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陷天京后,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至此朝廷在江南一带的心腹大患被彻底解除,然而在北方,一股强大的反叛势力正在崛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屁股还没坐热,朝廷便派给他一个大活——北上剿捻。
说起捻军,不得不说他的“创始人”张乐行,张乐行是安徽涡阳县人,家中略有薄产,而且一向乐善好施,结交了一大批江湖豪杰,后来家财散尽做了盐贩子,聚集起了一批流民,逐渐与官府作对。后来势力一度扩张,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官府称之为“捻匪”。
“捻”字在安徽淮北方言中称为一股子或一伙。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张乐行所领导的捻军和太平军有着本质区别,他们起初的目的并不是明确要和官府对着干,也称不上是农民起义,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伙拜把子后相互帮忙的盐贩子,只是后来做大了,才渐渐于官府正面对抗。
太平天国时期,捻军在淮河流域与清军作战。安庆失守后,淮南形势恶化,张乐行率部返回淮北,不久僧格林沁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捕杀害。在史学界,张乐行率领的捻军称为“前期捻军”。
张乐行被杀后,他的侄子张宗禹、赖文光、任柱等人组织起了“后期捻军”,并易步为骑,进一步与太平军合作,对抗清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僧格林沁亲王被捻军斩杀,声势空前浩大。朝廷无奈只得令两江总督曾国藩迅速北上剿捻。
可是曾国藩也很郁闷,朝廷前不久才下令裁撤湘军,如今空有抱负,手头上却没有像样的军队。况且以前与太平军作战大多是在江南,以步兵水师为主,如今要去中原地区作战,捻军却是以骑兵为主,因此他向朝廷请调李鸿章的淮军,而且还得添练马队,但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
曾国藩接任后,一改僧格林沁“爆炒式”,改用了“温火炖砂锅”的剿捻方式。捻军打仗比太平军要灵活得多,张宗禹率领一路打至河南南阳,兵锋扫及湖北襄阳;赖文光、任柱另路闯至湖北麻城,以麻城为中心,取黄安,南至黄陂、黄州,西至孝感,威胁武汉。
曾国藩以重点设防为主要战术,山东、河南的乡绅一向比较喜欢僧格林沁那样的风格,认为曾国藩重点设防不足以制服捻军。但是曾国藩不顾舆论的反对,强行在鲁河、沙河沿岸构筑堤墙,但是这样一来,内线力量削弱,致使清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在曾国藩的军队中,有豫军、鲁军、皖军,还有僧格林沁遗部以及李鸿章的淮军。这些军队是由各省巡抚筹建而成的,地方色彩很浓厚,能在本省作战,不愿赴援临省。捻军动作迅速,行踪飘忽,一日之间往往跨越二省,各省省军只是驻守本省,往往被捻军各个击破。
曾国藩的主力是淮军,但是问题同样存在,淮军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曾国藩,指挥调动处处受制。因此时间过了一年多,曾国藩剿捻不见有任何效果,朝廷急了几次下旨催促。
曾国藩的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知,贵在有自知之明。他向朝廷上奏中这样说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并上书朝廷,由李鸿章替代自己。
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优点在于打攻坚战、防守战,而不在打游击战。因此朝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剿捻则由李鸿章取代。
李鸿章一改曾国藩的“重点设防”战略,和左宗棠一起实行“就地围圈”策略,随着清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捻军的给养出现问题,最后东、西两路捻军相继被歼,自此大功告成,而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时代正式来临。
我认为原因有这几点:一是,当时大清刚刚除掉太平天国,军队军人力量还没有完全恢复;二是,曾国藩年事已高,而且消灭太平天国时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他感觉自己没有精力再与这支队伍对抗;三是,曾国藩队伍中的主力队员被大清裁掉了,没有主力挺曾国藩,他没有把握打败这支队伍;四是,他认为这支队伍不好对付,很可能自己根本打不过。
曾国藩一直都效忠于大清,当时虽然大清已经走到了末路,但是忠心的曾国藩一直效忠着大清帝国。当时太平天国对大清发起战役时,曾国藩主动授命去消灭太平天国,经过曾国藩和他部下的努力,终于击败了太平军。
在打太平军的同时,在北方又崛起了一支实力不输于太平军的队伍,这支队伍叫捻军,当时是太平军的一个分支,在太平军被消灭的后,这支队伍对大清独立发起了攻击。此时大清领导决定再次让曾国藩去平定捻军。
不过曾国藩对此任务心中有很多犹豫,因为当时他本身已经有很多丰功伟绩了,不需要多加这一笔,如果打败了的话,平白给自己添加不好的记录。还有就是本身曾国藩刚消灭掉太平军已经消耗了他不少的经历,他还没有缓过来呢!
不想再参加任何战役了,不过犹豫归犹豫曾国藩还是接受了这次任务。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的心,不允许自己临阵脱逃,事情真如曾国藩所料,捻军相当难打,最终在李鸿章和左宗棠的配合下才消灭掉捻军。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然,也有人说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都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对李鸿章有知遇之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李鸿章不一定能成为中兴之臣。
随着李鸿章羽翼渐丰,官职越做越大,到达了与曾国藩同级别的地步,两人的矛盾也是日益激发,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他们的身后有着各自利益团体,因为权力、利益,两人之间产生争斗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同时他们也是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也有共同的敌人。洋务派的革新触痛了保守派,保守派在朝堂奋起反击,两人又不得不相互合作共同对敌。
而且两人也是惺惺相惜,都十分佩服对方的才华,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亦敌亦友。
曾国藩以内圣外王要求自己,什么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也就是后所,曾国藩以圣人的标准要要求自己的。
曾国藩是有着强烈的圣人情怀的,他的性格内敛坚韧,做事谨慎执着,追求完美至善,坚持自省、自律,敬上慈下,待同辈谦恕自抑,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
李鸿章是实用派代表,办事雷厉风行,不拘小节,重视才能,而且他善于谋划、工于心计、精于权谋之术。
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承继曾国藩的衣钵,办洋务,处理军机要务,平定捻军,曾国藩选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选择,其实也是历史的选择。曾国藩或许都想不到,李鸿章没有按照曾国藩的思路发展事业,却保证了曾国藩开创的事业的不断壮大。
为了事业的发展,曾国藩选了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李鸿章,不得不说曾国藩的胸怀宽广和无私!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晚清政坛上的两大巨头,但众所周知,李鸿章的人生学识和事业都是在曾国藩的扶持下取得的,李鸿章本人在曾国藩面前也是个学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显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少在做官的学问上,是比曾国藩强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李鸿章给曾国藩擦了两次屁股。
1865年6月,朝廷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领湘军北剿捻军。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暂代两江总督。朝廷让曾国藩北上,是看中了他镇压太平天国的经历。此外,在两个都城中,都有以林禽亲王为首的“清朝第一精英”与之相配合。理论上,抑制扭曲应该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曾国藩心里还是没底。自天京被攻破后,他的湘军主力大部分被裁撤。这次奉命剿捻的军队,就是李鸿章借给他的淮军。虽然“淮湘不分家”,但并不是自己的嫡系,淮军中很多将领曾国藩都不熟悉。再者,淮军的作战风格与湘军不同。这支临时部队会不会听曾国藩指挥,还真不确定。曾国藩作为主帅,深知自己不会识兵,从而犯了武将的大忌。
还必须指出的是,捻军活跃在北方,作战特点以骑兵突袭为主,与太平军有较大区别。这样一来,习惯了与太平军作战的淮军,如果与捻军作战,并没有任何优势。
曾国藩打仗一向谨慎,在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开战。一年多过去了,曾国藩在战场上毫无进展,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捻军的日益强大,僧格林沁又被杀,令朝廷颜面尽失,对曾国藩极为不满。
1866年10月,捻军在开封突破了湘军防线。曾国藩一度面临不可收拾的局面,随即病倒。不得已,他向朝廷递交了“认罪书”,请求朝廷对他进行惩处,并推荐李鸿章帮忙。但这一次朝廷没有给曾国藩面子,直接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彻底撤换了他。
接到任命后,李鸿章的内心十分矛盾。如果他服从命令,那就意味着屁股还热的两江总督要输了,而一旦镇压扭转失败,后果比老师还要惨。而且这样一来,他会得罪老师,在别人看来,好像是抢了老师的位置,很残忍,很不公正。但如果不服从命令,后果会更严重。如果你不服从命令,你会失去理智。
最后李鸿章还是去给老师擦了这个真的很硬的屁股。但是李鸿章做得很漂亮,完全没有忘恩负义的意思。他赶紧向朝廷递交奏章,力劝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表示如果曾国藩不回两江,就很难保证前线湘淮军的军饷。朝廷接受了李鸿章的意见,让曾国藩做两江总督,好歹给曾国藩留了点面子。
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终于消灭了捻军,老师的这个“屁股”让李鸿章彻底干净了。
1870年李鸿章第二次给曾国藩擦屁股,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情发生后,朝廷请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处理。但曾国藩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向朝廷推荐李鸿章接替他的位置。
李鸿章很快又把事情处理了一遍,再一次完美地为他的老师“擦屁股”。而且,李鸿章也给曾国藩留了面子。想必曾国藩此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确实是个“灵光乍现”的人。
天津教案后,李鸿章从湖广总督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至此,李鸿章的官阶和权力已经超过两江总督曾国藩。不久后,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去世,李鸿章完全取代曾国藩,成为晚清第一大臣。
搞不定捻军的原因有很多个,最主要的一个是败在了当初的宫廷内斗,清政府的不信任,再加上捻军战术上跟太平天国不一样,所以就搞不定它们。具体分析如下:
一、宫廷内斗。曾国藩在灭掉太平天国后,动了某些人的蛋糕,打仗打到最后,比的不仅仅是军队,还有后勤,曾国藩的兵是好样的,但是因为他灭了太平天国之后,已经太出风头了,在一段时间里,当时大清的名臣李鸿章、左宗棠都没他的风头大,在同僚当中,当然是会受到打压的,表面不报复,背地里阴他一把的人不少。
二、清政府的不信任。太平天国是当时最让清政府头疼的起义军,而曾国藩却把它给灭了,能把太平军灭掉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异心,被清政府提防是很明显的,在当时的核心政府的判断下,他被扣上了担心裂变封王的帽子,并且到死都没脱。
三、捻军的战术跟太平天国不同。太平天国是以军队的形式开战的,而捻军是以流寇的形式打,用大家都能懂的话来说,就是——中路开团曾国藩13级压着对面10级打,那肯定是可以赢的;但是捻军不开团,入侵曾国藩野区,在有优势的情况下切后排,这就有点难受了!但又拿他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打。
总的来说,灭不了捻军的原因不少,但是归根彻底还是当年有点“黑”的关系。但历史不能改写,所以捻军虽败,但不影响它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捻军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下场