希特勒没有出兵,其实不是这样,当时的荷兰、比利时、瑞典也都是中立国,希特勒根本不管这戏,照打不误。他之所以没有打瑞士,是因为瑞士使招了,暗中帮助希特勒。
1、 大战爆发不久,瑞士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3、希特勒开始屠杀犹太人后,导致大量的犹太人奔往它国。因为瑞士是中立国,是很多犹太人的首选,然而瑞士抓住非法入境的犹太难民,直接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 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通过这些肉麻的合作,希特勒取消了原本要攻打瑞士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瑞士没有卷入二战的是非中。
瑞士成功的躲开了二战,为经济高度发达奠定了基础。如今的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
瑞士的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瑞士还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让这里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
参考消息网8月25日报道 西班牙《阿贝赛报》8月22日发表题为《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入侵瑞士?》的文章,作者为胡里奥·托瓦尔,编译如下:
希特勒在1937年2月向当时的瑞士联邦委员会外长埃德蒙·舒尔特斯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会尊重瑞士的不可侵犯性和中立。那么希特勒为什么如此尊重一个位于欧洲核心位置的国家呢?瑞士不是西班牙或者土耳其那样的欧洲边缘大国,且瑞士银行可谓全球资本主义的瑰宝,此外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还在追查犹太人存在瑞士的财产。
其实据后来史料记载,二战期间希特勒对瑞士的态度多次改变,甚至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入侵计划以期拔掉“这根欧洲之刺”,而德国人也认为瑞士是一个“异端”。这一切都发生在法国沦陷后不久。
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莱茨在他写的一本关于二战期间中立国家的书中记录了一段1941年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希特勒对瑞士的真实看法:对于希特勒来说,“瑞士的政治体制和人民让人讨厌。瑞士人是新德国的死敌”。当墨索里尼问当时的德国外长,瑞士的存在是否真的不合时宜以及(德国)对瑞士的未来有何打算时,外长回答说,“这个问题必须要您跟元首亲自讨论”。
1941年这个时间并非偶然,德国对瑞士的入侵计划在一年前已经制定,即所谓的“圣诞树计划”,从1940年6月25日开始。德国吞并法国后,瑞士即被完全包围。希特勒计划用21个师对付瑞士的13个师,很快他把军队数目降到11个师,但仍然制定了详细计划,而瑞士领导人也增强了防卫,尤其是在南部。
对于希特勒来说,瑞士军队根本不足为惧,他把它称之为“玩具军队”。尽管如此,瑞士还是在“内堡”防御基础上部署了军队,“内堡”是瑞士在19世纪期间完美的防御体系,目的是为避免瑞士再次遭到拿破仑式的入侵,同时也可以让瑞士人民北撤,那里阿尔卑斯山脉是牢不可破的天然屏障。
但是事态的发展超越了这场行动:1940年11月11日,纳粹军官沃格茨基的一通电话终结了这场行动,据他认为,入侵瑞士行动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已经落后于事态发展。德国计划入侵苏联,而德军的资源并非绰绰有余。到了1941年,形势逐渐平静并演变成简单的贸易战。瑞士人向纳粹提供战争设备,与此同时维持它与盟军的贸易。这种情况导致德国与瑞士之间外交关系紧张,但是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阻止了双方采取惩罚行动。
直到1943年,希特勒试图再次启动入侵瑞士计划。这年年底,德军计划调用12个师和3支山地作战部队入侵瑞士,这一次要从瑞士北部入侵,希望能够保证瑞士工业不受破坏。但是同一时期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德军无法对瑞士采取任何行动,瑞士成为少数未被德军铁蹄践踏的国家存活下来。
虽然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纳粹领导人一直把瑞士视为德国的一部分,而意大利和法国也对瑞士颇感兴趣,但所有人最感兴趣的还是瑞士的经济实力。瑞士工业是支撑德国战争以及德国南部电力的重要保障。希特勒本人也明确说过:“我们与瑞士发生任何冲突,都不应把它逼上绝路,最好与它达成协议。”
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说沙俄有一半江山是成吉思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