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将荀吴北伐胜利后便在太原地区建设了晋阳城,三家分晋之后晋阳曾经长期作为赵国的都城。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曾经因镇守太原而被封为“唐国公”,他又是在此处起兵反隋,最终建立唐朝。随后,又有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国或者龙兴于晋阳,或者以晋阳为都城,故晋阳有了“龙城”的别称。
北汉是五代十国中唯一一个处在北方的国家,它虽然版图很小,但是由于有契丹势力的支持,它也成了后周和北宋的心腹大患。以雄武著称的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都曾经亲征北汉,但均以失败告终。宋朝建立初期,在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的努力之下,南方的南唐、后蜀等多个割据政权先后被翦除,中原地区完成了基本统一。在“先南后北”战略的指导下,赵光义终于可以面对北方的敌人了。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终于攻破了晋阳城,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
但是,就在吞并北汉不久之后,赵光义便在晋阳城外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临时安置区,将晋阳百姓全部前往此处,随后下令纵火焚烧了这个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旋即将汾水引入这片废墟之中,晋阳城自此荡然无存。
赵光义之所以这么做,固然是因为对负隅顽抗的北汉有着深深的仇恨,但是他更担心的是北汉处于契丹势力的覆盖之下,一旦宋朝军队撤出,就很难保证这片国土的安宁。另外,晋阳自古多帝王,长期被人怀疑皇位来路不正的宋太宗,也担心此地再有帝王崛起,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三年之后,赵光义派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大将潘美(即潘仁美的原型)驻守太原,并让他在晋阳城附近兴建新城。潘美将晋阳新城中的道路设计为丁字形,有人说为的是“钉”住龙脉,实则是潘美为了防止契丹骑兵入城而有意为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唐朝末期,藩镇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称王,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原本有望结束这个乱世,无奈英年早逝,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只有七岁,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最后统一了天下。
后汉时期,赵匡胤投身枢密使郭威帐下,950年,郭威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汉并于次年建立后周政权,郭威去世后,因其两个儿子都被汉隐帝杀害,养子柴荣继位。
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执掌禁军,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多次立下战功,柴荣去世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的兄弟。
960年,传闻契丹和北汉的大军,正要大举南下进攻后周,周恭帝年幼,主政的符太后没有主见,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没有辨别真假,就让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开封,到达陈桥驿时夜宿在此地,当晚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散布言论,说皇帝年幼没有能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将士的情绪被煽动起来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已到,赵匡胤假装酒醒后,让一位将士将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下跪,皆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假装为难的样子,让众将士皆听命于他。
陈桥驿兵变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师开封,守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兄弟,在城内接应赵匡胤,只有韩通想率兵抵抗,但是还没来得及组织军队,就被王彦升杀死,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开封城。
宰相范质等百官无奈只得听命于赵匡胤,同时宣布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正式成为皇帝,建立宋朝政权,在历史上也称北宋。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消灭了南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吴越国王钱弘俶为百姓免遭战火、福建等地的地方势力,都纳土归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出兵出攻北汉时,突然离奇的死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亲自率军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至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
宋朝算得上是历史上疆域比较小的大统一王朝了,当然在这个时候还同时存在着契丹,西夏,金等许多民族政权。但与历史上大不相同的是他们的汉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且在军事上也对宋朝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说从表面上看不是很完整的统一,但作为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他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战争不断的混乱年代,给了天下相对的和平。
尤其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对结束这战争不断的割据局面起到最为重要的功作用,当然作为宋太祖来说在开国之初,他就制定了先攻打南方最后解决北方,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虽然说北宋按照他的这样战略勾画完成了统一,但是直到宋太祖去世了也没有完成这样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北汉依靠强大的契丹时刻威胁着宋朝北方的安宁。
作为北汉的开创者刘旻也就是刘知远弟弟,当郭威取代后汉之后刘旻就在太原称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汉王朝。这也就是为何在宋朝初期会制定先易后难的政策,因为北汉所在的地域非常的重要,同时民风剽悍地理上属于易守难攻同时背靠契丹,这对于缺少战马的宋朝军队来说是非常难于攻取的。所以就选择先平定南方那么在攻打北汉的时候,后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公元968年8月北汉政权的皇帝突然去世,但是在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上没有明确指出由谁,这样北汉就陷入了内乱当中。而宋太祖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感觉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介入,这样就开始了彻底解决北汉问题。虽然说派遣了三路大军前来攻打北汉,但是在契丹人的援助之下竟然逼退了大宋的军队。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宋太祖决定亲自前往最前线,在观看了战场态势之后。一方面调派重兵占据契丹军队救援的必经之地,同时积极调度军粮到河东战场的最前线,再来一场大战,马上就要爆发了。由于北汉坚决抵抗誓不投降,而宋军为了减少伤亡选择以水灌城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守城的居民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他们仍然坚持抗体。由于相处的时间实在是太差了,而宋军的后方也在不断的受到契丹骑兵的骚扰,而在这个时候也进入了雨水连绵不断的五月。而在这个时候由于水土不服导致很多士兵都产生了疾病,于是下令撤军。
在南唐被灭亡之后宋太祖的视线又转移到了北汉当中,而在这一年为了考虑彻底的灭亡北汉宋太祖命令将大军分为五路,展开了第三次攻打北汉的计划。然而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在这个时候宋太祖却突然的死在皇宫当中,而灭亡北汉的重任就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手上。
个人认为虽然宋太祖没有灭掉盘北汉,但是在经过多次打击以后整体实力已经严重下滑,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契丹的实力已经是非常的强大,当然也可以看到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之后社会的局势是相当的复杂,而统一的过程也是充满了艰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9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